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26年,君士坦丁一世处死的长子克里斯普斯之后,授予了剩下的三个儿子“凯撒”的称号,罗马帝国一下子有了三位接班人。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不会这样安排。多为继承人并立的情况下,势必会引起“储君的争夺”。虽然同时设立多位继承人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但大多是因为皇权不够或者受到其他势力的操控所导致的,可对于君士坦丁一世来说,他并不存在这些问题。一直到去世,他的政令都能够被臣民们贯彻执行。而且他刚刚由于嫉妒长子的能力和威望将克里斯普斯杀死,可见君士坦丁一世对权力的依恋。
克里斯普斯被杀后,君士坦丁一世剩下的三个儿子的年龄都只有十来岁,没有战功,没有威望,与克里斯普斯完全不同,所以,君士坦丁一世并不是想主动分权,而是想要用“分权制衡”来巩固自己的王位,顺便检验一下皇子的忠诚度。
君士坦丁一世把皇位分给自己的亲儿子,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之后他又毫无必要的将两位侄子,达尔马提乌斯和汉尼拔利努斯也推上了高位。这个时候,帝国就有了五位拥有继承权的“凯撒”,还都是君士坦丁一世敕封的正统。这不仅是危及了他亲儿子们的利益,还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既然皇帝决定了,那么这五位就是储君。他们接受了文化和身体的训练,学习希腊哲学、罗马法和基督教教育等知识,以便应对执政后繁忙的政务和可能的战争。
具体的领地也进行了划分:君士坦丁二世被君士坦丁一世分配到了高卢和西班牙;君士坦提乌斯二世负责管辖东部的叙利亚和埃及;君士斯坦一世分配到了意大利和阿非利加行省。君士坦丁分封完毕后,又将身边最忠诚的卫队和重臣交给了儿子们,并且派出亲信定期巡视,这可以说,君士坦丁一世基于这三位儿子的自治权是有限的的。
对于君士坦丁一世的侄子达尔马提乌斯被派到了莱茵河一线,色雷斯和马其顿的军队由这位侄子指挥;另一位侄子汉尼拔利努斯则被派驻亚美尼亚、本都和卡帕多西亚一带。并要求这两位侄子的近臣每年都要回到君士坦丁堡述职,这显然表明君士坦丁一世对这两位侄子更不放心。至此,帝国的分封格局基本成型。
对于亲生儿子,君士坦丁一世还是很照顾的。高卢、意大利、埃及、叙利亚,这些地方都是罗马的重镇和发达地区;莱茵河一线和亚美尼亚周边时帝国最动荡的前线。君士坦丁一世让自己的儿子掌握帝国最富庶的地区拱卫皇室,两位侄子则给帝国看守国门。这又是一个看起来非常完美的计划,君王们无疑是权力艺术最高的玩家,但也有很大的可能会被权力所玩弄。即使是君士坦丁一世也一样,他这一系列的操作直接引爆了接下来的皇室悲剧。
公元337年,君士坦丁一世去世,遵照君士坦丁一世的遗嘱和帝国的惯例,皇位首选应该由年长的两位皇侄继承。事实上,五位继承人都无法掌控局面,只能各自为政。一些心怀鬼胎的人更是拉帮结派,挑动继承人们互相争斗。
皇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率先发难,他公布了一份所谓父亲的“秘密遗嘱”。这份“秘密遗嘱”中说君士坦丁一世是被包括两位皇侄继承人在内的多为皇族下毒害死的。随后他联合两位兄弟,并取得了军方的支持,迅速展开屠杀。他的两位叔叔和七位堂兄通通被杀,包括那两位有资格优先继承帝位的皇侄。三位皇子就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帝国。
其实帝国上下也都不是傻子,哪有什么下毒弑君,无非是一场宫廷政变。大屠杀之后,军队承认了三为皇子的统治权,但三分帝国的和平局面仅仅维持了三年。君士坦丁二世认为弟弟君士坦斯一世已经获得了之前属于皇侄达尔马提乌斯的马其顿和希腊,就应该吧阿非利加行省交还给自己。
公元340年,君士坦丁二世率军突袭马其顿,而正在达西亚的君士坦斯一世紧急回援,在双方的遭遇战中取得胜利,并杀死了君士坦丁二世,至此帝国三分之二的领土归君士坦斯一世所有。次年,他又击败了入侵的法兰克人。
巨大的胜利让年轻的君士坦斯一世变得目空一切,不仅蛮横残忍的对待下属,屠杀俘虏,还逐渐迷恋上了日耳曼男宠,他的下属也无法忍受这一丑闻。结果在公元350年,君士坦斯一世在比利牛斯山狩猎的时候,被自己的部下马格嫩提乌斯刺杀身亡,地盘和军队也被马格嫩提乌斯所继承。
有句话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位兄弟的连续死亡给了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一同罗马帝国嫩提乌斯,这也算给自己的兄弟报了仇了。之后,他召集军政要员,以雄辩和悲情的演说说服了对方,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得到了军队的宣誓效忠。从这开始,君士坦丁一世的遗产最终归于一人,皇位的血腥争夺战暂时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