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躲避永乐皇帝朱棣的追捕,苏牧风带着建文帝朱允文离开溪碧山庄,先到了福州。由于人较多,担心在客栈之中人多嘴杂,暴露建文帝的行迹。 于是打听到一个京官在福州有一处庄园,京官带着全家进京了,庄园现在空闲着,只有一个看门的老头在看守。便派人上门商谈,租住了这个京官的庄园。
一行人在这里才呆不到一个月时间,由于庄园周围还住在许多村民,这些好奇的村民见突然来了这么多外人住在这里,每日有意无意总有人上门来打听。 这不仅让苏牧风不胜其烦,最后还引起了官府的注意,终于在一天的中午,几名捕快来到庄园附近的村子,悄悄向村民打听新入住庄园的这帮人的来历。
苏牧风得知消息,知道已经引起了官府的怀疑,决定趁早离开,但去哪里呢?想来想去,觉得西南之地比较偏僻,特别是自己曾经呆过一段时间的贵州,那里不但人烟稀少,而且还有奢香夫人在那里,决定到贵州一游 。
将想法给大家说了,均无异议。于是收拾行装,当晚便悄悄离开庄园,向贵州进发。 一行人风餐露宿,为了不引起沿途官府的注意,每日尽往偏僻无人的荒僻小路行走。
经过近一个月的旅程,终于到达水西,但令人吃惊的是奢香夫人已经英年早逝,水西的情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苏牧风和兰菁等到奢香夫人的墓上吊唁了一番,想起昔日相处的日子,如今斯人已杳如黄鹤,苏牧风心中不禁非常悲痛。
听人说白云山一带风景秀丽,人迹罕至,便决定带建文帝到白云山隐居。 白云山上长满了苍松翠柏,繁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半山有一清泉从一岩洞内涌出,在下面形成一池碧绿的潭水。潭水中锦鲤畅游,自由自在。 再往上有一洞窟,洞前凭临诸峰,翠浪千层,群峰竞秀,环拥回伏,远近皆出足下。
建文帝到了这个地方,心中有所感慨,便吟诗一首为:
风尘一夕忽南侵
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
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
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
六宫犹望翠华临
后来,建文帝心中存有的一丝复国之梦慢慢磨灭,决定就在白云山修行,因为他本身装扮为僧人,觉得这是天意,便决定在白云山修建寺庙,真正出家为僧。 寺庙修建好后,命名为白云寺。
杨应能、叶希贤等也在这个晨钟暮霭、幽静宜人的地方出家为僧。 而苏牧风则在白云寺对面的山腰上修建了两间茅屋,与兰菁和唐冰居住在茅屋之中,每日以青山为伴白云为伍。 渴饮山泉,饿食山珍。闲暇之时,便到白云寺中与建文帝,杨应能闲谈天下大事。
在白云山修行了一年多光景,这日苏牧风与建文帝正在白云寺中座谈,忽然下山采购生活油盐的心腹仆人跌跌撞撞的从山下归来,一脸惊慌的说在山下的市镇上看到张贴有建文帝的画像,还有官兵在四处打听建文帝的下落,说是官府已经知道建文帝逃到了贵州,到处都在搜寻建文帝的行踪。 还说永乐皇帝将派三宝太监郑和到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帝得知消息后,当时便闷闷不乐,苏牧风知道他心中已经没有了复国的欲望,但永乐皇帝仍然穷追不舍,非要斩草除根。 对这种为了权力而不顾亲情的做法感到非常的愤怒,决定进宫除掉永乐皇帝。
于是带着兰菁和唐冰择日进京,为了不让建文帝担心,并没有把进京的真正目的告诉他。 三人进京途中,沿途见老百姓安居乐业,与几年前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的状况大不相同。
几年前因为建文帝朱允文的削藩政策,与燕王朱棣发生了几年的战争,战争导致许多百姓无辜死亡,到处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
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看来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向老百姓打听,发现永乐皇帝即位之后,采取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 同时也对各地藩王势力进行了削弱,让那些平时作威作福,无法无天的藩王的势力受到了限制。只是他的削藩策略比建文帝高明得多,没有引起其他藩王较大的反叛。 为了笼络百姓,他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也非常得民心。
到了京城以后,苏牧风见大街上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找了一家客栈住下。
晚上月黑风高,便和兰菁、唐冰一起悄悄摸进皇宫,见一处宫殿中灯火通明,一队侍卫在四周巡逻,知道永乐皇帝肯定在那座宫殿之中。
绕过侍卫,来到那宫殿的屋顶上,轻轻揭开屋瓦,往下一看,只见永乐皇帝坐在一张龙椅上,其前面毕恭毕敬的坐着一位大臣。
只听永乐皇帝说道:“朕即位以来,深知百姓困苦,为了安抚百姓,不断颁布减轻赋税的诏令。但今北方未平,残元势力蠢蠢欲动,虽然兀良哈部已经归附,但瓦剌部还有不服之心,鞑靼部更是屡次派兵南下,侵扰我大明百姓。而南方的安南仗着势力庞大,近年来对我大明的统治多有不服,屡屡发生叛逆之事,以爱卿之见,该当何为?”
“启禀皇上,依微臣之见,北方的瓦剌和鞑靼可以采取合纵连横之法,联合兀良哈部,结好瓦剌部,共同攻击鞑靼部。将鞑靼部收服,再图长远。而南方的安南,威胁不大,可以暂时不管。”
“贤卿所言有理,但北方要进攻,南方的安南也不能任其胡作非为,自行坐大,必须对其进行惩罚,让他们收敛自己的行为。否则将给那些藩国一个错误信号,以为我大明王朝如今无力应付,那些有异心的藩王恐怕会群起而效之。朕让朝鲜献妃的事情怎么样了?朝鲜有什么反应?”
“皇上所虑极是,微臣见识浅陋,没有考虑到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道理。朝鲜已经答应献妃了,所献妃子已经出发上路,估计近些日子就会到京,请皇上放心。”
“非是孤家好色,让他们进献妃子,那是要让这些藩国时刻意识到他们的疆土是我大明王朝的,他们是我大明王朝的藩国,有责任和义务向我大明王朝进贡。”
“皇上高瞻远瞩,非微臣所及,对那些藩国,咱们就是要时刻提醒他们,免得他们数典忘祖。”
“如今北方残元势力不小,京城离北方太远,那些反叛势力见我北方防卫空虚,经常侵扰。我想迁都燕京,以卿之见,以为如何?”
“皇上圣明,燕京乃皇上龙兴之地,如果迁都燕京,重兵驻守北方,加强北部边防,从此可免残元势力的侵扰,这是北方广大百姓之福,也将为稳定我大明王朝的万代基业打下坚实基础。”那大臣沉吟一会,满脸惊喜赞道。
“孤已久有此意,只是如今各地藩王势力未平,一直迟疑未决。既然贤卿觉得可行,孤便择日请群臣商议。”
“皇上如果决定迁都燕京,还必须考虑疏通大运河,以畅通运道,缩短南北漕运的路程,使南北物产便于互通。南方向来富庶,迁都燕京后,南方大量的物产需要运送到北方,以支动用,如果靠现在的陆路运输,将不能满足需要。”
“贤卿此言甚是,如今百姓安居乐业,边境虽然时有不安,但大抵稳定。我大明自先皇开国以来,偏重武功,连年征战,致使天下历朝历代书籍毁于战火者不在少数。如今天下安宁,孤家想锐意改革,文武并重,希望将天下书籍进行收集归纳,重新编撰成书,以便流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前人之事,以为借鉴,卿以为如何?”
“皇上圣明,宋元以来,因为辽金侵扰,后来蒙古铁骑的践踏,前朝书籍确实已经流失甚多,许多前朝古籍已经消亡殆尽。自本朝以来,因为战火而致书籍简册烧毁流失者亦不少,如今存之者不过十之一二,并且大多已经破烂不堪,无法再行保存。皇上有此盛举,若能收集天下幸存书籍,整理成册,刊行于世,必将惠及千秋万代。使后人知道皇上的文治武功。微臣认为这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希望皇上早日下诏,召集天下贤才大儒,整理编撰那些珍贵的资料……”
听了他们君臣的对话,苏牧风心中突然后悔来此一趟,觉得这永乐皇帝文韬武略,让他做皇帝,未尝不是百姓之福。 要是将他除去,天下必将大乱,老百姓好不容易得到的安宁生活又将面临战乱。
兰菁和唐冰也觉得皇帝的更替是天意,于是决定放弃刺杀永乐帝的想法。 悄悄离开皇宫,回到客栈,三人游玩了一番,便返回了白云山。
但是面对官府的追捕,苏牧风觉得再高强的武功,也无法与庞大的官府势力相对抗。 自从司徒眉永远离开后,他心中就对打打杀杀的江湖生活起了厌烦,希望能与兰菁和唐冰两个心爱的人儿一起,平平安安、无拘无束的过一种平淡无为的隐居生活。
想起小时候在大漠中无忧无虑的日子,想起大漠中的小湖、湖中的游鱼和湖岸上的沙枣,突然觉得大漠深处才是最好的归宿。 心想如果回到大漠,官兵肯定不会去那大沙漠中追杀建文帝,而且就算去了,在那广阔无垠的大沙漠之中,要找到他们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于是将自己的想法给兰菁和唐冰说了。二人经过这几年的经历,也有退隐江湖的想法。 特别是唐冰,她自小生活在罕无人迹的玉女峰,自从来到江湖之后,虽然江湖中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每日与苏牧风在一起也让她感到很快乐,但是面对纷繁芜杂的江湖,她的心里还是有许多的不适应。
见两位心爱之人没有意见,苏牧风便将想法给建文帝和他的几个心腹臣子说了。建文帝近来也发现白云山不再安全,便决定跟谁苏牧风同到大漠。
但杨应能和叶希贤等则认为此次不能一起逃离,否则会给官府留下线索。既然官府怀疑白云山是建文帝的藏身之所,如果大家突然离开了,那官府肯定会更加怀疑,然后会派人再四处搜寻。 还不如留下一部分人在白云山继续修行,而建文帝则悄悄随苏牧风到大漠去。这样一来,官府在白云山找不到建文帝的行迹,便不会怀疑了。
苏牧风觉得他们所说极是,最后商讨建文帝带着马皇后、刘贵妃随苏牧风等去大漠,而其他人则继续留在白云山迷惑官府追兵。
由于此行路途遥远,苏牧风让人预先准备了几匹良马,选定了吉日,便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一行人向西,往魔鬼城疾驰而去......
(第一部完)
2022年8月20日
备注:《青凤引》第一部完本,在此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关心!第二部也有腹稿,但何时出,还没有时间计划。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新作《大漠情》,应该会让您满意!希望多多投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