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南洋磨砺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7389字 发布时间:2022-07-15

话分两头,自马英韶出任南洋宣抚使节制军务后。他内心是无比的欣喜,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由此足见其城府和能力。

马英韶非常着急希望离开海山洲,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哥哥马英良及嫂子张琼萍的关系十分不好所致。他和大哥如今的关系即便不是势同水火,也已经是面和心不和,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他们二人在大政方针上的意见完全是大相径庭。而对于嫂子的跋扈和高傲,马英韶十分反感,认为这会有损于家族和朝廷的利益。

在对内政策上,马英韶主张继续维持原有办法,适度和因地制宜进行改良。而马英良主张全面从严从重管理,削弱世家大族的权力。而对外政策上的差距更是极大。马英良主张对燕朝妥协,也不排除以战求和,但只是作为筹码,所追求的是只要满足在海山洲的世袭统治,易复变发也可以进行商谈。而马英韶虽然也主张与燕朝和谈,但是在世袭和易复变发问题上绝不妥协,而且不能触动晋国王室和勋贵家族的利益,坚决的主张立足于战,以战求和。而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几乎所有勋贵大族和军方的支持。

四月二十日,马英韶和随行的人员从海京府出发,准备前往南洋。临行前,一一拜见了元老和亲属。

四月二十五日,众人抵达了宁安府,次日从宁安府登船启程前往南洋。

五月二日,马英韶一行人顺利抵达了宁河港,他放心了,终于到达南洋了,他有了施展的地方,也有了自己的舞台了。未来的几年里,南洋这三倍于海山洲的广袤之地将是他人生的最大舞台。然而他的内心实际上装载着的不仅仅是南洋属地,仍然是海山洲。

五月二日到月底,马英韶一直在东宁行省,在大小官吏陪同下,了解了东宁行省的情况,只听很少发言,实际上则是在思考。

六月初,抵达了兴京府,住进了晋宁宫。

来到了兴京府晋宁宫后,他让手下开始各自处理事情,他则和妻子一起居住在晋宁宫生活,从六月到月底,很少离开晋宁宫。而且很少接见地方官吏,别说是各省的平章政事和知府知县了,即便如近水楼台的兴京府府尹顾明瑞在半年多里也只见到了马英韶三回,而且是马英韶让他去买书。

这半年多里,马英韶将手下除留下部分外,全四散派了出去,目的是到各地打探消息,什么消息他都要知道。如官吏的喜好、家庭背景,当地的风土人情、物产、赋税,甚至包括当年的豪强的背景、爱好等,也都打听。

昭贤八年正月,春节,马英韶在晋宁宫大宴宾客,主要是各地的官吏,还有他们的家属。

正月十五上元节的这次宴会,马英韶将南洋知府、知州以上官吏全部请来,自然是有话要说的。

马英韶请客,自然没人敢不来,而且也都急着来,想看看这位二公子,也是南洋宣抚使到底要做什么。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马英韶开口了说:“诸位大人,我从去年五月初来到南洋,但是去年大半年时间里一直没和诸位接触,诸位多次要见我,但是我也都没有见大家,大家肯定有所不满,也在怀疑。我今天就实话告诉诸位我半年来做了些什么。”

众人不想马英韶说话是这么直接,也就继续听他还要说什么。

马英韶接着说:“这大半年里,我首先需要适应这里,我是第一次来这里,所以需要适应这里。然后就是要了解这里,包括在场的诸位。你们只需要了解我一个人,我需要了解很多人,所以我比你们难啊。”

众人都笑了,马英韶说的是大实话。

接下来,马英韶对几个主要大员的爱好、家庭还有他们辖区的情况都大体说了几句,如兴京府府尹顾明瑞爱书法文墨,经常有人请他办事,就会以此来送礼;东昌府知府刘英原好美女,家里蓄养了很多姬妾,还常去嫖娼;永晋行省平章政事伍廷宽为人刚毅廉明,自身没有问题,但是家属多有骄横;

保宁行省平章政事姚广杰办法多,但是刚愎自用,对下属缺乏宽容......

除了这些大员外,马英韶还以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说了许多地方轶事:

保宁行省康南州有一名为姓郭的豪强,号称拥众数千人,横行乡里,是无恶不作,地方官不能制;

永晋行省东部有一大富商,专司木材生意,年入数十万上百万,却经常透漏税款;

东宁行省南部武宁州有一村,名为忠武村,该村五百多人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武朝流民后代,保留武朝风俗;

东宁与保宁行省北部有一田庄,占地数千亩,人口上万,但主事者多为女子,且能力出众,不亚男子;

东昌府东部居民邻海,外贸便利,但多海盗。

马英韶在大体叙述完之后,在场官吏无不震惊,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英韶已经了解的非常之细了,而且许多细节连他们都一知半解。

说完这些后,众臣下跪请罪,自请处分。

马英韶让他们起来,然后说:“这些都是我各处听来的,消息来源很多,自然是有真有假,大家也不要太在意。”

虽然是这么说,但是这些人也不敢起来。

马英韶接着说:“诸位,我可以和大家交个底,从今日起,大家一定要好好尽忠职守。目下朝廷正在内陆与燕贼血战,我们一定要稳固后方,为前线多多提供军需保障。因此,我这个宣抚使来这里,不是与大家为难的,是要与大家共同效力抗敌的。”

听了马英韶这么说,这些人才有些放心了。

马英韶:“我这个人最反对以小节苛求,人吗,哪能没有一些爱好,没有爱好那就不叫人。金银美女,谁不喜欢,我反正也是喜欢的,但是贵在把持和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爱什么就要什么,到头来,则会爱什么,没什么。”

众人就这样听着,也在思索着。

马英韶这时放下了刚才欢快轻松的表情,走向了正中自己的位置上,拿着宣抚使的大印和宝剑,神色凝重地说:“我刚才说的的想必诸位已经很明白了,今日以前,你们做过的什么事情,我都既往不咎。今日之后,只要实心实意为朝廷效命,天大的事,本宣抚使给你们兜着。然而如果谁不给本公子这个面子,就别怪我不讲情面了。”

以顾明瑞为首的大臣都是官场沉浮了几十年的人了,听得懂这大白话,立即下跪谢恩。

马英韶这时又舒缓了神情,与他们把酒言欢。

马英韶的这出戏,是相当出彩的,全程都是他一个人唱主角,张克海、杜幼道等人都在看着,或者是配合。

作为马英韶的妻子,杜迎秋也十分配合丈夫的演出,并主动与在场的官吏家属谈笑风声。

这场宴会办的很好,各地官吏也是有惊无险,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朝里有人下来搬弄是非,尤其是在战时情况下,最怕有人下来搜刮。而他们在得知马英韶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应对的办法,准备竭尽所能敷衍。但是没想到马英韶在半年多不理不睬他们后,主动与之坦诚相见开门见山,让他们虽然紧张,但最后却又心悦诚服。

二月开始,在兴京府府尹顾明瑞领衔和联系下,南洋属地的官员、士绅和百姓还有商人在三个月内共主动捐资五十万两白银,交给了马英韶,以充作前方的军需。

顾明瑞还另外表示以后的五年里,兴京府愿从每年的赋税结余里腾挪三到五万两白银作为前线军需。保宁、东宁、永晋三省也表示会每年腾挪一些费用。总计南洋各地每年会出二十万作为军需来支援前线,即使是最穷的东昌府,也表态会每年向前线提供两万石粮食作为军需。

也就是说,马英韶凭借一场宴会为父亲在前线当年就筹措了五十万军需,而且以后每年还能提供至少二十万的军需。

马英韶筹措军需的优异表现在昭贤八年底传到了马朝渊的耳中,马朝渊自然是非常高兴。

昭贤九年正月底时候,马朝渊明令嘉奖次子马英韶,下令次子马英韶以南洋宣抚使的本官,加封兴宁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

二月底的时候,马英韶得到了嘉奖的诏书,他全力推辞,最后是接受了兴宁军节度使,但辞去了开府仪同三司。

马英韶是非常明白的,大哥作为长子,目前没有任何职位,但是他已经是封疆大吏,而且挂节度使衔,已经树大招风了。如果接受了开府仪同三司这个在晋国多少带有接班位子的职缺,会更加不利,所以他十分聪明的推辞了这个位子。

昭贤九年、十年、十一年,南洋属地三年连续大丰收,风调雨顺。

马英韶夫妻这三年里也已经完全适应和习惯了南洋的生活。

也就是在这几年里,因为没有了父母和诸多人的制约,马英韶终于能和心爱的青梅竹马的张琼瑜在一起过一些想要的日子。张琼瑜也成为唯一能够自由进出马英韶内室甚至敢于调解马英韶夫妻二人矛盾的人。

昭贤九年初,马英韶和心爱的张琼瑜剩下一对双胞胎,都是女儿。

马英韶非常的喜爱,给两个女儿分别起名为马晓茹、马晓蓉。

昭贤九年底,马英韶和杜迎秋生下了一个女儿,起名为马晓梅。

昭贤十一年,马英韶和杜迎秋生下了第二个儿子,起名为马绍承。

虽然马英韶和张琼瑜的关系已经是众所周知的,还有了孩子,可是毕竟欠缺名分。马英韶多次希望迎娶张琼瑜,但是张琼瑜执意不肯。杜迎秋也劝过,但是张琼瑜始终不肯。

三年里,马英韶走遍了南洋的许多地方,遍访贤良,不分男女老幼。还多次下令减免贫苦百姓的赋税,动用军队处置了大小数十处的匪盗、海寇,维护了南洋属地的治安。而且对不听话的显贵也严厉处置,包括李家、范家、田家等。虽然不可能将匪盗、豪强全部解决,但是整体上来说,南洋这几年的治安已经大幅度改观,百姓的生活也相对稳定。

南洋的世家显贵虽然与海山洲的勋贵富商大族虽然是同根同源同宗同祖,但是有的人家常年疏于联系,实际上已经感情疏远了很多。因此,马英韶的身边虽然也有李、范、田的人,但是他们在海山洲的家产远不及南洋这些人的多,所以哪怕是出于私人考虑,马英韶身边的显贵对同宗的处置也轻不了许多,反而借机发了一笔。

除维持加强稳定职位,在杜迎秋同意的情况下,马英韶蓄养了许多美女、少女。最出色的有刘妙然、果欣禹、叶丽燕、张丽玲、沈光蕙、王音棋、韩红梅等。

马英韶名义上是蓄养美女,看起来是花天酒地的样子,实际上是在南洋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内事厅,这些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才女,而且年龄不大,大的十六七岁,小的八九岁,都各有所长,而且都还小,可塑性很强,自然都被教授的学了一些武艺,可以说这些人成为了马英韶的私人卫队和消息人员。平时由张琼瑜管理,但是直属于马英韶和杜迎秋,只听其二人调遣。

除此之外,刘广彪领衔,崔昭庆、杜幼道、田承续具体办理,以轮换和招募的名义,在南洋的三年里秘密组建了一支万人的军队。人员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有招抚来的山野义盗和海盗,还有朴实忠诚的农民渔民,也有豪门显贵的后代。

除了私自秘密招募军队外,三年里马英韶对属下官吏也是恩威并施,只要忠诚肯办事,一般的小问题他都护着。如果是重大问题,则看情况。但是如果是不忠于晋国和自己,马英韶也毫不留情,会秘密派人处决。但是整体来看,自马英韶那年坦诚相待后,南洋的大小官吏、士绅甚至豪强,还有不少百姓都十分拥戴马英韶。

马英韶的贴心幕僚崔昭庆、杜幼道这几年不断在南洋强化文教管理,并让官吏和百姓只听晋王马朝渊和宣抚使马英韶,在民间将马英韶的威望也日益树立起来。

可以说,这三年里,马英韶在南洋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了。而且三年里,马英韶在南洋的命令那就和圣旨一样,中书省的命令如果有和马英韶不符的,需要马英韶点头才能,否则如同废纸一张。

然而也就是这几年里,马英韶对西洋诸国的态度也有了变化。

南洋属地距离西洋诸国直接管辖的东方地盘很近,所以在这里所了解到的西洋诸国与在海山洲所了解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海山洲的西洋诸国与商人,对晋国还是有些文明,有些礼仪的。而这里他所见到和听到的西洋诸国与商人,虽然也有文明与礼仪,但也多了许多野蛮、粗鲁甚至是比他所听到的比燕朝人还狠辣的惨无人道。也正是在这几年开始,马英韶对燕朝的好感似乎有所增加,而对西洋的疑虑在上升。但是这还只是他内心的一种想法,在执行和方略上,依然坚持实用主义,以生意和赚钱为上,暂时不做过多的表露,不过已经有了对西洋不信任的种子。而种子一旦有,就会在日后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断扩大。

昭贤十一年开始,前线的局势越来越不利,军需也越来越庞大,海山洲每年都在为军需发愁,而南洋因为远离战火,加上这几年与西洋贸易频繁,反而更加繁荣了。到昭贤十一年年底,当年南洋各地总计结余和各种原因截留下来的税款,加上历年结余和储备的款项在库存中已经有白银高达三百七十万两,黄金五十二万两,粮食二百多万石。

在这样的情况下,顾明瑞、张克海、崔昭庆、杜幼道、田承续、裴岳殿等人提出在十一年开始加大向前线的输送力度以表忠心。刚开始马英韶也有此打算,但是刘广彪、范锡玄、李安维、张琼瑜和杜迎秋表示反对。

刘广彪说:“前线战局日渐艰难,联盟根本没有战胜燕朝的实力,即便南洋连年丰收,也填不满这个无底洞。”

张琼瑜:“我们既然之前已经答应每年二十万,那就不应超出,我们要为以后来考虑。”

杜迎秋:“前线迟早不利,确实是个无底洞。如果我们因为现在有余力,就盲目支援,会让前线认为我们肥的流油,那么以后如果增加每年费用,我们还能有钱吗,不可能。更何况,前线局势越来越不利,我们要节约爱惜民力,用在有用的地方上。”

崔昭庆:“难道前线是无用之地吗?”

张琼瑜:“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们要将这些钱用在将来保卫海山洲,保卫本土和南洋上面,用在宣抚使的将来上!”

顾明瑞:“看来我等想的太简单了,确实要用在紧要关头上。”

其实也就是从这次会议上开始,马英韶周围的人已经有了以南洋的物力、财力来支持马英韶将来即位。

昭贤十二年底,在内陆败局非常明显和撤退已定还有马朝渊病情加重的消息传到了南洋的时候,马英韶于昭贤十三年初,在晋宁宫召集亲信开了多次秘密会议,主要是商量前线的局势以及如何应对,还有就是他自身该如何。实际上商议的就是一条,那就是如果马朝渊有不测,他们将支持马英韶回去即位,甚至是不惜以武力北上支持马英韶即位。

张克海:“晋王病情沉重,前线败局已定,宣抚应该及早准备返回海山洲,万一有突发事件,你如果不在,则难以预料。”

顾明瑞:“话虽如此,但是南洋是宣抚的根本之地,一旦离开进入海山洲本土,谁来护卫,而且谁可为内应。”

刘广彪:“前沿和海山洲的军中方面,臣自请为宣抚联系。康家兄弟和家兄刘广国,臣可确保无疑。”

张克海:“如此甚好,康家兄弟和刘将军是最为重要的。”

张琼瑜:“还有就是二叔一家,他们也极为重要。”

马英韶:“这个我估计问题也不大。”

杜迎秋:“那还有其他家族、大臣呢?”

田承续:“别的不敢说,田家忠心拥护宣抚,愿意生死与共。”

范锡玄、李安维:“范家、李家也拥护宣抚。”

杜迎秋:“我们都一致拥护宣抚,但是目下时机不合适。”

范锡玄:“但也应该早做准备。”

杜迎秋:“父王尚在,我们绝不能无令擅自返回。退一万步讲,即便如果有万一,我们也不可轻易返回。”

张琼瑜:“是的,马英良是嫡长子,宣抚再怎么说也是庶子。以弟反兄,几许不义。何况晋军精锐主力都在海山洲,以南洋兵马对抗海山洲主力,几许不智啊。何况虽然我们能争取到不少人,但他嫡长子长子的先天优势不容忽视,必须时刻注意。除非他做出了有违祖制和众怒的事情,我们才有充足的理由,才有更大的把握。”

顾明瑞:“那我们就一直等待吗。”

杜迎秋:“我们要等待,而且还应该示弱。父王在,自然没什么,但是父王如果不在,长子近水楼台,我们也是鞭长莫及。”

张琼瑜:“是的,我们现在主要应该先守护南洋,观察等待父王的诏命,然后相机行事。”

可以说,就拥护马英韶接替马朝渊,马英韶周围的人意见都是一致的,而且实际上已经有所准备和谋划了。但是在目前情况下,马英韶是有实力的,可是机会还没有到,至少不是最佳时机,还需要等待。

昭贤十三年底,马朝渊返回了海山洲。

马朝渊返回海山洲,更换了两府六部后,日常事务交由两府六部办理。但是他最大的担心还是两个儿子谁更合适,他始终难以做决定。而就在他犹豫的这段时间里,王艳瑶、柳冬君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都各有各的打算。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上台,母以子贵。但是知子莫若母,二人也都知道两个儿子有哪些最致命的弱点。所以虽然台下斗争激烈,但是面子上一直很和睦,而且都对张祎澜、张皇后十分孝顺和尊敬。因为谁也知道,这两个长寿女人很能影响一大批人的态度。

马英韶论才能确实强于马英良,但是马英良周围也是有一批人支持的。而核心就是妻子张琼萍,通过妻子认识了许多思想、立场上倾向与燕朝媾和妥协的官吏,只是还没有明确表现出来,毕竟马朝渊尚在。如果此时表现出来,那无异于找死。

兵败的苦恼,继位人选择的困难,让马朝渊心情郁闷和苦恼。为了摆脱这种苦恼,从昭贤十四年正月开始,马朝渊不停地酗酒娱色,来消除苦闷。但是虽然在暂时缓解的同时,却让身体大幅度恶化。

昭贤十四年三月十七日,马朝渊因酒色伤身加上心情苦闷,当日晚间在睡梦中去世,年五十八岁。

次日清晨,当侍女准备叫醒马朝渊的时候,发现他已经去世了,大惊。赶忙通知张祎澜、张皇后,还有王艳瑶。

没多久,宫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而且很快两府六部的官吏也都知晓了,因为太过于突然,加上丧子之痛,一向精明的张祎澜也没有想到要封锁消息,当她想到的时候,长子马英良和左相赖若旭、右相兼枢密使的马朝博都已经赶了进来,已经晚了。

马朝渊去世的太过于突然,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明诏,加上张祎澜的失误,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是马英良最为高兴的。

三月十八日,就马朝渊的丧事和谁来暂时接管国政,宗室元老和重臣商议,共同的决定是:

晋国进入国丧期,为期半年;

各地晋军进入紧急状态,停止换防;

马英良以长子身份暂时监国。

马英良接任监国,即使谈不上众望所归,但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因为此时他是在海京府的唯一的马朝渊的儿子。

马英良接任监国后不久,在与重臣商议下,给马朝渊上庙号为高宗,谥号为孝王,都还是比较高的。马英良这么做,很明显,借尊崇父亲来树立自己的威望,为接班创造条件。

在商议的时候,众人都提出让马英韶回来奔丧,但是马英良婉拒了。认为南洋局势需要弟弟坐镇,不宜仓促返回,让他移忠做孝。

四月底五月初,马英韶在兴京府得知了父亲马朝渊去世和大哥接任监国的消息,一方面极为悲伤,但也有所不满。父亲去世,竟然没有让他这个儿子奔丧,这极不符常理,也不合礼法。

对于不让马英韶返回,马英韶周围的人也都不满,不过张琼瑜却认为也有好处,她说:“此时你如果返回海京府,监国一道命令就能免除你的兵权,到时候你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而如今让你移忠做孝,正好你可以保持你的兵权,而且不让你回去尽孝,你也是奉命而行,并不在你。”

马英韶顿时醒悟,说:“话虽如此,可是如果他到头来想通了,怎么办?”

张琼瑜:“我们可以静观其变,同时要让他们知道南洋离不开你,还有给老大及其周围送礼行贿,让他彻底安心。同时联络朝中显要,作为内应,以待时局的变化。”

马英韶:“嗯,只能是如此了。”

马朝渊去世的消息,也在五六月份为燕朝康定皇帝知晓,燕朝从上到下大喜。马朝渊的去世,意味着东南再无大的战事,而晋军接连失败,已经至少暂时丧失了反击的能力。而西南对伍长襄的平叛也进入了最后阶段,伍长襄也失去了最后的盟友,进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彻底剿平八年的叛乱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时刻。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