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芈星穹隆三号市友谊大学的王晨,2453年11月7日到9日我去商洛市进行了第二次田野调查。这一次的田野调查我主要想了解芈星的教育制度。在我的助教姬玲的安排下,我们这一次去了她学习的商洛礼学宫进行探访。由于姬玲在11月7日这天正好有事,她便委托自己的晚生妫悦和我一起去。
在讲述正式的田野调查前,我还是先做一点文献回顾,说明一下近几十年关于芈星教育制度的一些研究成果。
首先是芈星学者的一些研究。她们的研究方式与我们并不相同,虽然有不少芈星学者接受了地球的人文社科教育,但她们在发表著作时仍然习惯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书写。阅读这一类作品多少有些困难,但我还是尽量梳理出对我这次田野调查有用的信息。
芈星的教育制度为学宫制,共有仁、义、礼、智、文、武六大学宫。据芈星早期史书《学宫志》记载,芈星最初只有四大学宫,取《孟子》中的“仁义礼智”进行命名,后来为了纪念芈星最早的两位天子芈文王和芈武王,又增加了文学宫和武学宫。这六大学宫并不由贵族阶层(各大诸侯、卿大夫等)掌控,而是由祭司群体一手操办。
这是天子为了制约各地诸侯而创办的一种制度,因为祭司群体直接对天子负责,最高职位的祭司为御前祭司,相当于芈星的宰相。关于学宫制度的历史,由于芈星的史书记载相当混乱,很难确定具体的发源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学宫制度早在芈文王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而四大学宫的正式成立必然在文王和武王统治时期之后。
据《学宫志》记载:“丙申年,礼学宫立。后五年,义学宫立。……及至乙卯,四学宫并立。”芈星使用干支纪年法,和我们一样,六十年为一甲子。因此芈星早期的史书上记录的都是这样的干支记录。但这也产生了诸多问题:芈星人并不喜欢记录具体的次数,这就导致史书的记录相当混乱,难以考证事件发生的年份。
而且地球人所能阅读到的芈星文献并不算多,我也只能阅读那些在友谊大学图书馆里保存的资料,因为许多内容都相当模糊。据芈星史学家周泰考据,四大学宫的建立最有可能是在第7到9个甲子期间,她认为最有可能的是第8个甲子,即仁学宫建立于芈星历453年,义学宫、礼学宫和智学宫分别建立于458年,464年和472年(《学宫制度溯源考》,2438年)。这里我们姑且使用她的说法。
而文学宫和武学宫建立的时间则在又两个甲子之后,据《文学宫辞》记载:“复轮回兮迢迢,朝雪降兮文宫立。……武宫立兮翌年,六圆满兮终降世。”根据全文可以得知,文学宫的建立是在仁学宫建立的两个甲子之后,即578年,而武学宫则建立于次年,即579年。至此,六大学宫均已建立。
在今天,六大学宫已经是囊括了学童教育、学徒教育以及再往上的高等教育,以及由诸多研究堂组成的庞大的学术机构。但在学宫制度形成的早期并非如此。项芷的《小学徒》(2447年出版。这其实是一本青少年科普性质的图书,我读这本是因为没有时间看更深入的书籍)中说,最初在学宫学习的只有学徒,其相当于现在的学童和学徒阶段。那时候也没有民举这一概念,最低一级便是士举。
学徒们在学宫里学习,由贵族们检验学习成果。贵族阶层中最低一级的士是学徒们的“第一任考官”,她们会经常在学宫里考察,看到表现优异的学徒便会召唤过来亲自考察,如果过了士的考察,便可以成为士客,在他们手下为官。一些学徒天赋异禀,具有常人难有之大才,士们认为在自己的领地内不能发挥其才能,便会向上禀报,由上一级大夫进行考察,通过了大夫的考察便成了大夫客。如果大夫仍然觉得此人有大才,便会继续向上禀报,以此类推,他们便会接受公卿、诸侯,甚至天子的考察,最高可以成为天子客。而天子客就已经是朝廷的命官了。
当然这是极少数的情况,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跃成为天子客,多数时候仍然需要一步一步晋升。在成为士客以后,这些书生们便在士的帐下为她出谋划策,只有做出一定成绩才能被大夫看到,并由大夫亲自要人,成为大夫客,继续晋升就需要做出更大的成绩。即使在古代,成为天子客也仍然需要三四十年时间。到了现代更是如此,很少有人能在60岁之前成为天子客。
不过大多数人并不在意得到多大的官位。许多人进入学宫学习,只是为了能入士的法眼,在她帐下谋得一官半职。有了正式的编制,就可以让全家吃饱穿暖,衣食无忧了。芈星的读书人也和地球一样,都是为了功名利禄。这大约是人性的共通之处吧。
上面这些内容算是我对《小学徒》的半复制粘贴了。这虽然是一本科普性质的书籍,但内容非常生动有趣,很建议想了解芈星文化的人去读。我一不小心就抄了那么多……
回到正题,这些都是芈星学者所著的作品。接下来再讲讲近几十年地球上关于芈星教育制度的研究文献。
刘楚云的《芈星教育制度》是自第二次端星战争以来的第一部系统描述芈星教育制度的著作。他这里的一些观点其实有些过时了,而且刘楚云并未真正进入芈星内部,他所了解的各种知识全靠在地球定居的芈星人的讲述,因而很多都不准确。比如刘楚云认为,芈星的教育制度其实是对我们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拙劣模仿,只是加入了不少芈星特有的巫蛊信仰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群“想要效仿我们却不得要领的异乡人的拙劣产物”。
这个观点遭到许多学者的批评,尤其是在一次星际联盟的大会上,多名芈星学者发表联合声明表示不赞成刘楚云的观点。不过在我看来,虽然刘楚云的许多观点确实值得商榷,但他所著的这本《芈星教育制度》的确提供了许多关于芈星学宫制度的诸多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