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吴家人悉数登场。
书名:绿之叶 作者:十八子 本章字数:8604字 发布时间:2022-08-04

   海津市的城市建设,有一个迥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她的市区是围绕着海津市的母亲河:潮河依河而建的。

放眼望去,这条河流并不是很长。她既没有烟波浩渺的气势,也没有浊浪排空的磅礴雄姿。她却有一种宁静的美,淙淙流水、泛起层层涟漪,宛如一个清纯的处子,平静而祥和的流淌。

偶尔飘来一股轻柔的风、徐徐吹拂着水面,习习的风儿、吹皱了宁静的河,飘漾起阵阵、水波潺潺。

海津市的城市风格,融汇了中西方文化特色。潮河两岸,既有古色古香、中式建筑风格的亭台楼阁,也有风格迥异的西洋小楼。

这些荟萃了中西方文化的建筑,让这个城市别具特色,堪称为中西方文化合璧的典范。

这些彰显着中西方文化特色的建筑,与现代风格、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互烘托、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特别是在潮河岸边,有一条年代久远,历史感浓厚的古商业街。经过八十年代整修和扩建之后,改名为民俗文化街。这些融聚了中式古典文化的建筑,这条仿古氛围浓厚的街道,再次焕发出,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走在这条古风浓郁的街道上,脚踏着青石铺砌路面,古风、古韵的气息拂面而来。一家又一家雕栏玉砌的仿古店铺。还有那雕梁画栋的楼阁台榭,典雅厚重中,又透着一种历史沧桑感,淋漓尽致地烘托出一种古色古香,质朴清雅之风,让人置身、倘佯于厚重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这条以“古”为依托的街道。临街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店铺所经营的,也和“古”字有关。字画、古董、玉器,甚至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壶在这里都可以见到。

这些琳琅满目传统艺术品,还有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她渲染出的东方文化特色,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一道不同凡响的东方文化韵味。

海津市城市建筑,得益于那位八十年代在任,工人出身的老市长、老书 记。是他呕心沥血,为海津市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因某种原因,城市发展陷入停滞。但海津市仍不失大都市的风采。

潮河的岸边,是依河而建的带状公园。也是建于八十年代。

这条带状公园,沿潮河而建,把潮河环抱其中。盛夏季节,各种斑斓绚丽的花卉,竞相绽放。有嫣红月季花,橘黄色百合花,还有色彩璀璨的太阳花。特别是那小巧玲珑,洁白无瑕的茉莉花,伴的清风、飘溢出淡淡的宜人清香。

沿着带状公园一直走下去,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

公园的侧方,有十几栋风格别致的红砖小楼。这就是海津市老干部局,专门为本市离休老干部修建的住宅楼。

吴国民的父母,就住在这片住宅楼中。

吴家居住的,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单元房。这家的男主人:离休老干部吴寿春老人,已经去世三年多了。

现在居住在这里的,是他妻子张亚华老人和小儿子吴国华。母子二人,居住在这套三室一厅的单元房中。

这个星期天,吴家的人少有的齐聚一堂。除了老大吴国民一家,还有整日里忙着在外赚钱,很少回家探望母亲的老二吴国安,和他妻子孟艳芳也来了。三女儿吴梅和她丈夫霍建新也到了。

霍建新本不情愿来吴家。自从他的老岳父吴寿春老人故去后,他就不愿意再来吴家。但他禁不住妻子吴梅的执拗要求,硬着头皮来了。

最先到来的,是老大吴国民一家人。一般来讲,如果没事,他们每周都要抽时间来母亲家,看望母亲。

今天刚过晌午,吴国民夫妻领着他们的儿子小剑,拎着刚买的鱼和肉,到母亲家看望母亲。

一进门,张亚华老人刚打开房门,孙子小剑一下子扑进奶奶怀中,唤了一声奶奶后,便开始迫不及待地,向奶奶炫耀起来。

孙子小剑童声响脆对奶奶说:“奶奶,我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

“呦、真棒!我大孙子就是棒!”老人一边说,一边慈爱和稀罕地,不停的抚着孙子头。

她接着说:“我大孙子考了这么好成绩,奶奶得好好奖励你!你说,想要什么?奶奶给你买。”

郑淑贤见儿子小剑,一见面就扑在奶奶的怀里厮缠,她忙上前拉儿子。

她说道:“小剑,快下来,奶奶那么大年岁了,可经不起你这样撕扯!”

“没事老大媳妇。有好几天没见我大孙子了,想死我啦!这见了面,还不得和我大孙子,亲热、亲热?”老人说。

吴母说着。她又瞧见了,大儿子吴国民手里拎着鱼和肉。她埋怨道:“老大,你们的日子不富裕,别总给我买东西?”

老人说过,看了看大儿子买来的东西。她心疼地想:大儿子日子并不富余,这些东西,肯定又花了他们不少钱。

吴母心里自语。她又问:“你们这又花了多少钱?你实话实说。这回,一定得给你钱。”

郑淑贤听了连忙打圆场。她说:“妈,没花多少钱。我们当晚辈的,孝敬您还不是应该的。”

“妈、这点东西么没花多少钱。一路上,淑贤还埋怨我呢。她说我给妈买的东西太少啦!”吴国民也在一旁帮腔说着。

吴国民夫妻是很重孝道的人。尽管他们家现在经济拮据,但给老人买东西,尽孝道,他们从不吝惜。

老人清楚,大儿子吴国民是个孝子。她如果给他钱,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要的。老人也无法再多说什么了。她有自己的主意。

老人有了自己的主意后。她从衣袋中,掏出来一百元钱。她把钱,不容置疑地塞到了孙子手中。

老人说道:“我大孙子考得成绩那么好,得好好的奖励!这是奶奶、奖励给我大孙子的。”

吴国民夫妻都明白,这是母亲、变相给他们钱。他们急忙拦阻,不让小剑要奶奶的钱。

郑淑贤连忙把钱从儿子手中拿过,又塞还给婆婆。

她一迭声说道:“妈、这可不行!这钱不能要,这又不是过年给压岁钱,这不年、不节的,这钱不能要!”

老人好像没有听见一般,理都没理他们。她又把钱、塞进孙子的衣袋中。老人将她的手,护住孙子的衣袋,不让儿媳妇再动这钱。同时、老人的目光,又有些严厉地盯着儿媳妇,不许她再推三阻四的。

这婆媳二人正僵持不下,一个声音传来,打破了这相持的氛围。

“大哥、大嫂,小剑也来啦!”随着话音,吴家小儿子吴国华,从自己卧室走了出来。

这是个高高的个子,英俊帅气的年轻人。他棱角分明的脸上,透着一股凛然正气,却也蕴含着一分青涩、一份不谙世事和不成熟。

小剑见到叔叔后。他立刻掉头扑向小叔,嘴里还不停地嚷着:“小伯,我期末考试,得了第一名!”

小剑话音刚落地,还未等吴家小儿子吴国华有所表示,吴母便开了腔。

吴母便笑呵呵地,对她的小儿子吴国华说道:“国华,我家小剑、那么争气露脸,是不是应该奖励?我都奖励给我大孙子一百块钱了,你这个当叔叔的,是不是也该有所表示?”

老人之所以这样说,有很深的涵义。她清楚大儿子家、现在生活困难。她想借这个由头、帮一帮他们。

吴国华马上领会了母亲的用意。他立即接话说:“该奖励!我侄子考了这么好的成绩,我这当叔的当然应该奖励,应该加倍奖励!”

他说着从衣袋中掏出二百元钱,塞到小剑手里。他说道:“我得重奖我家小剑。这二百元钱,是我、给我侄儿的奖励!”

郑淑贤见状,顿时傻眼、着急上火了啦。

她心想:过年过节的,她儿子收长辈的压岁钱,无可非议。可是这不年不节的,只因为考试得了个好成绩,就收长辈的钱?

自己儿子这样、成什么了?这不成了,以儿子考取好成绩为名头,向家人搜刮敛财吗?让人们如何看待她这个大嫂?以后,她还有什么脸面,在这个家里做大嫂?

郑淑贤这样想,她从儿子那里将钱要过来,又塞回给她婆婆。

她说道:“妈,这钱我们可不能要!要了这钱,我们成什么了?不成了、到处勒索讨债的吗?这钱,我们绝对不能要!”

吴母将儿媳妇递过来的钱,又塞给她孙子小剑。

她做出一副生气的样子,抢白道:“这是我和我儿子、还有我孙儿,我们三个人之间的事情,你跟着瞎掺乎什么?”

“妈、您这是让我们难堪!”郑淑贤嗔唤了一声。她一副挂不住面子,无地自容的样子。

“淑贤,你别和咱妈争啦,既然妈非要给,就收下吧。”吴国民见母亲生气了,连忙打圆场道。

他又俯身到妻子耳边,小声说道:“咱回去之后,用这钱、给咱妈买点营养品。”

郑淑贤无可奈何地,看了看丈夫。她觉着也只能这样了。回去之后,他们就用这钱,给自己婆婆买些营养补品。

她一直恪守、做人得要行得正,立得直。这钱她是绝对不会收的。他们家、虽然目前经济上陷入困境。但是,有失面子的事情,她是不会干的。

郑淑贤为了不再出现,让自己难为情,有失面子的事情。

她把儿子小剑拉到身边,嘱咐道:“一会儿你姑姑来了,不许再提你考试得了第一的事情。你不许再变相、找你姑姑要钱。”

“我不是,我没变相要钱!”儿子小剑不满意反驳道。

他扬起小脸,嘟起小嘴,争辩着说:“我不是想找他们要钱!我是想让他们知道,我考了第一名,让他们也跟着高兴、高兴。”

“那也不行!”郑淑贤道。

她又用庄严的语气说:“你这样一说,大人们一高兴,肯定就会给你钱。一会、你姑父还要来。你千万不要当着你姑父、霍建新的面,要你姑的钱,别让霍建新小瞧咱们吴家人,别给咱们吴家人丢脸。”

小剑看母亲面容庄重的样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一旁的吴国华不想让他们,再为此事说起来没完。因为、他还有一件很重大的事情,要向他们宣布。

吴国华转换了话题,他兴奋地说道:“哥、嫂,今年是海津市,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我准备应考。”

吴国华四年前,毕业于本市的海津大学。在他临近毕业的那一年,他的父亲吴寿春老人便去世了。他由于父亲去世,他们家没有了门路,他就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吴国华大学毕业后没找到理想的工作。他便与同学合伙,创办了一家广告策划公司。时间不长,因为他们没有社会经验,失败了。后来,吴国华应聘到本市一家文化传媒公司,负责文案编撰工作。

九十年代末期,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在一些省市里,开始试点推行。吴国华决定报考公务员,实现自己的人生夙愿。

吴家人听说吴国华要报考公务员,即刻喜出望外。猝然间、他们一个个地欢

呼雀跃起来。

吴母面露掩饰不住的笑纹。她乐不可支的说道:“我家的小四、打小就有出

息!你爸爸还活着的时候,就对你抱着厚望。”

吴母张亚华说着,笑孜孜的瞅着小儿子吴国华。她那眼神中,是无尽和满满的慈爱。

旋即,老人又叹息一声说道:“只可惜,你爸走得早,没等到你大学毕业就走啦!要不然,我家小四儿,早就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啦!”

吴母的话语句句是实。她丈夫吴寿春老人为官清廉,从不以权谋私,从不为子女的事情开后门。但在晚年,他决定为小儿子吴国华破一次例,谋一回私。

因为吴寿春老人觉着:小儿子吴国华有知识,有才华,而且为人正直,是个可以栽培造就的好苗子。他这个做父亲,有责任为儿子铺条路,让儿子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只可惜,吴寿春没有等到他儿子大学毕业,就驾鹤西去啦!

郑淑贤听了这个消息,也和家里人一样,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兴奋。

她抑制不住喜悦地说:“凭小弟的学问,他准能考上公务员,这可是我们家天大的喜事!我们家终于出了个,可以让我们扬眉吐气的人啦!”

“凭我四弟的才华,一定能考上公务员!”吴国民也高兴地说。

他又有些痛惜道:“只可惜,咱爸走的太早,要不然,我弟国华的工作,早就解决啦!”

大儿子吴国民话语,却再次勾起了,吴母张亚华老人,心中的不平和不快,及她对已故丈夫的怨。

她说:“你爸爸他这一辈子,不懂得以权谋私。到了晚年,他才动了为子女谋一回私的念头,想着为他的小儿子,谋一次私。

可是、没等他小儿子大学毕业,他就先走啦!末了,他这私、到底还是没有谋成。唉、这都是命呐!”

吴母张亚华话语,说得很是无奈。她话语里,也含着对自己那个,不懂得以权谋私丈夫的怨怪。

随后,吴母张亚华不再言语,她似乎陷入了往事的沉思之中:

张亚华和吴寿春的结识,缘自于、五十年代初期。那是一次抗美援朝英模报告会。

那个时候的张亚华,还是一个、刚刚参加了工作的青春少女。在那次抗美援朝英模报告会上,一个拖着一条伤残的腿,拄着拐杖的志愿军英模代表,为他们讲述的战场上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她。打动了她青春少女的心扉。

尽管他身有残疾,尽管他比她大将近十岁。在那个崇敬英雄的年代,她爱上了他。后来在有关部门的撮合下,他们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妻。

几十年的相濡以沫,她对丈夫还是基本满意的。虽然丈夫不懂得以权谋私,不懂得为自己的子女谋私利,但他为人坐得正,行的直。她也知道,她丈夫是那种,时时刻刻,将伟大领袖毛主 席的话语,铭记在心的人。他心里装的都是人民!她还能怨怪他吗?

尽管如此,有时吴母还是觉得,丈夫对家人太过于苛刻啦!

记得那年知青返城。大儿子吴国民也和众多知青一样返回城市。她曾经央求过自己的丈夫,让丈夫给大儿子谋取一个好的工作岗位。

但是,她丈夫吴寿春一口回绝了她。回绝的理由,又让她无从辩驳。

她丈夫当时说:“国民没有什么文化,人又有些木讷,我给他安排了关键的工作岗位,他也无法胜任,反而误事。他工作干不好,反倒给咱们丢人现眼。

让国民当个普通工人就行了。再说,当工人也没什么不好?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是国家的主人!”

然而、吴寿春老人,对自己的小儿子吴国华,却是怀着无限期冀。

他私下里曾经对她说:“国华是个好苗子,等他大学毕业后,他要为这个小儿子破一次例,谋一次特权。”

只是可惜,没等到吴国华大学毕业,他就驾鹤西去,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最终、还是恪守了他的人生信条;不以权谋私,两袖清风地离开这个世界。

张亚华老人正陷入往事的沉思中,三女儿吴梅和她丈夫霍建新也到了。

吴梅的丈夫霍建新,原海恒纺织厂的那个工会主 席,今天也破例的来看丈母娘。自从他老岳父霍寿春去世后,霍建新基本上就不再来吴家。

今天来的路上,吴梅与她丈夫霍建新闹得很不愉快。

因为、吴梅来的路上,她在桂顺斋糕点店,为母亲买了两盒京八件。当她准备再给母亲买些东西时,她丈夫霍建新却阴沉下脸,露出不情愿的表情。

吴梅知道,自从自己父亲去世之后,自己这个丈夫就变了。现在,他对他们吴家人,格外的阴冷和吝啬。

吴梅索性不搭理他,她又到水果店,为母亲买了一大兜进口的水果后,才和丈夫霍建新一起,来到母亲家。

吴梅一进门,吴家的孙儿小剑,便一头扑向了姑姑。这回、小剑牢记住了母亲的话语,没向姑姑说他考试成绩的事。

但是吴梅似乎事先早有准备。她知道他大哥一家,夫妻两人都失业了。他们目前的生活,陷入困境中。

吴梅趁着抱起小剑,与侄儿亲热的当口。她乘人不备,将事先准备好的二百元钱,塞进侄儿小剑的衣袋中。

小剑记住了母亲的嘱咐,自然不肯要。吴梅急忙用手势,向侄儿弄了个噤声的动作。接着、她用眼光示意侄儿,不许声张。

小剑听话地不吱声了。他虽然还是个小孩子,但家里的生活拮据,让小小年纪的他,对钱、情有独钟。小剑似很多,生长在九十年代的孩子那样,对钱、有着无尽的渴望。

霍建新没有发现妻子吴梅,悄悄给她侄儿钱这一系列小动作。他板着面孔,一副怏怏不快的神色。他很勉强的,与众人打了招呼之后,便在客厅里找一个角落坐下。

他拿起一张报纸,装模作样、弄出很认真看的样子。他谁也不再搭理,自顾自的看了起来。

这几年,霍建新自从他的岳父去世之后。他一直在吴家摆谱、装腔作势、摆架子。好在、吴家人已经习惯了,也没有人再理会他。

不一会儿的功夫,吴家的老二吴国安,开着他那辆别克轿车也到了。

相比于他大哥吴国民,老二吴国安绝对是个思想活络的人。

吴国安小时候,是个出名的调皮捣蛋鬼。他不好好上学,整天在外面,和社会上的那些不正经人厮混,经常在外闯祸。

就为此,吴国安没少挨他父亲霍寿春的揍。

吴国安却是个极其聪明,脑筋灵活的人。他中学毕业后,由于大哥去乡下插队,他顺理成章的留在了城里,当了一名工人。

改 革开放之后,他不满意每天上下班,朝朝暮暮,呆板的日子。

八十年代末,当停薪留职之风,在中国的大地上兴起,对自己现状极其不满意的他,申请了停薪留职,到社会上去闯荡。

几年时间里,他从摆地摊开始试水。接着,他紧随时代潮流,跟风又干起了倒卖物资批文的勾当。最后、他又跑边贸当开了倒爷。

当吴国安手里,有了一定的资金积蓄之后。他瞄准了已经遍地开花,如雨后春笋般,蒸蒸日上的城市建设热潮。

吴国安认准了建筑行业。他认定、从事这一行业,将来必定会前途无量。再加上,他原来工作的单位就是建筑公司,他对这一行业,有一定优势。

他自己开办了一家建筑工程公司。开始纵横驰骋于城市建设市场,成了那个时代的领头羊。

吴国安每日在忙着赚钱跑业务,很少顾及到家人。再加上他妻子孟艳芳从中作梗,吴国安很少回家看他母亲。

老二吴国安难得今天有时间,来看母亲。他为母亲买了很多东西。有两盒鲍 鱼,两盒原生海参,还有一箱,那个年代市场上鲜有的山竹果。

吴国安从车上拎下这些东西。他偶尔抬头瞥见,自己的妻子孟艳芳,阴着一张脸,没个笑模样。

他清楚、他媳妇孟艳芳,是看他给自己母亲买了这么多东西,心痛。

吴国安的火气上来了,瞪着老婆,没好气地骂道:“臭娘们,瞅你那一副死鱼脸样子!我给我老娘买东西,你心疼是吗?”

孟艳芳尽管刻薄、很会算计,但她也惧怕自己丈夫。她见丈夫发怒了,她立刻变老实了。

马上,她堆起笑脸道:“没有,我哪里敢不高兴?你是大孝子,你孝敬你妈,我哪会不高兴。”

孟艳芳嗲声嗲气的说,她尽力让自己笑得阳光灿烂,并开始殷勤地,帮着丈夫拎东西。

孟艳芳不仅会献殷勤,她也是个很爱打扮,妖艳十足的女人。她虽说不上十分漂亮,却性 感十足。她身材前挺后撅,丰乳肥臀,尤其是那一对高高隆起的奶 子,透着十足的性感,很令男人想入非非。

孟艳芳还是个很有手腕的女人,她很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魅惑丈夫。她更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巧舌如簧,笼络丈夫。

她经常的寻找各种借口,不让自己的丈夫、与吴家人接近,经常编织各种理由,不让丈夫看望他的母亲。

孟艳芳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让吴家人占她丈夫的便宜。

她很理直气壮的认为:她丈夫吴国安,是她的老公。他赚的钱,只应该供她一个人享受。她可以买珠宝,买高档服装,买各种奢侈品。但就是不应该,便宜他们吴家人一丁点儿。

今天,孟艳芳见丈夫给他母亲,买了这么多、贵重的东西,她心疼得如同刀剜般的难受。

吴国安夫妇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为了给女儿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孟艳芳把他们的女儿,送到北京她娘家那里,在一家高收费的私立学校就读。

这样,孟艳芳也就有了,让丈夫疏远吴家人的机会。

每到星期天,只要丈夫一有时间,孟艳芳都缠着她丈夫吴国安,去北京她娘家,看望在北京就读的女儿。

她就是要让她丈夫,没有时间回家看望他的母亲。

这个星期天,因为她女儿参加学校的夏令营活动。无可奈何,她只能陪着丈夫来吴家,跟随丈夫一起,看望他母亲。

应该说,孟艳芳是个表面上,很会来事的女人。她一进门,就很热络的和大家打招呼。她很献媚地坐到婆婆身旁,左一声妈,又一声妈的叫唤着,那亲热的样子,简直是无与伦比。

吴梅在一旁看了,恶心得直皱眉头。她从心底里,看不起她这个二嫂。看不惯她那套假惺惺的样子。

她心想:她这个二嫂,明明是一个心思,让她二哥与吴家人疏远,却还表面上,装出一副十分亲近的样子,真是很卑鄙!

吴梅不屑地、睨乜了她二嫂一眼,怪模怪样的,撇了撇嘴。

这时、老二吴国安手里拎着东西,走进屋来。他和往常一样,大大咧咧的和众人打招呼。

他走到母亲身旁,从包里掏出一沓百元版的人民币,数了十张,恭恭敬敬的递向母亲。

他说道:“老娘!儿子太忙啦!总抽不出时间来看您,这一千元钱,是儿子孝敬您的。您看着买点什么吧。”

孟艳芳在一旁看得心惊肉跳,剜心地痛楚。她丈夫这种大把撒钱的行为,无异于是再割她的肉。

尽管孟艳芳已是心疼不已了。她丈夫吴国安的撒钱行为,却并未就此终止。接下来,吴国安又将目标,转向吴国民的儿子小剑。

吴国安把剩下的一千元钱,卷成个半圆形。他逗趣般的,把手中的钱,在侄儿小剑头顶上,玩帅地一拍。

然后、吴国安把钱递给侄子。他逗笑打趣道:“小剑,你可是给我们吴家,延续香火的人。这点小意思,算是你二叔,孝敬给你的。别忘了,等你二叔百年之后,你可要想着,要给你二叔、多烧点纸钱。”

郑淑贤见状,感到不妙。她儿子要是收了这钱,当着孟艳芳的面儿,那可是太给她丢脸啦!

郑淑贤迅速做出反应。她未等吴国安把钱,塞到她儿子手中。她急忙拉起儿子小剑,往婆婆屋里跑。

老二媳妇孟艳芳是个什么样的人,郑淑贤最清楚不过了。吴国安的钱,她万万不能要。他们家目前,生活是有些困难。但她决不能因此放弃自尊,被别人、尤其是老二媳妇瞧不起。

吴国安见大嫂领着儿子跑了,挂不住面子了。他露出不悦的表情,显得有些不快,觉着丢了面子。

他将钱递给他大哥吴国民,不悦说:“大哥,这钱、你替小剑拿着。你要是再推辞,就是看不起我这个二弟!”

吴国民更不肯要了,他一个做大哥的,怎么有脸要弟弟的钱?再说,老二的媳妇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更是比谁都清楚。

吴国民连连摆手,急忙借故躲避,跑进了厨房。

吴国安见大哥家里人都躲他。他手里捏着一千元钱送不出去。他生气了,有些着急上火,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还是他三妹吴梅为他解了围。吴梅本不想掺合,大哥、二哥之间的事情。当她冷眼瞥到她二嫂孟艳芳时,改变了主意。

吴梅一向看不惯她这个二嫂。当她见到大哥一家人,躲着不要她二哥给的这钱,孟艳芳却悄悄露出满意的表情时。她决定给孟艳芳添添堵。

吴梅颇有趣味地笑着,迎上前来。她很灵巧的一抻,把那一千元钱,从她二哥手中捏过来。

她又瞥了她二嫂一眼,笑嘻嘻道:“二哥,这钱我替小剑收了,我替小剑谢谢他二叔啦!”

吴国安似是对三妹吴梅此番举动,对三妹为他解围很满意。

他呵呵笑着夸赞道:“行,还是我三妹爽脆,会办事!”

孟艳芳在一旁看了,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她心、疼得仿佛是在滴血。

她暗暗下定决心:以后,绝对不能再让丈夫来吴家,决不能让丈夫,再来看望他母亲,这么大把的撒钱给吴家人,怎么得了?

郑淑贤领着儿子躲进婆婆的屋里。她本以为就此躲过了。谁知、吴梅又拿着钱,追了进来。

吴梅把钱,又塞给她大嫂说:“大嫂,这钱你拿着。你为什么不要?这钱是我二哥赚的,不是她孟艳芳的。”

郑淑贤自然不肯要这钱,她领着儿子,又跑了出来躲避。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绿之叶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