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二十八)六合一统、四海归心(下)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215字 发布时间:2022-08-05

六合一统、四海归心(下)

 

本篇参考剧情第三十四集

 

高拱双手捏着那页奏疏,目光灼灼地盯着身前的同僚,心中积郁多年的块垒,此时更是不吐不快,于是发自肺腑地高声感慨道,“记得当年,严氏父子杀杨公继盛和沈炼公时,曾公然喧嚣‘任他燎原火,自有东海水’,今天东海的水,终于将奸党父子阉了,‘越中四谏’、‘戊午三子’,还有无数忠良在天之灵,可以告慰了”,说罢眼中带泪、双手抱拳,对着前方,重重拜了三拜。众清流闻言,早已是热泪盈眶、涕泗横流,甚至还有不少人扑倒在地,失声痛哭起来,哭天抢地如同号丧一般,这要是旁边再摆几个花圈,都察院的大堂就可以直接改灵堂了。大概过来半盏茶的功夫,堂内哭声渐歇,高拱神色也恢复如常,高喊了一声“上谕”,待众人跪倒,才郑重其事地说道,“各御史和各部衙门所有官员,平时有察知严党罪行者,都可以立刻上疏参劾!至于两京一十三省的各部衙门官员,平时依附严党者,也望尔等幡然悔悟,反戈一击,朝廷自会酌情恩宽。”

 

政治斗争的精髓,便是挑动群众斗群众,道长更是深谙此道,像倒严这种大型政治狂欢,自然要让尽可能多的官员都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无论是踹寡妇门还是刨绝户坟,哪怕只是随地大小便,或者是娶了九个媳妇儿,只要是严党干的坏事,都可以立刻上疏参劾。至于那些严党同路人,道长也给他们留了改过自新的机会,幡然悔悟肯定是不够的,反戈一击才是关键,想要弃暗投明、改换门庭,怎么也得拿点像样的诚意出来才行。叶镗直起身,毫不畏惧地盯着高拱,一本正经地问道,“请问高大人,严嵩和严世蕃现在所定何罪?皇上可有处置”,叶镗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别人都可以回头是岸,争做严党掘墓人,唯有自己和万寀,只能跟着严嵩父子一条路走到黑,去给严党陪葬了。高拱不屑一顾地瞥了眼叶镗,极其敷衍地说道,“刚才已经说了,正在彻查”。

 

万寀也不甘示弱,不怀好意地问道,“请问高大人,严嵩任内阁首辅二十年,我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官员的任职,多数出于严嵩票拟。高大人适才说依附严党者,这些算不算依附严党?”万寀明摆着就是胡搅蛮缠,想把所有人都拉下水,弄成个法不责众的局面,倒逼着清流知难而退、网开一面,否则就只能搞一刀切,一篙子打翻一船人了。高拱皱着眉头还未开口,清流这边有几个义愤填膺的官员,指着万寀的鼻子破口大骂道,“什么依附,你就是严党”,“对,你就是严党...”。两边的官员此时也纷纷起身,摆开了阵仗,相互指指点点、打起了口水仗,“‘越中四谏’、‘戊午三子’的冤狱,你就是审官之一!你不是严党谁还是严党!”,“呸,严阁老八十大寿的时候,‘一柱擎起大明天’,那句诗不知是谁做的,不会是阁下你的大作吧?就凭你,也有脸指责我是严党!”,“严嵩老贼六十、七十、八十的生日,我李某从来没有给他贺过一次。凭我,就可以骂你们这些奸党。”

 

骂着骂着,文斗就突然变成了武斗,也不知是谁先动的手,一群六部九卿推推搡搡地挤在了一处,有的挥拳、有的踢脚、有的搂腰、有的抱胸、有的在地上滚做了一团、也有的骑在了别人身上、更有甚者直接动嘴咬人,一群朝廷大员就如街头混混般,扭打在了一起,乌纱帽滚了一地,有人头破血流、有人倒地不起、有人衣衫不整、有人大汗淋漓、有人气喘吁吁、有人意犹未尽、有人放纵自己、也有人大呼过瘾,高拱脸色铁青地看着眼前的这场无差别大乱斗,不慌不忙地把那封奏疏塞回了信封,平日里都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几时见过一群文苑清流,争先恐后地插眼、锁喉、踢裆,那画面实在太震撼,简直不敢直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它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严嵩、严世蕃、胡宗宪、郑泌昌、何茂才都已杀青。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严嵩的时代已经彻底落幕,恶贯满盈的严党终于倒台了,但严嵩本人却被道长赐了致仕,每年还象征性地发一百石大米做退休金,严世蕃等严党骨干也仅仅是被判了流放,其余严党纷纷弃暗投明、改换门庭,争相恐后地跪舔清流,霎时间朝堂风气焕然一新。只可惜众正盈朝的大好局面,并不能缓解大明的财政危机,国库连年亏空加之各种天灾人祸,大明百姓苦不堪言,及至嘉靖四十四年,朝廷已经到了山穷水尽、难以为继的地步。一众文苑清流均爱惜自身羽毛,再无人肯替道长遮风挡雨,以至天下之人非议道长之声日甚,清流执政近三年,大明仍是每况愈下,为了缓解舆论压力,只能将所有的锅都推到了严党身上,以掩饰自己的执政无能。徐阶等人更是抓住时机,发动御史再次上疏参劾严世蕃,道长无奈之下只能顺水推舟地同意杀严世蕃以谢天下,是年五月严世蕃伏诛,七月兴国知县海瑞调任户部云贵司六品主事,京城内再次暗流涌动,一场新的大戏正在徐徐拉开帷幕。

 

海老爷在江西兴国的三年,过的是有惊无险、波澜不惊,正如胡宗宪说的那般,海老爷之所以能震动天下,那是因为有人想要他震动天下,等到严党倒台,清流这边自然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鸟知县也被放在兴国雪藏了三年,现如今国事已是举步维艰,朝政更是积重难返,大明终于被道长熬到了油尽灯枯,再不变法改制只怕是难以为继了。直到此时海瑞才终于得到了出场的机会,升职加薪荣升六品,调任京城还去了户部这个肥缺,正所谓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这就叫不是冤家不聚头,时隔近三年,海老爷跟赵贞吉又撞到了一起,如果不是造化弄人,那就是有人故意要给理学之臣的锅里掺沙子。

 

这一日下午,北京城的前门大街上,缓缓驶来一辆简陋的马车,一个身穿布衣的中年车夫,步行牵着一匹杂色驽马缓缓通过街道,海老爷身穿葛麻长衫,背着个斗笠悠闲地坐在车辕上,马车车厢里坐着自己的家眷,由于女儿不幸落水溺毙,现在海老爷一家只剩下三口人了。三年不见,海老爷风采依旧,表情刚毅、眼神犀利,只是两鬓夹杂了几丛白发。江西兴国确实是个贫困县,海老爷做了三年知县,一家三口外加全部家当,一辆马车就全装走了,端的是身无长物、家无余财,而且有一说一,就海老爷这辆马车,比当初倭贼齐大柱坐的那辆,真心是差远了。大街上熙熙攘攘人流如织,街两旁开着鳞次栉比的各类店铺,都是一副顾客盈门、买卖兴隆的样子,摊贩沿街叫卖声更是不绝于耳,一片繁荣盛景中,却有一处闹中取静之所在,三开间的大门脸,高悬一块“六必居”的牌匾,唯有此间店铺门可罗雀、车马稀疏,两个头戴斗笠身穿黑衣的锦衣卫,手提绣春刀如同门神般站在店前,凶神恶煞般地盯着来往行人,吓的众人无不绕道而行。

 

马车途径此处,海老爷气定神闲地斜眼打量着那块“六必居”的牌匾,不慌不忙地喊了声“停车”,光天化日之下,就这么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六必居。店铺内摆满了各式酱菜,一个伙计正坐在旁边打盹,柜台后站着满脸麻木的赵老板,生无可恋地盯着个账本,直到海老爷走到身前,方才抬起头无所谓地问了声,“客官要买酱菜”。自从六心居改名六必居,赵老板六兄弟算是彻底躺平了,这几年招待的顾客比店里的耗子,也多不了几个,除了留下一两个贴心的伙计,其他人都陆续遣散了,兄弟六人早就认命了,每个月对付着做几坛酱菜,随便装点下门面,然后就是躺在店里混吃等死。差不多快三年了,门口站岗的锦衣卫、还有街对面盯梢的提刑司太监,换了一茬又一茬,正值壮年的赵老板两鬓已经斑白,生意做成这个样子,还能有什么念想,早已是心如死灰了,有一说一,钝刀子割肉才是最疼的,早知如此,当初还不如收了严阁老那副“六心居”的题字,让清流的正人君子们,给自己来个痛快呢。

 

海老爷是个急脾气,一路风尘仆仆地从江西赶到京城,连家门都没进,直接就跑六必居惹祸去了,真是一分钟也不肯耽误,海老爷你好歹把一家老小先安顿好,再出来作死也成阿。六必居的牌匾,字是严嵩亲笔手书,旁边还盖着忠孝帝君的印章,海老爷怕是把这里当旅游景点了,在江西的时候就想过来打个卡,一直没等到机会,好不容易调入京城了,这次不仅要登门拜访,还打算在店里留下自己的墨宝,哪怕是写个“海瑞到此一游”之类的,也算不虚此行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