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大业十一年间,杨广三征高丽铩羽而归,又出花样,北巡欲向突厥耀武扬威,迫使其惧服。
隋文帝时,杨坚曾帮助突厥启民可汗击败对手,后两国和亲,启民可汗向隋称臣纳贡,关系一直友好。杨广即位后,曾于大业三年首巡北塞,到达启民可汗牙帐,启民可汗接待甚隆。
大业五年,启民可汗去世,其子阿史那咄吉继汗位,称始毕可汗。由于杨广的一系列骚操作,先是利诱始毕可汗的弟弟阿史那叱吉设,许以和亲与封其为“南面可汗”,谁知这个弟弟不敢接受隋家“好意”还把情况报告哥哥,始毕可汗自然深恨隋家挑拨其兄弟关系;杨广一计不成,又授意幸臣裴矩以“互市”为名,邀来始毕可汗得力重臣史蜀胡悉做“边贸”生意,却于酒席宴间设伏,杀了史蜀胡悉,然后报始毕可汗说,史蜀胡悉欲背叛可汗,降我大隋,我们已替你清理门户,斩杀了他。始毕可汗从此对隋衔恨,不再朝贡。
此番杨广北巡,始毕可汗觉得是个报仇雪恨的好机会,竟率各部落数十万兵马袭来,杨广猝不及防,慌忙在卫队护卫下撤回雁门郡。此时突厥骑兵已铺天盖地尾追而来,连下隋三十九座城池,将雁门和崞县二城团团围住。雁门城池不大,城防也不甚坚固,储粮仅能供杨广与城中军民十五万人食用二十来天。
杨广站在雁门城楼,望着城外突厥旌旗猎猎,不由得悲从中来,一把抱住身边年仅十岁的幼子杨杲痛哭失声,叹道:“若长孙晟在此,朕断不至此!”
长孙晟乃长孙无忌、无双兄妹之父,李世民的岳父,可惜英年早逝,世民无缘得见。长孙晟是有隋一代最著名的外交家、战略家,且武功高强,尤以箭术驰名。文帝时曾派他多次出使突厥,最长一次在突厥居留一年多。他以杰出的外交手腕、政治谋略和卓越武功,征服一个民族的心,被突厥人称誉为“一箭双雕将”(曾在与突厥可汗巡猎时,一箭射下两只雕),为大隋王朝赢得二十年北方和平与安宁。
然隋帝父子皆猜疑忌刻之君,文帝时曾以莫须有罪名,诛杀开国功臣王世积、虞庆则、史万岁、元胄和元宇兄弟等人。对于为大隋不战而赢得北疆万里江山的长孙晟,文帝用而不信,功高不赏,虽任为右骁卫大将军,却视之为“内部控制使用人员”。杨广即位后更无端将其远谪边郡,致使仕途遭厄的长孙晟心情抑郁,客死边陲。如今身临绝境的杨广,竟无限思念起曾遭自己打压排斥的长孙晟。
民部尚书樊子盖进言:“愿陛下停止用兵高丽,以慰众心。陛下再亲自慰抚将士,立下勋格重赏有功将士,必人人奋力,何愁不能脱险?”
萧后之弟、内史侍郎萧瑀献策道:“突厥风俗,可汗之妻可贺敦可参与军机大事。今义成公主身为可贺敦,陛下可遣使与公主联络,令公主设法斡旋。此外,将士心中,皆恐陛下免除突厥之患后,又要征伐高丽。如陛下发一诏令,明言赦高丽,专讨突厥,则人心安定,个个奋勇作战。”
杨广采纳以上建议,亲自巡视将士,鼓舞士气,又着人将勤王诏令绑在木头上,投入流经雁门的汾河,对外发送信息诏告天下募兵勤王,以解雁门之围。
当时,李渊任河东抚慰使,正在河东与毋端儿农民起义军作战。听闻杨广在雁门被困,因河东战事正紧,他无法抽身,于是便派二郎世民领数百精骑,驰援雁门。
李世民一行人至龙门,投军龙门屯卫将军云定兴麾下。
云定兴将军见来了位将门之子,又见其气度不凡,乃请至帐中一叙。
落座后,云将军叹道:“公子如此年轻,就来军中效力,一片忠君爱国之志可嘉。然如今敌众我寡,我军恐怕很难取胜。公子年纪尚轻,恐难以为国效力,不如请回,免得战场上刀箭无眼枉送了性命,空劳家中父母牵挂倚门望归。”云将军本对这场敌众我寡的战役心中无底,见世民年少,劝他回去,也是一番好意,不想他白白枉送了性命。
世民道:“古语道‘有志不在年高’,况为战之道,在乎智胜,不在力取,将军焉知世民不能为国效力?”
云将军道:“现我手下人马加上新募之兵,总共不过六千余人。公子所率唐公帐下兵马亦只数百。就算皆是以一当十之精锐,以此区区数千人对付突厥强兵,何似以卵击石?不知公子有何退敌良策?”
世民侃侃而谈:“将军,世民以为,眼下情势,我方只可智取,不可力敌。”
云将军问:“如何智取?”
世民道:“兵法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始毕此番倾全国之力,深入我国境围攻天子,必以为我仓促之间,难以集结大兵前往救援。然敌军也是仓促合围,对我方究竟能有多少援军心中无数。我军可大张旗鼓以设疑兵,白天遍插旗帜于各山峦,延绵数十里不绝。夜间则钲鼓相闻,声震百里。突厥不明底细,定会以为我方援兵大至,不敢恋战,可能望风逃去。不然,敌众我寡,且彼为骑兵,我多是步兵,若彼倾巢来战,我军哪里抵挡得住?非但不能救天子于重围之中,反而枉送掉许多性命。”
云将军暗暗吃惊,赞道:“这条疑兵之计,正可用来退突厥之兵。公子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识,将来定有一番作为。”
云将军采纳世民之计,作了一番部署。突厥始必可汗派出的侦骑,见漫山遍野尽是隋军旗帜,夜间钲鼓相闻不绝于耳,果然中计,报告说隋军来了大量援兵。始必可汗围困雁门十几日,终不敢贸然进军。加之杨广暗中派遣了使者,请突厥可贺敦——隋义成公主从中周旋,向可汗假意传报:“北方有紧急军情!铁勒部落趁我大军远离反叛。”突厥遂解雁门之围而去。
突厥兵退去,云定兴等乘机反击。李世民身披白色战袍,骑着一匹枣红马,冲在前列。他手持硬弓,箭无虚发。
擒贼擒王,世民冲入敌阵,看准了突厥指挥断后的为首将领,弯弓搭箭,施展李家绝学连珠三箭。
敌将那摩晋,正被世民的神射所激怒,想要来会会,见世民将目标对准自己,急忙左右躲闪,避开两箭,不想第三箭接踵又至,他下意识地举弓一挡。
“啪”的一声,两人尚间隔着一段不近的距离,那摩晋未曾料到箭的力道竟是如此之大,虽被他挡了一下略偏方向,那箭仍带着一股劲风,射中其左肩。
“啊——!”那摩晋大叫一声,差点栽下马去,慌忙拨转马头,负痛向北逃去。
突厥骑兵失去指挥,更加混乱,各自逃窜。
那摩晋一口气奔出数十里地,见隋军没有穷追不舍,才停下稍事整顿军马。
左右军士替他拔出左肩上中的箭,包扎伤处。那摩晋用右手执了那箭,似难以置信地反复察看着。
箭比一般的箭长出一倍,箭杆尾羽也比寻常的箭羽大了许多,箭杆上刻着一个篆体的“李”字。
那摩晋凝视良久,叹道:“我突厥人,许多方面不如汉人南蛮,唯有弓马之技,尚能自豪。不想南蛮中竟亦有人用此长箭巨弓,若非亲见,万难相信!不知射箭之人,是何许人?”
有知道底细的,便来报说:“那小子打的是河东抚慰使、唐公李渊的旗号,听说是李渊之子李世民。”
“李——世——民!”那摩晋恨恨地说,他记住了这个名字。
众人传看着那支大羽箭,皆露出吃惊的神色,他们同时也记下,南蛮中有个厉害的勇士叫“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