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零九)直把兴国作分宜(上)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256字 发布时间:2022-06-22

直把兴国作分宜(上)

 

本篇参考剧情第三十二集

 

道长认准了海老爷就是个沽名钓誉之徒,对他这种站在道德高地上,拼命挥舞政治正确大旗的做法,完全是嗤之以鼻,但奈何这厮是裕王极力举荐的人,尽管心里一百个看不上,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对道长而言,与其花100万两银子帮海瑞做慈善,真心不如拿这钱去重修万寿宫呢,哪怕就是换五个芸娘回来也行,无论是修宫殿还是换芸娘,怎么也能让道长他老人家晚上睡得舒坦些,总比拿钱去打水漂强吧。就海老爷这个尿性,竟然还有人嚷嚷着要给他升官,端的是唯恐天下不乱,结果海瑞这厮放着好好的知州不去当,硬要跑去江西分宜当知县,简直是丧心病狂到令人发指。为了工作调动的事儿,海老爷逼着胡宗宪帮自己运作,胡宗宪又逼赵贞吉单独给道长上奏疏,皮球就这么一路被踢到了道长脚下,道长也是一点儿也不含糊,当着严嵩的面,直接把赵贞吉给抖了出来,还饶有兴致地问徐阶,“他们这么做是什么意思?徐阁老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还能有什么意思,海瑞那厮明显是飘了,以为靠自己单枪匹马,一个人就能偷了严阁老的家,简直就是浪的飞起;至于赵贞吉,他确实是被胡宗宪给逼的,否则按理学之臣那个尿性,就算借他个胆子,也绝不会明目张胆地得罪严阁老。徐阶满脸凝重地抬起头,怔怔地望着道长,思索了片刻,咬着牙生硬地答道,“回皇上,这件事,臣并不知道”,人家严嵩就在旁边坐着,道长这话问的实在是让徐阶下不来台,明摆着就是在故意挑事儿。赵贞吉又不是胡宗宪,跟老恩师之间也没断了书信往来,这些脏心烂肺的麻烦事,徐阶自然是心知肚明,知道归知道,可这奏疏都报上来了,徐阁老除了佯装不知外,确实啥也做不了。道长嘴边挂着一丝人畜无害地浅笑,转过头望着严嵩,兴味盎然地问道,“严阁老,把这个人调到你的老家去,你有何看法?”

 

海老爷去哪里当知县,这事儿严阁老也做不了主,还能有什么看法,难道说自己家乡不欢迎海瑞这个倭贼嘛,严嵩面无表情地回望着道长,最后决定还是以不变应万变,咳嗽了几声,用略带沙哑的声音答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上让谁去哪里任职,就该去哪里任职,这个海瑞真要是个清官,能到臣的老家去任职,那也是臣老家百姓的福气”。讲道理,人家严阁老家的高地,那肯定是带着防御塔的,你海老爷身边连个兵线也没有,竟然也敢去偷家,怕不是被猪油蒙了心吧,就算真的让海瑞去了分宜当知县,那估计也是羊入虎口,到时候还不一定是谁收拾谁呢。区区一个七品的鸟知县,又没有三头六臂,仗着自己一身的主角光环,竟然也想去跟严嵩掰掰手腕,这大概就叫无知者无畏吧,人家严嵩是不可能把海老爷放在眼里的,这种自信,完全来自于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有些事过过嘴瘾也就算了,真动起手来,海老爷怕是连半个回合也撑不过。

 

对严阁老而言,海瑞调任分宜,就如同脚面上趴了个癞蛤蟆,这玩意儿它不咬人,但确实恶心人,属于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的那一类。道长此时提起海瑞调动的事儿,无非是想卖严阁老一个顺水人情罢了,既然要安严嵩的心,道长自然不能由着那鸟知县胡作非为,只不过人家严嵩根本就不领道长这份情,大大方方地表示欢迎海老爷去分宜,还说这是家乡百姓的福气。严嵩不按套路出牌,直接把天给聊死了,道长冷着脸喊了声“吕芳”,问他朱七叫来了没有,“回皇上,已经在殿外候旨”,吕公公心里明白,道长这是要进入下一环节了,得了旨意便出门把朱七喊了进来。

 

这里插一嘴题外话,朱七其实并不是人名,只是一个代号罢了,锦衣卫一共有十三太保,将姓名和排名放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代号,比如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朱七、姬八还有齐十三一类的,而且朱七本人也未必就姓朱,大概率是被道长赐的姓。一个能跟道长同姓的锦衣卫,那必定是心腹中的心腹,哪怕就是根芳草,也没人能除的动他,想明白了这一层关系,再看看朱七接下来的举动,诸位不妨仔细品品,这朱七到底是不是在替朱厚熜说话。


朱七披着一条红色大氅,步履如风一般走进了精舍,双膝跪倒对着道长磕了个头,中气十足地说道,“奴才朱七,叩见皇上万岁爷”,道长用古井不波的眼神俯视着朱七,胸有成竹地问道,“那个通倭的人押回来没有”,案子虽然还没开始审,但道长早早就给齐大柱定了性,这就是个通倭的人,除非是有人能拿出张真人血经一类的有力证据,否则大柱哥这回怕是凶多吉少了。“回万岁爷,押回来了”,朱七双眼盯着地面的青砖,深吸了一口气,把对齐大柱的那股异样的怜惜深深藏进了心底,默默地又背了一遍台词,准备开始自己的表演。“朕这里有人上本,说是海瑞放了他,明知道是通倭的人,海瑞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朱七耳边传来了道长抑扬顿挫的声音,想也不想便答道,“回万岁爷,奴才们查问过,海瑞当时认为,这个人通倭没有证据,因此放了他。”

 

齐大柱通倭案的是非曲直,精舍里的几个老狐狸都是心知肚明,道长故意把朱七喊过来,无非是要借他的口,委婉地给严嵩带几句话罢了,严阁老如果听劝,自然是皆大欢喜;严阁老如果仍要一意孤行,只怕是没办法“痛痛快快、舒舒服服、踏踏实实地,过个好年”了。道长又问,“那个倭寇头子,井上...什么郎的,都招供了,这还不是证据”,朱七答道,“那个倭贼头子叫井上十四郎,确与这次抓的齐大柱,在新安江船上拿粮食换生丝,因此被官兵给抓了。那海瑞认为,仅凭这件事,不足以证明齐大柱通倭”。朱七一连说了两遍,“海瑞认为”,听的严嵩是眉头紧皱、坐立难安,朱七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直在替海瑞说话,这个行为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你们查了嘛”,“回万岁爷,奴才也曾去查过,但那个井上十四郎被何茂才臬司衙门的人带走之后,便无消息,奴才们因此也查不下去了。”朱七不仅公然替海老爷说话,还赤裸裸地暗示何茂才杀人灭口,这一拉一踩之间,早已亮明了自己的立场。道长似乎还嫌朱七的话说的不够直白,提高了音量,郑重其事地问,“那你认为,这个人到底有没有通倭情事?海瑞与这件事到底有没有关联?”道长的意思是让朱七有话直说,也别再扯什么“海瑞认为”了,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让严阁老听听锦衣卫的态度。朱七抬眼瞥了瞥严嵩的背影,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道长不耐烦地催道,“哑了喉了”,吕芳也在一旁鼓噪,“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明白回话”,吕公公的意思是,台词儿都是提前对好的,让朱七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千万别给严阁老留面子,真出了事儿有道长替你兜着。

 

朱七眼中划过一抹决绝,面无表情地侃侃而谈,“据奴才多年办案的阅历,齐大柱绝不像是通倭的人,还有海瑞,他是于今年六月初三,从福建到的杭州,六月初六到的淳安,从不认识齐大柱,纵算齐大柱有通倭情事,海瑞也不知道。”朱七认为“齐大柱绝不像是通倭的人”,这摆明了就是在打严嵩的脸,内阁首辅亲口指认的倭贼,你一个锦衣卫也敢说不像,还特么加了个“绝”字,真是不拿首辅当干部了;最过分的是,朱七竟然还敢信誓旦旦地替海瑞打包票,硬生生地要把海老爷从通倭案里给摘出来,简直就是肛裂的一匹啊。朱七话音刚落,精舍内的空气仿佛凝住了一般,严嵩暗暗攥紧了拳头、徐阶屏住了呼吸、吕芳则是下意识地抓紧了手边的帷幔。道长思索了片刻,拖着长音问了句,“不知道就敢放人”,喊了声“吕芳”,“奴婢在”吕芳面色铁青,双手依旧抓着帷幔,额头上多了几滴冷汗。

 

道长装作不满地埋怨道,”朕看镇抚司这个衙门,你们也该好好整治整治了,这个朱七,人称七爷,你们在朕的面前夸他何等了得,现在都看到了?一个这样的案子都弄不明白,还帮着通倭的人说情。”道长眼睁睁地看着朱七出言不逊,当面顶撞了严嵩,却只是随口吩咐了一句,让吕芳整治整治镇抚司便没了下文,道长你自己都管朱七叫“七爷”了,还说吕芳成天把朱七夸的跟朵花似的,如今又让吕公公出手整治,这特么还整治个锤子啊,能不能稍微走点心,人家严阁老可在边上看着呢。案子弄不弄的明白不重要,重要的是连七爷都帮着通倭的人说情了,这个面子,不知道严阁老你是给还是不给呢。吕芳瞟了瞟不远处犹如老僧入腚般地严嵩跟徐阶,低声说了句“回话”,也分不清这话是对朱七,还是对严嵩说的,讲道理,朱七的话说完了,关于通倭的案子,严阁老你总该说几句话,表一表态度才是。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