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零八)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159字 发布时间:2022-06-21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下)

 

本篇参考剧情第三十二集

 

严阁老调教出来的鄢懋卿很能干,徐阁老教出来的赵贞吉本事却平常,道长阴阳怪气地点评完了以上两位,话锋一转又突兀地问起了徽商的事儿,矛头隐隐指向了胡宗宪,徐阶一时也是左右为难。听道长的口风,沈一石的家产已经名正言顺地归到了织造局名下,胡宗宪的这五个本家,这回算是摊上大事儿了,围猎道长家的财产,这么大的一口黑锅,谁也背不起。事情虽然是杨杨金水干的没错,但人家身后站着吕芳跟道长,何况杨公公现在也疯了,这事儿自然不能挑明;胡宗宪刚刚打了胜仗,严嵩此刻就在旁边坐着,这时候说要查胡部堂的经济问题,徐阶无论如何也是开不了口;转移财产的合同是赵贞吉跟徽商签的,可赵巡抚身后连着的就是徐阁老本人了,这人总不能自己挖坑埋自己吧。徐阶思来想去,万般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把所有的烂账都推到郑泌昌、何茂才身上,这就叫死无对证。

 

徐阶话音未落,道长便冷着脸反问道,“郑泌昌、何茂才都死了,账总不能记在死人头上吧!”,50万匹丝绸全靠催,出了事儿就往死人头上推,徐阁老倒是打的一手好太极,只可惜道长明显不吃这一套,要徐阶务必找个精神正常的活人出来顶缸。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严嵩在座位上欠了欠身,故意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徐阶却早已是焦头烂额,如临大敌般地回道,“是,这件事,明日臣一并在公文里追问,让赵贞吉明白回话”,徐阁老也是实在顶不住了,只能把球又踢给了赵贞吉,对赵巡抚而言,50万匹丝绸实在拿不出来就算了,但编几句像模像样的瞎话,总还是问题不大吧。道长几句话敲打完徐阁老,吕芳恰到好处地递来了一个冰镇的果盘,道长漫不经心地捏起一个果子轻轻咬了一口,又把目光移向了严阁老,从容淡定地问道,“胡宗宪的病,养的怎么样了”。

 

严嵩眼中掠过一抹精光,不慌不忙地扫了一眼徐阶,随即又装出一副耳背的模样,大声地问道长,“请问皇上,可是在问臣”,徐阶低着头默默地坐回了暖凳,严嵩则是一脸无辜地望着道长,这俩老狐狸,一个装聋,一个作哑,彼此之间配合地倒是挺默契,就是没人去接道长的话头。数九寒冬却故意要吃冰镇的水果,道长这个逼格瞬间拉满,只可惜身体是半仙之体,牙口却还是凡人的牙口,道长这一口下去,似乎是把牙给冻到了,咧了咧嘴抽了口气,皱着眉推开了眼前的冰镇果盘,缓了片刻方才开口说道,“胡宗宪是你的学生,他应该有信给你”。严嵩不动声色地瞄了一眼道长手中的那颗果子,心中暗道,让你装哔,果然遭报应了吧,随即便一五一十地答道,“回皇上,胡宗宪告病前上了个奏疏,一直未给臣写信,可他的病况臣知道,南直隶巡抚最近去看过他一次,说是积劳成疾,怕一年半载还养不过来”。

 

严嵩与胡宗宪之间过去经常写信,可自从胡宗宪上次亲手烧了严阁老的信,师生之间从此便断了书信往来,胡部堂这边明摆着是要跟严党划清界限,人家都准备淡出政坛了,又怎么可能继续给老恩师写信呢。所谓“胡宗宪是你的学生,他应该有信给你”,道长你这分明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哪壶不开提哪壶呀,面对道长的疯狂嘲讽,严嵩却显得满不在乎,大大方方地表示胡宗宪估计是把自己给拉黑了,俩人之间早已断了信件往来,而且据可靠消息称,胡宗宪的病短时间之内,大概是养不好了。对于胡宗宪这个宝贝学生,严嵩虽然心底还有几分怨气,却也没有过分苛责,当着道长与徐阶的面,主动帮他撇清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既然胡宗宪一心想走,老恩师把学生扶上马,肯定还是要送一程的。

 

其实严嵩心里清楚地狠,即使没有严世蕃在那里胡乱掌舵,严党这艘大船也注定是要撞到冰山上的,不去撞道长这座山,也会去撞裕王那座山,看如今这个情形,道长这座冰上已经近在眼前了,可惜严世蕃却还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胡宗宪只不过是选择了早一步弃船上岸罢了。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学生的,也不会所有事都听老师的,无论是彻底剿灭倭寇、还是选择退隐江湖,胡宗宪做的并没有错,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尽管师生缘分已尽,但老恩师严嵩还是要再送学生一程的,至于最后能不能逃出生天,全看胡宗宪自己的造化了。


道长自然能听出严阁老的弦外之音,沉吟了片刻,直接给胡宗宪的问题定了性,“胡宗宪是有大功劳的人,写封信给他吧,叫他呢,一是好好养病,二是管管自己的本家,不要再掺和江南织造局的事情,出了事情,面子上不好看。”剿完了倭寇,胡宗宪自然是有大功劳的人,虽然那几个徽商掺和了点儿织造局的事,但好在瑕不掩瑜、功大于过,只要胡部堂管好自己的本家,心甘情愿地破财免灾,自然可以安心地回家乡养病。有了道长这句话,织造局的事儿就好办了,虽说让胡部堂受了点儿无妄之灾,但好在问题不大,无非就是胡宗宪面子上难看些,徽商们再赔些订金出去,这个套就算解开了,道长这已经算是高抬贵手、法外开恩了。徐阶在一旁听得也是频频点头,暗暗给道长点了个赞,心说徽商的这口锅,总算是有个活人来背了,正所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赴科举,严阁老的徒弟急着回乡养病,徐阁老的徒弟又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道长最后那一句,“不要再掺和江南织造局的事情,出了事情,面子上不好看”,也不知道是对严嵩说的,还是对徐阶说的,天可怜见,人家严阁老的学生可从来没有掺和过织造局的事情,要说掺和那也是徐阁老的学生掺和的。道长给过赵贞吉机会,可惜赵巡抚实在是不中用阿,织不出丝绸还管个锤子的织造局,等过了年,道长肯定还要再派个靠谱的公公,去杭州接管织造局,这里也是提前给徐阶通个气,至于能不能听出言外之意,就看徐阁老的悟性了。听道长的口风,胡宗宪这一关应该是过了,“臣,明日就给他写信”,严嵩神情黯淡了几分,心里明白道长绕了半天弯子,接下来怕是要谈正事了。

 

严嵩、徐阶、吕芳各自低着头,屏息凝神地等着道长发话,果然片刻之后耳畔传来了道长抑扬顿挫的声音,“朕上次跟你们说过,各人的儿子、各人的弟子各人都管好。比方淳安那个知县海瑞,这一次又给朕出难题了,要朕将淳安县的百姓今年借织造局的粮债全免了,还要朕免去淳安全县三年的赋税,他爱民,要朝廷出钱,朕也只能认了。现在有人出来替他说话了,还要升他为知州,可他自己却提出来,愿意到江西的分宜去当知县,赵贞吉准了他的请,请朕准他去分宜。分宜是严阁老的老家,他们这么做是什么意思?徐阁老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无论是儿子也好、弟子也罢,精舍里的这四位大佬,其实谁也没有管的太好,裕王、严世蕃从来都不是个听话的儿子;胡宗宪、赵贞吉最后也都跟各自的老师分道扬镳;只剩下杨金水这么一个听话的乖儿子,结果还特么疯了,哎,所以说不仅是官场无朋友,就连父子、师徒也是无啊。

 

对于这个海瑞,道长也是很无奈,海老爷随便动动笔,就要道长免了淳安县的粮债外加三年赋税,沈一石当时借给淳安、建德两县一百船粮食,折合现银大概180万两,仅粮债一项差不多就要少收100多万两银子。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人家鄢懋卿跑遍了两淮、两浙,一路奔波苦、片刻不得闲,好歹还给国库挣了230万两,这才偷偷摸摸黑了道长一百万两银子;你海老爷随便写了封奏疏,一文钱没给国库挣挣,也敢明目张胆地黑道长100万两银子,这特么怕不是欺了天吧。海老爷爱民如子,见不得淳安百姓过苦日子,这个大家都能理解,关键是你海瑞收买民心,凭什么要朝廷买单阿,大明朝就这么点儿财政资源,从来都是僧多粥少,而且还是连年亏空,给淳安多分一百万两,别人那里就要少分一百万两,指不定连重修万寿宫的工程都会受影响,也难怪道长一肚子不乐意。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上千个行政县,各种天灾人祸那是层出不穷,如果别的县都学淳安那般,遭了灾就要免税三年,饶是大明家大业大,怕也经不起这么造啊。说句实在话,这养清官可比养贪官费钱多了,人家严党每捞一两银子,好歹还能给国库剩个8钱10钱的,遇到海老爷这种只出不进,动不动还要狮子大张口的清官,那也只能算是道长倒霉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