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锋爷在这关键时刻使出了以巧破力的绝技,其手法正是太极八法中的“大捋”,最能乘势借力,牵制对手身形。
吴成峰好在下盘稳固,虽被锋爷牵动了脚下根劲,却只转动了半圈而不至于摔倒,只是他一身功劲已被锋爷疏散,无法在瞬息之间凝聚内力再行攻击。
锋爷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空当,一招太极“双推掌”迅速反击过去,将吴成峰打得腾空飞起!
四周挺吴派观众顿时失声惊呼,只见吴成峰足足摔出了六七米远,才落地站住脚跟。原本喧嚣躁动的吴粉们霎时间鸦雀无声,一个个愕然不知所措。
而倒吴派观众在短暂的愣神过后,随即爆出一阵阵野兽般的尖声嚎叫,交织着雷鸣般的鼓掌跺脚声,还夹杂着酒醉似的喝彩之声,一时杂音荟萃,震耳欲聋!李伯庭、刘全广等人都是感慨不已,谁也料不到被吴成峰逼入绝地的锋爷,竟会发动如此犀利的反击。
吴成峰在一身功劲疏散之际遭到锋爷重击,当时便已伤入脏腑,他吸了口气强自忍耐,但终究还是挺受不住,口中“嘿”了一声,喷出了一大口鲜血。当下他一面调理内息,一面凝神备战,以防锋爷追击。
却见锋爷立在原地,也是满脸戒备,显然他也早已身受内伤,此刻正在调理呼吸,导气归元。
吴成峰心中一动,略一提气,一个纵身又向锋爷扑了过去。这时锋爷神定气闲,待吴成峰逼近身前,蓦地倒足疾退,诱其深入进犯,于势穷之际突然抄手前探,搭住他小臂一扯,甩鞭似的将他向侧面甩了出去。锋爷这一招叫作“顺风转舵”,动作极其潇洒利落,乃“曾式太极拳”中的独到技艺。
吴成峰幸而轻功绝顶,虽被锋爷甩了出去,跌落时未免狼狈,却能头上脚下站稳,不至于摔个狗吃屎。
吴成峰接连失利,终究心有不甘,他暗自寻思:“任他武功如何精妙,总有破绽可寻,自己避实击虚,必能出奇制胜。”便又挥拳如锤,猱身而上。
锋爷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静待强敌来犯。此时吴成峰步履飘忽,拳势摇摆不定,左手忽地一沉,一招少林拳“韦陀献杵”打向锋爷胸口。锋爷上身微微一侧,腹部露出空当。吴成峰见缝插针,右手迅速自腰际钻出一拳,打中了锋爷丹田气海!
殊不料锋爷小腹既柔且滑,恰似一只充满了气的皮球,吴成峰拳劲极力前穿,却找不到丝毫着力之处。这时锋爷略一收腹,一股粘力吸住了吴成峰拳面,继而他脚下一个抖震,立时便将吴成峰抖飞了出去。
锋爷这种似拙实巧、诱敌深入的精妙战术,正是“曾式太极拳”中的独门妙艺。太极拳遍传天下,流派众多,其中“曾式太极”算是后起之秀,却也是集传统武术之大成的拳法,因其威力巨大、功法超绝,一度被武林同道誉为“太极拳界一昆仑”。而这门拳法的创始人,便是当年威震华夏、饮誉薄海的武林巨擘曾令华前辈。
这位令华公,生于中华,长于南亚,居于东欧,卒于北美,其足迹遍布全球各地,而他生平与人交手从无败绩,因此人送外号“不倒翁”。锋爷年轻时曾慕名拜访,死缠烂打拜令华公为师,终于得其真传。
这“曾式太极拳”别具一格,既不像武当太极那般绵柔紧凑,也不像杨式太极那般舒展开阖,既无陈式太极之繁复功架,也无孙式太极之艰深步法。它拳招可长可短,身法又稳又活,行步亦轻亦灵,发劲若有若无,最大的特色便是善使诱招,将一身巧劲隐藏无形,悄然打出时神鬼莫测!
当时吴成峰虽然屡屡受挫,但他自视甚高,不肯轻易服输,一心抱定了“避实击虚”的原则,从各个角度向锋爷发动一次次进攻。
岂知锋爷身法虚虚实实,看似破绽百出,实则陷阱重重。有时吴成峰一招打出,眼见命中了锋爷身上要害,却在落招的一瞬间突然走空;有时他认定锋爷虚招诱敌,便将计就计以虚对虚,哪知锋爷突然变虚为实,将他打了个措手不及。这种半虚半实、亦真亦假、时有时无、若隐若现的太极功劲,令吴成峰心慌意乱,惊骇不已。
“曾式太极”具备如此神奇威力,即便锋爷本人也是始料未及。当年锋爷师从令华公,学到“曾式太极拳”后,也曾立志打遍世间高手,只是后来他纵横江湖,十余年间未遇劲敌,对这门以巧劲御敌的拳术始终缺乏实战印证,渐渐也就对它失去了兴致。
到后来锋爷加入北方丐帮,登上了帮主大位,接触到了丐帮的祖传绝技“五丁开山掌”,从此更是见异思迁,转而一心研练这门刚猛厚重的掌法。
须知锋爷天生彪悍,膂力雄强,实战中擅发猛力,不爱斗巧,而“五丁开山掌”恰恰最重功力,大合锋爷胃口,因此锋爷对这门掌法情有独钟,多年来勤练不辍,如今早已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直至今日遇上吴成峰这等超一流高手,锋爷虽然全力相搏,使出了自己的得意绝学“五丁开山掌”,然而非但未能挫败对方,反而在关键时刻失手中招,以致受伤呕血,一度陷入危局。
幸而他中招受伤之后,为保存功力,不敢再用这种猛打猛冲的掌法,危急之中突然福至心灵,使出了雪藏若干年的“曾式太极拳”,终于扭转败局,重占上风。
可怜吴成峰屡仆屡起,却又屡起屡仆,竟被锋爷耍猴似的玩弄于鼓掌之间。现场数万观众,大半都是外行,在他们看来,吴成峰身手何等轻灵神速,而锋爷一招一式朴实自然,几乎毫无技巧可言,可为何吴成峰处处挨打、步步受制?就像欣赏大师玩魔术,既惊叹不已,又倍感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