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李世民班师凯旋,李渊派光禄卿李密携美酒千坛,玉帛万段,牛羊若干,前往豳州迎接,犒赏三军。
李密一向自负才略,睥睨无俦,即使在唐帝李渊面前,也难掩倨傲之色,及至见到秦王,不觉大吃一惊,被他那凛凛的目光,逼得倒抽一口凉气!
李密投唐以来,一直纳闷,不明白那年过半百的李渊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扯旗一年即告称帝,雄踞关中,掌控半个天下。而自己,数载流浪,洛阳城下苦斗二年,百战万死,竟至徒劳无功,直落得虎落平川,龙困浅滩。见到秦王的一瞬,李密顿时明白唐帝此番遣他前来劳军的用心所在。
李渊是要以唐军的威势震慑他。
但见鲜衣怒马的小秦王,身披明光铠在阳光映照下耀如神明,微微上挑的眼角眉梢尽是少年意气,眼中剑芒如星辰闪耀,透出一股凛凛的威压,令人莫敢逼视。身后数万大军威严整肃,旌旗蔽日,在原野上铺展开来,显示出深沉浩瀚的气势。
李密那年三十七岁,阅尽沧桑,几经沉浮,向以眼光精锐著称,自以为天下无对。今见秦王世民,只觉得那目光如闪电,直把人五脏六腑,看个通透。可奇怪的是,那目光非但有穿透力,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吸引力,让人不知不觉为之心折,对之心生敬慕。
名满天下的少年统帅,果非浪得虚名。他有今日功业,绝非仅因其身为唐帝之子。而唐帝所恃者,其子也!有子若此,夫复何求?
真不见则已,一见心死!北方十一月刺骨的寒风吹拂下,李密神色黯然,心冷如灰。好在他也见过大场面,毕竟有几分定力,旋即恢复了镇静,上前对秦王一揖礼道:
“在下李密,奉命前来迎接秦王殿下和诸位将士凯旋!”
世民下马迎上前来,眼中笑意柔和了锐利的剑芒,对李密回了一礼道:“邢国公独挡隋军百万,英名盖世,世民相见恨晚!”
李密苦笑:“秦王殿下,少年得志,雄韬伟略,方为拨乱反正之英主。密之往昔,哪堪回首!”
世民闻言心中一惊!上次折墌城庆功宴,侯君集一句“天生真龙”,已让世民觉得大大不妥,当时他不动声色,将君集之语化解,此番李密干脆当众捧他为“拨乱反正之英主”,此语若被大哥与父皇闻知,我纵无此心,又何以自明?今天下未定,莫非李密有意挑起我唐室如他与翟让那般自相争斗?我千万不能上当!以后行事,务必小心谨慎,免惹猜忌。
果不出秦王世民所料,此语直贯太子建成耳目,建成闻报,惊出一身冷汗!从此对这个昔日亲密无间的嫡亲二弟,猜疑嫉恨,机关算尽,险将大唐基业,葬送于一场内争。此系后话。
李密宣读李渊贺功诏敕,褒扬三军,众将士山呼万岁,上下同欢。于是杀牛宰羊,大摆宴席,美酒玉帛,赏赐三军。
世民本性情豪放,此番平灭薛秦强敌,一雪半年前高墌兵败之耻,又见李密来降,瓦岗云散,从此少一个可以争雄天下之劲敌,怎不春风得意?于是开怀畅饮。
这年轻帝子,天下大势,洞若观火,只觉当今群雄,王世充、窦建德、刘武周之流,皆不足惧,余者更不必道,惟瓦岗李密,堪为对手,原以为将来免不了一番龙争虎斗,岂料风云突变,李密竟这么快败给王世充,英雄末路,愿投李唐门下甘为臣属,虽大出意外,世民却顿觉统一进程凭空缩短三年,岂不天意归唐?
酒酣耳热之际,世民半醉半醒,手抚李密背道:“唐家天下,取之于公。人间世事,未可尽知!”
李密虽已微醉,头脑却甚清醒,惟恐此语被李渊得知,自己遭疑忌,连忙把盏,与秦王纵酒狂欢,将其灌倒,不再胡言。
李密私底下对姑父刘文静与故旧殷开山叹道:“今见秦王,方知何为英雄!非如此,焉能定祸乱!”
他心中感慨良多,忆及往昔李渊韬晦之计,已知姑父刘文静必是“胳膊肘往外拐”,从中推波助澜,然乱世争雄,各为其主,亦不为过。
十一月二十二日,李世民率凯旋之师抵返长安。唐帝封赏有功将士。加授秦王太尉,使持节,陕东道行台尚书令,河北诸军并受节度。任命刘文静为民部尚书,兼陕东道行台左仆射,殷开山复原职,二人皆因高墌兵败被革职。追封刘感“平原郡公”,谥号“忠壮”。
李世民却终是无法让父皇同意赦免薛仁果。
“天无二日,除我李氏之外,任何敢妄言称帝者,必杀无赦!以警人心。”李渊自有他斩杀薛仁果的理由。
朝堂之上,李渊还对众臣道:“薛军杀我士卒甚众,定要将薛氏党羽一并诛灭,以慰冤魂。”
世民内心焦虑,敌我双方交兵,岂无伤亡?今既已彻底击败对手,再要追究,恐非安定之策。现如今尚有薛秦士卒近三万众俱已降唐,若见唐军报复,岂不忧惧再叛?
他正欲劝谏,却见李密出列奏道:“薛仁果凶暴,滥杀无辜,灭亡原因,正在于此。陛下仁德,何必怀旧怨?诚心归附之人,应加以安抚。”
李渊听李密所言,诚心为其设想,才没有大规模报复。下诏将薛仁果与其弟仁越、心腹大将宗罗睺、以及民愤较大的酷吏仵士政、张贵等十数人处决。世民好不容易,争取父皇赦免了原薛秦马军统领翟长孙。
李渊命将薛仁果及其党众的人头高悬于长安城门上,让各处豪强的使者进进出出都能看到。
西秦“皇帝”薛仁果被杀,果然天下震动,李渊“威名”大盛。
而李世民所担心的事情,也一件接一件地发生,把个大唐父子君臣忙得到处救火,顾此失彼。
西秦将士降唐之日,秦王原本已当众答应赦免薛仁果,承诺“降者免死”,今见唐皇翻脸,仁果兄弟十余人被诛,归降将士人心浮动,疑虑重重。
情急之下,李世民铠甲未着,武器未携,仅带着文职的王府记室房玄龄,至原西秦兵营中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