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哲不赞同我的想法,我又给比我多在职场待了几年的朋友沛儿说了下这个事件。我这么把奋斗当做要点也是几年前她向我宣传华为的“狼性文化”留下的后遗症。沛儿刚毕业就找到某个银行的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st)职位,工作量少到每天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虽然工资比较高,但她觉得她没有发挥出全部的实力,就决定回国去做更可以让她奋斗的工作。这段时间她刚刚辞职,准备回到加拿大。
在我给她讲述这件事以及海哲对这件事的评价后,沛儿感叹:“人到了一定年纪精力就是会下降,三十岁肯定精力没有二十多岁的旺盛。年轻人的生活里都不用给意外事件留出时间,身体还没有因为工作开始劳损,也没有已婚后的鸡毛蒜皮磨损心志,更没有孩子添堵,爸妈也没老到要照顾。每天除了学习工作就是精致生活,不用消化不良情绪,也不用花时间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时间全是自己的,每天活力四射,我要是老板我也喜欢。”
我回复说:“我看到她是聊微信,也不是干什么事,并不是你说的病痛或者做心理建设啊。你不是对我说职场如‘战场’不进则退吗。”
沛儿没有解释她为什么改变了想法,只是换了个角度开导我说:“等你过几年经历自然就会明白,大部分人一辈子就是普普通通,再努力,老板就是多给个几千的区别,但人为什么要工作?工作难道不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吗?所谓的奋斗实际是透支了自己的生活去给老板奋斗,我们奋斗是为了换取更多自己的时间,人家算过一笔账,老板出的那点钱买不起那些时间,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沛儿最后总结说:人生的价值观是不同的,我还年轻,未婚未育,所以很难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想法。这世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把事业,把工作放在第一顺位。有人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有人把个人兴趣放在第一位。更不是所有人都会愿意给自己定下很高的工作要求,因为工作的最终服务目标是为了生活。职场上当然会存在一部分人投入工作,加班,奋斗,也会存在一部分人到点下班,得过且过甚至混,互相看不顺眼也都很正常,因为大家的价值观不一样。
我不知道沛儿回国经历了什么,但她这次说话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她离开加拿大时候完全不一样了。我想起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面写得这段话: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第二天我发现我和朋友的这段讨论毫无意义,因为当天露露就对老板说要备孕,我们公司太累了,不来了。
沛儿本科在国内读的,来加拿大拿奖学金读了一两年研究型硕士后也顺利在17年拿到了PR。在拿下PR的同一年,沛儿突然对我说她不想在加拿大待了,就回了国。她当时除了提到工作太清闲消耗人外,还觉得自己不想留在加拿大是因为对加拿大没有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