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开启新时代(二)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6251字 发布时间:2022-07-21

从兴海元年到兴海三年,海山洲度过了战后的恢复时期。到兴海三年年底,海山洲各方面都已经恢复到了昭贤中期举兵西征前的水平。加上贸易的畅通,海山洲居民基本是安居乐业。而南洋属地(宁海国)方面,张克海沿袭马英韶的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着重整顿了吏治,南洋属地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可以说这几年是海山洲和宁海国几十年里难得的稳定时期。

兴海四年六月初一是祖母张祎澜的九十寿辰,马英韶想为祖母大过一番。然而张祎澜在正月底的时候就和孙子说了,今年不准备过。而且不久前杜怀义的去世,让他很是伤感。

张祎澜:“现在总算有些太平日子,不过也是百废待兴,还是节约民力的好。如果我有那个机会,就等的我百岁的时候,再给我过。”

马英韶:“如果祖母不想大过,那我们宗室小范围的过一下,可否啊。 ”

张祎澜:“这个可以,不要太铺张,就少量的人就可以了。不过人员得我选择。”

马英韶:“谨遵祖母旨意。”

张祎澜最后选定的人有马英韶、张皇后、马朝博、马英豫、马英武、

王艳瑶、柳冬君、董莲清、马妙茹、马妙郦、张琼瑜、杜迎秋、杜幼道、崔昭成、马绍华、马晓茹、马晓蓉、马晓梅、马绍承、康遇之、康延鸿、康延鸿、马雯婷、赖若旭、曾绍蜚。

    马姓宗室的人自不待言,尤其是马英韶,作为如今的晋王,自然是全家出动,这是肯定的。马英良夫妻被幽禁,也没有被邀。马朝博则是父子三人出动,马英豫、马英武二人各有一个儿子,但没有被邀请。而崔昭成、杜幼道、田承仁则是崔杜田三家的代表。康家的人是除了马家宗室来来的最多的。一方面康家与张皇后有亲,另外张祎澜对康家确实很偏爱。而没有亲属的外臣中,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赖若旭,他是左相,也是儿子马朝渊当年的密友,也被邀请了。另外就是曾绍蜚,是海山洲办事大臣,被邀请,则实属例外。

这些人在五月中旬才得到了邀请。虽然他们知道张祎澜今年不大过,也知道只有少部分人受邀,就一直在打听,甚至走门子都走到了马英韶和杜迎秋、张琼瑜的跟前了,但是名单直到五月二十日之前,马英韶夫妻也并不清朝。但多少都还是准备了。

在五月三十日,马英良夫妻托母亲王艳瑶提前给张祎澜转呈了他们给张祎澜的寿礼,是二人亲手抄录的佛经,祈祷祖母长寿。

王艳瑶为了次日不必要的麻烦,当夜就转呈了张祎澜。张祎澜看后很感动,流泪对王艳瑶说:“告诉他两个,我很高兴。让他们安心休息,其实逍遥自在未必不是好事啊。”

赖若旭是五月二十二日得到了邀请,多少还是有些意外的。因为按照惯例,小范围的祝寿,虽说重臣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一般多是勋贵。赖若旭并非勋贵,也非豪门,受邀多少还是有些受宠若惊的。

曾绍蜚也是同日得到邀请的。曾绍蜚早就知道今年是张祎澜的寿辰,正月的时候就提前上奏康定帝,并托人从西域买了上好的玉,让人打制成玉如意,上书一个寿字,作为寿礼。打算直接进献,如果马英韶等人阻拦,他就直接闯进去。

六月一日中午,张祎澜的寿宴在永寿宫举行。

巳时末午时初,受邀的人大多都到齐了。而受邀的人事先大多都不知道来的还有谁,因为事先都是保密的。

赖若旭、曾绍蜚是来的较晚的。

赖若旭来了后,宗室、勋贵大多都到了,他们见赖若旭也来了,都上前行礼,虽然是家宴,但赖若旭毕竟是百官之首,而且与马朝渊的关系非比寻常,马英韶也对其分外敬重。曾绍蜚来了之后,则都感到有些意外。

对曾绍蜚素来有些不满的马朝博父子和康延徽则有些不高兴。

马英豫:“曾大人,你也来了啊。”

曾绍蜚:“我也是受邀而来。”

康延徽:“今儿是家宴,在晋王的内廷,我们不必行礼了吧?”

曾绍蜚:“不必,你要是想的话,也未尝不可。”

康延徽:“你......”

马英武:“你这个海山洲的叛徒!”

曾绍蜚:“是,可是若无我,海山洲今日还不知如何呢。”

眼见火药味越来越浓,马朝博、赖若旭、康遇之赶紧上来劝阻。

赖若旭:“曾大人,消消气,消消气。”

康遇之资格老,说:“你们这是干什么,都给我住口,谁再多说一句,都给我滚回去。”

曾绍蜚对康延鸿兄弟对他的不满也是恼怒的,但是对他们的父亲康遇之确是敬重的。当年他在宁阳府做小吏的时候见过康遇之,对康遇之的故事也听说过,对其很是敬重,而且对康遇之当年的资助视为知遇之恩和人生仕途的第一个贵人。但是对康延鸿兄弟尤其是康延徽则是不屑一顾的。在曾绍蜚的眼里和评价当中,康遇之是能文能武,出将入相之才。康延鸿也是大将之材,虽不及父亲,但也是可圈可点。而康延徽那只是一个勇将,虽也有才能,心直口快,但在他眼里却只是个武夫。

不一会儿,张祎澜、马英韶、张皇后、王艳瑶、张琼瑜都来了。

众人参见了张祎澜和马英韶,祝张祎澜万寿,都称呼张祎澜为老祖宗。张祎澜也让众人一一落座。

接下来开始献寿礼。宗室、勋贵子弟的寿礼都是比较名贵的珍珠、宝石之类的,人们大多也心中有数,也都不说什么。而着重点在于赖若旭、曾绍蜚这两个外臣的身上。

赖若旭因为准备的仓促,事先没想到会请他,所以临机抱佛脚步,在狄国时代诗人魏太初所作的人月圆.为细君寿冷的基础上略加改动,原来的内容是:

冷云冻雪褒斜路,泥滑似登天。年来又到,吴头楚尾,风雨江船。

但教康健,心头过得,莫论无钱。从今只望,儿婚女嫁,鸡犬山田。

赖若旭改后为:

海风呼啸河水清,宁海仓廪足。年来又到,吴头楚尾,风雨江船。

但教康健,心头过得,莫论其他。从今只望,五世同堂,其乐融融。

另外,还又写了四个大字,是:寿与天齐。

赖若旭虽然不是什么书法大家,却也是正统科甲出身,字还是很不错的。

张祎澜看后,很满意,说:“若旭,有心了。”

赖若旭:“臣能有幸躬逢老祖宗九十大寿,实乃三生有幸啊。”

张祎澜:“哪里,你是老臣,也是老人了。虽然你才刚花甲之年,但这里,除了张皇后、康遇之之外,你是我认识的最早的人了。你追随先王数十年,名虽君臣,实同兄弟,鞠躬尽瘁,为国效命数十年,是国家功臣。看到你,我也就想到了先王。所以你怎能不来呢。”

张祎澜这番话说的很明白,赖若旭与马朝渊的关系非比寻常。某种程度上,赖若旭是张祎澜认为的儿子在朝中的一种政治宣示和存在。所以赖若旭才能有幸参加九十大寿。

赖若旭:“老臣岂敢当老祖宗如此褒奖。”

张祎澜:“当的,当的。”

接下来就是曾绍蜚的寿礼了。

曾绍蜚的寿礼是上好的西域玉石打造的玉如意,上面有一个寿字。

曾绍蜚:“我祝太夫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曾绍蜚地位等同于马英韶,又不隶属于晋王国,直接隶属于康定皇帝,故而在称呼上是自然不同于其他人的。

马英豫忍不住了,说:“曾大人,你怎么不用臣,不称呼老祖宗,这恐怕有失礼节吧,难道说在燕朝多年,都忘了礼法吗?”

康延鸿声音不大也不小的说了一句:“祖宗都忘了,礼法算什么。”

马英武、康延鸿、杜幼道、崔昭成、田承仁等或者不住点头,或者在讪笑。就是马英韶的孩子们也有些奇怪的眼神。明显可以看出,在场的人对此多有不满,也可以看出勋贵大族对曾绍蜚这个燕朝的海山洲办事大臣有怨言,其实这种怨言并非针对他个人,而是不满燕朝在海山洲设官署和驻军的。

这种不满是很常见的,而且因为在文化、风俗上有诸多差异,晋国的人们,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乡绅仕宦,乃至于普通人都对燕朝在海山洲的人有不满,尤其是他们的服饰打扮很不满。私下称呼他们易复变发是不守孝道,称他们留着尾巴,更是将燕朝人集中居住的巷子称呼为老鼠窝。

正当曾绍蜚想反驳的时候,张祎澜开口说:“不得无礼,曾大人是我请来的贵客,轮得到你们胡言乱语。”

张祎澜接着对曾绍蜚说:“曾大人的礼物,老妇笑纳了,费心了。他们都还年轻,你也别见怪。”

然后又说:“至于英豫你说的礼法、祖宗,这要看怎么说了。从盘古开天地到如今,有一成不变的礼法吗,没有。祖宗,在场的所有人,都只有一个祖宗,那就是炎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昔日匈奴是异族吧,然而太史公不说匈奴是夏桀后裔吗。当然了,一件东西用惯了,自然有感情。何况是一种礼法,长期的习惯是不那么容易改变的。我们要包容,要有容人之量。海山洲之所以自高祖以来四百多年能持续兴旺,靠的是什么,就是包容,是兼容并蓄,是海纳百川的胸怀。不要逞口舌之快,要虚怀若谷。”

张皇后:“姐姐所言甚是,你们都听见了吗。”

马英韶等:“听见了。”

张祎澜:“好了,什么都不要说了,该吃吃,该喝喝。”

接下来的气氛相对是和缓了许多,不像刚才那样了。

宴会结束后,张祎澜、张皇后留下了几个人,单独说话,有马英豫、马英武、康延徽等,其实就是训斥。

张祎澜首先说:“英豫,英武、延徽,你们还年轻,有冲劲,但也得有韧性,不能这么鲁莽,你们今天很失礼。”

马英豫、康延徽低着头不说话。

张祎澜:“知道你们不喜欢燕朝人,也不喜欢曾绍蜚,但是不喜欢可以藏在心里,不能表现出来,明白吗,表现出来是不对的。就你们这样,这怎么可以呢,难道你们只想一辈子做过武官吗?”

康延徽:“老祖宗的意思是?”

张祎澜:“我什么意思也没有。你们都是这一代人中的翘楚,如果你们也这样不争气,那晋国也没什么希望了。”

张皇后:“越是不喜欢一个人,却越要装作很喜欢。在官场,不像你们在战场,明白吗?”

马英豫、康延徽:“臣治罪,请老祖宗赐罪。”

张祎澜:“好了,不早了,回去了。”

出宫之后,三个人默不作声,都在低头想事情。

回到家中后,康延徽将此事和马雯婷说了,马雯婷说:“你们啊,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啊。”

康延徽:“你听到什么消息了?”

马雯婷:“从大方面来说,老祖宗和晋王都不能公开和曾绍蜚他们闹僵,你们几个倒是做愣头青。从小的方面来说,这也事关你们的前途。虽说曾绍蜚没有任免你们的权力,但是他可以自由觐见晋王,他和晋王的关系也不错。如果他日复一日地说你们的不是,或者私下制造些谣言,你说会如何。”

康延徽:“也是,我多年戎马,如今刀枪入库,真是不习惯这种生活。尔虞我诈的。”

曾绍蜚回府后,刘仲举、梁兴佐询问情况。曾绍蜚说:“人老成精,此言不虚啊。海山洲的女人尤其是宫廷中的这些老女人确实名不虚传啊。张家、王家真是会培养女人啊。张祎澜的话是处处在理,让人完全无法反驳,也不好意思反驳。还有那王艳瑶、张琼瑜,虽然明显知晓他们内心对我们有歧见,但从外看根本看不出来,她们举止得体优雅大方,真是让人欣赏也畏惧啊。”

梁兴佐:“这么个地方还是藏龙卧虎之地啊,哼。”

刘仲举:“毕竟马氏家族在此经营四百多年了啊。”

曾绍蜚:“知道马英韶为什么能成功吗?”

梁兴佐:“为什么?”

曾绍蜚:“敢于进行极限试探,也能屈能伸,有自知之明。他清楚的知道他需要什么,也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在乎什么。这是他比他大哥最聪明的地方。马英良相对而言,想什么就想做什么,不可取。”

兴海四年,除了张祎澜的寿辰之外,另一件大事就是裁军整编的事情全部完成。到年底,各军的裁减整编全部结束。

中书右相兼枢密使马朝博就此事专门向马英韶上报:

精简整编后,海山行省的水陆军兵马总计有五万人。

其中陆上:宁阳军员额缩减为一万人,殿前军、侍卫亲军各六千人,宁阳府东部驻军和通远州驻军各三千人;

天雄军、天威军各三千五百人,共七千人;

水师方面,海山行省水师总计两万五千人,驻防宁西、宁安、思岭、汉宁、兴北等地,大小战船三百八十艘。

海山行省的兵力下降了,南洋方面的兵力是:
保宁行省驻军八千人、东宁行省驻军六千人、

永晋行省驻军一万一千人;

兴京府驻军九千人,东昌府驻军五千人。

水师总计一万五千人,大小战船二百六十七艘。

马朝博:“兵事不得不备。虽然已经内属燕朝,但是仍不得不做防备。另外也是为了应对西洋诸国。海山行省裁军后将结余的经费准备用于生产新的自发火枪和火炮,尤其是确保宁阳军、天雄军和天威军的战斗力,确保如果在危急的时刻能迅速解除燕军在海山洲的武装。同时在南洋有事的情况下能迅速南下支援。战船方面,仍要建造大型战船,确保自身的海上优势,避免万一燕朝对海山洲的进攻时候能有足够的海上优势。”

马英韶:“叔父所虑甚是。”

马朝博:“臣的意思是以后必须要精兵。兵力可以少,但是必须要精。尤其在战船和火器方面。另外这几年来,臣让人在保甲农闲中训练并推广火器,让他们熟悉火器。虽然不宜让他们拥有,但是可以训练,以备将来万一的时候不至于缓不济急。”

马英韶:“很好,这就相当于给我们增加了数万甚至十几万的无形的兵员,万一有事召之即来。我们必须整军备战,一应不时之需。我们的目的不是与燕朝和西洋开战,是为了以强大的军力来避免战争的发生。”

马朝博:“晋王明见,备战换止战。”

兴海五年初,马朝博请辞中书右相兼枢密使。马英韶不许,马朝博去意已决,他已经六十五岁了,同时也是想给后辈让路。

三月,马英韶正式同意马朝博卸任枢密,康延鸿接任枢密使,马英豫出任枢密副使。

曾绍蜚于三月请见马英韶,提出希望马英韶在海山行省的任内裁减官吏,尤其是废撤中书省、枢密院这两大衙门。

曾绍蜚:“晋王,您位高权重,但是两府同样权力很大,你就不怕大权旁落吗?”

马英韶:“你就直说希望我罢黜中书省和枢密院不就好了吗,何必这么说。其实你的意思不就是说我一个行省需要一个朝廷才能拥有的中书省和枢密院不是吗?”

曾绍蜚:“这,这也是。”

马英韶:“两府沿袭至今已经四百多年,岂能说撤就撤。何况两府不仅是管辖海山洲,还有南洋属地。”

曾绍蜚:“如果您想的话,可将他们搬到南洋啊。”

马英韶:“实话和你说吧,如果搬到南洋的话,那么南洋必将是尾大不掉,才叫危险。”

曾绍蜚:“可是你一个行省摆设这么大两个衙门总有些不便吧?”

马英韶:“你想的只是海山洲,但是我想的则还有宁海国。宁海国在,则西洋万不能越宁海国而入海山洲。可以说宁海国为海山洲南方之屏障,海山洲亦为东南之屏障,他们是密不可分的。你久在内陆,已经不知西洋在南洋别的地方是如何猖獗,所以我必须时刻注意南方。我也不妨告诉你,那就是南洋宁海国必须分设数个辖区来制衡,由海山洲统一管理。否则融为一体的话,必将尾大不掉对海山洲构成威胁,也会让西洋集中拿下。”

曾绍蜚似乎听懂了,也就不说什么了。

马英韶:“我希望你去南洋看一看,耳闻目睹了,或许你就真正明白了。”

曾绍蜚:“希望我能有去的那一天。”

马英韶:“南洋属地也时刻欢迎你前往。那里虽然还是我的辖区,虽然汉人占据多数,却有与内陆及海山洲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曾绍蜚:“听你这么一说,提起了我的兴趣。但是我恐怕是没有机会了。”

马英韶:“怎么说?”

曾绍蜚:“朝廷已经有旨意,我有可能会被外调了。”

马英韶:“调往哪里,谁来接任你啊。”

曾绍蜚:“应该是调往福海,但是谁接任就不清楚了,不过估计过几天就会有明诏的。有可能是肃靺人。”

马英韶:“好好的为什么非要换人呢。”

曾绍蜚:“这是朝廷的制度,没办法。”

几天后,马英韶召集两府重臣等商议如何来应对新的办事大臣。不过共识就是肃靺人必将比汉人更难对付。曾绍蜚再怎么说也是汉人,而且是海山洲走出来的汉人,终究对海山洲是有感情的。而且在对待海山洲的问题上,曾绍蜚的态度是比较温和、理性与务实的。而如果是肃靺人的话,则不免态度会要强硬一些,这是毫无疑问的。

最后,商议的结果是对新的办事大臣是隆重接待、谨言慎行、相机行事。其实马英韶内心是希望曾绍蜚留任,或者是刘仲举、梁兴佐出任。但是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马英韶没有能力阻止谁来出任办事大臣,只能是根据来人的情况来积极应对罢了。

平心而论,曾绍蜚、刘仲举、梁兴佐和王大亮、郑博宇等燕朝派驻海山洲的大臣、将军等这几年来与海山洲和晋王国大臣的关系还是不错的。马英韶对其也多有馈赠,而且通过他们与燕朝的庙堂重臣也有了一定的联系,这对马英韶稳固自身的统治是有好处的。而在马英韶与燕朝的关系日渐向好的同时,突然更换海山洲办事大臣,所以马英韶内心肯定是有不满的。但是这种不满却不能轻易表现出来,否则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