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明码标价的爱情
书名:漂在多伦多 作者:葭西 本章字数:1505字 发布时间:2022-06-25

老板总是把留学生叫做富二代,但我清楚我和苏菲家境在国内只能算是普通。苏菲对我说虽然学的是会计,但不敢算父母为她出国留学花了多少钱。虽然她父母没有让她还,但她也知道父母盼着她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她学会计就是因为这个专业更实用,而她现在也为前景而迷茫。我想这也是她对温莎有那么大怨气的原因。

 

  布尔迪厄在《继承人》里说:对于一些人来讲,学到精英文化是用很大代价换来的成功;对另一些人来讲,这只是一种继承。

 

  刚入学的时候,学校让我填过一个调查表,问我是不是第一代大学生。我后来才知道这个问题背后是严肃的代际传递的教育不平等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中国学生来说失灵了,因为1999年中国大学才扩招,许多学生虽然是第一代大学生,但不代表家境极度困难。我其实很想找个词形容我这样的留学生,却又不知道怎么总结。

 

  这段时间有个中文新词叫“小镇做题家”,它通常被用来指代来自经济条件、社会地位较低的原生家庭,考试成绩较好(一般认为下限是能进入211大学),但除此之外别无特长的青年。英文也有个词叫“寒门幸运儿”(privileged poor),出自《寒门子弟上大学》,意思是凭借超常的努力,冲出贫穷社区,踏入美国精英大学的群体。而像我和苏菲这样,成绩没有那么突出,家境也没有那么贫穷,却因为国内房价猛涨或者经济腾飞,幸运地出国获得教育的人,虽然有着共同的特征,却没有群体的名字。

 

  我看过一本书叫《留学生的野心与焦虑》(Ambitious and Anxious)讲的是留学生们拥有野心和焦虑双重属性傍身。我们这一代留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政策的产物,作为家庭唯一的希望,承受着父母的期望与压力。父母尽其所能把所有的资源都投资到孩子的教育上,有的父母向亲戚朋友借钱,有的卖房,有些人同时从事多项工作以支付孩子的费用在美国学习。

 

  书里显示大多数这一代留学生都不属于富裕阶级,比如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有三分之一都在学校打工(因为签证原因,不能在校外打工)。里面还有个让我觉得很现实的故事,作者在美国做调查的时候,一个美国学生问她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学生都想在学校食堂工作,难道他们不是很有钱吗?更残酷的数据是四分之一的人每周都打工超过10小时。我想如果调查加拿大的华人留学生打工情况,估计会有比这个更大的数字,毕竟公认加拿大留学比美国便宜,学生家境更不如他们。

 

  苏菲说她父母都没出过国,她爸爸下班后为了多赚钱而经常开车送客人去机场,在路上经常会讲起她这个让他们骄傲的女儿。他们都想象苏菲在这边生活的地方是繁华的、富有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世界社区,这时我理解了苏菲对温莎的幻灭。加拿大的小镇我觉得很像国内的县城,空旷乏味,出租车都不多,和我们过去生活的城市是完全不同的构造。

 

  苏菲的爸爸出身农村,虽然没受过很高的教育,但很勤劳,开了个小公司,因为疫情和进出口困难等,现在赚不到什么钱,晚上还要兼职开滴滴,她的母亲现在周末在餐馆打工。我又想起来她给我看她和她妈妈的微信记录,她说“不想干了”、“很累”,我意识到她其实并不是因为娇惯而想要离职,而是在对母亲撒娇。她的父母凭借不懈的工作送她出国,希望她能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生活,而她总觉得会对不住父母的辛劳。

 

  我想起纽约时报描写国内大学扩招的新闻标题——“圆了大学梦,碎了翻身梦。”如今许多政治言论都在强调让更多人进入大学的重要性,而且确实有很多证据证明,提升学历可以带来更好的财务前景。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的今天,良好的教育可能已经无法确保你不在贫困线上徘徊了。我甚至看过报道说美国1/3的接受贫困救助的有大学学位。《华尔街日报》也有篇文章说读研带来终身贫困。尽管苏菲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她自己,但在经济上却更为宽裕。苏菲的生活也不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拥有更多保障,当然也无法复制他们本被期望遵循的生活轨迹。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漂在多伦多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