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8日,周日上午,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保卫处的处长王卫国,五十岁左右的年纪,身材清瘦,目光有神。他十多年前退伍后,就进入金陵大学保卫处工作,喜欢军事化管理,把保卫处那些小伙子训练得一个个身型板正,看上去就非常精神。
干起活来雷厉风行的王卫国,接到苏鹤丈夫的电话后,马上组织人在校园内开展了一轮搜索,可惜暂时还没有什么收获。他又从天文系那边要到了参会人员的名单,交给孙和平。
孙和平是老刑警,与王卫国是老熟人。
“老孙,昨天的监控录像,我已经让监控室的人查看有没有苏老师的镜头。”
“老王,你办事,我放心!”
王卫国与孙和平打过不少次交道,见面也不客套寒暄,在孙和平简单介绍唐五洲后,三人就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唐五洲翻了翻王卫国提供的会议名单,问道:“王处,天文系那边没有18年前那个会议的参会人员名单吗?”
王卫国答道:“毕竟是18年前了,天文系那边的人事秘书说已经封档了。不过她已经在查档了。”
“苏教授那里有没有可能保存电子版?”
“这我就不清楚了。这样吧,我带你们去天文系找她的博士生。像这种学术会议,导师会让学生帮忙整理会务资料。”
耿媛媛是一个长得十分清秀的女孩子,留着马尾辫,衣着朴素。导师的失踪让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忧虑和迷惘。
作为苏鹤教授的开山大弟子,耿媛媛可以说前程远大,正如当年追随陈沪生院士的苏鹤。可是导师失踪,让耿媛媛除了为苏老师的安全担忧,对自己的未来也满是焦虑。
听到警察询问她是否有18年前会议的资料,她点头道:“有的。苏老师给我过一份名单,让我按名单发送会议邀请函。”
她的回答让在场的三个人都松了口气。
王卫国性子急,催促道:“那你赶快打印一份,我们来比对一下名单。”
耿媛媛听说要比对名单,问道:“您是指同时参加了两次会议的名单?苏老师说这些学者都是我们领域的大牛,让我整理出来,方便她听报告。”
唐五洲与孙和平对视了一眼。看来苏鹤召开这次学术会议,确实是在调查陈沪生院士失踪的原因。
历经十八年,能同时参加两次会议的学者并不多,一共只有三位。
一位是陈沪生院士在金陵大学物理系的师弟叶老。在物理领域,从事太阳物理领域研究的人并不多。陈沪生的师弟也是受到他的影响,才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比1923年出生的陈院士小了十岁,今年已经77岁,早已退休,实在不可能是凶手。
第二位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员,顾清毅,今年55岁,十八年前是陈院士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时的得力助手,也是苏鹤的良师益友。苏鹤出事后,为了不影响今天的学术会议,他临时接替了苏鹤的主持工作。
第三位是瀛州大学物理系的黄海韬教授,49岁,也从事太阳物理学领域的研究。陈沪生院士1946年从金陵大学毕业后,曾经在瀛州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半年,之后才到金陵大学任教。因为这段渊源,陈沪生院士生前与瀛州大学经常有书信往来,开展过多次学术交流。
耿媛媛回忆道:“叶老已经退休了,他来参加会议主要就是想听苏老师讲讲陈院士遗稿中的学术思想。顾老师是苏老师的朋友,我们平时就常去天文台观测,今天也是他代替苏老师主持会议。黄教授是瀛州大学的,这是我第一次见他。苏老师对他的研究很感兴趣,提了很多问题。可惜我学问不够,连问题都听不太懂。”
根据耿媛媛的回忆,这三位学者里面,显然最可疑的是来自瀛州大学的黄海韬教授。但黄教授身份特殊,牵涉两岸关系,不得不谨慎从事。
孙和平问道:“耿同学,关于这位黄教授,你还知道其他信息吗?”
耿媛媛似乎也意识到什么,有些慌张:“警察叔叔,苏老师是不是?”
唐五洲安慰道:“耿同学,我们也只是猜测所有的可能性,尽可能营救苏教授。希望你能提供尽可能多的线索。”
他的语速不急不缓,耿媛媛定了定神,努力回忆道:“昨天我负责签到。会议预定8点开始。我记得黄教授很早就来了,大概是7:40分左右。我们有提供简单的早餐,所以大部分参会人员都会趁开会之前的时间,边吃早餐边交流。倒是苏老师平时都很准时,昨天却晚到了10分钟。”
“对了,他的机票是会务组订的”,耿媛媛连忙打开电脑查看起来。一番搜索后,她将机票的复印件展示给三人。
王卫国皱眉道:“今天下午3:40从金陵到瀛州的飞机?怎么这么早就回去了?”
“学术会议一般都是这样的,老师们平时都要上课,一般安排在周末两天。周五晚上到旅馆,周日下午会安排参观实验室,远道而来的老师就会提前回去。”
唐五洲看了一下手表,现在已经是上午10点,距离下午3点,只剩五个小时的时间,还来得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