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开基长安(6)
书名:风尘三尺剑 作者:剑虹 本章字数:2975字 发布时间:2022-07-05

未入大兴之前,他心中还算平静,登大位、坐龙椅之想,也还觉得十分遥远。

但当唐军以破竹之势,一举平定关中,占领西京,他觉得仿佛真有神助!尤其当他率军进入自小就熟悉的、金碧辉煌、巍峨庄严的皇宫时,心底那股潜藏的、压抑已久的欲望,一下子迸发出来。

他李渊要做这皇宫的主人!不止是昔日一个小小的宫廷侍卫!也不止是唐王!他的功业将超过曹孟德,要君临天下,威加海内!

所以,他才急于要削平李密,攻下东都,震慑天下,使各路豪强都不得不承认——惟有他李渊才是顺天应运的真龙天子!

当然,李密部众号称百万,猛将如云,肯定不是那么容易平定。

死守东都的王世充竟能在李密连番猛攻之下,始终保持东都城不破,看来亦不容忽视。

可屈突通不是驰名天下的名将吗?阴世师不也是隋之名臣,不是死守着京师不降吗?

屈突通如今被阻潼关,已成困兽,阴世师则被他斩于街市。

他能击败屈突通、攻克西京,难道就不能削平李密、攻克东都?

李密虽号称拥众百万,不过是靠着占据中原粮仓吸引前去就食的流民,一群乌合之众,哪能与屈突通、阴世师所率的骁果禁军相比?

王世充之名望出身,也远不能与屈突通、阴世师相提并论。

何况他的两个儿子——大郎建成与二郎世民,俱是精通兵法,能征惯战。

 

世民听父亲之意,竟是欲先平定李密,大感意外!按他与玄龄原先的谋划,是将李密作为最难对付的劲敌,打算先易后难,解决周边豪强之后,会师于河洛,再与那李密来一场中原会战。

父亲既知李密为当今诸侯第一豪强,当知对付他岂是容易?我军若先挑强敌,即便取胜,只怕也代价惨重,到头来岂不为他人作嫁衣?

世民低着头,正思忖着如何向父亲阐明观点,让父亲能够接受己见而不至于觉得君父尊严受到挑战,却听父亲言道:“此番若我李家得有天下,我儿出力最多。待我儿凯旋,为父想,这世子之位——”李渊不知该如何斟酌言辞,“只是,你大哥居长,为父须得找寻适当时机向他解释。”

世民一愣,已明白父亲用意,不由脱口道:“不妥!”

对父亲许诺,世民颇为感动,然而……目下我军初起,虽已顺利拿下西京,仍临四面强敌,他意识到这立储问题分外敏感,若把握不当,造成唐家内部分裂,为祸不浅!于是他跪倒在地,对父亲言道:“有大哥在上,世民岂敢僭越?这世子之位,还请父亲选立大哥!”

李渊颇感诧异:“我儿之言,俱出于真心?”

“孩儿之所以竭力劝大人起兵,于公则为济世拯民,于私则为家族图存,非为孩儿一己之名。大哥才望素著,又居于长位,立为世子,理所应当。孩儿只愿能为父兄大业尽力,为万民早脱离乱尽心,此外别无所求。儿所虑者,如今乱世之中,若有心怀异谋之人,在我兄弟身上押赌注……大人明鉴!”世民仍旧跪在地上说。若说他李世民毫无此心,未免做作,但他实不愿因一己私利,酿成亲痛仇快之祸事。

这也正是李渊难以决断之处!自古立嫡以长,顺理成章。若立二郎,倘若大郎不服,周围又有人推波助澜,未免多生事端,那他李家不待强敌来攻,已然是后院起火,自乱阵脚,尚如何能争雄天下?听到世民一番肺腑之言,李渊两眼放光,赞道:“奇哉吾儿!”他激动地扶起世民。

世民为免尴尬,转换了话题:“大人,太原乃我根本之地,儿以为代北刘武周,也须加强防范。四弟武功虽不弱,然年少贪玩,军事政务未必精通。如今关内大事已定,文武贤才甚多,孩儿以为应加派良臣勇将,守护根本之地。”

“嗯,你能不忘根本之地,顾念手足之情,为父甚慰于心。只是我儿如此挂念太原,是否尚有未尽之言?”李渊开玩笑问道。

世民脸色微微一红,答道:“孩儿是有私心,孩儿家眷尚在晋阳,父亲……”

“这也是人之常情。”李渊道,“为父已派人回晋阳,准备接家眷来京,好全家在西京过个团圆年。”

“多谢大人!”世民感激地说。他心中着实惦念爱妻长孙无双,然大业初起,事情千头万绪,哪容他有分身之暇?也只能为大业而不顾小家了。

看着儿子激动的神色,李渊叹道:“长孙姑娘与你成婚四载,你们却难得有几日欢聚,至今也没个一男半女。这都是为父之过,只念着我儿智勇双全,长年带你在外征战,却忘了你们少年夫妻分离之苦。但愿天佑我父子早成大业,使你夫妻能日日团聚,长享富贵。”

“只要能保父亲大人霸业可成,我夫妻分离,又算得什么!”世民忙道,心头一热,眼圈微微发红。

李渊却又想起一事,对世民道:“二郎可还记得两年前你去雁门勤王,太上皇许婚一事?”

“嗯。”世民想起初入西京时,在东宫与怡宁公主惊鸿一瞥的相遇。

“为父前两日翻阅皇家谱牒,方得知那怡宁公主乃是当年隋宫第一美人陈宣华夫人之女(注释),生得花容月貌,年方十三。为父想,若我李家果真与之结亲,实是大有益处。”

“孩儿不明白。”世民不解道。

李渊解释道:“如今我等起事,不是要公然反隋,而是要匡扶隋室后裔,重整河山。若我儿与那公主成婚,那为父岂不就更显名正言顺、胸怀坦诚?”

李渊深知,自己李氏与杨氏,实是同属关陇世家一脉,两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因反隋杨而令关陇世家衰败,对他李氏有害无利。因此他才用心良苦,要以拥隋名义起兵。但他也深知,这种做作在外人眼里,无异于掩耳盗铃。为今之计,只有在攻下京师后善待隋室子孙,任用隋室旧臣,尽可能消除负面影响。若能进一步与杨氏结亲,自然锦上添花。

“况且,那陈宣华又是南陈皇室之女,结这门亲,就可势连隋、陈两大皇室。虽说陈室现已衰微,但在江南尚有影响,如此对我们将来统一南部,仍有好处。”

二郎虽已有妻室,但这两年他胸怀大志,心思自然不在女色上,除长孙氏外别无姬妾。而如他这样身份的贵公子,三妻四妾原本寻常事。李渊如是想。

而且,他虽终于解决一道难题,但不能立心爱的二郎为世子,心底多少有些遗憾,便想将这隋杨的怡宁公主作为“礼物”赏赐于二郎,似乎是对二郎稍作补偿,何况在李渊看来,这门亲事对他李家甚为有利。

二郎与怡宁公主的亲事,原是两年前隋帝亲许,名正言顺,如今只要他李渊稍一露口风,自然有人会积极操办一切。

世民并未想到父亲考虑得如此复杂,只是为难道:“小妹她如今尚在太原,我岂能——?”

“为父明白。”李渊道,“为父自然要先将家眷接来西京,待我那长孙儿媳过来,为父会让你万姨与她商议此事。公主身分虽贵,我李家也断无无故停妻再娶之理。长孙姑娘既是先进门,其正妻之名分,自是不可更改。公主再尊贵,也只能居侧。长孙姑娘素来贤惠明理,定会应允此事。”

世民见父亲心意已定,便道:“但凭父亲作主。”

世民转念一想,目下须得专心应对与西秦关键一战,待我凯旋,再与房先生、无忌兄仔细商量,如何劝说父亲放弃先自挑瓦岗强敌吧。

 

第二天,李渊以杨侑之名下诏,立李建成为唐国世子,同时晋封李世民为秦国公,李元吉为齐国公。

隔数日,大丞相、唐王李渊亲至阿城为秦国公李世民所率西征将士送行,以壮行色。


注释:此处隋公主为陈宣华之女,是小说杜撰的。这位杨妃史料中记载极少,不见隋时的公主封号,根据其子李恪的生年推算,世民应是在唐军入长安后收了她,说明她既未去其父杨广更习惯住的东都洛阳,更未随驾去江都,只能推测她和其母均不太受重视,估计隋末后来天下大乱,杨广并未来得及给她正式封号;奇怪的是史料也未见其在唐朝后宫的封号,以其跟随太宗时间较早,且育有二子,正常位分应该不低,可能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早逝,比如武德年间就挂了;二是因其子在永徽年间蒙冤被连累,史籍不载其封号并未获陪葬昭陵。总之这个被各版电视剧意淫的隋版“朱丽叶”,真实历史上似乎在其父皇和太宗身边均未受足够重视,是个可怜的女人。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风尘三尺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