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来到大沟镇读书,只不过这次是大沟高中,还有不同的是经过这个不堪回首的暑假后,心如止水般平静的心情。大沟镇是附近的教育大镇,附近石龙镇、土坝镇、大路镇都没有办高中,他们很多学生也会在大沟镇来求学。
大沟高中每个年级招两个班,由于是普通高中,而且改 革开放的诱 惑促使很多学生都南下务工,所以很多考上大沟高中也会选择放弃就读。
大沟高中依山而建,三面环山,基本没有围墙,是个全开放式校园,只有靠近校门处有一小段围墙衬托出校门的气场。其实所谓校门其实并没有门,只是一个水泥柱子搭建的方形门框,一侧挂着岐山县大沟高中的校牌。
大沟高中位于大沟镇初中的另一边,中间隔了个操场,这个操场把大沟镇初中和大沟高中分开,同时又会共用一个操场和蒸饭的锅炉房。大沟高中的条件比较差,学生宿舍分散,高中女学生有一个专门的宿舍,房子虽然有点旧,整个宿舍白天晚上都有人把守,由于没有多余的保安的保安,就安排学校校医住在那里,负责值班管理,不得随意进出。由于学校的宿舍不够用,新建了办公楼后,把学校的外面一侧的老旧办公室就留作高中部的男学生宿舍,住宿条件非常简陋。
大沟高中每年都录取200人,实际报到就读的只有140多人,分成两个超级大班,每个班70多人,按照规律推算,一般情况下进入高二时每个班大概会剩下40多人,其他人会迷失在改革发开放的务工大潮中。
高三时各学科都完成了毕业会考,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拿个文凭,不打算参加高考的就不再来学校,只是保留学籍以备拿毕业证之需。所以后面真正就读高三参加高考的就十多二十人,但这十几二十人中真正考上大学包括大专的更是凤毛嶙角,大浪淘沙未必是金。
刘八百就读高一二班,两个班级除开班主任不一样外,其他老师都是一样的,因为老师们备一次课可以上两个班,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教育资源。班主任高传宝老师是个“聪明绝顶”的中年男人,江湖人称“地中海”发型,从他一出场开始,大家真认为他有超人的智慧。
开学那天,高老师介绍了学校和老师的情况,并自豪而隆重地介绍了刚毕业的班级中有两人考上本科大学的战绩,这个战绩打破了上年的一枝独秀。然后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再创辉煌,大家听得热血沸腾,仿佛那考上大学的同学就是自己似的。
大沟高中的老师基本是毕业于贵南师专的大专生,也有两三个毕业于省外师范大学,被学生们颂为传奇。刚开学时大家态度都很端正,老师都认真的讲,学生都聚精会神的听,不管懂与不懂都会装着听懂的样子,还时不是的和老师们进行互动。
有些老师会经常带口风似的提问“这个问题……,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呀?对不对呀?”,学生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这样的”“对”,整个学习氛围还像那么回事,仿佛可以看到老师们用一个传输知识的特殊管道将知识注入学生的大脑里。又像长在干涸土地上的禾苗被园丁浇了一大瓢肥水,禾苗们吸收水分时发出沽沽的声响。
当老师们真正提问时,下面鸦雀无声,却没有几个人举手发言,即使举手发言的同学也没有几题是对的,于是老师越提问题越简单,简单得就不象是提问。刘八百刚开始还主动回答问题,后面觉得实在是没有挑战性,就不主动答题了,在所有人都不会回答的情况下,老师才会叫刘八百来回答,刘八百的回答就相当于是公布正确答案。
学习氛围确实很重要,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最大区别不是学校硬件有多好,老师水平有多高,而是有一群优秀的同学在一起奋进,和优秀的人在一起真的会变得更优秀,相反和一群平庸的人在一起你容易变得平庸。
由于学生听不懂课,老师也就没有多少积极性管理班级纪律了,慢慢的课堂纪律变得差起来,老师们开始强调学习纪律,从要求认真听讲到可以不听讲但不能讲话影响他人,从上课不准打瞌睡到上课睡觉可以但不能打呼噜。
刘八百的学习气氛也受到了影响,这时程宏写了一封信鼓励了他,奉劝刘八百要振作起来,前方一片光明,刘八百记得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刘兄,努力学习吧,刻苦的人运气都不会差,因为在你的前方有一所贵南大学,大学的前方有一个崎山国税局”
这是程宏代表他舅舅做的表态,意思是说只要刘八百考上大学,找工作的事找他做国税局局长的舅舅帮忙。不管是否现实,但曾经兄弟的鼓舞使他热血奔腾,磨脚擦掌。
大沟高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里有一群怎样的学生?这是一个通过中专中师、崎山县高中、崎山实验高中层层选拨后的“次品”聚集的地方,这是一群成绩不好又不认命的学生,他们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自己又确实不是读书的那块料,常常又看不清自己的人。
读书这个东西真的讲天赋的,不适合又强迫自己读书的人是可怜而危险的,他们起早摸黑,刻苦用心,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却收获了比别人更少的分数,而且还可能承受成绩不好是用功不够的冤枉。
当然并不是说读书不行就是一无是处,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各有所长罢了,比如有的人擅长读书,有的人擅长做生意,有的人善长唱歌画画……,人得学会扬长避短,切忌不要一条路走到底。
期中考试后,老师们辛辛苦苦的付出换来了一连串的三四十分的成绩,觉得付出没有得到想要的收获,老师们逐步产生了厌教的思想,从开学时的斗智昂扬到期中的灰心丧气也就半个学期。
同时刘八百等少数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又觉得老师讲得太慢,一个简单的问题重复好多遍,实在没有听下去的必要。所以就形成“笨的人学不懂,聪明的人不用学”的尴尬局面。
在这样完全没有学习氛围的情况下,刘八百突然感觉到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在读初中时这种感觉还不明显,因为初中是义务教育,只有少数几个成绩好的选入县初中就读,大多数还在镇上读书,还是有很多出类拔萃之人,能够产生跟自己比一比,拼一拼那种百舸争流的乐趣。
不在孤独中灭亡就在孤独中爆发,刘八百不再按老师的教学思路学习,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采取了提前自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进度,遇到实在不懂的他会有针对性的听老师讲那一课,或者直接问老师。当然英语课他还是要听课的,因为英语的重点是拼读和记背,自学起来效果不高。
长此以往刘八百就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经常在睡觉时会思考一些学习问题,特别是数理化非常伤脑筋,经常一个题目想到天亮,当然也有很多题目就是在睡梦中做出来的。有时一道题想到半夜还没想出来,刘八百又想好好休息,不要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不断地对自己说“不想了,不想了,不早了,好好睡觉”,但他没法自我克制,怎么也睡不着,不小心又想起那道没算出的题目,而且越想越清醒。
通过自学刘八百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创的解题方法,那种经过无数个难眠之夜在脑子里加深的印象,非常深刻不易忘记。特别是很多公式,刘八百不用死记硬背,他用自己的方法很快都能推算出来,能够做到公式的活学活用,比那些不懂就问,问了就记住的背诵式学习方法管用得多,当然也费力气得多。所以在数理化学科方面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历史政 治学科,刘八百不是很感兴趣,他开始是不打算学习文科的,为了应付毕业考试,他仍然没有落下。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学科,很难把所学知识一一记住,刘八百独创了适合自己的记忆的“五类法”,因为不论什么历史,古代史还是近代史,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是胜利者写的,他要表达的是当时统治阶级如何牛逼,就算后来被新的统治阶级更替,也不会审视自身问题,而归结于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作为胜利者吹牛逼不外乎从五个方面入手,即政治特征、经济特征 、文化特征、民族关系、外交关系。和我们现代社会是一模一样,任何一段历史只要了解这五个方面,就可以说你基本了解了这段历史,做题目时就会容易。
但有些东西确实要死记硬背,刘八百就会联系一些有意思的事物进行联系记忆,比如要记住“战国七雄”中的“齐楚秦燕赵魏韩”,刘八百会调换顺序记作“ 赵魏韩齐秦燕楚”,意译为“赵薇喊齐秦验处”等。
当然政治学科严格说来只是历史学科中的一个内容,如果学好了历史,再从历史的角度去学习政治那就容易多了。
语文和英语是刘八百的弱项,可能是没有语言天赋,也可能是上小学一年级那个读过私塾的刘老师拼音没教标准造成的后果扩大化了。很多拼音拼不准确,谐音字分不清,阅读理解和习作失分也多,英语同样是音标读不准,单词写不对,这是刘八百头痛的两科。
这两科不论学理科还是文科,都是必考科目,可以说是得 “语数英”者得天下,当然这几科比起大沟镇的其他同学来讲,他的成绩还是名列前茅的,只是这两科没有遥遥领先而已。刘八百已经习惯从考重点大学的角度来定位自己的学习,早已没有把其他同学作为比较的对象,只是独自一人向前不停的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