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枫小学一到三年级都是在会砦小学读书的。
由于政策原因,会砦和银铺商量,会砦小学撤销四五年级。秦枫四年级开始,就转到了离家将近四里路的银铺小学了。
不光会砦小学,就连唐畈村、槎山那边的部分学生,也转到了银铺小学。他们家到银铺小学有七到十里路,也就是说他们每天一个来回十五到二十里。这对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来说,有点吃力。但都是农村的小孩,也很平常了。
那些从会砦还有其他更远的地方过来读书的学生就要自己准备午餐而不能回家吃,有的是带早上的剩饭剩菜、中午热一下再吃;有的是自己带米,装进一个长方形盒子里,做上记号,到了中午的时候,自己去食堂领。
秦枫的家在会砦街,所以秦枫只有自己带饭,妈妈说早上的饭再热没有营养,让秦枫自己带米煮饭,秦枫偷懒、不愿意,妈妈也只好随他。
秦枫的外婆恰好就在银铺村,所以秦枫有时中午直接去外婆家吃。
虽然过得很苦,但大家都是这样,也就没有什么抱怨。校长虽然有自行车,但是也要每天中午回家吃饭,相当于来回一共四趟,也有好几十里的路程。
最开心的要数中午午休的那段时间。由于很多学生家住在附近,不用带中午饭,中午回家吃,所以校长对中午没有什么限制,可以选择在教室睡觉或者在外面玩。那个时候孩子们虽然都在一个班读书,但是私下玩的话,也分会砦队和银铺队。费二就是带领会砦队玩的。
费二是会砦街上的人,他有个哥哥,他在家排行老二,兄弟两个个子都很高,他的爸爸叫费兵,会做豆腐,附近方圆十里数他豆腐做得最香,吃起来滑嫩滑嫩的,人们都叫他“豆腐兵”,所以大人们提到“豆腐兵”都知道,如果有人问起费二是谁,旁边肯定有人说“豆腐兵的”,别人就知道了。
费二不爱打架,但是很维护会砦街上的人,如果谁受了银铺的欺负,他就会打抱不平。
中午午休的时候,费二就带领他们到银铺小学后山上讲故事。那段时间晚上每天都在播放《水浒传》,费二也有一本《水浒传》的书,于是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当讲到“高俅陷害王教头”的时候,同学们纷纷擦掌握拳,似乎要将高俅从书中拉出痛揍一番,方解心头只恨。
待把梁山一百单八将来历讲完,费二就歇了一会,又说:“出个对联你们猜一下”,唐家村转来的刘帅递出右手,掌面朝上、掌背朝下,笑着大声说:“你请!”费二便说:“在上不是南北,对出下句”。
刘帅似乎不给别人机会,马上抢答“在下不是东西”,故意把“东西”二字的第一声读成轻声,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费二也笑着说:“算你答对了,再来一个,我说五个字,看你敢不敢反着说”,刘帅仍旧重复刚才的动作,口里说了一句“请”。
费二便说:“清晨要上马”,刘帅思索了一会,没有答出来,这时旁边的徐小刚答道“马上要成亲”,有个同学立刻说:“不对”,“清晨”和“成亲”的前鼻音、后鼻音搞乱了,费二坚持说就是这个答案,要反都要反,大家觉得有点道理,也就不深究了。
秦枫忽然记起不是语文课本当中刚学了回文联吗?里面有一句“雾锁山头山锁雾”,正着念和反着念都是一模一样的。秦枫便提议,“我们来一个难度更大一点的吧!不是刚学了回文联吗?我们来对几个”。
围在一起的十几个同学自然有不喜欢语文的,但是休闲娱乐,听听又何妨?有一个人开口了“渔夫要富裕”,立马被一个人敲了脑袋,说“你这什么脑袋?”费二说:“女儿要儿女”,徐小刚觉得改成“女儿生儿女”更准确,伙伴们大为赞同,纷纷鼓掌。
这时刘帅又学着说“太师要师太”,话语一出,四五个拳头立刻朝他头打来,他捂住脑袋。费二摆手示意大家停下,说字数太少,没有难度。
须知回文联本身不难,只要找准两个字,能正着说、反着说,再向中间慢慢扩,最中间一个要保证是动词。费二先说“路上行人在人行路上”,有一个人听出不对,“路上”出现了两次,费二立马改掉“路上兄弟与弟兄上路”。
最后他们总结了一些字眼,例如“上山”、“千万”、“唱歌”等等。也算颇有收获。日子一天天在他们的谈笑声中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