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64年二月十七日,罗马皇帝约维安在前往君士坦丁堡的途中突然身亡。二月二十六日,弗拉维斯·瓦伦提尼安被士兵们拥立为皇帝。到了三月二十八日,他任命自己的弟弟瓦伦斯为共治皇帝,负责管理帝国东部,定都君士坦丁堡。
弗拉维斯·埃弗利乌斯·瓦伦斯在公元360年加入军队后,一直随着兄长在帝国的东部边境作战。他继位后,再次出兵萨珊波斯,但前任皇帝尤利安的亲戚普罗科皮乌斯在君士坦丁堡发动叛乱,而瓦伦斯派去镇压的军队又加入了叛军,瓦伦提尼安一世也拒绝提供帮助。陷入困境的瓦伦斯一度考虑退位,甚至是自杀。好在瓦伦斯坚持到了公元366年,埃及等地的援军赶到,普罗科皮乌斯的军队则发生了叛乱,瓦伦斯平叛成功,杀死了普罗科皮乌斯。
杀死了普罗科皮乌斯之后,瓦伦斯多次渡过多瑙河征讨哥特人。公元369年,在军事压力下,哥特人与罗马人签订了合约,并撤回了正在罗马军中服役的雇佣军。
解决了哥特人的威胁之后,他重新开启了与萨珊波斯的战争。这个时候的波斯东方的贵霜帝国开始崛起。萨珊波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困境,在公元371年向瓦伦斯求和。公元375年,被中国的汉朝所击败的匈奴人西迁来到此处(汉朝时攻打匈奴导致匈奴不断西迁,是公元375年左右来到罗马附近,此时是中国的晋朝),无力抵抗的哥特人只能向西逃亡,哥特人的首领在快到公元376年的时候来到安条克拜见瓦伦斯,希望所部约二十万人能够进入帝国的巴尔干半岛。瓦伦斯接受了哥特人的请求,因为在这之前也是有先例的。日耳曼人的到来不仅可以带来税赋,还可以补充兵源。
不过,形势很快就失去了控制,大量的哥特人源源不断的涌入了多瑙河流域,还夹杂着部分匈奴人和阿兰人。帝国多瑙河军团大部分都被调去了东线对付波斯人,再加上罗马也无法为这么多移民提供足够的粮食。公元377年,哥特人叛乱,当地数量有限的驻军被击败。哥特人劫掠了巴尔干地区大量的乡村被摧毁,但由于他们攻坚能力有限,因此城市和要塞得以幸免于难。
正在安条克的瓦伦斯接到消息后,立刻抽调东线军队准备镇压,同时向西罗马皇帝格拉提安(此时瓦伦提尼安一世已经去世。)请求支援,但格拉提安派出的高卢援军,由于突发战事出发后又被迫折返。公元378年年初,瓦伦斯率领东线军团来到巴尔干半岛。直到八月份,瓦伦斯也没有等到格拉提安的援军,却等来了向亚得里亚堡前进的哥特人。
瓦伦斯得到的情报是哥特人共有兵力一万人,而自己手中有兵力三万人。虽然罗马军队准备不足,但他还是决定不继续等西罗马援军的到来,立马前往亚得里亚堡北部正面迎击哥特人,寻求决战。但他不知道的是,哥特人实际的兵力已经超过了两万人,可能接近三万。
同年的八月八日,双方相遇。哥特人的首领弗里迪盖伦派出使者向瓦伦斯求和。瓦伦斯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哥特人又派遣了两批使者,瓦伦斯就开始犹豫了,正当双方安排交换人质以保证合约的有效性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罗马军的右翼部队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向哥特人发起了进攻。同年八月九日,战斗被迫打响。
哥特人之前虽然多次击败罗马军团,但他们非常清楚的知道,这次自己所面对的是罗马最精锐的野战军。弗里迪盖伦命令哥特人在战线上布置了有辎重大车围城的车阵。另外,哥特优势的骑兵已经在早些时候,离开了营地侦察敌情,搜集粮食,一时间无法赶回战场。
罗马一方则按照传统布阵,中央是主力重步兵,两翼是轻步兵和骑兵,但战斗的是右翼擅自发起的,左翼的罗马军还没有来得及列阵。好在右翼和中央阵线进展迅速,哥特步兵被压缩回了大车之后防守。此时罗马人左翼依旧没有完成布阵(这效率真够低的。),而哥特人的骑兵却在这个时候赶了回来,战场上的形势瞬间逆转。
弗里迪盖伦命令骑兵直捣队形混乱的罗马军左翼,迅速将其击溃,紧接着冲击正在围攻的罗马中军。而罗马人唯一可能扭转战局的机动力量—骑兵却不战而逃,战场上胜利的天平瞬间倒向了步骑协同的哥特人。一场混战后,只剩下步兵的罗马大败,伤亡超过三分之二,瓦伦斯本人也死在了乱军之中。罗马人的这次失败与六百年前的坎尼战役非常相似
规模不大的亚得里亚堡战役是西方军事史上骑兵开始取代步兵地位的转折性战役,也极大的影响了后期的罗马帝国。这不仅仅是战死的一位皇帝,关键是没有能够驱逐境内的哥特人,使之成为之后几十年帝国内部的隐患,直到西哥特人攻陷了罗马城。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瓦伦斯并不是无能之辈。他在位期间,平定普罗科皮乌斯的叛乱,压制哥特人,迫使萨珊波斯求和,这些都是很有作为的政绩。亚得里亚堡战役的失败是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右翼部队的擅自行动,骑兵的临阵脱逃。反观哥特人比之前的日耳曼部族更有组织性,更有效率,其首领弗里迪盖伦在临场指挥上也胜过了瓦伦斯。不过这些都不是造成惨败的根本原因,责任也并不在瓦伦斯一个人,之前几位罗马皇帝的改革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这个时候的罗马经历了“三世纪危机”,德国北部、瑞士北部,多瑙河北部和尼罗河中游地区都已经丧失。但四世纪的帝国疆域,北至哈德良长城,南到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东抵美索不达米亚,人口达七千万人,是当时欧洲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在军事上,与帝国初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公元一世纪二世纪的罗马军队由军团和辅助军团组成,经过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一世的改革,到了四世纪则由野战军和边防军组成。帝国早期,军队人数在三十万到三十五万,军团和辅助军团各占一半,而且,两者都有能力作为机动兵力前往不同的战场,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军纪严明。而帝国晚期,军队数量虽然得到了扩充,一部分罗马历史学家推测在五十万到七十万之间,另一部分罗马历史学家则认为超过了一百万,不过史学界对这个时候的罗马野战军数量的推测是比较一致的,大概有二十万人。也就是说,在强敌更多的帝国晚期,罗马的机动兵力还少了十几万,至于剩下的几十万边防军只能待在工事里防守,没有野战的能力。
公元6年,提比略在几个月内就能集结十万人投入战斗。一世纪末,图拉真发动的两次达西亚战争时投入的兵力分别是十万和十五万,帕图亚战争投入的兵力则超过了七万。帝国晚期规模最大的战役是尤利安对萨珊波斯的东征所投入的兵力却只有六万人,而之前尤利安在莱茵河沿线对抗日耳曼人时,其兵力只有一两万人。数量有限的野战军根本无法应付高烈度的战争。
到亚得里亚堡战役时,号称三万人的罗马军是从各自驻地抽调而来组成的,彼此之间很不熟悉,缺乏协同作战的能力。反观哥特人的兵力虽然在两万和三万人之间,罗马人并没有人数上的优势,而哥特人的骑兵优势却非常明显。因此瓦伦斯在亚得里亚堡战役的惨败虽有有偶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