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0年,君士坦丁一世的儿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在残酷的兄弟争夺战中脱颖而出,接受了这个庞大的罗马帝国。这个时候的君士坦丁家族的男性也只剩下他本人和他的两位堂弟尤利安和加卢斯。
君士坦提乌斯并不信任他的这两位堂弟,早早的将他们排除在了核心层之外。但与前几位皇帝一样,他一个人也无法管理整个帝国。在公元351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任命加卢斯为“凯撒”,也就是帝国的副皇帝,管理西罗马。不过,又在公元354年,借口加卢斯统治残暴,下令将其处决,尤利安也受到牵连入狱。
此时,在帝国的东方,萨珊波斯日渐强大,双方对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争夺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君士坦提乌斯二世需要全力应对东方这个威胁,需要有人协助自己统治西罗马,这就不得不启用同族血亲中仅剩下的男性——尤利安。
在公元355年,君士坦堤乌斯一世敕封尤利安为凯撒,并将妹妹海伦娜嫁给了尤利安。尤利安就这样接受了帝国的西部。这里虽然没有波斯铁骑,但之前君士坦丁王朝忙于内战,北方各日耳曼部族长期劫掠高卢地区,其中又以阿勒曼尼人最为强大。尤利安本人的能力和名望都不错,但对于指挥军队和政府的运作却是外行。外加高卢驻军兵力不足、士气低落、将领无能、后勤困难。经过尤利安的不懈努力才稳定住了局面。
在公元356年的斯特拉斯堡战役中,尤利安身先士卒,经过了一番苦战击败了阿勒曼尼人。公元358年,尤利安又征服了下莱茵河地区的法兰克人。在击退入侵者的同时,尤利安尽力减轻税赋,获得了当地居民的认可。
公元360年的二月份,君士坦堤乌斯二世以波斯战事不利为由,命令尤利安麾下的高卢军团前往东线增援。这实际上是要解除尤利安的军权,尤利安同父异母的哥哥加卢斯之前就是这样先被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剥离军队后再被逮捕处决的。尤利安当然不可能重蹈加卢斯的覆辙,而且高卢军团自身也不愿意前往陌生的东方面对未知的强敌,结果军人产生政变,拥立尤利安为皇帝。同年六月份,尤利安率军进入意大利,罗马内战再次一触即发。但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在公元361年因病去世,遗嘱中他也别无选择,也只能承认尤利安的继承权。
公元362年年初,尤利安来到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的首都),他将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埋葬在圣使徒大教堂,随后就开始排除异己。之前中央政府的四位首相全部被处死,所属官员全部都被流放,而且尤利安并未任命相应的新官员,这实际上是解散了帝国的政府。在罗马历史上,内战后的大清洗随处可见,不过这种大清洗一般只针对前任的家族,并将他斩尽杀绝,很少波及到普通的官员,像这样连根拔起的彻底清洗是极其罕见的,这一行为尤其是对尤利安最为推崇的人也认为过于残暴。
解散了政府之后,尤利安大权独揽,他又将君士坦丁一世改革时,集中在中央的司法权再次下放,授予行省长官任命“代理法官”处理一般案件的权力。这一系列的措施沉重打击了帝国的集权制度,地方势力开始重新抬头。
虽然这种改变比较符合罗马的传统,但当时的罗马社会政治混乱,物资匮乏,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戴克里先启用君主制,君士坦丁一世加强集权制并非仅仅是因为个人野心,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了适应当时的大环境。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适合时代的制度,尤利安这显然是在开倒车。
不过与好大喜功的君士坦丁父子不同。尤利安继承皇位后,立刻缩减了宫廷的各项支出,裁减不必要的太监、奴隶和侍卫,个人的生活也比较节俭,不讲奢华和排场,唯一的妻子海伦娜因难产过世后,尤利安甚至没有再娶。同时他改革税收制度,力图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还从平民阶层中选拔人才,为帝国的中间阶层注入新鲜血液。
尤利安执政后最重要的政令就是宣布宗教信仰自由。《米兰敕令》颁布后,在君士坦丁父子的支持下,基督教迅速的发展,基督教徒的队伍壮大后,马上开始迫害非基督徒。且当时基督教本身也教派众多,内斗上更是不手软,只要一派得势就宣布其他派别为异端。从免除教职、革除教籍到流放处死,无所不用其极。尤利安宣布各宗教,各教派都享有同等的地位,恢复多神信仰,并大力扶植多神教以及传统的罗马信仰,试图改变君士坦丁独尊基督教的局面。尤利安的宗教改革在历史界不缺乏支持者,其宗旨似乎也更加符合现代标准。但当时基督教已经在罗马传播了两百多年,渗透到了民众、官吏、贵族和皇族各个阶层,信仰者超过了罗马一半的人口。最最致命的是,基督教在军队中取得了统治地位。
也许从长远的看,恢复古罗马传统会对帝国更加有利,但这同样在与逆历史潮流。当时混乱的罗马急需基督教从思想上控制臣民,维护统治,至于后来的教权反噬皇权并不是当时的人所能预料到的。即使想要重塑多神教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极深的布局和高明的手腕。很明显这些条件,尤利安都不具备。所以改革的结果只能是让在位短短二十个月的尤利安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叛教者”。
当然么这段历史,现存不多的历史资料,基本上都是基督教教会所写的,其中很多明显是对尤利安的刻意抹黑。至于尤利安真正的是非功过,只能留给后来的人们见仁见智的去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