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八百家虽然很穷,但母亲张贵花毕竟过去是大户人家出生,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从小受到了很多礼义廉耻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原则的一个农村妇女。她对牛八百管得很严,一直教育他不拿别人的东西,不要别人的东西,想要什么东西自己去买,自己靠本事去争取,经常给他讲一些不懂从那里听来的道理。什么“穷得清新,饿得硬气”,什么“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什么“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在母亲教育下刘八百从来不拿别人的东西,他骨子里就觉得可耻。
有一次刘建国带刘八百去大沟镇赶场,赶场又叫赶集,就是农村集市几天一次集会买卖商品,一般逢阳历的 1、4、7;2、5、8;3、6、9的日子就会在附近不同的集市集会,大沟镇是逢3、6、9赶集。刘八百因为集市路途远,父母很少带他上街,对街上的东西都感觉新鲜,在大路中间东张西望。
一不留神被一辆自行车撞倒在地,刘建国拦住自行车要讨说法,八里沟村的几个赶场邻居看到了也围了过来,刘八百受到些惊吓,但看到一大群邻居围过来,哭得更伤心了。骑自行车的小伙子也吓到了,在邻居的七嘴八舌下赔了四十元钱才得已离开。
骑车小伙子离开后,刘八百感觉也不怎么疼了,止住了哭声,拉着刘建国继续赶集。刘建国也是个老实人,得了别人赔的钱又没有受伤怕别人说闲话,硬是把刘八百背在背上赶场买东西。简单买了些东西急忙将刘八百背回了家,回家可是十多公里山路呀,本来刘八百可以自己走的,刘建国为了怕露出破绽硬是坚持一背到底。
回家后张贵花知道前因后果后,对刘建国破口大骂,要求必须把钱原路奉还。刘建国打听了好几天,才找到那个小伙子,那小伙子以为把刘八百撞得太严重又去找他讨要药费,吓得藏起来了。后来说明来意后,才出来接受了还钱,小伙子父母不停的夸刘建国是好人,还留刘建国吃饭。这件事对刘八百教育很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要靠自己去创造,不义之财不能要,千万不可见利忘义,母亲的形象也变得更加高大起来。
刘建国很辛苦,但妻子深明大义,对他也体贴照顾,再苦再累他也觉得值,自从有了儿子以后,干什么都更有劲,毕竞刘家有了血脉的传承,可以香火不断。他也不知道血脉是个啥东西?香火又是个啥?但至少在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不会被骂“断子绝孙”,“一切为了儿子,为了儿子的一切”就是刘建国的终身目标,也是他生存的意义。这个目标不管社会和他人包括刘八百本人是否承认,但有了目标再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至少他做成了自己。
张贵花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三百六十行唯有该书高”这些高深理论刘八百母亲张贵花是不明白的,但他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可以学知识,可以算账,可以写信,用处很多。遗憾那时自己读书时讲成分,由于地主成分想读也读不了,现在不讲成分了,有读书条件,就要好好学习。
读书是张贵花对刘八百的一种期望,同时也是对自己小时候读书愿望的一种弥补。八里沟村小学就在八里沟村委,离刘八百家约两公里路程。学校有三间土坯房组成,包括两间教室和一间教师宿舍,外面有块平整的黄土地坪,有个木桩支着一块木板做成的篮球架。骋请了两名代课教师。
刘老师有五十多岁,据说旧社会读过私孰,毛笔字写得好,村里写对纸,红白喜事写礼薄都找他。张老师三十多岁是退伍军人,初中毕业,具说当过骑兵连的班长。
八里沟村小学只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其他课程也发书本,但基本上不上课,不考试。六年级增加一门“自然课”由张老师负责,其实就是历地生政的综和课。
刘老师教语文,兼当一至四年级的班主任。张老师教数学,兼职5、6年级的班主任。一至三年级用一个教室,两个同学共一个条桌,摆成前排、中排和后排,上那个年级的课那个年级就坐前排,一个年级约有二十人,三个年纪也就五六十人。四至六年级一个教室,大概只有五十人左右,因为每年总有几名学生,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辍学,同样排成三排,轮流上课。
刘八百六岁那年的九月,他姐姐刘芬从八里沟小学毕业,考上了县试验初中,变成了十里八村的骄傲。张贵花非常高兴,卖了家里的一头肥猪,又去八里沟镇粮所卖了200斤平价粮食后办了粮油转移关系就送去县城该书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农村和城市二元粮食保障制依然存在,农村人要去城里读书,也就是说你要去城里吃饭,城里就会多出一个人吃饭,那么家里就得到当地粮所交售粮食,这种粮叫平价粮一般要比市场里的粮食价格低两毛钱。然后粮所就给你换取粮票,再办一张粮油关系转接介绍信,拿着这张介绍信和粮票就可到城里学校换购饭票了,直到1993年才取消粮票。
刘八百姐姐刘芬去城里上学后,张贵花就整理好刘芬用过的学习用具带刘八百去村里上小学了。来到学校,只见破烂的土坯墙上用石灰沾水写着毛主席语录“学文化有恒心,搞生产有次心”“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等等,刘八百还不识字,但感觉学校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教室里已经坐满了高年级的学生,看到外面有人在关注他们,故意把课文大声的朗读起来,透露着骄傲,好像是对低年级小朋友的炫耀。
刘老师问了刘八百的姓名,刘八百害羞的不说,张贵花说:
“快告诉老师,叫刘八百”
刘老师又叫刘八百数数,刘八百从1数到9,然后就不知道数“10”了,再数了一遍还是拐不了“10”这个弯。刘八百没上过幼儿园,八里沟的小孩子都不上幼儿园,数数是母亲张贵花教的。
刘老师鼓励刘八百胆子大点,说他聪明,要象他姐姐刘芬学习。刘芬是刘老师的骄傲,他教的学生有几年都没有考上县中了,刘芬是第一人,于是兴高采烈的和张贵花谈刘芬是如何如何成绩好,将来会如何如何有出息,好象是他姐姐刘芬报名似的,谈的内容反正与刘八百无关。谈了十多分钟,见其他孩子来报名,刘老师才结束谈话,让张贵花交完五元钱的学费,带刘八百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刘八百喝了两碗红薯稀饭就和邻居家的哥哥去上学,张贵花想让孩子上学要体面点,不能再打赤脚了,于是把刘芬穿小的凉鞋和旧书包扔给刘八百。刘八百不肯要,觉得穿个粉红色的女式凉鞋怕别人笑,书包也是篮底白花的花布缝制的。
张贵花气得要打人,骂道:“挑什么挑,管他什么鞋子,有穿的就不错了。背什么书包不一样,关健是要成绩好,成绩不好背个金书包也没用……”
一顿数落后,张贵花也觉得委屈了儿子,毕竟家里穷没办法,最后还是让了步,让刘八百打着赤脚背着花布书包上学去了。
来到学校,同学们背着各式各样的书包,有两个同学是背式书包,大多数都是单间挎包。刘八百的挎的是单肩书包,旧点烂点就无所谓,关键是花布做的,他确实有点受不了,那怕是要世上再烂再旧的书包也不要一个女孩子的花书包,但没有书包,怎么装书本呀,他多么希望能有一个军绿色挎式书包呀?
后来刘八百找了支蓝墨水笔硬是把书包上的白花全部涂成蓝色的了,母子连心,张贵花看见了大哭一场说“八百呀,好好读书,要争气,长大了要什么自己买啊”。
贫穷让刘八百从小就没有自尊,由于他们家本来就是贫穷,他出生又罚得倾家荡产,债台高筑,再加上一个到县城求学的姐姐,他们家比别人要更加穷一些。虽然父母对他疼爱有加,但实在是穷困潦倒,爱莫能助。
刘八百经常穿一些他姐姐刘芬穿小的衣服,他怕别人看见,他只穿在里层,衣袖也不让露出来一点,课间的时候经常和小朋友玩得满头大汗,再热他从来不脱衣服,他怕露出女孩子的衣服,别人笑话。
刘八百很能吃苦,而且天生聪明,动手能力特别强,也许是遗传了母亲大户人家的优良基因,因父亲常年在煤矿务工,家里农活没人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刘八百练就了干农活的好手,犁田耕地、播种施肥、养猪放牛不在话下。
当然也是生活所迫,由于父亲常年在西山煤矿当合同工,平时较少回家,家里农活全部落在刘八百母亲张贵花身上。八里沟小学下午只上两节课,每天下午四点钟就放学了。刘八百每天回到家里找出锅里母亲留的饭,扒拉两碗就去帮着家里干农活。
有一次回家,刘八百放学回家看到碗柜 里有一块洗好的腊肉,刘八百以为是煮熟的,直接抱着就啃了一大半后来才知道是生肉,尽然吃了肚子也不会疼,事实证明穷人的胃口很好,腊肉也是可以生吃的。
那时学校五一劳动节放假那是真正关于劳动人民的假,又叫农忙假,劳动节放假真是要劳动的,不像现在谋划怎么岀行旅游。因为五月份正置小麦、油菜籽收获和水稻插秧的时节,又叫“双抢”时节,即抢收抢种。那时八里沟村小学的五一假要放得长一点,一般是半个月,五一放假也是没有家庭作业的,扔下书包就是劳动。
如果5月份麦子和油菜籽收不回来,那么就会烂在地里,而且水稻也无法种植将错过最佳时节,造成减产,所以五月份会非常重要,非常繁忙。
学校一放假,刘八百就会把书包挂起来,接受劳动再教育,那时他姐姐已经去城里上学了,平时为节约路费都不回家,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刘八百,由于年纪小,做不了多少重活,家务活和一些轻活就落在刘八百的身上。
暑假是天生的劳动节,八月初要收获包谷,八月底收获稻谷。收获稻谷也叫打谷子,方法和打麦子类似,只是打谷子是在稻田里割下来就打,打麦子要晒干后再进行。相比打麦子来说咩包谷就容易得就多,咩包谷就是将包谷棒子上的包谷粒用手掰下来,这不怎么费力气,只是咩久了手指和手掌会疼的,特别是大拇指。
咩包谷这种劳动,老少皆宜,所以刘八百承担了很大的劳动任务,他自制了脱粒机。具体是把解放鞋穿一条放倒的长凳脚上,把包谷棒子放在上面摩擦,达到脱粒的目的。小办法解决了大问题,在八里沟争相模仿,一度传为佳话。
张贵花很关心刘八百的学习和身体,经常劝他少干劳动多学习,但家里实在太忙又需要他搭把手。所以显得特别无助,为了弥补对儿子的亏欠,家里没有什么吃的,但不管怎样困难,每天早上都会坚持给刘八百煎一个鸡蛋。鸡不下蛋时,她会去邻居家借,甚至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也会花钱去买。
所以刘八百对鸡蛋特别有情怀,写了一篇作文叫《鸡蛋》记录了他母亲张贵花每天坚持给他煎鸡蛋的故事,把老师和很多小朋友感动得稀里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