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贤元年到五年是晋国几十年来发展的较为迅速也是比较平稳的时光。
昭贤元年底,马朝渊任命年仅二十七岁张安琪出任内事厅知事。结束了内事厅十余年无知事的局面。
内事厅自杜倩虹于绍宁六年去世后,一直没有人实授,长期是由张祎澜来管理的。如今母亲老了,自然要由年轻人来接管了。而张安琪是母亲最信任的也是亲手培养起来的人,自然是优先选择的人。
昭贤三年,马朝渊重组了前线。在海同岛设怀宁州,管辖金龙岛和海同岛,以金海镇守使江胜清出任知州。在北部决定将海清、长乐、连海三县合并设永海府,以安西将军康延鸿出任知府兼任安西将军。将更北部的连凤半岛和罗源半岛合并为镇北州,瞿征燕为知州。
而这几年里,晋国也修建改造了战船。五年时间里兴建了新式三桅大战船六十艘。大体仿制尼兰战船,巨型,水师主力,身高大,首昂尾翘,航行迅速,不惧风浪。树三桅,主桅高四丈余,船长二十余丈,舱五层,船面设楼高如城,可容三百余人,配重型三千斤以上长蛇炮六到十门不等,千斤加长佛鹰炮及其它火炮四十门。另有两桅战船百十艘,有大小火炮十五到二十门。还有大量的蜈蚣船、快哨船、运输船等,作为近海登陆作战时候所使用。这些新建战船多用海山洲中东部和南洋的优质木材所建造,建造的地方主要在宁安府、兴京府和前线的永海府。
除了战船外,还在海同岛、金龙岛、宁西、海清县、宁安府修筑了多处炮台。安装了仿制西洋的大炮。最重者约七千斤,炮弹重二十多斤,最远可击八里远,并有瞄准装置和四轮炮车。是非常厉害的一种火炮,另外除了重炮,还大量生产轻中型火炮和火枪。自发火枪生产难度大,故而主要还是老式改进型火枪,并加强训练。
除了内部之外,昭贤元年开始,晋国也在和燕朝进行了多次的秘密解除与谈判,商谈最终的和议。
昭贤元年,燕朝的康定皇帝亲政,励志做一个大有为之君,而海山洲也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晋国昭贤二年,燕朝刑部尚书纳明南下,主持和谈,令兴化府知府颜天睦前往晋国的海清县,宣示招抚之意。
马朝渊派梁廷镛出任户部副判,同时前往海清县与康延鸿一起谈判。
燕朝作出重大让步,允许马氏封藩,世守海山洲。
康延鸿则代表马朝渊提出:晋国从不与燕朝为敌,绝不帮助西洋人谋求中土,唯愿保留祖宗基业和残民数百年之风俗。若能照不易服变发,只称臣纳贡,则晋国愿意归顺。
康定皇帝则批复:若马朝渊留恋海山洲,不思抛弃,可任从其便。然必须易服变发、必须质子。马朝渊是汉人,不同于其余之人,易服变发、质子断不能妥协。且晋军必须退出北部三县和两个半岛,可以保留岚山岛、金龙岛,但其余岛屿必须退出。
之后的几年里,燕朝地方和朝廷也几次派人在福兴府与晋国谈判,可以说,燕朝与晋国在马氏家族世守海山洲问题上是一致的,但是易服变发、质子、界务三大问题上,始终谈不到一起。
虽然谈判是秘密进行的,但是在晋国内部,也存在多种意见。
一是以左相康遇之、市舶司和大多数富商与前线将领大多都主张以战促谈,和战并用。战场上击败燕军,逼迫其在易服变发、质子、界务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才能。
二是以右相赖若旭和张家、崔家部分人与许多官员则主张可以让步,包括了长子马英良夫妻。
三则是马朝博、马英韶、庾淮先、张瀚民、御史台、大理寺与部分军方将领主张绝不与燕朝妥协,血战到底,击败燕朝才能谈和。
马朝渊和已经卸任的杜怀义等基本与康遇之的意见相同。马朝博等人的意见也与大哥基本相同,不过有些许差别就在于一个是主张和战并用,一个是主张先战后和。
昭贤六年初,户部、宫苑府、兵部上报了晋国如今的家底。
截止到昭贤五年底,晋国海山洲有人口六百八十二万,南洋属地有三百五十七万人,前沿地带总计有人口三十七万人。
库储方面,海山洲有粮三百六十七万石,金三十二万七千两,银三百二十五万六千两,铜钱一百六十万贯;南洋方面有粮二百五十八万三千石,金三十七万八千两,银二百六十三万五千两,铜钱二百三十八万五千贯。
兵务方面,在前沿地带有水陆军队五万三千人,大小战船总计三百五十七艘;海山洲有水陆军队七万八千人,大小战船总计七百三十八艘;南洋属地有水陆军队三万七千人,大小战船总计二百六十五艘。
各地储存的长短兵器可装备二十五万人,各型弓弩三十五万张,箭矢一千余万,新旧火枪十五万支,大小火炮三千门,火药二十万斤。
可以说,虽然五年的时间很短,但是凭借数百年的积累经营,晋国五年的时间里还是得以迅速的恢复了大部分的实力和元气,总计兵力近十七万人,仍然具备对燕朝本土发动一场大规模作战的实力。
昭贤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参知政事兼刑部正判张瀚民因病去世,年七十三岁。
马朝渊听闻舅舅去世,十分悲伤,下诏追赠为中书侍郎,太保。
张瀚民是张祎澜最小的弟弟,也是张祎澜兄弟姐妹之中最喜欢的,弟弟的去世,让张祎澜也万分悲哀,连续几日茶饭不思。
张祎澜是马朝渊的母亲,张瀚辰、张瀚民都是马朝渊的舅舅,但是马朝渊对张瀚辰是没什么好感的,在他看来张瀚辰就是个大地主、大商人而已,精于算计,但只顾眼前。而对张瀚民则十分喜欢。张瀚民孝顺父母姐姐,对子女晚辈的要求虽严却也不失宽容。
次日,马朝渊下诏让梁廷镛由户部副判升任参知政事兼刑部正判。
六月初,兵部正判庾淮先正式也卸任,马朝博出任参知政事兼兵部正判。
这时,四位参知政事为林朝晖、潘祖庆、马朝博、梁廷镛。
昭贤六年大体很顺利,就在这一年即将顺利结束的时候,燕朝却发生了大事,一场前所未有的的大事。
当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燕朝西南王伍长襄正式举兵叛乱。自称招讨大元帅,要反燕复武,恢复前朝。
伍长襄举兵反叛有必然原因,也有偶然的因素。而伍长襄反叛后,庚志安也在不久于福海行省起兵配合。
对于伍长襄的起兵,庚志安的配合,马朝渊是知道的,而且二人也事先派人与马朝渊联络,希望与之配合。马朝渊痛快地答应了,但是事情仍然是有些太过于突然。按照马朝渊的估计,伍长襄等人的反叛应该至少要等到昭贤七年正月才开始。
十二月底的时候,马朝渊在海山洲得到了消息。马朝渊暂时不做表态,而是等待庚志安的明确态度。
昭贤七年三月,庚志安跟随伍长襄起兵反叛,杀总督范成山。并明确希望马朝渊配合,并希望他起兵由海路进攻江南地方,庚志安由福海起兵北上进攻两浙西攻江西,与伍长襄在江西两湖会师,与马朝渊在江南会师。庚志安许诺将晋安、同安两府划归马朝渊管辖。
四月一日,马朝渊得到了庚志安的来文和要求,急招两府宗室元老大臣来商议此事,这是一个机会,天大的机遇与挑战。
众臣都认为这是机遇与挑战,但是观点是不一致的。
赖若旭:“六年来晋王经营不易,好不容易攒下了不少家底。而一旦卷入这场恐怕遥遥无期的战争,我们多年经营的成果就要化为乌有了。臣认为我们可以双管齐下,一是履行与伍长襄、庚志安的约定,迅速进占两折和福海、广南附近的重要沿海岛屿,进可攻退可守。另外与燕朝和谈,燕朝面临如此的情况,必会在一些问题上让步。”
康遇之:“臣大体赞同赖相的意见,但是还是要立足于战,迅速夺取进兵要地才是当务之急。”
马朝博:“同安、晋安两地和集庆港与飞扬岛、宁光岛一带至关重要。无论是战是守,这些地方必须拿下。”
马朝渊四月三日下令,迅速进兵,并决定择日亲征。自称晋王、征讨大将军,当然也发表了檄文,自然也是些戮力杀贼和不忘前朝恩德的话罢了。然而内心根本不把前朝当回事。
四月五日,镇守宁阳府西部的晋军水师在赵德宇的率领下从兴北港出发,十二日就迅速占领了浙东东部诸多岛屿,十五日占领宁光岛,十七日进占飞扬岛,二十日占领岱山岛,前锋已经逼近了江浙两地的交界地带。
三月庚志安起兵的时候,驻守镇北州的瞿征燕、庾希敬也立即派兵北上,协助赵德宇的水军攻占沿海岛屿立下了大功。
按照之前的约定,庚志安应该将晋安、同安两府划归晋国,但是在四月的时候却发生了变化。
四月中旬,庚志安起兵才一个月,福海除晋军辖区外全部地方和浙东南部与广南东部相继纳款,声势大振。
如此巨大的胜利,让庚志安是大为得意,不愿意履行之前的约定。
四月二十日,马朝渊、马英豫、刘广国、董铭翰、潘祖庆、杜群江、杜群淮等人率军万人从海山洲出发。
马朝渊出兵决心已下,其母张祎澜和张皇后也都对他的意见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她们两人都已经老了,只希望平平安安度过余生,也希望马朝渊能早日回来。只要能守着海山洲,她们也就高兴了。
临行前,马朝渊辞别母亲和张皇后,几个人都泪流满面,谁也不知道这场征战会持续多久,谁也不知道马朝渊回来的时候她们还在不在。为此在离别时刻,都分外的伤感。
二十五日抵达安了怀宁州的海同岛。
后续主力部队则在康彦徽、马英豫等人率领下陆续前来。
如今的海同岛已经大不同于往日,在江胜清等人几年的经营下,海同岛已经成为了晋国在前沿南线的核心支撑点。上面官署、仓库、兵营、居民区、码头、匠作所、造船务等都无所不有。
而且官署附近有一个虽然不大但颇有气势的小型行宫,自然也不会少了美女佳人。官署、仓库还储存有历年来储存的金银钱帛粮米等,价值约数百万,同时还有不少名贵字画典籍。
因为马朝渊亲自领兵出征,内部由康遇之、赖若旭、马朝博三人镇守,处理海山洲一切军政要务,重大事件可与母亲张祎澜即卸任的元老杜怀义协商,不决者飞报马朝渊决断。
而南洋方向,于四月十日派次子马英韶出任南洋宣抚使,节制南洋军务。张克海、刘广彪为副使,出镇南洋,黄定忠为长史兼参军。随行的还有张琼瑜、崔昭庆、杜幼道、田承续、裴岳殿、范锡玄、李安维等宗室、勋贵家族的青年才俊。这些人共带了精兵五千,这是锻炼次子的能力,也是为了避免自己在前线,而南洋无主引发混乱所做的安排。
从留守人员的安排来看,马朝渊对长子马英良是不大放心和信任的。安排的海山洲留守人选都是重臣与自己的弟弟,还将最欣赏的次子搭配精兵能臣都放在了南洋,许以全权,这更是让长子马英良不满。
五月下旬,马朝渊的主力三万人大部分已经抵达了怀宁州、永海府一带。而马朝渊已经在四月就派人与庚志安协商,让他履行约定割让同安、晋安两地。然而一个月之间,庚志安接连获胜,让他打算反悔,拒绝履行约定。而且马朝渊因为仓促出征,前锋人员不多,让庚志安又更加轻视马朝渊。
庚志安的毁约让马朝渊大怒,五月初开始,马朝渊下令先对庚志安用兵,逼迫其履行约定,首先是攻占蝶岭岛、南林岛这两个战略要地。
五月二十日,晋军攻占蝶岭岛,二十三日,攻占南林岛。
攻占蝶陵岛和南林岛之后,晋军南线的后方就无后顾之忧了,而且也获得了从福海向南进入广南的跳板,晋国也恢复了之前的疆域。
二十五日,晋军突袭晋安府东部也是海同岛西部的海隆县。海隆县就是原来武朝的集庆港,因后来商贸繁盛、人口日渐增多而设县。
晋军占领海隆县后,立即出榜安民,很快得到了人心。同时马朝渊派刘广国率部分兵力驻守海隆县,加固城防,并在沿海地带修建工事,与海同岛隔海呼应,以呈掎角之势进行防御,进可攻退可守。
六月初开始,马朝渊派主力由刘广国等人率领进攻庚志安拒不许诺的同安、晋安两府的其余地方。因为庚志安的主力此时大多北征,留守的兵力和战斗力均不足以与晋军相对抗,故而到当年秋季的时候,晋军基本上控制了同安、晋安两府。并在北线大造声势要进攻福海府,并出动水师战船封锁了江口与海口,庚志安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作为强藩的老大,伍长襄自起兵以来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占据了六省之地,但是伍长襄也深知如果庚志安和马朝渊不和,必将影响东南局势,遂于当年派人前往福海对两家进行劝和。
到当年的十一月,在伍长襄使者的劝和下,晋军与庚志安停战。晋军保证不再进攻庚志安的辖区,庚志安也履行之前的承诺,将同安、晋安两府划归马朝渊,作为其辖区,以仙亭为界线,北方属庚志安、南方属马朝渊,并提供五艘战船给马朝渊使用,这样,双方才停止斗争,并约定双方互不侵犯,共同对抗燕朝。
就在马朝渊与庚志安和好后,镇守广南的商元阳却一直作壁上观,并没有追随伍长襄、庚志安一起出兵。商元阳不愿意起兵叛乱,但是儿子商信符却不断怂恿并逼迫父亲出兵。商元阳坚决不出兵,康定皇帝嘉奖其忠心,封其为亲王。
虽然商元阳没有出兵,但是境内及四周受到战事的影响也是盗贼蜂起。商元阳派兵平定,力图保境安民。然而他不随伍长襄出兵,必然受到伍长襄、庚志安以及马朝渊的反对,他的地盘自然也将不免陷入被众人进攻乃至是瓜分的地步了。
从当年底开始,伍长襄首先派兵进攻广南西部。昭贤八年二月,马朝渊也派刘广国、董铭翰等率军进攻广南东部地带,同时庚志安也派兵由福海南部南下进攻广南北部和东北方向,商元阳遭到了三方面的夹击。五月,镇守广南东部的刘忠进投降马朝渊,晋军打开了通向广南核心地带之路。
除了刘广国率领的陆上部队外,董铭翰也率水师从海同岛出发,进攻广南沿海地方,海陆并进,到当年年底,各路兵马已经都抵达了广南府城周围。商信符向伍长襄等乞降,同意加入联盟进行反燕作战。
除了在广南方向外,当年七月,同安府的原燕军将领黄寿芳反叛马朝渊。马朝渊得知后,调康延徽为前部先锋,亲统大军水陆并进攻打同安府。
黄寿芳是黄君宣之子,就是他献海禁之策,让晋国生计困顿,故而晋国从上到下对黄家一直是深恶痛绝,务必除之而后快。
同安府城防坚固,黄寿芳打算死守待援。但是附近已无燕军,而且城池已被包围的如铁桶一般,即便有援军,也不可能救援成功。
十月初六,晋军将同安府攻陷,迫使黄寿芳投井自杀。
城破之后,马朝渊下令车裂黄寿芳及其父亲的尸体,留在同安府的族人也都被处死。
在同安府的攻城作战中,身为殿前军副将军的康延徽表现的十分骁勇。其部下名叫俞世英的二十三岁的年轻将领更是极为凶悍,马朝渊在旁督战的时候,特别注意到了他,战后召见了他,询问了他的家庭。得知其还有一个妹妹,名叫俞世颖,与哥哥的名字是谐音。
马朝渊加封俞世英为正六品骁骑尉,实授正六品佥事。
俞世英兄妹就是金龙岛本地居民,其家中都为燕军所杀,可以说与燕军是有着血海深仇的。晋军来此后,主动参军投靠。而且凭借俞家在当地的信义,招募了上百人从军投靠了康延徽,为康延徽所器重。妹妹俞世颖也参军,主动在康延徽军中做后勤的杂务。
战后,马朝渊加封了俞世英,并同时也召见了其妹妹俞世颖。
马朝渊看到了俞世颖,问其年龄,二十一岁。长的还是很漂亮,身形修长,一看也是大家闺秀。
马朝渊对康延徽说:“将这么一个大姑娘放在军中,给你打杂,你也是可以的啊。”
俞世颖不等康延徽开口,就说:“是我主动要到军中的。”
马朝渊:“为什么?”
俞世颖:“家人尽皆被燕贼所杀,只有我和哥哥侥幸生还。如今哥哥从军杀敌,我是女儿身,不能亲赴前线杀敌,难道还不能在后方给哥哥和将士们做饭,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吗?”
马朝渊一听,分外欣赏,说:“巾帼不让须眉啊。我看你颇有志气,确实非同一般,做杂务着实可惜了,你从现在开始就跟着我吧,虽为女子,但才气非他人可比。”
俞世颖还在犹豫,俞世英和康延徽让她赶紧谢恩。
俞世颖:“谢晋王。”
从此,俞世颖就跟随马朝渊在身边,凭借着其聪明伶俐,很快深得马朝渊的信任和重用。
商信符答应加入联盟和平定黄寿芳的前后,各方也划定了在广南的势力范围。马朝渊一方获得了潮南、惠南两府之地,与同安、晋安两府相邻。就是说马朝渊此时在内陆有同安、晋安、潮南、惠南四府之地,地跨两省。
地跨两省拥有四府之地,并且北上控制的岛屿已经接近了大江外围,晋国在内陆的势力达到了最大,这是前所未有过的。可是另外一方面那就是因为这都是联盟共同的利益,而马朝渊四面附近都是盟友,已经没有燕军的地盘让他夺取,因此特别容易因地盘争夺和盟友起冲突。
晋国控制了四府之地后,短暂得以安宁。但是因为四州已无可以扩张的地方,晋国内部也陷入了纷争,是继续北上一起先推翻燕朝为上,还是保境安民经营四府之地,再或者是与庚志安决裂,占据福海广南两省。马朝渊的手下们是各有意见,也是各有道理,然而归根结底马朝渊的意见是最为重要的,他主宰并决定着晋国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