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3年的三月份,东罗马皇帝李锡尼和西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进行会晤。李锡尼娶了君士坦丁一世同父异母的妹妹君士坦提娅,双方结盟后联合颁布了“米兰敕令”,给予了基督教合法的宗教地位。
基督教发端于公元一世纪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根植于犹太教,犹太教是西方起源比较早的一神教。随着犹太人的四处迁徙影响比较广,基督教就借用了很多犹太教成型的理念和教义发展迅速,后来的伊斯兰教也是一样。
在基督教传播早期的时候,并没有被罗马世界所接受,因为基督教是一神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他与罗马人一直信奉的多神教格格不入,也不符合罗马的国家需求。古罗马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上,但统治时不可能只依靠武力,也需要拉拢和融合,大致的宗教政策是每征服一个地区就把当地的神像搬到卡皮托山上,加入罗马神氏的行列,争取新征服地区的居民的认同感,一起来保卫神明和继续对外征服。加上罗马神系基本上就是照搬希腊神谱,记过罗马的神话体系越来越复杂,朱庇特或者说宙斯的亲戚和孩子越来越多。总体来说,罗马的宗教政策是比较宽容的,也没有以宗教名义发动过战争。基督教不同,对于基督教而言,只要不信基督教的就是基督教的敌人。
罗马法要求罗马公民忠于国家,这就不允许宗教凌驾于国家之上,基督教则恰恰相反。所以限制基督教也符合罗马法。但是在具体的条文上,罗马法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惩罚措施,更多的只是把这作为一种对公民忠诚度的考验。至于基督教自己所描绘的受尽了罗马的迫害,那也是夸大了。在基督教建立后的三百年里,总共有七十多位罗马皇帝,所谓记录在案的迫害者也不过只有区区几人而已,而且还都事出有因。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罗马君士坦丁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尤里安。这位罗马皇帝只不过是不信基督教就被百般诋毁,成为了叛教者和迫害者,故事越编造越夸张和离奇。不过这种情况也符合基督教的标准,他们的逻辑是不信基督教本身就是对信教者的迫害。
到了公元四世纪初,当时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李锡尼和君士坦丁之所以选择颁布了“米兰敕令”,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之前罗马奴隶主和公民虽然享受了权力,但多少还是会尽其义务。但此时这种支撑罗马人信仰的所谓贵族精神早已经荡然无存,帝国的疆域又非常广阔、种族千差万别,自由的信仰无助于统治,急需新的信仰从思想上统一全罗马,瞧瞧基督教符合了这一个要求。
君士坦丁一世可能还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因为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就是信仰基督教的基督徒,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基督教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另一位推行“米兰敕令”的李锡尼在罗马的记录中的形象就很糟糕了。他被描绘的非常残暴,将伽列里乌斯的儿子——塞维鲁二世的儿子,戴克里先大帝的妻子和女儿通通处死。又颁布了限制基督教的法令,比如禁止各城主教相互通信,禁止教徒集会,把传教范围限定在城市以外,对不信传统诸神的官员予以革职。但是在李锡尼死后,他所颁布的法令被废止,记录被消除,雕像也被捣毁,但这些却无法查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记录更多的是来自君士坦丁一世和基督教丑化的结果。
李锡尼至少再一开始是基督教的支持者。“米兰敕令”离开当时统治着半个帝国的李锡尼,即使颁布也很难推行。但事实上,基督教在东罗马不仅实现了合法化,还被李锡尼带入了军队中,并规范了宗教等级秩序。可能后来李锡尼改变了信仰,不过这个过程我们无法查证,只有留下经过教会神学家尤西比乌斯精心编造的文献。
在尤西比乌斯的笔下,李锡尼就变成了一个表里不一,嗜血成性,最后被忠诚正直的君士坦丁一世所击败的邪恶异教徒。不管李锡尼和君士坦丁一世的初衷是怎么样的,但“米兰敕令”使基督教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教会可以传教教徒,拥有了信奉基督教的自由,但同时其他人也开始逐渐失去不信奉基督教的自由。随后,基督教一步步走上了罗马国教的宝座,欧洲则一步步滑向了黑暗中世纪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