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7年,北周齐王宇文宪率领大军围攻邺城。作为高齐国的首都,邺城高达二十丈的城墙上,四面建有共七十二座高耸云霄的望楼。黄昏时分,宇文宪抬头眺望,只觉得远处的邺城就像一座四面竖着尖栅栏的巨型牢笼。
自从曹丕在邺城定都,邺城已经是六朝的首都,城墙坚固,城防严密,若要强攻,士兵损失定然不小。宇文宪皱了皱眉,虽然城里的北齐国君高纬昏庸无能,但要在短时间攻破邺城并不容易。
半夜时分,宇文宪还在苦思破城妙计,亲卫忽然进账禀告道:“殿下,营外有位游侠背着一位老妪前来求见。那位老妪说她有破城妙计,请求面见殿下。”
一位游侠与一位老妪?虽然身份可疑,但宇文宪知道民间素来多奇人,况且他一个武将,何惧一老妪,下令道:“请!”
不一会,亲卫将一位白发苍苍,将近耄耋之年的老妪请了进来。宇文宪连忙起身相迎,将她扶入座位道:“怎敢劳烦老夫人亲身至此?”
老妪虽然微微有些驼背,衣着朴素,但神情举止都能看出她有着不凡的出身。她面无表情地说道:“时间紧急,何况是我要劳烦宇文将军助我报仇。”
“哦,不知老夫人的仇家是谁?”
那老妪一字一顿道:“我的仇家便是这高齐的皇族。他们让我的女儿身败名裂,又毒杀了我的儿子。这血海深仇,若不能报,如何瞑目?”
高齐皇帝从高洋、高湛到高纬,都是残暴嗜杀之人,宇文宪并不奇怪老妪的遭遇。这邺城里面,只怕还有很多比她遭遇更惨的人。
宇文宪问道:“既如此,待我破城后,定助老夫人报仇。不知您有何破城妙计?”
老妪呵呵轻笑了几声,笑声中有几分畅快,但准瞬即逝。她收敛笑容说道:“自从四年前我儿惨死,这邺城,我就猜终有一日会被大军围困。所以我与家中老仆每日偷挖暗道,今天终于让我等到了。”
宇文宪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刚才已经猜到这老妪是从暗道出城。那游侠就算轻功了得,也不可能背负一老妪翻墙出城。
但他没想到这暗道竟然是老妪在儿子死后自己挖掘的。要知道地道的挖掘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城墙有地基,城外还有护城河,地道的深度必然要超过河床。而且挖出来的泥土又如何处理?所以这种暗道一般都是在建城的时候就挖好的。
此外,这老妪如何知道她儿子死了,邺城就会被围?四年前,四年前,四年前被高纬毒杀的不正是兰陵王高肃吗?
宇文宪连忙起身行礼道:“老夫人的儿子可是入阵一曲动天下的兰陵王高肃将军?”
那老妪斜睨了他一眼,笑道:“你倒是聪明。实不相瞒,我乃梁国公主萧明月,十六岁时远嫁清河王元怿,育有一女安德公主。河阴之变后,我隐姓埋名藏身于高府,与文襄帝高澄育有一儿,幼名高孝瓘。”
高孝瓘正是兰陵王高肃的族名,宇文宪自然是清楚的。萧明月将这些秘辛告诉宇文宪,自然是为了取信于他,宇文宪对老妪的身份再无怀疑。寻常妇人,就算是编,也不可能编出这么离奇的身世来哄骗他。
宇文宪当机立断道:“我马上派人从暗道入城。”
萧明月点头道:“如此甚好。将军可遣一百勇士,随我儿的义子赵五从暗道进城。我便留在将军营中。”
她这是要留在营中为质。宇文宪不敢怠慢,将自己的军帐让出。临走时,又问道:“萧夫人,城内可还有需要我关照的晚辈?”
萧明月沉吟许久,问道:“你可是忠臣?”
宇文宪连忙拱手道:“毗贺突虽是武将,却也读过圣贤书,知忠君报国。”
萧明月摆摆手道:“你既是忠臣,自保都难,如何照顾我的晚辈?不必了!”
宇文宪愣在原地,想要反驳,又想起她的身世。萧夫人的第一任夫君元怿是魏国忠臣,惨死于奸臣之手。儿子兰陵王是齐国忠臣,惨死于昏君之手。他心中不禁慨然长叹,自己现在即将立下破齐大功,虽然四兄宇文邕信任有加,但……
宇文宪不敢再想,匆忙离开军帐,准备攻城事宜去了。
高纬哪里想得到城墙高大的邺城竟然一夜之间就被攻破,措手不及之下,仓皇间带着几百亲卫就骑马逃出了邺城。
宇文宪没能抓住高纬,回营后有些内疚地将这个消息告诉兰陵王之母。
萧明月大笑道:“失了国都的君主就如丧家之犬,我大仇已经报了。多谢将军。萧明月这就告辞离去。”
说完,她就又被那游侠儿背负着离开了军营。
宇文宪看着那白发苍苍的背影,怅然若失。兰陵王虽死,有母为其报仇。我若冤死,有何人为我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