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挺进关中(3)
书名:风尘三尺剑 作者:剑虹 本章字数:2734字 发布时间:2022-06-25

李渊下令奖赏有功将士。记室温大雅问:“营中军士出身混杂,有良人从征,也有出身奴籍,还有沿途归顺者。请大将军示下,是一样论功行赏,还是有所区别?”

李渊道:“刀矢之间,何分贵贱?同样出生入死,自是一样论功行赏,量才任用!诸部曲及徒隶征战有功勋者,并从本色勋授,不得以贵贱差分。”

温大雅赞赏道:“如此甚好!义士中有奴籍出身者,就担心大将军封赏有异,故此疑惑。”

李渊接见霍邑吏民,加以抚慰赏赐。并命人依礼厚葬宋老生,双方阵亡将士亦各妥善安葬。霍邑吏民见唐军待人宽厚,秋毫无犯,人心遂安定下来,各安职守。李渊命挑选精壮从军,补充一部分兵员,便麾军继续南进。

 

过了几日,刘文静率突厥马队赶到,带来突厥士卒五百人,战马两千匹,与李渊会合。李渊很满意突厥兵来得晚,且兵少马多,赞道:“非公善于辞令,巧于周旋,何能至此?此事办得圆满,刘公当记首功一件!”

李渊率军抵达龙门,驻兵汾阴。每天前来归顺投军者络绎不绝。曾协助建成、元吉兄弟脱身的河东县户曹任瑰此时来投李渊,李渊授其为银青光禄大夫,命其招抚冯翊、韩城等郡县,皆望风归降。李渊又命刘弘基、王长谐等率步骑六千余人渡黄河,驻兵韩城,结营于河西,切断河东同西京之间联系。李渊传书刘弘基等指出:“屈突通精兵数万,所据河东距韩城仅五十余里。我军攻韩城,屈突通不敢来战,足以说明其内部矛盾重重,部下不乐意用命。但其惧怕朝廷怪罪,又不得不战。他若过河攻你部,我就击其背后进袭河东,河东必不能守;他若全力守城,你等即拆毁河上桥梁,切断其西京方面供给线。如此前扼其咽喉,后击其项背。他若死守,必为我所擒。”

屈突通是隋之名将,以治军严厉著称。他所率军队,令行禁止,纪律严明,即使其亲戚犯法,也决不放纵。因此在当时隋军中,他的军队颇有战斗力。他吸取宋老生的教训,坚守城池,拒不出战。

李渊派军占领韩城时,屈突通部下有人建议:“若韩城被占,我军则与后方失去联系,陷入孤立,势难持久。因此应立即派兵往援。”

屈突通却认为:“叛军挟胜而来,锐气正盛,我军若出城作战,正中其怀。我军固守坚城,叛军怕我袭其背后,必不敢西掠大兴,此乃当前捍卫京师之上策。”

李渊率军包围河东郡,屈突通亲自登城巡视,严加防守。河东非比霍邑,墙高壕深,城池坚固,且地势险要,凭河拦阻。李渊指挥将士攻城数次,皆未奏效。一时形成对峙。李渊召集将佐,商讨良策。

 

李渊问计于众将道:“我军兵滞于此,已非一日。今我军应是倾全力攻下河东,再取长安,还是绕过河东,直取长安,诸公有何高见?”

上次霍邑之战前商议是否退兵时,裴寂被二郎世民奚落了一通,开始还庆幸李渊采纳自己意见,谁知最后还是二郎占了上风。裴寂觉得颇失面子。裴寂此人,是个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之人,他只怪二郎年少轻狂,目无他这个“尊长”,哪管人家只是就事论事,并非针对他?偏偏此公又好自我表现,此时闻李渊发问,裴寂心想:此次应采取的策略很清楚,若自己不说,岂不白白被人抢了头功?于是他又抢着率先发言道:

“屈突通拥数万精兵,据河东坚城,我等舍之而去,若西京一时不克,退路为屈突通所断,腹背受敌,必十分危险!不若先克河东,然后挥师西进。大兴依靠屈突通为外援,屈突通败,大兴不战自破。”

李世民心中暗笑,觉得这位裴长史除了会从晋阳宫弄几个美人讨好父亲,实在是个无能庸才,偏偏父亲信用于他,自己也不便开罪,他朝裴寂拱手一揖,尽量温和地说:“世叔所言,乃万全之策。不过眼下情势,世民尚有些不同看法,提出与诸位将领商榷。兵法云:兵贵神速。我军乘连胜之威,抚归顺之众,鼓行而西,西京守军必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夺取西京如震槁叶耳。反之,若长期滞留河东坚城之下,势必给敌以准备之机,则难收奇袭大兴之功效。而我军在此坐费时日,一旦情势有变,众心离散,则大事不可收拾。况关中义军蜂起,皆未有所属,宜及早招抚,否则恐为他人所用。至于屈突通,乃自囚之虏,不足为虑!”

诸将闻言,点头称是。裴寂的脸色又难看起来,他冷笑道:“若屈突通断我归路,又当如何?”

世民温和地笑了笑,语气坚定地说:“我军西取大兴,志在必得!本就未有退回打算,何惧断我归路?况我军攻下大兴,乃倾其巢穴,屈突通即成丧家之犬,逃命尚且不及,又何能断我归路?”

刘文静道:“敦煌公所言甚是,在一张棋盘上,屈突通是车,代王是帅,直捣帅巢,一举而成功,屈突通即无处可依。况西京与东都,乃是隋政权之象征。我军拿下大兴,即可震慑群雄,这比攻克十座、二十座其他城池意义重大得多。到时河东便成一座孤城,难有作为。因此敦煌公之策,方为盘活全局之上策。请大将军三思!”

众将佐议论纷纷,多数人赞成世民和刘文静的意见。

李渊沉思着,仍不发一言,目光转向建成。

建成道:“裴长史所言,是一着稳棋,不过是一常棋,一般人皆想象得到;二弟之见,乃是一奇招,但是一着险棋。以我之见,不妨取两者之长,走一着又稳又好的棋。”

“以大郎之意,可兵分两路?”李渊问道。

“孩儿正是此意。留一部分人马牵制屈突通,对河东围而不打,并防备东都可能之援军;移师大部分主力西进。如此我军西征力量相对薄弱,但沿途尚可招抚民众充实兵源,亦应足够。”

李渊满意地点点头:“如此甚为稳妥!二郎以为如何?”

世民道:“就依大哥之见。”

李渊于是分兵布署:留裴寂带少量人马继续围攻河东;命建成率刘文静、王长谐、姜宝谊等屯兵永丰仓,监视潼关并狙击屈突通回救大兴,以及防备东都可能之援军;命世民率刘弘基、长孙顺德、殷开山等将与右军大部分人马沿渭北西向迂回大兴;李渊则亲率左军部分人马自渭水南岸向西推进。唐军仅有数千骑军,为世民在晋阳时一手操练,出晋阳时便置于右军归世民统一调度,此时也一分为二,留段志玄、窦琮率部分骑军归建成和刘文静节度,牵制河东。

布置完毕,李渊手捻胡须,欣慰地说:“我也知身为主帅者当临机果断,但乱世争雄,一策既出,事连全军生死,不得不慎。一人之智,岂及众人之智?幸得诸位将佐为我拨开迷雾,我比那李密、窦建德幸甚!还望诸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上下戮力同心,共襄大业。”

李渊的谦逊与相对民主的作风令众将佐十分感动,大家齐声赞颂:“大将军英明!我等愿效犬马之劳!”

温大雅不失时机地恭维:“陇西公、敦煌公两位少将军,才略出众,人中龙凤。要是那李密帐前有其中一位,恐怕早已坐位东都!”众将佐纷纷附和。

李渊得意地开怀大笑:“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大郎、二郎,恐怕皆不在为父之下。”

刘文静心里一动,想起当初晋阳起兵誓师调集兵马时,他曾请一位世外高人,暗中观察李渊的三位公子,据说此人深通命相之学。文静问其结论,那人答道:“大公子,虎子也;二公子,龙子也,但得风云际会,必龙腾九霄!”

见其没有再说下去,文静乃问:“那四公子呢?”

“不过犬子耳。”

此时文静想起前事,心想:说不定也有一位犬子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风尘三尺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