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违背了初衷,帮了张老师。
不管怎么说,爱是纯洁的,他的勇气是值得被尊重和理解的。至于,他能不能走进何雅的心里,我管不着。这一世,即便是他有幸能一亲何雅的芳泽,也必然不会像前世般草草结尾。
日子,在平静中,充满着期待。很多故事,都在美好地发生。
《流行歌曲》杂志作为走在流行音乐前沿的先锋,在通过电话、信件对我和何雅进行采访后,出了一个专版,标题是:被天才催生的流行音乐追梦人。里面的内容,讲的是作为“天才”的我,怎么以独特的视角来进行歌词创作,又怎么与何雅老师结缘,两人一起为流行音乐传唱,并顽强地追逐着音乐梦想,最终站在了央视的舞台上。总之,天才和追梦人两个关键词,让这个专版,格外引人瞩目。
应该说,他们的嗅觉是相当灵敏的。在改革开放初期,能有抓新闻爆点的觉悟,那还是很了不起的。而且,人家还是体制内的单位,属于河南时代青年杂志社,能做到这点,殊为不易。
我记得,在前世时,曾在马卫东家里看到过那种合订版的,一次半年。里面有带曲谱的歌曲,有明星照片、简介和成长故事,像毛阿敏、李玲玉、费翔、刘德华等都被隆重地介绍过。另外,还有歌迷版块,杂志社当时的姿态是很谦虚的,在流行音乐的发展初期,很注意倾听歌迷的声音。
当然,以天才衬托追梦人,更多地还是希望追梦人何雅能为他们杂志贴金。毕竟,何雅现在的光环,有成为流行明星之势。至于我,虽然横空出世,很惊艳,但终归还是个小学生。写得再好,不如唱得好。说实话,普罗大众很不太在意那些只能印在纸上或打在字幕上的名字。你是谁,并没有多少人会关心。这种体验,我自己都有过。我从来都是先喜欢声音,才有可能会追根溯源地找创作者。
可,找到了,又能怎么样?没啥意义,最多一声小惊叹,“哦!”或是“哇!”,被茫茫人海淹没的人成千上万。除非,有一天,你在这个圈里真正成了大牌,为很多明星量身定做了经典作品,到了林汐、方文山、李宗盛、黄霑等人这样的高度,那或许可以说,你能够名利双收了,你能够被世人所仰望了。
这自然是后话,我还没弄清楚我要不要走这条路。没人来炒作,是给我善意的清静。我无意成为什么童星,我留级,我坚持在这儿,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不要太多地改变前世的轨迹。我自然要重新优化人生,可一味地追名逐利,不符合我的初心,前世如此,这一世,应该也能束得住。
四年级的我,个子纵然已经长到了前世六年级的高度,但仍然还得耐心地静待自己的长大。仲永的故事告诉我,少年得志,并非好事。何况,一本字贴,早已让我名扬天下。该收时,还得收一收。
“风哥,听刘琴她大哥说,他天天都到河里捡到鸭蛋了,要不,我们放学了,也去找找!”
这不,依然还胖着的马小红偷偷地告诉了我这样一个好消息。
“好,一放学就去!”
我很高兴地就答应了。童年时光是多么美好,重生一遭,我得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