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一行人到了中平镇。
元宇澈见飞鸽传书召唤的五十南策军还未来到,决定继续送李仲焕。
李仲焕胸中块垒早已消融,此刻,一个是老乡,一个是室友,离别之情难解难分,一遍遍叮嘱玉丽筝和楚王万事小心,多多保重。
玉丽筝说:“记住了,老姑公,您放心!”
李仲焕一愣,怎么又成老姑公了?
“哈哈!”玉丽筝笑到肚子疼,“涠城俚语,老姑公,说话重复耳又聋!”
见老乡脸色一阵红一阵白,玉丽筝马上转口:“好了好了,称妹夫行不?好妹夫,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
李仲焕登时大喜:“多叫几声!”
玉丽筝一迭声叫得很甜:“妹夫妹夫妹夫……”
李仲焕说:“好吧,我宣布,即时起,恢复与楚王室友关系!”
一路斗嘴。不多时,苍梧军营五十南策军赶到了,元宇澈又拨了四个飞虎卫和二十个府兵,才放心地让“室友”李仲焕回京。
南禺都城禺安。
永安宫侧殿。
袅袅焚香中,有呢哝女声:“你,以后还是少些来吧?他,他颇有怨言,昨日来到,语气就不太好。”
“怕什么?你是太后,他敢斥责你,那是大不孝!”说这话的男子随意斜靠在榻上,右手握着一串佛珠,正一颗一颗地捏着。
南禺新王郭楷之母、太后穆姿,往男子胸膛挤了挤:“季康,我真怕。外边也有人听到了风声,我担心影响楷儿……”
东里季康,南禺先王指定的协政公,听穆姿如此说,顿时面露不悦,将佛珠放到一边,扳起她的下巴,说:“真是女人之见!现今正是在一处的最好时候,你却总是忧这忧那……”
穆姿见他生气,心里就有些急,赶忙嫣然一笑,说:“是我错了。”
东里季康沉声说:“你记得就好,我背井离乡、苦心孤诣十几年,为的是谁?”
穆姿心中有愧,挺起身子,吻上他的唇:“知道,你为的是我……嗯,别生气了。”
“叫穆嬷嬷口风紧些!”
“放心吧,这世上出了你和楷儿,就她最爱我了!”
永安宫门外。
南禺新王郭楷直挺挺站着,面色墨黑。
永安宫门前站着两名宫女,不敢抬头,也不敢让开。
永安宫掌宫穆嬷嬷从里面姗姗而出,向新王福身,说:“大王请回吧,太后真的在佛前静修,不许任何人打扰。”
郭楷紧了紧脸,说:“既如此,请嬷嬷转告母后,现今正是多事之秋,请母后谨言慎行,切莫落人口舌。”
说完抬脚走开。
“恭送大王!” 穆嬷嬷俯首行礼,抬起头时,到底藏不住满脸愁云。
穆嬷嬷回身入到永安宫,听到侧殿里仍有低低话语声,心中烦忧,不由在正殿踱来踱去。
又过小半个时辰,一阵门响,东里季康从侧殿走出来。
穆嬷嬷在一旁低头侍立,口里称:“见过协政公。”
东里季康也不回应,气势轩昂走了出去。
穆嬷嬷又站了一阵,听太后在里边叫:“穆嬷嬷!”
穆嬷嬷进去,服侍太后梳洗。
太后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中满颊潮红的自己,问:“嬷嬷,我还不显老吧?”
穆嬷嬷说:“娘娘才过而立,又保养得好,说是双十年华也不为过。”
主子才三十六岁就荣升太后,未免心里膈应,故穆嬷嬷私下仍称“娘娘”,不称“老娘娘”。
穆太后叹了一口气:“唉,转眼就做太后……”
“娘娘有福,亲儿登上王位,乃是天命所归。”穆嬷嬷委婉地说,“娘娘,既为天命,则违拗不得,到了哪一程,就要按哪一程的步子走。”
见穆太后沉默不语,穆嬷嬷又大着胆子说:“娘娘现今既为太后,就应按太后步子走……”
就把新王刚才在宫门前的话,复述了一遍。
穆太后面色转为黯然,好一会才说:“我岂不知是多事之秋?只是,他、他说现今正是相处的好时候,你知道,他是协政公,楷儿也要让三分……”
想了想,又说:“况且,他为我母子背井离乡,在这南禺一守便是二十年,我怎好负他?”
当年,穆家与东里家是远亲,平日也往来的,穆太后自小与协政公相识,也曾有那亲爱之情在。
穆姿及笄那年,由崇明帝赐婚,嫁与二等宿卫郭逊。
郭逊年未弱冠,比东里季康年轻七岁,又是南禺王子,穆姿的心意渐渐转移到郭逊身上。
一年后为郭逊生下嫡长子郭楷。
第二年,南禺初王郭炫病重,西虞派人护送郭逊回去争王位,东里季康自告奋勇,请缨前往。
东里季康凭借西虞国威,多番谋划,终使郭炫立郭逊为南禺第二代王。
穆姿做了王后。
后来西虞朝廷要召回派到南禺的官员,东里季康藉口曾受穆家委托,要照顾穆姿母子,暂时不回去。
这“暂时不回去”就是二十年,东里季康成了郭逊肱股之臣,郭逊也不允许他回西虞了。
只是无人知晓,支撑东里季康甘心远离故土二十年的,唯一个穆姿而已。
也许穆嬷嬷知道。
穆嬷嬷从穆姿贴身丫鬟做起,一直做到如今的掌宫嬷嬷。
她也在南禺成了家。
协政公对主子的心意,她明白。
只是作为旁观者,她比穆太后冷静许多:“娘娘,时过境迁,协政公与二十年前大有不同了,他也有自己的亲生儿子……”
他虽然心里只有你一个女人,然而他有亲生儿子;新王,毕竟不是他儿子。
将来的事,谁知道呢!
穆嬷嬷想了想,还是没有把这些话说出。
穆太后转过身,拉着穆嬷嬷的手,欣然一笑,说:“你放心,我们母子在他心里,始终第一位的。”
“奴婢斗胆再多言一句,”穆嬷嬷说,“从前,娘娘与协政公,一个月见面也不超过两回的,现今……”
现今相处得太频繁了!
“我会再劝劝他……以后……少些来。”穆太后站起身,让穆嬷嬷把外裳披上,“行动快些,王后该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