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坚守待变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8781字 发布时间:2022-07-12

绍宁十三年正月中旬,马建洵得到了前线的有关战报及马朝博、瞿化成、康延鸿的奏报,对此他有些不满意,但是知道前线的将士已经是尽力了。他不能苛求太多,只能是下令撤军,让各军驻守现有地域,坚守待变。

正月底,马建洵得到了急报,燕军大举集结十万兵力分三路向晋国进行疯狂的反扑。

燕军的反扑分三路而来:

最北线由福宁府和福兴府集结三万大军向罗源、连凤半岛扑来;

中路是五万大军东进猛攻海清县、长乐县;

南线则是史公宣从金龙岛、蝶陵岛集结水军两万多人、战船二百多艘直扑宁西。

马朝渊坐镇中路的海清县,康延鸿、庾希敬在北线,马朝博在南线的宁西分别应对。

中路的海清、长乐两地,马朝渊身为太子亲自坐镇,加上两地的防御极为坚固,又有数十里的缓冲区,所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只要这两地在,燕军就不可能以水师进攻岚山岛。

北线方面,章桂刚集结三万大军进攻两个半岛。而罗源半岛,以许达礼率军一万进攻,在此驻守的只有庾希敬和康延鸿留下的部分人马,加上最近紧急招募抓来的附近的流民,也只有万余人。

面对这样的险境,庾希敬决定以攻为守。

对于许达礼,庾希敬是有了解的,此人素以勇猛见长。而自己手下兵少,没有足够的本钱与之玩儿技巧,只能是以硬对硬。

正月二十五日,庾希敬以仅有的一千骑兵和两千精锐步兵夜袭许达礼的中军,击破燕军许达礼的中军。

在夜战中,庾希敬身先士卒,将士们也都受到其感染,变的十分勇猛。一夜两个多时辰的夜战,晋军以三千人击败燕军五千余人,自身死伤三百余人。许达礼没想到刚安营扎寨,就遭到了这样的惨败,被迫撤兵。

而在庾希敬的这批死士之子,还有一个人就是马朝博的次子马英武,如其兄一样也是第二次出征,但上次不过是随父在身边。此次他坚决要求跟随庾希敬冲锋,庾希敬不答应,但马英武执意强求。庾希敬只好答应了,作为自己的亲兵,表现的也是极为凶悍。

庾希敬获胜后,立即退入营寨进行死守。

同日,南线的章桂刚也亲率两万主力进攻连凤半岛,晋军在此驻守的是康延鸿部精兵一万七千人,双方兵力大致相当,各有所长。而且都十分了解,因此这一场仗是最难打的。

从二十五日到二十八日,章桂刚采取稳扎猛打、浅近攻击的打法。

这一套打法让康延鸿一下也难以适应,但是几天后很快熟悉了。

从二十九日开始,晋军康延鸿采取大踏步撤退,诱敌深入,然后以骑兵绕道后方夹击。同时在山脉附近埋伏下射术极强的弓弩手、火枪手,专门击杀燕军将领。

二月五日开始,燕军章桂刚改变了方式,驻守在山脉西部,并采取了同样的打法对付晋军,双方从二月中旬就开始了拉锯战,直到六月份,章桂刚被迫撤军,恢复了原有大体的控制区域。这几个月双方都是互有胜负,谁也无法消灭对方的主力。

中线方面,庚志安率军大举进攻海清县、长乐县,但是这里的防御极为坚固。从正月二十五日到二月十五日的二十天里,燕军就损失了近一万六千人,其中庚志安所部就损失了五千余人。晋军因为据险死守,人员损失相对较少,损失了不足三千人。但是燕军这几年来总是进攻这里,也让两县外围的城防遭到了严重的损毁,这也是实情。

因为强攻极为不顺利,从三月初开始到六月,燕军和晋军在海清、长乐两地再无大规模的作战,只有小股的偷袭和反偷袭作战。

而在三个月的偷袭和反偷袭作战中,杜怀义的儿子杜群江和义子杜群淮表现突出,受到了康延鸿的赏识。

南线方向,正月、二月的风向不利于燕军东进,故而直到四月底,也不见燕军抵达宁西一带。

五月二十日,史公宣率船队在金龙岛东部海面集结。然而,遇到恶劣天气,海上浪翻潮涌,船只根本无法在海面停泊。在这种情况下,只好下令船队返回,暂避风浪。

一直等到十天后,天气放晴,施琅才率领船队向宁西方向前进。六月一日中午,船队到达宁西西部海域,晋军前线的快船已经发现了。

就在晋军发现敌军踪迹,刚返回后不久,马朝博正准备迎战时候,骤遇狂风大作,暴雨倾注,波涛汹涌,白雾茫茫,眼前一片迷茫,海面顿成黑暗。

马朝博大喜,说:“此天赐良机,我军可不用出兵即可大胜。”

果然,晋军的船只因为还在港内,尚未出动,幸免遭遇风浪。而燕军史公宣的船队来不及撤回,皆被巨浪凌空拍击,人仰船倾,悲号之声,犹如水中发出,情势十分危急。

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把燕军军船只的桅樯折断,船帆撕成碎片,船舱漏水,船队只能随风飘荡,损失很大,连史公宣自己的坐船也被吹到了广南方向的海面,直到十天后才返回金龙岛。

可以说南线晋军因为老天爷的帮忙,不费吹灰之力战胜了燕军,也因此到六月初,燕军此次谋划的全面反击被迫也以失败告终。

绍宁十二年十二月开始的晋军一个月疯狂进攻,虽然有所斩获,但是并未达到南线的目标。而一个多月后燕朝开始的持续四个月的三面反攻,也因为晋军坚守和天气原因,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可以说如今的燕晋两军在前线是僵持了下来,谁也没有一口气吃掉对手的能力,甚至连各自对方的前沿坚固据点都拿不下来。

晋军虽然凭借海上优势可以任意袭扰,但是无法长久占领太远的地方而且因为禁海是野无可掠。而燕朝虽然沿海遭受了沉重的损失,但是自身腹地广大,有极强的耐力,可是因为水师尚不强悍,且不熟悉附近的海路及天气,故而不仅无力进攻宁西,即使是晋军的坚固壁垒也无法攻破。故而双方只能是打成了僵局。

七月初,燕朝下令暂时搁置对海山洲及其前沿地带的进攻,转为安心内政和积蓄实力,并进而训练水师、修造战船、火炮等,计划长久准备、精心措置之后再做谋划。

马建洵也于七月中旬下令:

以康延鸿为连凤镇守使,仍挂安西左副将军衔;

以庾希敬为罗源镇守使,挂参赞军务衔;

瞿化成仍为安西将军兼海清知县,镇守海清县。

瞿征燕因作战有功,加授同知衔;康延徽加都司衔,随兄镇守连凤半岛。

其余各地依旧如故,并让马朝渊留下兵力镇守前沿,安排好防务后,让马朝渊返回海山洲。从此安心内部事务,整顿兵力及内政,以拖待变,为下一次的作战做准备。

从绍宁八年到绍宁十三年,连续六年的时间,晋国不是在作战,就是在准备作战。虽然战场是前沿地带,也不是宁西,但是六年的准战时状态,让晋国尤其是海山洲本土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绍宁七年底的时候,晋国海山洲府库尚有近四百万存银,南洋有二百多万两。但是到绍宁十二年底,海山洲存银只剩下了不到二百万,南洋也减少了三成。而六年的作战,虽然训练了军队,不在本土作战,但是前后死伤的军士和民夫、水手等也达到了十二万,各类船只六年里损失了也有五百多艘,民间的损失和贸易损失更是难以计数。可以说再打下去的话,对燕朝而言充其量是东南地方尤其是福海行省损失最重,而其余地方影响不大。而晋国则必将会彻底破产倒闭。

何况这几年里尤其是绍宁十一年以来,尼兰国不断加强了对宁阳府东部、东北部海域的袭扰和渗透,晋国还得分心另做防御。所以,晋国也不能再打下去了,必须是休养生息,为来日做好反击而准备。

绍宁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右相张维嘉因病去世,年六十五岁。

张维嘉是流亡派的首领,也是武朝残余抵抗势力中官最大的也是标杆性的人物。

去世后,马建洵下诏追赠为中书令、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

而右相的职务以参知政事兼兵部正判康遇之接任,参知政事兼吏部正判的位子由杜怀正出任,同时重组两府六部,加上新晋几年来更换的各地大员,如今的晋国格局如下:

中书左相:杜怀义,中书右相:康遇之

监修公国史:杜怀义

弘德院同知:袁继成

枢密使:崔成融

枢密副使:张玄苍

参知政事:杜怀正、张瀚民、庾淮先、赖若旭

六部官:吏部正判杜怀正(兼)、户部正判赖若旭(兼)

兵部正判庾淮先(兼)、刑部正判张瀚民(兼)

工部正判林朝晖、礼部正判钱嘉宁

御史中丞:李应元、侍御史:潘祖庆、裴定雄

大理寺卿:高功图、少卿:田守维、周成明

市舶司使:李庆民、副使:钱永昌、沈道学

管学大臣:赵泰清

宣文院掌院大学士:范明俊

仪仗司都指挥使:刘道坤、副都指挥使:张克海、苏定功

殿前军总兵官:刘承飚

侍卫亲军总兵官:孙国轩

宁阳军总兵官:程华文

海京府府尹:刘怀荣

宁安府知府:崔世隆

宁阳府知府:孙栋新

通远州知州:高卓远

保宁行省平章政事:姚广杰

东宁行省平章政事:安杰枢

永晋行省平章政事:伍廷宽

兴京府府尹:顾明瑞

东昌府知府:刘英原

另外因为两个孙子作战有功,马建洵将长子马英豫调任到天威军出任四品武职,是一颗耀眼之星。

绍宁十三年八月,因为燕朝奉行极端的海禁令,加上渡海作战的失败。燕朝内部关于是否继续攻击海山洲产生了极大的争议,最后主张息事宁人的意见占了上风,而且当年八月底,甚至放弃了极为重要的金龙岛和中左岛。而因为放弃了金龙、中左岛,两地不久为海盗所据守。

九月底,晋军得知了此一情况,马建洵听闻后十分高兴。不想能再度恢复金龙岛和中左岛,立即下令马朝博和瞿化成收复。

瞿化成因为近在咫尺,在九月初得知后,就紧急派兵南下于九月二十日首先击败海盗,收复了金龙岛和附近岛屿,控扼了战略要地。马朝博也于十月五日派部将江胜清率水师战船十余艘西进,十月十日和瞿化成的部属一同收复了中左岛。

十月底,马建洵在得知了两地的收复后,非常欣喜。下诏将中左岛更名为海同岛,并下令由江胜清为金海镇守使,统一节制两地的防务,并下令从宁安府移一些人口和从北部三县移一些流民过去驻扎,以稳定局势。

绍宁十三年的下半年,晋国开始重点整肃各地,下令厉行节约,同时修订关税。减少出口的关税,以鼓励出口,适度对部分奢侈品的进口税收提高,以此来扩大出口,寻求新的财源,以稳定军心民心。

马朝渊七月底回来后,同时和枢密院、兵部重点补充三军,并制定了前线与海山洲籍南洋的军队轮换办法,以老带新,用有实战经验的人来教未经实战经验的人,以此来稳固并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下令裁减弓弩的生产,重点生产自发火枪、火炮,并参仿苏威兰国战船式样生产改进战船,以确保自己的海上优势。

除此之外,马建洵也在为子孙的事情操心。

马建洵有四个儿子,长子马朝渊协理朝政多年,加上几次前往前线统军,将来让他接手是放心的。而次子马朝博勇武刚烈果敢,能很好地辅助兄长。三子马朝范虽无文物之才,却也踏实听话。小儿子马朝明之前是最难以让人捉摸不定的,但是自从让他管理宫苑府后,统领王室产业,也是尽职尽责,可以说马建洵这几个儿子,都让他放心。

而孙子辈之中,马朝博的两个儿子马英豫、马英武都继承了其父的基因,非常有胆略,都有过了实战经验。其中马英豫文武兼备,马英武则是勇武见长,智略略有不及。这是马建洵最欣赏喜欢的两个孙子。

马朝渊还在为自己儿子的事情操心。马朝渊只有两个儿子,长子是太子妃王艳瑶所生。在绍宁十二年六月的时候,王艳瑶做主为儿子选择了张克宁之女张琼萍。但是马建洵、马朝渊对此都不太满意,但是王艳瑶已经定下了,而他们忙于前线军务,故而也就没反对。不过婚事也办的是比较仓促和简单。

马朝渊对这个长子是不大喜欢的,他优柔寡断,而且还十分张扬,别说是自己,就是宫里的人还有不少勋贵乃至于其姐姐和弟妹都对他是敬而远之或者是不冷不热。倒是柳冬君所生的次子马英韶(绍成二十五年出生)虽然比长子小三岁,才十四岁,却很有英气与胆略,很受马朝渊喜爱,也让张皇后和马建洵夫妻所喜欢。

因为对次子十分喜爱,所以马朝渊对次子将来的婚事也非常关心。他心中已经有了几个人选,一个是张克海的女儿张琼瑜,一个是杜怀正的孙女杜迎秋,另一个是董慧雅,为董显铭的女儿。

张琼萍与张琼瑜虽然是堂姐妹,但是张瀚辰、张瀚民的风格不同,故而培育出来的儿孙风格也极为不同。张克宁注重利益,尤其是眼前的现实利益,且长于经商,故而女儿是完全一副贵族娇小姐的架势。张克海是张瀚民、陈雅斓的儿子,加上妻子董茹玥是贫苦出身,对穷人有着很强的同情之心,有菩萨心肠。而受父母的影响,张琼瑜一方面也保持了贵族女子的风度,但对普通人也有着悲天悯人的境界,有一种感恩之心。

绍宁十四年三月,尼兰国水师突袭了海宁港,并登陆了海宁港东部的东兴县地区,并修建了堡垒。

宁阳府知府孙栋新立即调兵前往围堵,但是围堵失败,尼兰军反而继续安营扎寨,死守防御。

孙栋新无奈,只能是上报请求派兵增援。

马建洵得知后,首先想到的是让康延鸿去,但是康延鸿镇守前线无法离开,最后马朝渊建议让侄子马英豫领兵前往。

马建洵对孙子的能力是相信的,但是毕竟还是有些年轻,不大放心。不过马朝渊竭力举荐孙子,他又不好意思反驳。而其余的大臣如崔成融、庾淮先、张玄苍等也认为让王室亲属前去有些太冒险,不如让其做个副将。马建洵也有些拿不准,遂征求杜怀义、康遇之这两位老臣的意见。

杜怀义:“年轻确实是年轻了些,但是确有冲劲狠劲儿,应该让他独当一面试一试。”

康遇之:“老臣认为可以试试,而且不要强求他,让他自己去,充分发挥其能力,而且也是为我军以后培养新人做准备。”

马建洵下定了决心,于三月二十五日下诏任命马英豫为安北将军,侍卫亲军总兵官孙国轩、宁阳府知府孙栋新为左右副将军,统军前往征讨,并从天雄军、天威军及仪仗司抽调部分人马和重炮前往,节制宁阳府境内大小官吏将士。

四月初,马英豫来到东兴县前线后,去海宁港附近视察了一番,并听取了孙栋新等人的介绍,说:“尼兰国虽然兵力不多,但西洋棱堡坚固,且敌火器精良,不宜强攻。”

孙国轩:“大将军的意思是与他们耗着。”

孙栋新:“就这么耗着也不是个办法吧。”

马英豫:“是,可如果强攻,这种西洋棱堡非常坚固,绝不是能短期拿下的。我军在福海前线的营寨、堡垒和城池也参仿了这种样式。燕朝十万大军都难以攻破,如今就靠我们这一万多人怎能几天拿下。何况敌军火器要比我们精良,所以强攻必然失败。”

接着,马英豫下令对尼兰国所控制的堡垒外围进行反围堵,派士兵和招募民工进行围堵,将其彻底堵死。

到七月初,晋军已经基本修筑起了一道长二十余里的长壕,有营寨、哨所、炮台,并以乡兵、宁阳府驻军、侍卫亲军形成三道梯次的防线。

尼兰军原以为晋军会大举进攻,这样可以凭借火力优势歼灭,然后相机进取,但是没想到马英豫到来之后反而采取了守势,堵死了尼兰军南下、西进和东进的所有道路,要么派兵决战,要么撤退,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虽然凭借严密的工事,将尼兰军围困了起来,但是尼兰军依然坚守。

八月初,马英豫下令兴北港的水师绕道海宁港后方,以四十艘战船运送六千军队登陆后方,刚开始很顺利,但尼兰国也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晋军失败,不过也总算是占据了滩头阵地。

而汉宁港的水师则四处游弋海上,拦截尼兰国的船只,以多打少。

除此之外,马英豫上奏马建洵,希望让南洋的水师也四处拦截袭扰尼兰国的船只,毕竟尼兰国的所需给养都要从更远的婆罗文国送来,只要切断其补给,就能彻底饿死、困死他们。

同时,马英豫建议请苏威兰国也出兵协助,在海上四处拦截尼兰国的船只,并希望其增援部分火器和战船。

十月,庾淮先让崔世隆召约尼丹尔尼商议,约尼丹尔尼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派船只向宁阳府借给了大型攻城炮五门,炮手五十人。

十一月开始,马英豫在部下刘国广的建议下,对尼兰国实行更严厉的和残酷的封锁。

刘国广说:“我们围困了半年多,但敌军还不退,除了后方尚有补给外,那就是本土一定有人卖给他们粮食和物资,所以他们能长久坚持下去。”

马英豫:“那是自然了,你有什么办法。”

刘国广:“属下建议让地方衙门下令严令百姓卖给他们粮食物资,如果发现一律按照通匪处决,同时适当提高价格购买百姓手中的粮食。商民百姓无外乎是图钱,只要我们一手拿钱、一手拿刀,恩威并施,他们自然会怕的,也就不会再卖粮食了。”

马英豫:“好办法,我即刻下令让孙栋新实施。”

与此同时,马英豫还下书给尼兰国,说晋国无异与尼兰国冲突,一切都是误会,只要他们撤军,贸易如旧,继续和好。但是这只是表面文章罢了,更重要的是严厉禁止任何人卖给尼兰国生活必需品。

十二月开始,孙栋新在马英豫及朝廷的武力支持下,动用衙役和军队及严密的保甲制度下令禁止任何人卖给尼兰国物资。

这个办法虽然得罪了不少商民和部分士绅,但效果却非常显著。

十二月开始的严密封锁,到绍宁十五年的五月,持续了半年的时间,尼兰国的军队缺医少药,缺粮少弹,是一粒粮食都采买不到,士兵经常饿得眼冒金星,几乎快被饿死很快不支。

五月五日,马英豫下令对尼兰国城堡进行攻击,到十日,攻破了城堡的一角,但是进攻还是遭到了尼兰国守军的顽强抵抗。尼兰军的枪法和炮手的射击水平还是要明显强于晋军的。

五天的进攻,晋军以三千人进攻只有五百人驻守的城堡,因为地形和射击水平的差距,自己损失了三百多人,给敌人的杀伤只有不足二十人,这给了马英豫极大的震撼,被迫采取继续围困的办法。

五月底,尼兰国再也无法支持下去了,六月七日,尼兰国守将德威玛派人致书马英豫,表示要从海宁港附近撤军。

六月十五日,尼兰国全部从海宁港附近撤军,从此也彻底放弃了对海山洲的觊觎之心。

而鉴于尼兰军强大的战斗力,晋军也没有追击。

十七日,晋军进驻海宁港附近的尼兰国城堡,并视察了周围,尼兰国的城堡样式比晋国之前仿造构建的城堡是有不同的,很有一番特色和精妙之处,马英豫让人据此绘图,为以后晋军建造打基础。

同时,晋军还缴获了一些尼兰国残余的枪炮,送往海京府派人仿制研究。

七月初,马英豫返回了海京府,虽然这场作战持续了一年的时间,但是终究是达到了将尼兰人驱逐出去的目的。

马英豫这第一次单独领军,也确实锻炼了自己,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更加了解了晋军的优缺点,还有增加了对西洋战法的了解,而且发现了刘国广这个人才。战后,马英豫大力举荐刘国广。

八月,在马朝渊的亲自干预下,刘国广被任命为东兴县知县。

九月初,马英豫被任命为宁阳军副将军,成为宗室中第一位将军,时年仅二十六岁。

马英豫被任命为宁阳军副将军后,就上奏建议强化训练,提出:

加强生产自发火枪,提高士兵对其的熟悉和使用度;

适当裁减对弓弩的使用和生产量,重点保障自发火枪生产使用;

演练以自发火枪为主的新阵法;

加大生产购买野战所用的火炮,提高射术;

在宁西一带构筑强化要塞;

根据西洋战船生产改进自身的战船。

对于马英豫提出的这些建议,马朝渊全部同意,上奏马建洵之后,也全部找准施行。

九月中旬,在马建洵的一再催促下,马承裕为次子马英韶办了婚事,仪式也从简。马建洵思索了很久之后,最后还是让马英韶娶了杜迎秋。

为何这么着急,因为马建洵的身体已经快支撑不住了。

十月初,马建洵病重,医官报告马朝渊称马建洵已经进入最后时刻,要准备后事了。

马朝渊虽然对父亲的病情有所了解,但是终究是不愿意相信会这么快,可是事实就在眼前,不得不信。

十月十五日,马建洵下诏让马朝渊监国,处置一切政务。

十七日,马朝渊下诏:

任命杜群安为宁阳府同知;

杜群轩为通远州通判;

庾希重为东宁行省学务使;

程华宁为兵部副判;

周国贵为永晋行省提军;

柳元庆为侍卫亲军副将军;

郑宝祥为殿前军副将军。

这些都除了勋贵子弟外就是马建洵多年来所发现和重用的青壮年精英,也是多年来一直培养观察的,但是却是一直被雪藏的,如今被任命,是马建洵的意思,就是希望让其感恩马朝渊。

这道命令一下,人们都知道马建洵大限已到。

十月二十日中午,马建洵召马朝渊兄弟四人进行最后交代。

马建洵:“我有幸生下了你们几个好儿子,你们兄弟和睦,兄友弟恭,这是我最放心的。如今局势依然难定,你们一定要谨慎应对。”

马朝渊:“儿臣等谨记。”

马建洵:“燕朝势大,根本已固,实难动摇。故一切要小心,再小心。不可以与之拼国运,但是也要保住家国,宁西,宁西一定要注意。”

马朝渊:“儿臣记下了。”

马建洵:“好生对待你们的母后和张皇后等人,还有你们的小妹。”

马朝渊:“是,父王放心。”

下午,马建洵又将张皇后、张祎澜、沈卓盈召来,进行了一一托付,让他们好生保重。

张皇后、张祎澜等人看着即将咽气的马建洵,不禁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马建洵也落泪了。

张皇后是最为激动,拉着马建洵的手不肯放开,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如果可以的话,我宁愿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

马建洵笑了笑,说:“那也终究会一死,我走了,你们几个要好好照顾自己。”

在场的马朝渊等人看着这个场面,也是不知如何是好。平日素来对张皇后有所不满的马朝明见状也是被感动,心里想张皇后也算是有情有义,难得啊,自己以前似乎对她太刻薄了。

想到自己以前对张皇后的刻薄甚至有些不尊重,马朝明颇为悔恨。此时,他突然上前跪倒在马建洵和张祎澜、张皇后等人面前说:“父王,儿臣以前糊涂,对皇后多为不敬,这都是儿臣的错。儿臣知错了,母后,请原谅。”

说罢,接连磕头。

这一幕任何人都没有想到,马建洵内心则非常高兴,这终于让他安心了。

张祎澜作为马朝明的生母,多年来对这个儿子也是不满的,但这几年有所改观,而如今这一幕则完全颠覆了他的想象,对这个儿子产生了好感。

张皇后赶紧扶起马朝明,说:“朝明,快起来,你这是干什么,我从来也没有怪过你啊。”

马雯婷也说:“三哥,你起来啊,快起来。”

马建洵挣扎着最后的一口气说:“好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快起来。能知道就好,家和万事兴啊。”

当夜,马建洵召见重臣百官,说:“诸位都是老臣,当今局势艰难,务必齐心协力,应对危局。”

马建洵对杜怀义、康遇之、崔成融、张玄苍、庾淮先五人最为重视。

马建洵说:“几位都是老臣,如今国事艰难,一定要同舟共济。”

杜怀义等:“臣等决不辜负晋王期望,誓死守卫海山洲,守卫晋国。”

马建洵最后对所有人说:“你们要记住,局势艰难,晋国今后只能是独立作战,自力更生,死里求生,坚持到底。”

马朝渊等:“臣等谨记于心。”

十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五日,马建洵在妻儿的陪同下在宫里进行了最后的巡视,充满了无尽的眷恋,也充满了无尽的不舍和悲哀。晋国在他的手上曾经一瞬间达到了巅峰,但也几乎恢复到了原点,他尽力了,无奈天意难违。剩下的他也无法改变了。就只能看儿子和后世来如何处置及应对未来的那瞬息万变的危局了。

绍宁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酉时,马建洵在永寿宫去世,终年七十岁,也结束了自己十六年的晋王生涯。

马建洵去世后,也正式即位为晋王、晋公,这一年他也已经四十四岁了,不再年轻了,但是也意味着政局的平稳。马朝渊召群臣合议父亲的谥号及庙号,最后商定之下,庙号为睿宗,谥号为纯王。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