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洵去世后,马朝渊正式即位,明年改年号为昭贤元年。同时决定遵张皇后和母亲张祎澜同为太后,但是人们习惯上还是称呼其为张皇后。
昭贤,顾名思义,马朝渊希望招揽贤能之士,以彻底的中兴和振兴晋国。
马建洵因为辅佐其父当年救下了张皇后,还有不少先后随之而来的宫女、宦官以及民间的流民,并亲自安顿了他们的生活。所以武朝的不少流民及宫里还残存的宦官、太监都对马建洵是分外感恩。以至于在马建洵去世后,张皇后宫里有个叫卫汝蔚的太监和几个宫女曾自请殉葬,马朝渊不许。
然而几天后的十一月五日,卫汝蔚等三人殉葬。
张皇后知道时候已经晚了,马朝渊后来得知,说:“哎,难得他们这么忠心,有情有义啊,如了他们的愿,将其安葬在先王墓附近。”
马建洵去世后,张皇后、张祎澜尤其是张皇后是十分悲凉。决定从十一月一日开始终生食素吃斋,以感念马建洵的恩德。
绍宁十五年十二月,马朝渊将父亲留下的“独立作战,自力更生,死里求生,坚持到底”十六个字亲笔写下,放入了自己居住的永昌宫中和议事的大殿怀晋殿之中,时时刻刻来警醒自己,也是警戒群臣。
百官之中,杜怀义、康遇之是老臣,也是亲人,他们与自己的父亲也都是同辈人。但是终究上了年纪,而且两人都长于军务,对内政之事虽然也是尽心尽力,但是终究上了年纪或者是不太擅长,使得常常是有心无力。而参知政事之中,马朝渊最信任的是自己的老部下赖若旭,与自己是同龄人,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赖若旭于昭贤元年二月三日直接上奏,提出了以发展生产、和睦外洋、联络强藩的办法以抗衡燕朝进而实现先王十六字遗训的方针。
发展生产:海山洲、南洋属地物产丰饶,历经近四百年经营,已可足食足兵。然因近年多次兴兵,前线耗费颇大,故而不时捉襟见肘。臣请前线要兴屯垦,寓兵于农,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勤农以耕。按地开荒,野无旷土,实现军有余粮。通远州、东宁行省南部和保宁行省大部山脉纵横,常有匪患,官军常奔走疲惫进而粮饷两拙,臣请宜因地制宜,多种产量大之番薯、番麦,修建道路,以使粮草无虞。仓禀实而知礼节,南洋尤其是保宁行省土人常有犯境,征剿同时应大力教化土人,使其感恩王室,为我屏藩。另外并教其耕种,并改良各地盐法,充实府库。
和睦外洋:农业为本,工商业亦与之并重。燕朝海禁,但是福海边将大吏贪图贸易,必然贪图厚礼。故只要我诚心与之交易,即便海禁森严,亦不难从中得利。除与边将大吏进行特殊贸易外,则我贸易之对象无外是东町国、乐东国与西洋、南洋各邦。乐东国为燕朝藩臣,但其亦有他心。故而我欲发展,除自给自足之余外,尚需和睦外洋,充实贸易,补我之所需。东町有坚甲利兵银铜之利,为我所必需之物,宜与之结好。另可明告天下:各邦只要不谋夺我地,不变我风俗,则一切均可与之通商,互通有无,进而实现商贸之权操之于我,使我海山洲为商贸之枢纽,获利必将丰厚。
联络强藩:燕朝虽已入主九州,然其境内尤为南方尚有镇西王伍长襄、宁东王庚志安、定东王商元阳之三大异姓强藩。燕朝因其为异族,常思谋夺其权,而其为求家业长保与燕朝亦貌合神离,他日不免龌龊丛生乃至刀兵相向。故我应与之广结善缘,互通有无,化解昔日矛盾,进可以待天时进军中土,退可以谋求自保。
二月五日,马朝渊阅后,基本同意,并与两府大臣尤其是左右相商议。
对于这些,杜怀义、康遇之基本是赞同的,不过康遇之说:“赖大人所言句句在理,可谓是字字珠玑,但是他毕竟是文臣,缺少了军务方面的规划。”
赖若旭:“康相明见,对于兵务,臣确实有所欠缺,还请两位相国补充。”
杜怀义:“兵务方面,臣认为还是应加强水师、改进兵器为主。我之人力、物力均无法与燕朝相比,故而分外应注重兵器之生产。另外大海为我之屏藩,水师乃我之根本,水师为首要强化之对象。”
马朝渊:“那烦请杜相领衔提出一份加强兵备之举措,然后与之一同下发而行。”
杜怀义:“老臣领命。”
二月底,杜怀义根据兵部、枢密院和各军及前线的提议及自己与康遇之等人多年的作战经验,提出了一份加强兵备的具体措施。大意是:
首先是强化水师。西洋战船虽锐利,但其造价高昂,我之水兵虽不陌生,但终究耗费太大,只应少量装备。而重点之炮船应为集汉式传统及西洋尼兰国、苏威兰国之式样。大船为双层甲板,备炮三十到五十门之中。其中首尾各装大型重炮一门,两侧装中型火炮数十门。除大型炮船外,我军重点在沿海要进行登陆作战,故亦应大量建造以快、轻为主之战船。方便近海和内河使用,便于打探消息和装运人马粮草。
其次是改进兵器。弓弩虽为便利,但其造价费料较多,且训练一优良射手,耗时日久。而火枪上手容易,制造较为便利,费料较少。且我与西洋素来交好,获取较易,制造不难。况南人体力均不及北人,而肃靺人尤擅骑射,技艺绝伦,我之骑兵与骑射技艺均难以与之抗衡,唯赖火器。宜大量购买仿造自发火枪,搭配部分弓弩使用。同时制造大量轻便之火炮和三飞箭、一窝蜂等,作为支援火力。
再次是训练与部署。甲器虽利,船炮工事坚固,然均需人员操作。故兵为一切之本。宜强化训练,坚持百忍,常备不懈。前线尚有不少百战余生,宜抽取部分骨干回海山洲及南洋,提升为基层骨干,以老带新,补充血液。如此方可新老交替,使精兵长存,战斗力持久保存。而具体部署上,重兵集结在宁西,前线寓兵于农,以确保兵力和战斗力,机动作战。
三月初,马朝渊阅后同意,与赖若旭的建议一并下发执行。
加强生产的事宜马朝渊全权委托给了赖若旭来执行,而加强军备方面,马朝渊则让康遇之、庾淮先等安排。考虑二人均以上了年龄,由较为年轻的枢密副使张玄苍和兵部参判程华宁协助进行。拓展外贸事宜则由市舶司来办理,而关键的联络强藩的事宜,马朝渊让前线的康延鸿相机联络并执行,那里距离庚志安的地盘最近,而庚志安与其它两强也素有联络,故而也都由康延鸿来具体办理。
昭贤二年三月五日,参知政事兼吏部正判杜怀正因病去世,终年七十岁。
马朝渊下诏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亲自前往慰问。
杜怀正去世后,其弟杜怀义深感悲痛,而且也已经六十七岁了,加上自己身体的原因,也上表请辞,希望为大哥守孝。
马朝渊婉拒,但是杜怀义执意请辞,说:“老臣蒙先王和晋王礼遇,多年来一直尽心尽力,然而老臣终究年近古稀,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况且老臣如果长久在位,必将堵塞后人的上进之路。”
杜怀义所说句句发自肺腑,马朝渊也以为然,于三月二十五日批准杜怀义请辞,晋少师衔,封开府仪同三司、保安军节度使,弘德院令。
次日,马朝渊决定以康遇之出任左相,赖若旭出任右相仍兼户部正判。
因为杜怀正去世和赖若旭升任右相,参知政事空出了两人。参知政事以工部正判林朝晖补任,另一位参知政事兼吏部正判由侍御史潘祖庆出任。而空缺出来的侍御史一位由马朝渊的亲信刘安坤出任。
四月初,又下令以常龄亭出任户部副判,以弟弟马朝博调任兵部副判。
而宁西方面的则交由马朝博的亲信程国贵出任知县兼领驻军。
让弟弟协管兵部,这是马朝渊对弟弟的信任,也是让他协助办理兵务改革和掌管兵器、战船的生产。
五月二日,马朝博返回了海京府,当日马朝渊就在永昌宫召见了弟弟,只有他们两个人,未有第三人。
马朝渊:“二弟,让你出任兵部副判,你不会嫌弃吧。”
马朝博:“臣弟岂敢,愿为晋王效力。”
马朝渊:“就你我兄弟,不要这么拘礼。”
马朝渊:“庾淮先老了,杜相退了,康相也老了。所以军务的事情以后主要是看你和张玄苍了,你们还年轻,而且都有实战经验。让你出任兵部副判,主要是让你抓军队改革,并管理兵器、战船的生产。”
马朝博:“臣弟竭尽全力。”
马朝渊:“杜相的兵务改革提议你看了吗?”
马朝博:“臣弟看了,总体上是好的,但是有一些确实很难。”
马朝渊:“你说,有什么说什么。”
马朝博:“杜相希望全部采用火枪尤其是自发火枪,这是好的,臣弟是真心希望,但是过于超前了。这种火枪确实好用,可是制作精密且成本较高,西洋目前尚且无法大批量生产,我们的工匠也无法大量生产。而相对旧式火枪生产比较简单,而且较为精准。如果全部投入生产自发火枪,必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而会影响了其它的生产,因此臣弟建议量力而行。”
马朝渊:“由你去办理,放心,但是绝对要保证质量。”
马朝博:“臣弟领命。”
昭贤二年五月,在杜迎秋的建议下,并得到了马朝渊、王艳瑶和张祎澜的同意,马英韶娶了董慧雅为侧室。
昭贤三年二月十三日,杜迎秋为马英韶生下了第一个儿子,也是马朝渊的第一个孙子。马朝渊非常高兴,起名为马绍华。
马英韶已经有了儿子,而长子马英良几年来,和张琼萍虽是夜夜笙歌,没有一儿半女,这让马朝渊十分不满,就是张克宁都有些不满,但是如今却已经没有办法了。
马英良没有儿子,这将严重影响他将来风否成为太子。
马朝渊正式即位已经三年了,一直没有立太子,而且大事小情上常常关心马英韶居多,而对马英良是极为冷漠,这让任何人都有充分的理由怀疑马朝渊对马英良的信任度。
虽然马英韶备受父母以及祖母的喜爱,加上有强大的杜家、康家、田家、董家支持,可以说军方已经在暗中支持马英韶了。但是他毕竟不是长子,而且没有明确确立他为太子,故而马英韶做事方面一直小心谨慎,对大哥也是非常恭敬,不敢逾越半步。
昭贤二年六月,安西右副将军兼连海知县姚文良去世。
对于这位镇守前线几十年的老将,马朝渊下诏追赠为兵部正判,参知政事,下令按照参知政事级别厚葬。
姚文良去世后,连海知县由马朝博的部下赵嘉梁出任。
昭贤三年还有一大喜事,那就是张皇后的女儿马雯婷出嫁。
虽然马雯婷年龄二十四岁,也不算小了,但是论辈分确实马建洵的女儿,与马朝渊是同龄人,因此她的婚事也是最难的。顶级勋贵大族之中,与他同辈的人的孩子都和她差不多大了,所以虽然不少人想娶到这个具有晋国王室和武朝皇室血统共同培育出来的这个女子,但无奈年龄辈分上相差较大,一个个都没有办法。
马建洵活着时候,就希望解决这个最喜欢的小女儿的问题,但是也一直没有办法解决,只能是留给马朝渊了。
昭贤二年的时候,马朝渊想到了一个人,倒是合适,但多多少少有些沾亲,不过他请示了母亲张祎澜还有张皇后,二人觉得可以试一试,这个人就是康遇之、马郁卿的次子康延徽。康延徽属于他的表弟,马雯婷属于他的亲妹妹,虽然都与他沾亲,但是却并不是不可以。
康延徽勇武不亚父兄,也颇有文采,是年青一代将领中最受栽培和器重的,和其兄的信仰一样,那就是做一名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出将入相能臣,光宗耀祖,保家卫国。
昭贤二年十一月,马朝渊下诏以询问军务的名义将康延徽调回海京府,实际上则是筹备婚事。
十二月初,康延徽奉诏返回了海京府。
五日,马朝渊在永昌宫接见了康延徽,他父亲、母亲还有张皇后、张祎澜及马雯婷都在场。
康遇之、马郁卿夫妻事先已经听说了此事,但是觉得有些不大可能,而几天前,张祎澜跟马郁卿详细说了,虽不至于惊讶,却也还是颇为震惊的。
当日,康延徽觐见了马朝渊,看见父母、张皇后、张祎澜、马雯婷都在,他感觉有些不对劲。
马雯婷她倒是见过,但也是很久以前了,这几年他都跟着大哥镇守前方,很少回家,而马雯婷这几年则是出落的非常漂亮,遗传了母亲的基因,长的是亭亭玉立。见面之后,两人几乎都快不认得了。
马朝渊让妹妹见过康延徽,马雯婷、康延徽互相施礼。
马雯婷:“康将军,小妹有礼了。”
康延徽:“臣受之有愧,公主万福。”
康延徽首先上报了军务及各方面的情况,并将大哥给父母、马朝渊的礼物都一并献上。
对于军务,康延徽是对答如流,康遇之这方面很放心,马朝渊也放心。
这时候,张皇后说:“延徽,没有给我们带什么礼物啊。”
康延徽:“臣,臣有罪,未急准备,请太后恕罪。”
康遇之、马郁卿也赶紧请罪。
马朝渊:“姑姑、姑父,太后是和延徽开玩笑的。”
张祎澜:“延徽,太后不要你的小礼物,要你一个大大的礼物,不知道你肯不肯准备啊。”
康延徽:“只要臣能做到,一定办到,上刀山下火海万死不辞。”
张祎澜:“没那么严重,你要真有什么闪失,太后还怎么当外婆。”
康延徽:“外婆?”
马郁卿:“为娘和你直说了吧,两位太后和晋王看对你了。你不仅是你表哥(马朝渊)的弟弟,还是他的妹夫。”
康延徽:“这,这,臣...臣...”
马朝渊:“延徽,你看呢。”
康延徽不知如何说,看着康遇之和马郁卿。
康遇之虽说是重臣,是左相,但是毕竟是外臣。只能是马郁卿了,毕竟她是马建洵的亲妹妹,马朝渊的亲姑母。
马郁卿无奈,只好开口了,说:“这是晋王对你的莫大恩赐,你就谢恩吧,以后一定要好好对待雯婷。”
康遇之也对着儿子点了点头。
康延徽见状,没办法了,只能是说:“臣谢晋王、太后。”
张祎澜:“好了,这不挺好啊,亲上加亲。”
经过一番准备,在昭贤三年五月,康延徽、马雯婷完婚。
康家可以说到此也是达到了鼎盛。康遇之娶的是公主,长子康延鸿娶的是田霖欣,是田衡宁的女儿,已经是顶级勋贵了。而次子娶的又是一个公主,而且身份更为尊贵。这让康遇之感到了无比的荣耀,也感到了无比的担忧。而且自己已经是身为左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水满则溢的道理他是非常清楚的,故而从此分外小心谨慎。
完婚之后的八月,康延徽就要准备返回前线了,马雯婷希望也一起去。但是张皇后肯定是舍不得,马朝渊也想将康延鸿调回来,但是前线还离不开他,不过机会却来了。
昭贤三年十月十八日,安西将军兼海清县知县瞿化成瞿化成去世,终年七十五岁。
年底,枢密使崔成融因病请辞,副使张玄苍接任。
对于这位主动投诚归来的武朝老将,马朝渊给予了他十分高的礼遇。
下诏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柱国、镇西军节度使。
瞿化成去世后,马朝渊下诏调安西左副将军兼连凤镇守使康延鸿出任安西将军并兼海清知县。而瞿化成之子瞿征燕,也有战功,马朝渊下诏由其出任连凤镇守使,成为了一方大员。
瞿征燕调任连凤镇守使后,康延徽顺势就近被任命为殿前军副将军。以其丰富的军事经验来训练殿前军。
可以说,马朝渊是一个比之前历任晋王更喜欢更爱用年轻人尤其是近亲乃至宗室的晋王,但也是他运气好,宗室、近亲中颇有人才。
昭贤四年二月,马朝渊考察吏部这几年知县的情况,刘广国最为出色。不久后破格提升为昌宁州知州。
昭贤四年三月初,东宁行省武宁州发生了叛乱,行省平章政事立即上报,不久又上报平息了,可是不久再度发生了叛乱。马朝渊意识到局势不像想的那么简单,立即下令彻查。同时调宁阳军副将军马英豫为安南将军秘密带兵两千人前往秘密调查和戡乱,可以便宜行事。
除此之外,并调康延徽另外率千人和战船十艘为后援镇守宁河港以为策应,同时还让次子马英韶也跟随康延徽前往。
三月底,马英豫就率军两千人抵达了武宁州。
沿途一路打听各种情况,主要原因是流民后代与当地人的后代发生的一些小械斗而已,但是地方官吏不懂教化和调解,而是两方都严厉打压,进而使得二者反而联合一起聚集了上万人来反抗朝廷。
马英豫前往后,并未动兵,而将兵马驻扎于州城附近,不急着动手。
首先将知州蔡昌弘撤职,然后张榜安民,宣布要上奏免除武宁州当年赋税,让百姓各安所得。
此令一出,烽烟迅速化解。没几天,武宁州的局势就迅速得以恢复。
六月,局势恢复了稳定,马运扬准备撤军返回。而武宁州知州由刘广轩出任,是刘广国的弟弟。
刘广国刚升任昌宁州知州后的七月,就发生了矿工暴乱。
矿工暴乱非同小可,刘广国想派兵镇压,但是州里的兵丁差役战斗力根本没多少,实际上是不管用的,所以决定自己亲自率几名亲随前往矿区招抚。
进了矿区了解了具体情况后,刘广国有了自信,认为可以不必派兵解决。大多数人的目的很简单,无外乎希望生活的好一些,而平时的矿监压榨过重。
刘广国将矿监黎少雄叫来,并让人将矿口堵塞,自己和少数几个兵丁进了矿区。进去后,二话不说直接就斩了矿监,并表示要奏请抄家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矿监被杀之后,大多数矿工都愿意相信刘广国,但总有人不相信。
刘广国:“大家最好罢手,矿监被杀的事情我会独自承担。你们罢手,我会竭尽全力为你们说话,而你们如果不罢手。那你们就杀了我,到时候问题会更大,杀了朝廷一个知州,你们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到时候朝廷不想动兵也会动兵,你们的下场更不好。所以最好就此罢手,这样对你们,对我都好。”
部分矿工说:“别听当官的。”
刘广国:“那你们就试试,我告诉你们,今天我来就没想活着走出去。我已经把矿口的出路全堵死了,你们可以杀了我,到时候你们就是彻底的暴乱,府里和朝廷的军队就会赶来,你们认为你们这些人经得住朝廷的几发炮弹啊。朝廷正想练兵实战,你们正好成了陪练。弟兄们主要是想过的好一些,如果命都没了,还谈什么别的啊。不少人都有家有口,不为自己想也为家人想想。没有成家的也有父母兄弟姐妹,你们就愿意自己的亲属背上一个叛乱家属的骂名终生抬不起头,受尽别人的冷眼吗?!”
刘广国打过仗,也做过幕僚,还做过知县,可以说是文武兼备,说气话来是头头是道,很快矿工们都回心转意,愿意悔罪。
事情最后以刘广国单刀赴会的大无畏的勇气平息了,事后他上奏宁阳府,得到宁阳府知府孙栋新的同意和赞誉,他所提出的要求也大多被允准。
不过矿监毕竟也是有品级的官吏,刘广国私自处决,虽属情非得已,但是毕竟是越权的行动,吏部正判潘祖庆就弹劾刘广国越权,要求给予严惩。除了潘祖庆感觉到这让吏部很没面子之外,就是潘家多多少少也与昌宁州的矿产有一些瓜葛,这相当于动了潘家的利益。
然而潘祖庆和孙栋新的关系,也与马英豫、马朝博有一些交情。所以马朝渊最后决定做冷处理,表面上不处罚也不褒奖刘广国,但暗中派人嘉奖他。马朝渊也认为这是一位全才,将来是可当大任之人。
昭贤四年十月初,康延徽与马雯婷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是一对龙凤胎。二人十分高兴,张皇后更是高兴。给大的外孙女起名为康倩琳,小的外孙起名为康广进。
虽然昭贤四年有些小的叛乱和不顺,但都很快被平定。而且这一年海山洲和南洋属地的粮食大丰收,米价很低。而且从江胜清镇守金龙岛、海同岛后,与边将的秘密贸易也进行的非常顺利。江胜清禁止兵将进行掳掠,与燕朝百姓、商人、边将进行平价交易。沿海内地穷民乘夜窃负货物入界,江胜清均与之交易,童叟无欺。从此,相安无衅,福海及广南的不少货物聚而经金海两岛进而流通到海山洲。因此而物价平,贸易逐渐恢复。
除了在金龙、海同两岛设据点贸易外,北部三县和两个半岛也成为了晋国在福海北部的走私贸易据点,而且不仅福海行省,北部的两浙甚至江南的不少人也大着胆子进行走私。
因为毕竟是走私贸易,虽然利润高但是风险也大。故而从昭贤元年开始,枢密院、市舶司、户部下令晋军各地邻近的水师要出兵保护走私的商人往来于海山洲和内陆进行贸易。当然晋军也不是白出兵保护的,这些商人都是要交一笔保护费的,每年收下的保护费由户部、枢密院、市舶司三分。
除掉走私和收保护费的贸易外,每年来往于南洋、东町国、乐东国、南洋属地、西巴斯鹰国和尼兰国东方属地辖区的船只总计都有上百艘。
这些邦国都想与燕朝做生意,但是燕朝海禁令让他们没有直接进入的渠道,而海山洲是距离燕朝富庶地区最近的非燕朝管辖的地方,因此无论哪一国都要与晋国打交道,而晋国凭借独特的枢纽地位,实力在短短几年之间就得到了恢复并有所增强。
昭贤五年五月,苏威兰国三艘商船抵达宁安港与晋国贸易。
宁安府知府崔世隆、约尼丹尔尼迎接,市舶司副使钱永昌也前来。
没有几天,很快就贸易一空,除了贸易之外。
钱永昌还有一项使命就是与苏威兰国继续深化贸易交流。而此次苏威兰国商船的使臣莎尔丹也提出和约尼丹尔尼一同觐见马朝渊,并表示有一封苏威兰国国王给晋王马朝渊的信。
兹事体大,钱永昌于六月初和莎尔丹、约尼丹尔尼父女一同前往海京府觐见马朝渊。
六月八日,钱永昌、莎尔丹、约尼丹尔尼母女及苏威兰国其他随从都来到了海京府怀远宫与马朝渊商谈深化通商贸易的事宜。
具体的商谈由赖若旭、钱永昌来商议。
苏威兰国的目的是为了扩展在南洋与燕朝附近的贸易,而晋国管辖的海山洲及南洋属地正好是枢纽之地,是绝对绕不开的,另外就是加强与晋国的合作也有利于打击共同的敌人尼兰国。
而晋国的目的也很明了,即在燕朝海禁的情况下拓展与西洋强国的贸易,同时获得苏威兰国的先进军事装备和技术。
莎尔丹、约尼丹尔尼在商谈中首先说:“我等奉我国国王之命,对贵国国上次将南蓬岛允许我国使用、租用柯伦岛和宁安府常设使臣表示了万分感谢。我国王陛下表示将会永远珍惜与贵国的友谊,并希望扩大自由贸易。”
这在苏威兰国国王给马朝渊的书信中有明确的表示,而莎尔丹、约尼丹尔尼再度明确重申,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赖若旭:“晋王对国王的致书已经看到了,晋王也愿意与贵国继续友好,而且这是先王的意愿,也是当今晋王的意愿,更是所有百姓共同的心愿。”
接下来的几个月双方进行了多次的谈判,虽然是讨价还价,但彼此之间因为有共同的利益和敌人,所以会谈的气氛还是相对友好的。在交谈正事之余,双方私下互相请客,一方面是闲聊,也是利用友好的气氛打听事情。
约婉卡因为在晋国已经生活了好几年,如同当年西巴斯鹰国的艾瑟琳安娜一样已经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和崔世隆之子崔昭庆、张克海之子张立言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还因为他们的介绍,又认识了不少其他的晋国勋贵子弟,如还非常年轻的杜幼道、范崇庆等。而崔昭庆、张立言也认识了不少在宁安府居住的苏威兰国商人。在他们的印象中,苏威兰国的女人端庄,雍容华贵、庄重矜持,她们十分注重严肃和庄重的仪表。穿衣方面偏爱深色衣服,尤其是黑色,她们信奉简单就是美。这与晋国所一直继承的大卫国的简约风格比较类似。而苏威兰国的男子则是保守和内敛,谦虚、幽默、不喜欢夸夸其谈,更不喜欢别人打听自己的私事。
虽然就各人方面,苏威兰人或许友善一些,但是一旦涉及生意和谈判,其态度还是非常强硬的。而赖若旭、钱永昌在商谈中也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做让步,尤其是在纳税和进出港口携带兵器上。
十月十三日,双方在原有和约的基础上正式达成了专门的商贸之约。主要内容是互相支持与贸易交往,大体内容是:
晋国之船只在海上与任何悬挂苏威兰旗帜之船只相遇时,不论其来去何地,均不得阻挠、干涉;
苏威兰人可任意与任何人进行买卖贸易,任何人也均可与苏威兰人自由贸易;
苏威兰人可从海山洲装运晋国的任何货物到其他地方贩卖;
晋国百姓对苏威兰人如造成伤害,晋国需进行赔偿,反之苏威兰人对晋国百姓造成伤害,苏威兰也要赔偿;
苏威兰人可随时觐见晋王;
苏威兰人可随意选用自己的翻译等人员,晋国不得监视。苏威兰人可不带晋国人在晋国自由履行;
苏威兰人如有死亡,可请晋国允许晋人随同苏威兰航海;
苏威兰人可选用自己的领航员进出港口;
苏威兰要在商馆悬挂自己的旗帜;
如晋国人对苏威兰国拒绝偿付债务,需用晋国律法处置;
苏威兰国可将任何货物运往晋国,晋国不得禁止;
非有苏威兰长官许可,苏威兰人不得乘坐晋国船只;
晋王向苏威兰直接购买之货物,不交纳关税;
苏威兰人可自由转运及输出黄金白银;
苏威兰国和商行如认为适当,可撤销商行并将其运走;
苏威兰商行,每年需交付租金银五百两;
对于一切输入货物,卖出后缴纳值百抽三的关税,输出的货物可不缴纳;
苏威兰船只进入港口,必须将所有之枪炮火药武器交给晋国官员,离开时候晋国交还;
晋王同意可将每年生产的糖及皮革之三成卖给苏威兰人,苏威兰人将所得利润分配部分给晋国;
苏威兰国船只在晋国海山洲各港口均可如在宁安港一样停泊和购买生活必需品,但除宁安港外,均不得进行任何之交易;
苏威兰商行需经常雇佣两名炮手为晋王服务,管理炮弹与其他火器;
苏威兰公司要经常代雇一名铁匠,为晋王生产枪炮。
如有另外必要之事项,可另行提出。
总体上来说,苏威兰国是追求绝对的自由贸易,甚至是有些蛮不讲理的。不过晋国人在如今的情况下为了贸易,不得已也必须做出一些让步,但是在关税问题和进出口港口的武器问题上,马朝渊指示必须强硬坚持下去。否则一旦开了口子就后果极为严重了。而且其余诸国也都效法,那将是更为麻烦的事情了。
对于这份商约,晋国和苏威兰国都不可能绝对的满意,却都是可以接受的,在达成这份商约后,双方都进行了庆祝。而这份商约也是晋国这几年一个重大的成果,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晋国有了一个比较可靠的盟友。然而谁都知道,一旦发生了战事,究竟可靠还是存疑的。归根结底,晋国要想长保太平和生存,只能是靠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