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帝杨广在江都被右屯卫大将军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缢杀,其子秦王浩被立为傀儡皇帝,宇文化及自封为大丞相,率精锐骁果禁军十余万,劫持萧皇后与秦王浩,北上西行,声言欲返西京。
西京唐王李渊闻此变故,又看了建成、世民兄弟的上表,遂下令急召兄弟二人率军返京,商议应变之策。
偏此时,有东都官员私下遣使唐军,表示愿为内应,里应外合献东都降唐。
世民认为:“我今新定关中,根基未稳,即便能克东都,日后须东、西两线作战,恐不能守。宜先行撤军,待关中稳固,然后徐徐图之。”
世民所虑者,东都军马与李密瓦岗军,皆难以在短时间摧毁其军力,若唐军此时占领东都,必成为这两拨人马之首要目标,且宇文化及所领十万骁果军也已经在路上,骁果军声称返西京,必先经东都。而唐家后方,薛举、刘武周俱是虎视眈眈。若唐军两线作战,首尾难以兼顾,势难持久。
建成深以为然,于是议定班师。
世民看了看东都传来的书简,又道:“杨恭仁侍郎名望素著,来归西京,影响不小。小弟之意,不如遣使约其出城,我兄弟携其同回西京,大哥意下如何?”
建成点头赞同,二人商量一番,世民便派侯君集携带世民亲笔书信,与杨恭仁使者同回东都面见杨恭仁商议,侯君集往来穿梭于东都数次,约定唐军撤离时,叫杨恭仁携家人出城来归,随唐军一道同往大兴。
建成、世民在潼关以东新占领地区设新安、宜阳二郡,留行军副总管吕绍宗、任瑰镇守新安,史万宝、盛彦师镇守宜阳。以此二郡屏蔽关中,并作为将来东进之桥头堡。然后下令班师。
建成率左军先行,世民则带右军殿后,在三王陵设伏,接应东都来归的隋吏部侍郎杨恭仁。
这杨恭仁出身名门望族弘农杨氏。弘农杨氏以弘农郡为郡望,始祖为汉昭帝时丞相、司马迁女婿杨敞。杨敞玄孙杨震官居东汉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其著名事迹是,杨震为官时有不少人暗中向他行贿,他坚持分文不取,送礼之人劝说,无人知晓,杨震答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因此被称为“四知先生”,其家族也获得“清白门第,四知家风”美誉。弘农杨氏将杨震奉为开基之祖,家祠取堂名“四知堂”。杨震之后,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为太尉。汉末袁绍所属袁氏家族以“四世三公”闻名于世,而杨家四代人中有四人位至“三公”,且俱是“三公”之首太尉,因此是名副其实的“四世四公”、“东京名族”。三国时著名文士杨修亦出自这个家族。
杨坚篡周改隋后,为抬高门第,攀附弘农杨氏,将弘农杨氏列入皇族。实质杨坚父子并非正宗弘农杨氏,因此如杨素父子这样的正宗弘农杨氏,心里甚至不大看得起隋杨皇室,这也是杨玄感举义一呼而许多世家子弟纷纷响应投奔的原因之一。
按皇家牒谱,杨恭仁之父观王杨雄是杨坚从侄,杨雄当年文武兼备,品行极高,且相貌英俊,与其弟杨士达、杨士贵显赫一时。越国公杨素曾盛赞之曰:“当今天下,有君子之貌兼有君子之心者,唯杨雄兄弟耳!”文帝时杨雄与高颎、虞庆则、苏威并称“朝中四贵”。文帝杨坚厌其朝野倾心,削夺兵权,给予虚职,杨雄于是闭门谢客。炀帝时任太子太傅、京兆尹等职,晋封观王。后随征高丽病逝于军中。杨恭仁为杨雄嫡长子,曾任甘州刺史等职,无论政事、军务,皆称明达,尤擅理边事。杨恭仁曾在平息杨玄感叛乱时立下大功,此时在东都任吏部侍郎。今见隋主宾天,李渊主持西京政府,便传书唐军,有意归唐。
世民在三王陵高地远眺东都城,见有一队人马三十来人,出城西向而来。少顷,有大队军马出城尾追。世民便与马军总管刘弘基点齐五百骑,告诉大家:“兄弟们随我迎一迎东都客人!一会让过东都来客,与东都兵接战后,再缓缓退至此处,引他们入彀。”
世民率军迎上前去,对一行来客为首一人抱拳施礼道:“在下唐王之子李世民。来者可是杨侍郎?”
那人身着蓝色小袖胡衣,马上还礼道:“在下正是杨恭仁。东都大队兵马……追过来了!”
“请杨侍郎带家眷先往后面稍歇,待我去截住那东都军马!”世民一行让过杨恭仁等人,准备迎击后面来的东都军。世民张弓搭箭,对着东都军马箭无虚发。不远处一红衣少女骑的马突然倒地,可能是中了东都军流箭,少女也摔落马下,世民估计她是杨家女眷,急忙策马上前,俯身将少女抱上自己马背,一边示意紧随着自己的刘弘基带骑军截住追兵厮杀,自己则返身将少女送至安全地带。
世民抱着那少女驰至后方,将她放下马,安抚惊魂未定的少女道:“姑娘,没事啦!此处很安全。”他将少女交给侍卫照看,便转身去指挥战斗。
唐前锋骑军依世民指令,边战边往后撤。隋军追至三王陵附近,突然间伏兵四起,左右夹击,隋军猝不及防,乱作一团。世民乘机率后军万余人杀回,直追击至洛阳城下,杀伤四千余人。段达引残军败回东都城内。
世民率唐军人马折返,才又与杨恭仁等正式见礼,适才他所搭救的少女也上前拜谢,杨恭仁介绍说是其从妹、叔父杨士贵之女,闺名唤作若兰。少女的光华不易摧折,那姑娘虽是风尘仆仆,适才乱军丛中跌下马又受了惊吓,却仍是明艳不可方物,着一袭红衫短装,年不过十三、四岁,宛若临花照水,弱柳扶风。
建成、世民兄弟率大军四月返回长安。兄弟二人此时均未意识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并肩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