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鸟尽弓藏(1)
书名:风尘三尺剑 作者:剑虹 本章字数:2898字 发布时间:2022-08-24

且说秦王李世民正以凉州总管身份督察凉甘九州军事,安抚新归附的凉甘之地民众,接到京城传来父皇诏敕,听说晋阳丢弃,大吃一惊!忙传京师来的信使询问详情。

李世民万没想到,自己离京仅两月,唐竟连失晋州、绛州、并州等地,连太原起兵的老家都被人端掉!且夏县吕崇茂起兵响应刘武周,盘踞河东蒲坂的隋残余势力王行本也派人与刘武周联络——原隋将尧君素固守河东,日久粮尽,又闻隋帝杨广已逝,城内隋军军心涣散,左右侍从官员薛宗、李楚客等,刺杀尧君素欲投唐。隋朝散大夫王行本驻扎别处,闻河东有变,带兵回来已营救不及,搜捕薛宗、李楚客及其同党百余人,全部诛杀,再度登城拒守,此时见刘武周攻唐,即派人联络合力拒唐。

唐在黄河以东地区,除浩州等少数几个据点外,几乎全部丧失。关中人情崩骇,莫有固志!

听完差官所述,世民心情沉重。他明白,这都是四弟元吉与裴寂等人策略失当,造成今日被动局面。

世民心潮难平,立即亲笔上疏父皇:“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望风平殄武周,克复汾晋。”

写罢奏疏,世民命快骑飞传京师,一面命房玄龄、杜如晦等协助安排,将凉甘一带事务委于安抚副使、总管杨恭仁,准备回京。

几天之后,心急如焚的李世民没有等到父皇令其返京的诏命,却另有长安来人求见。

世民初闻长安来人,以为是父皇使者。及至召进,只听那人禀道:“某乃内史令萧相公府中亲随。某带来萧相公亲笔书信,萧相公命定要上呈二殿下亲自过目。”

世民心中好奇。内史令萧瑀乃前朝炀帝萧皇后之弟,父皇甚为器重,任为内史令掌管诏命。此人一向勤勉,做事认真,世民向来也很尊重他。只不过新朝建立以来,世民大部分时间在外征战召抚,在京城待的时日不多,与这位萧相公也无甚私交。他猜不透萧相公有何急事找他,竟不惜派人千里送信至此。

世民接过书信,展信方阅数行,竟陡然色变!一旁的房玄龄见状,不明白发生什么大事。秦王的定力玄龄一向钦服,他是那种面对敌千军万马而神色自若的人。萧相公信中言及何事,竟令这位轻易喜怒不形于色的年轻亲王如此失色?

片刻,世民恢复了镇静,对送信人道:“壮士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且下去歇息罢。”一面命人为这送信人准备些饭食。

世民手持那封信,示意玄龄跟他进去。玄龄随秦王进入卧内,只剩下他们二人,世民才低声道:“刘文静被诬谋反下狱,父皇欲治其死罪。此事我非立即进京不可!好在我等已做好回京准备。我先行回京,为文静兄辩诬,顺便再向父皇请旨出兵汾晋讨贼。河西之事,请房记室协助杨总管料理,一俟有本王教令传来,你也立即率随众返京。”

玄龄不放心道:“殿下欲一人返京?为路途安全起见,是否带几个亲卫?殿下万金之躯,还当保重。”

世民道:“文静兄命悬旦夕!我单人独骑行动可快捷些。记室以为我还不如几个亲卫?”

玄龄只得依他。世民铺开纸笔,匆匆写了封信交代河西事宜,嘱玄龄交给外出办事未归的杨恭仁,又写就替刘文静辩诬的奏疏带上,出门跨马而去。

 

刘文静是如何被诬下狱?且说唐帝李渊,听信裴寂之言,颁下诏敕,命放弃河东,退守关西,刘文静郁忿难平,回家酒后与弟弟文起大骂裴寂。

偏偏刘文静有一小妾,因失宠心怀怨恨,这天听刘文静在厅中咒骂裴寂:“裴寂不除,国之祸害!”并挥剑击柱,又言,“圣上英明一世,何以糊涂一时?偏偏听信谗言,自毁社稷前程……”

这女人也甚是歹毒,就把刘文静酒后之言添油加醋告诉其兄,怂恿他到官府告发刘文静欲谋反。

刘文静是朝中三品大员,京官无权审理,赶紧层层上报至唐帝李渊处,李渊即命将刘文静兄弟下狱,派内史令萧瑀与尚书右仆射裴寂联合审理此案。

这真叫冤家路窄!裴寂与刘文静,两人嫌隙已久。刘文静认为李渊厚待裴寂,令裴寂在朝中地位仅次于秦王世民,群臣望尘莫及,只不过因其善于阿谀奉承,当初在晋阳又晋献了隋宫二美人讨得李渊欢心,并无甚才德。如此庸碌小人竟居庙堂高位,实是有损新朝清名!而刘文静初为纳言,也是宰相之职,仅时隔两月,就因高墌之败被革职。革职之事盖因自己轻躁自傲,轻率出战招致失败,还累及秦王衔恨蒙羞,文静并无怨言。但其后他随秦王再度出征,终破薛仁果,一举平定陇右。李渊却只任他为民部尚书,比前职降了一级,这也罢了,文静并不想争位,只是对无能的裴寂竟身居高位颇感不平。今次裴寂接连大败,弃军失地,李渊竟循私不予处罚,还下诏“放弃河东”。一向耿直的文静怎不义愤填膺?

裴寂与萧瑀奉旨升堂,将被告刘文静传至公堂。

刘文静披枷带锁,只得依仪行礼,抬眼见裴寂高居堂上,顿觉“虎落平川被犬欺”的愤懑。

裴寂一拍桌案,喝斥道:“大胆刘文静!今有人告你毁谤朝廷,意图谋反,还不快从实招来!”

文静坦然道:“文静并非意图谋反。当初晋阳起兵,文静愧居司马,与裴长史职位声望相近。今裴仆射位居高位,拥有豪华宅第,文静却与众人无二,长年东征西讨,老母无所庇佑。只不过觉得陛下封赏有异,有失公允。酒后偶有怨言,文静不记得说了些什么。”

裴寂叱道:“陛下除暴安良,德比唐虞,我朝上下皆称颂陛下赏罚分明,仁德睿智,你竟敢指责陛下封赏不公,显然心怀有异!”

刘文静语带讥刺:“文静非心怀有异,只不过忧心某些人位居宰辅,全仗椒房之德,有累圣主英名。偏小人不思恩图报,只知阿谀惑主,贻害社稷。”

“反贼大胆!”

刘文静之言,句句锐利如刀,竟直刺裴寂:“位居宰辅,全仗椒房之德”,即嘲讽他不过以尹、张二妃为进身之阶。

裴寂恼羞成怒,喝道:“来呀!大刑伺候!”

一旁萧瑀情知刘文静有冤,又见裴寂明显欲挟私报复,连忙阻止。见他二人僵持,一时不便再审,就说改日再审,于是先将刘文静收押回狱。

退堂后,裴寂恨得咬牙切齿,觉得必置刘文静于死地,否则一旦此人得势,定会对自己不利。

这便是“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主意打定后,他仗着李渊恩宠,特许他可随时入宫见驾之便,进宫向李渊诬蔑道:“刘文静已然承认,因上次兵败被革职,对陛下心怀怨恨,酒后谩骂陛下,确有不臣之心。”

寥寥数语,就定了刘文静的死罪。

 

第二天朝会之时,李渊当廷宣告:“经裴、萧二位贤卿勘审,那刘文静显然已有不臣之心,其罪当死。”

首先感到吃惊的是萧瑀,他立刻意识到是裴寂歪曲刘文静原意,已向皇帝打了小报告。萧瑀明知道刘文静蒙冤,可又不敢公然得罪皇帝宠臣裴寂,只得委婉劝谏道:“陛下,据微臣看来,刘文静虽酒后口出怨言,然多半是对自己职位不满,并非针对陛下,也无明显谋反迹象。请陛下念其是太原起兵时旧臣,从轻发落。”

礼部尚书李纲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刘文静纵有不满,也断不会反唐!臣闻当初太原起兵之时,功勋最着著者要数裴仆射和刘文静。今大敌当前,我朝正应上下同心,一致对敌,不宜诛杀功臣元勋。况陛下对前朝旧臣和归顺盗首皆一应优待,对刘文静这样的勋旧更应从宽处置。”

见有两位重臣反对处死刘文静,李渊一时难以决断,乃命将刘文静暂押狱中,等候处置。

退朝之后,萧瑀一想刘文静命悬旦夕,此事恐怕只有秦王殿下出面方能挽回。以自己微薄之力,万难与那裴寂相抗衡!

萧瑀于是匆匆修书一封,命亲随十万火急送至凉甘,叮嘱一定要交到秦王手上。

秦王这才连夜飞马赶回西京。


秦王李世民快骑飞驰西京,欲救刘文静一命。他万没想到,正因为他的求情,李渊却下了必杀刘文静之决心!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风尘三尺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