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龙城往事
骆晓静看到蔡有才跟吴大志聊得挺投缘,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她没想过两人之间的第一次见面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场,有些突然,有些感动,有些无所适从。
在骆森文看来,他们应该是比较好的朋友的类型,所以才会主动邀请吴大志参加晚宴。她看得出晚宴上尴尬的一面,而现在又庆幸地看到了友善的一面。这个蔡有才是漳州人,跟着林常平在柳州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是公司里忠诚度最高的员工,所以才放心把采购课这么重要的部门交给他。
当初选采购课长的时候,林常平是跟骆森文讨论过的,都还觉得此人忠诚可靠。做采购的人不能太笨,也不能太聪明,在蔡有才的油头粉面之下,藏着一颗敦厚的心。他这些年来的种种表现,的确是让林常平无比放心。
“叫蔡叔叔真的会把你给叫老了,实在是太难为了!”
接风晚宴持续到了晚上十一点多,每个人都喝得醉醺醺的。骆晓静是女孩子,没有人找她拼酒,还略显清醒。
骆森文被魏红征和林常平搀扶着,下到停车场,几乎是被塞进中排座位的。骆晓静还能勉强上车,坐在中排另一个座位上。蔡有才爬上了副驾位置,身背一靠上座位就动弹不得。
大狗学聪明了,躲在车子上看着众人都一一散去后才把五菱宏光开过来,悄悄把吴大志接上。
“哥,都是我的错,早知道今天这个场面,我就不把宝马车送去保养了!”大狗看得出闽商会这帮人的眼神,表面上客气是为了给骆会长和骆晓静面子,暗地里不知道怎么嘲笑他们。
“没事,这样挺好,开什么车无所谓,主要还是看怎么做人!”折腾了一天,吴大志颇感困乏,调整好座椅,闭目养神。
“今晚就不回合江了吧,我们在办事处凑合一晚得了!”大狗也没多少精神,打了一个哈欠。
“都行,随你…”吴大志睡过去了。
合江腐竹厂驻柳州办事处设在柳花江边的红光小区。柳花江经过柳州城区的这段是上游,江水顺流而下,经过百里柳花江画廊景区。在这景区之中,最有名的当数“鹅山飞瀑”
和“龙壁回澜”这两个景点。
柳州城本就是个古城,向来有桂中商埠之美称。在古代,黔南和黔东南的人会架着木排,沿着金城江、都柳江顺流而下,在柳州城汇合形成商埠。汇集于柳州城的货物,要么通过官道销往广西各地,要么继续通过水路,进入西江流域,经由梧州,并入珠江流域,最终到达广州地区。
就方圆百里的人来说,柳州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但是在唐朝,这里还是被定义为南蛮之地。柳宗元被贬于此,也曾抑郁良久。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了龙壁的石头扁平而硬,很适合制作砚台。于是便取之加以制作,成品以后送与刘禹锡。这便有了刘禹锡的《谢柳子厚寄叠石砚》,诗词正文如下:
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
烟岚馀斐亹,水墨两氛氲。好与陶贞白,松窗写紫文。
龙壁刚好处在柳花江拐弯之处,江水回旋,江面平阔,但有夕阳日落时,满江红辉映连天,那种壮阔的景象,着实是让人流连忘返。龙壁之处因此得名“龙壁回澜”。
江水经“龙壁回澜”往下,依次经过红花电站枢纽,江口大成国锁江链,然后奔流而下,直至合江,再到运江,最后在桂平并郁江为浔江,到梧州再并桂江为西江…
柳花江边上的红光小区紧靠桂中最大的柳州农贸市场,便于业务的开展和搜集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因此吴大志把办事处设于此处也是别有用心的。
热闹的柳州农贸市场传承了老商埠的特点,全国各地天南海北的客商每天都是络绎不绝。以前的合江腐竹产能不大,通过一些小的农贸市场慢慢是可以消化掉的。但是随着当地腐竹产量的不断增加,又有外地腐竹打入柳州市场,合江的腐竹销路开始变成了一个问题。
吴大志整合了合江运江一带的腐竹产业,但是想要一年四季保证供销两旺,需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柳州农贸市场正大门的马路对面就是龙城闽商会大厦。大厦的位置刚好处于柳州城的中轴线上,背靠雀儿山,右环小鹅山,左抱蟠龙山,一看便知在选址的时候有高人指点过。
龙城闽商会大厦前面的屏山路直通刚才吃饭的柳州菜馆,一路上各种饮食小吃店应有尽有,宵夜啤酒摊彻夜不眠。而在所有这些饮食店之中,最令人欲罢不能的当属柳州地区的特色小吃螺蛳粉。
吃过螺蛳粉的人把话说到这里都会停顿一下,因为一说到这里口水就会不自觉地分泌,得先吞吞口水才能继续往下讲。一想到那种香辣酸爽的味道,没有几个人不被沦陷的。
螺蛳粉本是柳州地区最具特色的小吃,一直以来都是以实体店现场烫煮为主。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逐步兴起,聪明的柳州人就开始了新的尝试。他们把制作一碗螺蛳粉所需要的米粉,酱料包,腐竹,花生,辣椒油,萝卜丁,酸豆角,酸笋等原配料,分别做成独立的预制包装,经过消毒检验合格之后,再把这些料包一起放到大包装袋里,封口下线,一袋装满浓浓乡愁的袋装螺蛳粉就此诞生。
不得不佩服柳州人民勇于创新的精神,经过他们这么一升级,螺蛳粉变成了当地的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了当地很多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的确是一个值得大力推广的产业。
但是毕竟还是地方特色产品,当初只能通过投放到当地的商超或是旅游团带货的模式来推销,后来再通过微信朋友圈卖货,略有成效,但对于一个产业来说,这种营销模式还是杯水车薪。
龙城闽商会的商业嗅觉那是不用再怀疑了。当骆森文在一次全市的产业会议上听到农业局一位参会人员在会上诉苦,请求政府给予重视的时候,他的心被触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