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喔…喔……!”
一道雄浑的鸡鸣划破长空,撕开了黑夜厚重的帷幕。
天色渐明,清晨的薄雾悄悄弥散开来。
东方出现一道曙光,驱走了不舍离去的晨星。
慢慢爬起的红日照亮了天边的云朵,映射出一道道绚丽的朝霞。
在连绵群山的环抱之中藏着一座不甚起眼的小村庄,在氤氲的雾气中若隐若现。
鸡啼似乎是一个讯号,静谧的村庄被注入了活力。
炊烟袅袅升起,
鸟儿开始唱歌。
渐而,各个院落中便响起了大人们的咒骂,小孩儿们的哭闹声。
随后便是一出出活生生或各自煽情,或鸡飞狗跳的情景剧……
日头渐升,金色的阳光越过群山的遮挡,均匀地铺向大地。
而此时,村庄升起的炊烟也与弥漫的晨雾冗杂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团团飘渺的云气。
于是,在云气的笼罩之下,在光与影的交错之中,原本平平无奇的村庄意外地就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
这个村子很普通,普通到走出这十里八乡,外人大多都不曾听闻过的那种。
这里没有出过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也没有什么特别好吃的土特产,没有让人一见就不想走的山水,自然,也没有那种让人看一眼,就能记住的人。
过完年便吃八岁饭的小杜若就出生在这个普普通通的村子里,居住在这个村子现已颇为稀少的老宅子中。
说是老宅子,其实就是与后来兴起的红砖小平房有些格格不入的老式合院。合院整体的风格上有些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但没有北京那边的大型合院那般周整。
老宅整体的规模颇大,围绕着居中的祖屋,周围又簇拥着后辈新建的一些房子,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院落群,在其间居住着十多户杜姓的人家。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的话,老宅子无疑是有些陈旧且过时的,但若真要说起来,这个院子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故事的。
据传,杜家的祖上是一个大地主,曾经以杜家的院落为中心,在周围簇拥生活着上百户的人家,所以,这里以前还叫过百家院子。
不过后来经历一系列的变故,遗留下来的便只有那个还算规整的院子和杜姓本家的十来户人家了,因此,后来的称呼也就慢慢演变成了杜家院子。
嗯~,听上去还是像那么一回事的,不过这些都是相当久远的事情了。以至于现在唯一能够佐证的,大概便只剩院子边上遗留下来的那座破败的朝门。
院子的后面是一座小山,靠近院子山脚的部分是一大片茂盛的竹林,每当有风吹过便会响起淅淅沙沙的声音,在院子的每一个角落里都能听见。
往上一点的半山腰上有一株遮天蔽日的香樟树,要四到五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勉强合抱,然后,小山剩余的一些的地方便是一些田地。
院子的周围种有许多果树,前边和侧边是大片大片的梯田,其间还穿插着两口杜家的池塘。
再远一些的话,则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
不得不提的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杜若这一代人称得上是最幸运的一代人。
他们赶上了一个很好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成功让大家的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他爷爷那一代的人,经历过战乱,经历过动荡,牺牲过无数的人。
他父母那一代的人,经历过饥荒,搞过大集体,曾为了一点粮食、土地、水源而大打出手。
比他大几岁的孩子还需要种地干活,放牛割草,出去捡柴什么的。
而杜若,基本上就没有这些经历了。
尤其是杜若还有个姐姐,他又是家里的老幺。所以,他最辛苦的至多就是去放放家里的大水牛,或者在农忙时帮帮忙,煮煮饭啥的。
不用疑惑,七八岁的孩子会做饭在当时的农村是一件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虽然当时的他也就比农村的土灶台高了那么一点点,做饭都还得搭一个小板凳。
话说,在杜若姐姐七八岁的时候,她不仅得做饭,还得在做饭的时候看管好一两岁的小杜若,省得他把家里搞得天翻地覆。
反正杜若后来长大后听父母和姐姐说过:他小时候又犟又皮,一个不留神儿,要不就跑到檐沟里面去耍泥巴去了,全身都弄得脏兮兮的;要不就是追着家里老母鸡使劲撵,抓到了,就给它脱衣服……
再大一点儿,小杜若就越发不可收拾了,似乎是被锻炼出来了,他小脑瓜灵光得很。爸妈在的时候,他规规矩矩的,爸妈一走,他就开始追鸡撵狗。
并且,他的小身板还异常地灵活,他姐老是逮不住他。只有等到小杜若自己玩腻了,或者尿裤子了才会屁颠屁颠地跑回家。
虽然每次都少不了挨一顿打,但他总是记吃不记打,上午才被揍了一顿,吃过午饭就又跑没影了。
杜若爸爸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小杜若骑在他的脖子上和杜若妈妈一起走路去赶集,杜若妈妈不知怎的就走了另外一条路。
小杜若一开始抱着他爸爸的脑袋在那玩头发没有发现,然后,小杜若就眼睁睁地看着他妈妈从另外一条路走过来和他们汇合。
于是,小杜若当场就不乐意了,哭着闹着在那撒泼,说要回去重新和妈妈一起走过。
杜若爸爸哪儿乐意,没管他就继续走,走着走着,小杜若就在那使劲薅他的头发,边薅还边在他的脖子上撒尿……
……
不过这些杜若自然是不会承认的,虽然他的头顶上有两个旋儿。
但当杜若后来长大成人后,再认真地去回忆童年时的那些往事时,他也确实回忆不起那些事情,只依稀记得上学前班以后的一些事情。
真正记得很清楚的记忆差不多就是七八岁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