第三十五回,万春园满汉全席,安庆府骨肉遍地
就在清军在莫干山中挖注笋充饥之时,圆明园中的万春园正在摆满汉全席庆贺咸丰三十岁生日。
这万春园原名绮春园,道光皇帝在道光十四年将其改为万春园。万春园中的建筑以敷春堂为主,敷春堂为一座五楹卷棚歇山顶大殿,前廊后殿,十分庄严。殿前院中剑东西配殿各三楹,殿后院中央高搭一座葫芦架,种植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葫芦,每到八月中秋时分葫芦挂满了枝头,非常好看。嘉庆有《敷春堂诗》云:“才冠四射董岁功,敷春善政廑深衷。高堂题额堂开此,佳境掂吟境辟东。松茂竹苞屏画禾,俭崇奢黜去雕栊。卑宫勒政法先圣,攸芋符占叶栋隆。”
话说这满汉全席宴可大有讲究,要吃三天三夜。菜有N道,有糟蒸鲥鱼、斑鱼肝、甲鱼肉片子汤、芙蓉蛋、猪肛伴江瑶柱鸭舌羹、鸭胗掌羹、马兰过油野猪肉、口磨烂鸭子、白汤猪肉丝炖黄花菜、猴腿炒鹿肉、九转肥肠、肉炒榆菇、燕窝野鸡丝汤、海参烩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烩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驰螃蟹羹、蘑菇烧鸡辘轳锤、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鲫鱼舌烩熊掌、米糟猩唇、猪脑伴豹胎、蒸驼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五香蛋、青笋炒鸡、炒燕笋、银耳西葫芦汤、素八珍豆腐、木耳熬黄瓜、口磨面筋、黄焖肘子、三鲜肥子、蘑菇晾肉、他士马、朱喝额芬、葫芦大吉翅、黄焖鱼骨、寿字鸭羹、燕窝万字金银鸭块、燕窝疆字口磨肥鸡、鸡丝翅子、蜜制金腿、肥鸡火熏白菜、酒炖扒鸡、羊他他士饷藕。
咸丰举起手中紫檀金银商丝嵌玉银筷一尝,倒也美味。咸丰又举起手中金瓯永固杯,此杯以黄金制成,直口、圆体、鼎式、三足。杯身錾满缠枝宝相花纹,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等镶嵌而成。两侧有夔龙形耳,龙头上分别嵌饰大珍珠。三足呈象首式,象鼻卷曲为足尖,象牙纤细,镂空于外。外口边錾刻圆纹一周,并于一面錾刻篆书阴文“金瓯永固”铭。此杯为嘉庆二年由清宫造办处所制。杯名金瓯寓意国家政权。此杯被历代清皇视为珍贵的祖传法物。
杯中之酒为松苓酒,亦为满人之最爱。席间又有歌舞助兴,敷春堂外院中有上千人的女子舞蹈表演,锦绣衣裳,珠光宝翠,火树灯轮下连跳了三天三夜与宴同长。所跳之舞为《踏歌》,此《踏歌》之妙处有前人刘禹锡诗《踏歌行》为证:“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桃溪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是细腰多。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多。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咸丰观了道好,又吟诗一首《踏歌词》云:“彩女迎金屋,仙姬出画堂。鸳鸯裁锦袖,翡翠贴花黄。歌响舞分行,艳色动流光。庭际花微落,堂前汉已横。金壶催夜尽,罗袖拂寒轻。乐笑畅欢情,未半遂天明。”
兰儿亦和诗一首云:“花影飞莺去,歌声度鸟来。倩看飘渺雪,何如舞袖回。风带舒还卷,簪薄不胜花。细风吹宝袜,轻露湿红沙。相看乐未已,兰灯照九华。”
这种踏歌在唐代十分流行,相传唐宣宗还自制新曲并令女伶连袂而歌,其从民间走入宫廷,从脚踏地为节为大众所喜好。在酒宴中贯串舞蹈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一种习俗。前人对乐舞之喜好,几乎到了一种无舞不成宴的地步。又有诗云:“洒满百分殊不怕,人添一岁更堪愁。莺声暗逐歌声艳,花态还随舞态羞。莫惜今朝同酩酊,任他龟鹤与蜉蝣。”此诗倒是贴切的表现了咸丰此刻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的心态。
咸敷边观舞蹈又对众人道:“想我满人历来善舞,以前金代是雅乐有文武二舞,文舞名为《保大定功之舞》,武舞名为《万国来同之舞》。你们谁人会跳啊?”
众人都言不会,连听都没听过。其中皇后道:“本朝只要《庆隆舞》,其中含《扬烈舞》和《喜起舞》。民间有一些什么《狮子舞》、《扑蝶舞》、《秧歌舞》、《花灯舞》之类。”
咸丰听了,道:“皇后方才所讲《花灯舞》倒也有趣,此舞者每人持花灯二,上场十二人,应节盘旋,颇怵人心目,其法有三十六变,可变出花样有双龙交会、倒连环、四象生八卦、鸳鸯阵、方胜、喜重重,其灯之名目繁多,有鹅灯、鱼灯、八卦灯、凤凰灯、蝙蝠灯等。哪天让他们进宫来表演给朕看。”
兰儿又道:“据说乾隆年间有一浣梅居士,调教歌舞伎人十二名,并为其立小传名《天台仙子歌》,十二人中以八仙子蒋翠羽最为聪慧,擅长袖舞垂手。”
咸丰听了,却道:“此人名不见经传,朕只听说唐代白乐天有家伎樊素、小蛮,前者善歌,后者善舞。白乐天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十分风雅。”
兰儿听了,道:“白乐天的观舞诗臣妾也听说过,有诗云:‘歌声凝笕珠,舞袖飘乱麻。相公谓四座,今日非自夸。有奴善吹苼,有婢弹琵琶。十指纤若笋,双鬟鬓如鸦。”
咸丰听了,道:“这诗写的好,可惜朕写不出来。不服高人不行。果然是诗必盛唐,词必两宋。”
众人皆言皇上讲的对。咸丰却又 吃饱了撑的 突发奇谈和众人开玩笑道:“听说眼前安庆城中的太平军断了粮,正以人肉为食。”
众妃 们正吃的津津有味 突然听到这句煞风景的话 ,都想吐却又不敢只好强忍。的确就在咸丰等人在万春园中欢宴之时,南方的安庆府却被湘军人马围得水泄不通。安庆当时是安徽之首府,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古人形象的讲安庆说成是长江的咽喉。此地雄踞长江下游北岸,襟江带湖,锁控南北,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湘军上下都认为一旦安庆城不保,南京必将不保。曾国藩将围攻安庆的任务交给弟弟曾国荃。此人有善战之名,由于他擅长围壕围城,又坚忍顽强,所以军中称之为“曾铁桶”。比喻他围城就像铁桶一样风雨不透。曾国藩又告诉曾国荃,安庆之得是关系曾家气运之关键,也是关系大清安危之关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曾铁桶明白,指挥手下猛将鲍超大举攻城。在安庆城外的赤岗岭一战中,太平军将士三千余人壮烈牺牲,守将刘怆琳率八百勇士坚守最后一垒无望后下令突围,又遭湘军水师攻击无一生还。刘怆琳被湘军水师俘获后,惨遭肢解而死。
安庆外围被占,城中粮草用尽,外围陈玉成曾用小船偷偷向城中运送粮草,但杯水车薪。城池被合围以后又靠一些外国商人偷运粮草入城以接济守军,也常常是每人每顿只能喝上一碗粥而已。
曾国藩听说后,下令凡发现外国商人的粮运船只,都以高价收购。这样城中便断了粮。城中竟然吃人肉充饥,人肉价至五十纹银一两,割新死者肉亦四十纹银一两,十分恐怖。
太平军二万人在叶芸来的率领下,坚守城池。叶芸来此人以善守而著称,是太平军中的大将。这时太平军陈玉成联合捻军进至今桐城西南一带,扎营40余座,试图直接救援安庆。安庆城外枪炮声震耳欲聋,陈玉成人马在集贤关和湘军苦战,湘军事先挖了许多长壕,太平军人持束草,蜂拥而至,掷草填壕,顷刻即满。
湘军开炮轰击,每一炮下去便成一道血渠。太平军勇士前仆后继,奋勇争先。湘军士卒又向太平军投掷火药包,又号“万人敌”威力无比,但却由于引火绳过长未能及时爆炸。胆大无畏的太平军小战士拾起火药包一挥手又掷回湘军阵地,将湘军壕内积存的火药引爆,把湘军阵地炸的一片狼藉。
湘军又调来鸟枪、抬枪八百杆,凭借火力上的优势勉强守住防线。可惜李秀成人马没有如期赶来和陈玉成一起围攻湘军,解安庆之围。陈玉成久攻湘军阵地不下,人马伤亡很大,只得望安庆城兴叹。
当时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是洪秀全军事上的左膀右臂。但二人想法有出入。李秀成主张进攻苏沪,取苏杭一带的财富去购买洋枪洋炮来武装太平军;陈玉成则主张先集中力量解安庆之围,遏制湘军在长江上游的攻势。由于洪仁玕支持李秀成,洪秀全便采纳了李秀成的意见。李秀成觉得安庆一带太过于贫穷,搞不到粮饷来支持自己的六十万大军,于是陈玉成孤掌难鸣,在加上湘军在装备上比陈玉成的人马好,陈玉成以及捻军人马多用冷兵器,枪炮火力不足。
安庆城中的守军被湘军围困了二年,守城将士多日没进水米,许多人饿晕在地,战斗力大大下降。洪秀全听说安庆危在旦夕,也坐不住了,从天京调来洪仁玕、林绍璋、呈如孝率领的几万援军,又让湖州守将黄文金也来援救安庆。
湘军一看太平军援军来了,继续玩自己的“围城打援”路数,安庆城成了一架巨大的绞肉机,湘军凭借着高堑深壕的强大工事,以逸待劳的阻击太平军。曾国荃挥舞大刀督战,大呼道:“杀敌者重赏,畏怯不前者斩!”他手刃了几个逃兵,指挥湘军阻挡奋不顾身的太平军敢死队。
曾国荃目标较大,太平军大将黄文金弯弓搭箭一箭射来直中其左臂。曾国荃怪叫一声,摇晃了几下,跌下马来。黄文金大吼一声:“活捉曾妖头!”飞马过来捕捉受伤落马的曾国荃。
眼看曾国荃就要玩完,他的亲兵统领李世典挥刀挡住黄文金,叫道:“休伤我主,吃我一刀。”
二人大战五十回合,难分胜负,那曾国荃借机连滚带爬的逃回了自己军中。曾国荃找人包扎了一下伤口,上马再战,其抱着必胜不退之心,太平军则怀着必进不走之念,二军绞在一起,寸土必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枪炮齐鸣,杀声震天,血肉横飞;每一寸土地上都积满了弹片和死尸死马。
二军鏖战了两昼夜,进退冲杀了十二次。这时安庆城中的叶芸来饥军也冲出西门,想和城外太平军会师,夹击湘军。曾国荃被夹在二支太平军之间,两面受敌,腹背受敌,战得气衰兵怯,防线眼看就要土崩瓦解。曾国荃以为自己在劫难逃,拔出宝剑准备效仿其兄当年自杀的样子,以免为太平军所生擒活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