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晋阳跃马(1)
书名:风尘三尺剑 作者:剑虹 本章字数:3072字 发布时间:2022-06-13

晋阳城西,太原郡丞府内。

这里是太原副留守、郡丞王威的府第,此际,副留守王威和副留守高君雅在厅内分坐左、右主位,二人召集了几名心腹,正在此议事。

“高副守,唐公募兵已有月余,所募之兵万计,足以担当太原一带防守之任。且刘武周近日并无打算攻我太原之迹象,百姓也都安定了许多。我看应建议唐公停止募兵。唐公若是不从,此等情况,你我就该尽早上奏,请圣上定夺。”王威忧心忡忡地对他的同僚说。

高君雅阴沉着脸,默不作声。他何尝不明白王威所担心之事?此时高君雅心中懊恼万分。前些时刘武周袭取楼烦郡,进占汾阳宫,高君雅和王威一样心中忧惧,怕隋主翻脸无情追究罪责,何况他高君雅此前尚有在马邑对突厥作战失利的败绩!一时无奈,只得同意李渊募兵。岂料这老儿竟是趁火打劫,狼子野心!募兵之事竟全权委托其子李世民和原已被朝廷诏命下狱的晋阳令刘文静,又很快任命了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三路统军将领训练新军,他和王威这两个堂堂副留守反倒无从插手。

“田司兵,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的底细都查清楚了吗?”沉吟片刻,高君雅转身询问身侧一人。

“正要禀告二位副留守,都已查清楚。长孙顺德任职京城禁军右勋卫,大业十年,圣上第三次亲征高丽,他逃避兵役,后投奔唐公,此人乃二公子李世民之妻叔,因而极受信用,被唐公任命为义兵左路统军;刘弘基任职禁军右勋侍,因从圣上征高丽时,误期当斩,亡命晋阳城中,以贩马为生,后结交二公子李世民,极受亲礼,出则连骑,形影相随,并经二公子推荐,被唐公任命为义兵中路统军;窦琮任职禁军左亲卫,亦因避辽东之役逃奔太原,此人乃唐公正室夫人窦氏从弟,唐公曲意维护,任命其为义兵右路统军。此三人皆是违背朝廷律令、身犯死罪之逃犯,二位副留守看如何处置?”

“这还了得!”听罢司兵田德平禀报,王威失声叫道,“唐公公然招纳亡命,大加重用,是何居心?”

李渊老贼这么做,已然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高君雅心中愤愤地想。

“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人奉命从征,却临阵脱逃,其罪当斩,焉能做统兵将领?武司铠,你即刻带人设法将此三人逮捕法办!”高君雅吩咐道。

司铠武士彟闻言吓了一跳!暗自琢磨:眼下大部分兵马皆由唐公掌管,两位副留守不过形同虚设,我若奉他们之命去逮捕长孙顺德三人,岂不是与唐公为敌,自寻死路?他迟疑了一下,说道:“二位副留守对朝廷忠心耿耿,令人钦佩。不过……长孙顺德这几个人,俱是唐公府上宾客,如若逮捕他们,恐怕会引起很大骚动。唐公一旦公然翻脸,只怕于二位副留守……也十分不利啊。以属下愚见,此事还得从长计议。”

高君雅、王威闻言,也觉不得不慎。的确,以他们目前的实力,若与李渊等人公开较量,无异于以卵击石。

众人各怀心事,一时间厅内一片寂静。

半晌,高君雅开言道:“王副守,我等还是先去留守府探探动静,就以兵马已集结不少,提请唐公讨伐刘武周为由,看他作何反应,我等再相机行事。”

“也好。”王威答应着。二人遂一同往留守府而去。

 

留守府内,李世民携刘文静匆匆走进李渊的书房。

“父亲!”世民神色凝重,将手中文书递给李渊。

李渊见世民与文静皆神情肃然,料想有什么大事发生。展开文书一看,见上面密密麻麻,竟是一篇长达数千言声讨隋帝杨广的檄文,历数杨广十大罪状,号召天下同心抗暴。

“哼,这李密好大的口气!”李渊看罢檄文,略带轻蔑地说。

“看来这瓦岗寨的确不同于一般草寇,还真大有人才。此檄文洋洋数千言,写得堂堂正正,笑挟风雷,文辞着实精彩!‘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让人一听就觉得杨广真乃十恶不赦之昏君。还有这几句,‘譬犹决沧海而灌残荧,举昆仑而压小卵’,似乎他瓦岗寨代隋而取天下势在必得。结尾几句也掷地有声:‘黄河带地,明余旦旦之言;皎日丽天,知我勤勤之意。’”

世民除了武功绝伦,文采亦风流盖世,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过目能诵。瓦岗寨此篇《檄洛州文》,令世民赞叹不已,甚至有几分妒意。接着,话锋一转,他焦急地劝道:“大人,瓦岗寨如此猖狂,请大人速速下令举义吧!否则,一旦那李密果真得手,攻入东都,我等再要争雄天下,只怕已失先机!”

看着眼前爱子意气风发,恨不得立刻拔剑而起、扫平四海的急切模样,李渊半是欣赏,半含怜惜,暗忖:小子,你到底还嫩了点,哪里能洞悉为父一番苦心深意?李渊一向心机深沉,并不愿在儿子和下属面前完全暴露自己内心。民间的种种传言与几个月来的深思熟虑、精心谋划,已激起这位封疆大吏万丈雄心,他渐渐感到,自己才是那藏于“渊”中的“潜龙”,一朝风从云随,必将腾龙四海惊!既是“潜龙在渊”,自然要“神龙不见首尾”,留有几分神秘。

一旁刘文静原是李密姑父,因此才被株连下狱。不过此时,他既已认定李渊、李世民父子为世之真主,也就顾不得其他,一心为李渊父子筹划。文静向有韬略,此刻言道:“明公莫非是在等西京兵马东调?”

李渊倒吸一口凉气,叹道:“刘公真有肚才,料事如神,知我心哉!”

话虽如此,李渊心里却有种不舒服的感觉。但凡为人主者,皆不愿为下属看透,在别人面前摆出一副深不可测状,方好驾驭他人。可惜,文静虽有谋略,却看不破这一层“领导心理学”,以至日后为自己惹来滔天大祸!

世民何等聪明,立刻恍然大悟,言道:“大人迟迟不发,原来是要静待契机,以顺天之理,契人之情。大人慎重之心,儿今时方得体悟。回想自己浅见愚识,孟浪之行,惭愧无地也。”

二郎果有悟性。李渊颇感欣慰,乘机点拨道:“大丈夫处世,得机而动,当有一番作为。行事以顺天时为第一要诀,若时机恰当,事半功倍;时机不当,则事倍功半,甚至可能招致祸端。”

“孩儿谨遵父亲教诲。”

“西京守军,我估计至少还有十五、六万以上。而我等招纳之义兵与太原原有守军,总共不过四、五万人。所以最好是待朝廷将西京兵马东调解洛阳之急,如此则西京空虚。”李渊顿了一下,又说,“给你大哥和西京姐姐、姐夫的信送出去也有一个多月了,却一点他们的音讯也没有。我看再让你小舅舅去接一接……”

正说着,侍卫进来禀报:“高副守、王副守到!”

世民忙欲将那檄文收起,文静灵机一动,摆手道:“不必。二郎,你可假意申斥李密,要求唐公上书朝廷请战讨贼。”

世民会意,愤然作色道:“李密这无父无君的反贼,我与之不共戴天!我李家世受皇恩,正当为朝廷效命。烦请大人上书朝廷,世民愿提一支太原劲旅,驰援东都,踏平瓦岗!”

恰好王威、高君雅二人走到门口,听到世民一番慷慨陈词,高君雅进门道:“二公子果然豪气干云!不过东都屯有重兵,李密贼众虽多,只是一些前去就食的流民,乌合之众而已!一时半刻得不了志。我等职责,当以守卫太原,驱逐刘武周反贼,夺回汾阳宫为先。”

世民道:“我也知不可轻离晋阳,不过看那李密跳梁河朔,我等为臣民者上不能替君父分忧,下不能为民众解难,心不自安。”

王威叹道:“难得二郎有如此忠心志气。只要你父子尽心扶保大隋,屏蔽北方,两京便可无忧,蟊贼不足为虑,终可剿灭。”

李渊不动声色旁观这出戏,此时道:“二郎年少气盛,二位副留守勿要见怪。如今我等当务之急,还是要防备刘武周与突厥进袭太原,招募之新军尚需加紧训练。”

高君雅对李渊一揖道:“属下与王副守前来,正想请唐公示下,何时可发兵讨伐武周反贼,夺回汾阳宫?”

李渊为难道:“我何尝不想及早出兵讨平贼寇?只是担心,兵马新集,尚未训练成军。若仓促出战,一旦失利,士气涣散,恐反招致不可收拾,故不得不慎。”

王、高二人听李渊言之有理,也无话可说。

文静立即把话题岔开去,大家闲扯了一通,王、高二人辞去。

文静见他二人离去,又向李渊建言道:“王、高二人,终是心腹大患。唐公宜尽快决断,除此二人。”

李渊点头道:“此二人俱是昏主耳目,不先除此二人,难以举大事。”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风尘三尺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