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蚂蚁经过一冬的休眠,或许储藏的食物都吃光了。他们发现了这个山鼠的洞中还有很多食物。于是,就结队来搬,亦可说是‘盗’取。”
青松老道稍微一停,注视着石怪表情的变化,又接着说道:“盗者,道也。有道亦无道。有道,天地苍生安乐,望月观放粥济民,为有道之举。无道,苍生凄苦,流离失所。盗亦有道,意难表述是非。心亦有道,何俱旁人斥之。”
石翼默默听着,虽然老道所言字句他有些不明白,但似蚂蚁搬家这浅显易懂的道理他还是能理解的。他像一尊雕塑一样一动不动,仔细望着那忙而不乱的蚁队,从相识玥儿,受胁老道,作乱乡绅,行窃酒楼……那一幕幕场景又在脑海中闪现出来。
他不知这些到底对不对,但他却从未这些是错的!既然不是错的,那又何苦追问是否是不是对的?!那唐山所做定然不算错的……那太爷所言肯定亦不是错的……但那堰城的程老财主打人肯定是不对的!既知对错,又何必在意他人的想法?思及此处,他的双眸渐渐明亮起来,多日来抑闷的思绪也渐渐舒解。
青松老道一直紧盯着石翼的神色变化,玄武神剑瞬息传出的震颤也与他的面部表情相呼应,如力擂大鼓,震动心弦。他知道石怪在内心正说服自己……良久良久,待见他面色渐渐安然,他不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这里已不需要他了。
他悄然站起,转身离去。
不知过了多久,起风了……
山风强劲,吹地石翼衣袂啪啪作响,他从臆想中醒来。
眼前月影婆娑,天地苍然。山石上那蚁队早已不知去向,老道亦不知何时去了。他站起身来,见时辰还早,就辨别下方位,直奔堰城。
他已准备了好久,要去会会那个叫堰城一霸的——程老财。
华夏帝国武帝三年,堰王伙同福王、樊王、赵王、承王、齐王、罗王等十藩王,趁武帝登基不久,北伐蛮族之机,伺机造反,史称“十王之乱。”
起初,十万叛军在盐淮口北渡怒江,连破几座城池,直指帝都燕城。
武帝年轻气盛,神武英豪,虽南北受敌,但临危不惧。一面下诏书发檄文命人安抚离间各藩王,一面亲率精锐铁骑围剿蛮族于北长山。
平定蛮族后,武帝整顿兵马,又率二万轻骑,挥师南下,不日与叛军在幽州遭遇。
叛军人多势众,气势汹汹。不待列好阵势,两翼就展开攻势。
武帝深谙兵法之道,避其锋、躲其锐,命弓骑手断后,且战且退,一直退至燕山南麓,借山势凶险,分兵固阵,狙击叛军攻势。
武帝矗立在高坡上,倚马横刀。面对黑压压的叛军,临危不惧。将士在他钢铁意志的感召下,也都奋勇争先,毫无惧色。
叛军久攻不下,见天色渐晚,停止攻势,就地安营扎寨。
武帝审时度势,一边命将士下马休整,养精蓄锐,伺机冲锋杀敌。一边命细作乔装混入叛军,散布谣言,说帝国大军即刻到达。
日落时分,也该帝国不绝。本是残阳似血,鸦飞云浮的天空突然变化,山间忽起大风,顿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狂风至山上如潮水一般吹向叛军营盘。
顷刻间,叛军旌旗撕裂,帷帐吹翻。一些兵士本对造反心存忌惮,见天地异象更加惶然。
武帝见之,随大喝一声:“天助我也!”。命五千弓骑手将所有箭矢顺风射出,顿时,箭借风势,如漫天飞蝗,倾入叛军营盘。
突如其来的大风与漫天箭雨令叛军措手不及,顿时,人喊马嘶,混作一团。
随后,武帝又发出了总攻的命令,命所有将士将辎重抛掉,轻装出击。命两员上将各领三千兵马为左右两翼,他自率所剩兵马成锥形阵势如猛虎下山冲向叛军军营。
燕山一役,是华夏帝国开国以来最为经典的以少胜多之战,也是“十王之乱”的转折之战。此后,叛军一蹶不振,连战连败。武帝六年,华夏帝国已收复了除堰王和樊王以外的所有土地,堰王及众藩王就龟缩在堰城及樊城中,负隅顽抗。
◎
华夏帝国开国册封时,先帝先册封了两个王,将两个最重要的城给了他最喜欢和最仁义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城一个是堰城,另一个就是堰城的咽喉——樊城。
堰城又称伏牛城,是堰王的封地。自古就有“古来华夏多宝地,宝地翘楚数堰城。”的称谓。它是华夏帝国最富庶的地界,在先帝开国时,将它封给了最小最溺爱的儿子刘满。它背靠波浪滔天的怒江天险,西依横断高地,东与樊城唇齿相依,南面是有八百里良田的汶河,是华夏帝国西南的天然粮仓。
樊城在堰城城东八十余里,与堰城依水相邻,它坐落在无穷无尽的雁荡山脉西起点,只有城东一条官道与怒江下流的盐淮渡口相连,是堰城通往华夏帝国都城燕城的唯一通道。先帝将此城封给他最仁义的第二个儿子刘图,把最令他忧患的两个地域率先封册,意欲让将承袭的世子感念帝恩,力保华夏帝国江山永固。
历史的进程往往会与人类的期盼开开玩笑。
帝国997年,也就是武帝三年。因不满自家先王率先被排在争夺帝位之外的堰王与樊王,在新帝即位不久,出兵讨伐之即,联拢其他八王,造反了!
堰王和樊王等十王依仗樊城天险和堰城这个天然的粮仓,有恃无恐,任凭武帝如何用兵攻打,就据守樊城不出,真应了神武先帝的一句话,“樊城一守,神鬼莫入!”
武帝十年,北部蛮族死灰复燃,纠合卑奴族又南上犯乱。华夏帝国首尾受敌,山河动荡,帝国飘摇。
帝国连年征战,国力受损,致使民怨载道,社会不安。武帝想尽早平息这场战斗,又知议和乃下下策养虎为患之选,故一筹莫展,寝食难安。
国家危难必出大仁大义之人!
当年九月,堰王大将明锋偶得天神之力,与武帝约法三章。取得堰城天神庙中开天巨斧,在怒江南岸陡绝的崖壁上开出一个堰城渡口,引三千帝国将士,以堰城钟楼钟声为号,俘获了十王及叛乱军士家眷,致使叛军军心涣散,缴械投诚,才平息了这长达七年之久的“十王之乱!”
大将明锋平叛有功,被武帝赐“刘”姓,把堰王及樊王封地划给他作为封地,并册封为襄王,个中细节后面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