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族一个非常大的优点是浓厚的家族情结。这种血脉相连的深厚感情,让我们家族的每一代人都那么团结,让我们家族的每一个人都那么爱家。我们没有特殊的本事,家和万事兴几代人都做到了!
——李鸿中
同胞之情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我们看习近平和马英九的会面,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血脉相连”。我们观察的李家三代人,一代比一代亲,从来都是兄友弟恭,互相扶持,每个人都能够主动做出牺牲。
——房间里的大象
【李氏家训】
为了咱们这大家庭,受苦受累受委屈算什么?
前辈“爱幼”永不忘,晚辈“尊老”记心上。
兄弟有难,舍命相救;相扶相依,不离不弃!
第一节 他用一生写奉献
书写到这里已经不短了,听故事的你还意犹未尽?本章是最后一章,专门说说另外两个人——李鸿超、李明庭,他们是本书的核心人物李鸿中的哥哥和妹妹。他们的父母一共生了7个孩子,夭折了4个,剩下了他们兄妹三人。前面我们是以李鸿中为叙事主线的,中间虽也有意穿插李鸿超和李明庭的内容,但都是呈碎片状的。今天我们就把那些碎片串联起来,完整地认识一下家族中这两位重要的人物。
把家族扛在肩头大半生
“你大伯就是家里的一头牛!一声不吭,光知道干活。”奶奶晚年时候常常对四个孙辈的孩子说,并指着老大李民业说:“你要养他的老!”
这“大伯”就是李鸿超。他是家里公认的功臣。为了照顾这个家,他打了一辈子的光棍。现在到了晚年,仍然不忘发挥余热,在贺业工厂里忙前忙后。
他的一生也足可以写一本大部头的书。可惜,他说话已经模糊不清,而且思维有些混乱,而且他没有读过书,所以不如弟弟李鸿中说出的故事那么连贯。关于他的故事,我们分几个时间段来讲述。
第一段是“三年困难时期”。那段时期,我们在前面章节比较详细的描绘过了。四川与河南是当年的重灾区,饿死了很多很多人。那个时候,李鸿超还不到二十岁。他作为村里的壮劳力,被分配去离家90多里工地修水库。粮食虽然及其紧张,但是修水库毕竟是大工程,而且是最重的体力活,所以自始至终没有断粮。
没有断粮并不代表就能吃饱,每个人一顿饭就发一个窝窝头,一天三顿发三个窝窝头。窝窝头不大,三口两口就能吃完,要是饿极了一口就能吞下去。别看每天都要累个半死,也饿个半死,但李鸿超从来没有吃独食。他知道,一家人在家都挨着饿呢。他三个窝窝头,顶多吃两个,留下一个藏起来。十天半月下来,他就想办法回家一趟,给家里人送这点救命粮。全家人在那三年,特别是最严重的大半年里,没有饿死一个人,除了全家人齐动脑子想办法找吃的之外,很大的依靠就是李鸿超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那点粮。
第二个时间段是弟弟去上海治病前的那五六年。虽然不挨饿了,但也还是吃不饱,而且几乎见不到钱。怎么办呢?当时能够想到的只有上山砍柴,拿到城里去卖。这个想法并不高明,所以几乎所有人家的壮劳力都干这事。弟弟也想去,但李鸿超没有让他去,知道他心脏不好,干点活就喘不过气来,怎么能够翻山越岭去打柴?
白天要在队里干活,打柴只有晚上进行。上半夜要摸黑走50里路进山,然后抡斧子砍柴,还要防备有狼。抡斧子可不是轻快活,你必须要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砍200多斤柴,否则就算是白来了。第一天凭着一股子憨劲还可以,第二天膀子肿得抬不起来。砍完了柴,码得整整齐齐,200多斤往背上一背,好似压了一座大山。李鸿超个子不高,那么一压,整个人看上去像是在匍匐前进。但别看这样,他走起路来速度还不慢,存粹是靠着一股子劲在支撑。就这么翻山越岭再走30里路,来到城里,趁人家做早饭的时候把柴卖掉。
这200多斤柴卖多少钱?顶多3块钱!一夜不合眼,一夜拼上命就挣那么点钱。但那毕竟是钱,而且像这么个挣法,十天半个月就得一回。往往卖了柴,人就一下子松懈了,肚子也知道饿了,全身的骨头架子也快要散了。人家都花两毛钱买个馍吃,但李鸿超从来不舍得买。他往往是买几斤红薯面,然后把钱揣好,忍着饿回家。
有人可能会问,那个时候吃大锅饭,或凭票领粮,用得着钱吗?干吗那么拼命?别人家是这样,但李家特殊啊,要攒钱治病。到了弟弟要去上海治病之前,家里已经攒下了几十块钱。去大上海看病,少说也得凑齐两百多块钱,怎么办呢?四处去借。李鸿超虽然从小就笨嘴拙舌的,但是为了能治好弟弟的病,他也硬着头皮走亲访友去借钱。
谢天谢地!弟弟去上海把病治好了。李鸿超那个高兴劲啊就甭提了。弟弟有文化,懂医术,前途会很广阔。而他自己呢?就是把家里的重活继续担下来,好让弟弟出去给人家看病。再说了,弟弟的病虽然好了,但身体还是很虚,得需要长时间恢复。
到了娶媳妇的年龄,他为了这个家连想都没敢想。后来,家里情况好转了,他又觉得自己年龄过大,不娶了。那是年代,村里的很多在家里排行老大的打光棍,都是因为要挑起全家的重担。再后来,弟弟娶了媳妇。有人问他会不会觉得委屈。他呵呵一笑,一笑了之。接着就是四个侄子、侄女先后出生。他对老母亲说,我不娶了,帮着把这四个孩子养大。老母亲心疼这个老儿子,于是经常对孙辈们说:你们的大伯不容易,以后你们给他养老送终。
家里的人口多了,生活压力自然加大。大伯给李民业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伯忍着高烧,下地干活的情形。他病了好几天了,应该卧床休息。但是,他怕耽误了农活,高烧到了40度,还是摇摇晃晃地去干活。这么二三十年,天长日久,就这么干,家里的重活、粗活、累活都他一个人包下了。
晚年是个富裕的小老头
孩子们长大了,新一代的李家人接过了家族发展的接力棒。先是李贺出来打工,然后是大哥和小弟陆续出来,后来是小妹春萍考上了大学。
在起初的几年,所有人都非常苦,都非常努力。出来打工的,人生地不熟,干的活又多又累且挣钱也不多。家里呢,得想方设法挣钱供春萍上大学。李鸿超年纪大了,身子骨大不如从前,但还是说那么卖力地干活,不仅地里的活不落下,还养了好几头牛,天天割草喂牛。小侄子李龙业结婚的时候,他就是卖了几头牛给凑的钱。
李家兄妹2005年秋天开始创业,中间经历了七波八折,到了2006年生意开始好转,然后就是蒸蒸日上。早在2004年的时候,几兄妹就把父母接到了东莞。家里的一切都扔给了大伯。他们也动员大伯出来,但是李鸿超很固执,说自己出来就是个累赘,说什么也不肯离开老家。他在老家继续种他的地,放他的牛,而且没有什么负担了,用不着那么辛苦了。大家看也是,他原因在老家待着就待着吧。可是到了2006年,一向身体健朗的他,突然中风了。身边没人照顾不行,这才愿意出来。大家都很高兴,大侄子李民业亲自开车回老家,把大伯接到东莞。临走的时候,邻居们还舍不得这个一向和蔼的小老头,纷纷说:要是出去了,孩子们对你不好,你再回来!我们照顾你!
平生第一次来到城市,李鸿超虽然有思想准备,但还是被震蒙了。再加上他没读过书,年纪又那么大了,分不清东西南北。而弟弟李鸿中则正好相反,他有文化,头脑转得快,也年轻,来到城里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很快在小区里成为红人。
有一次,他跟弟弟带着李贺的儿子昂昂出去逛街。结果走散了,弟弟不知道去哪里了,剩下他和三四岁的昂昂傻傻地站在路边。不会说普通话,没法问路人,又怕遇到坏人抢孩子,只能紧紧地抱着孩子,苦苦地等。昂昂哭,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哄。有人提出带他们去找家人,但他怕是坏人,坚决不肯接受帮助。后来怎么办呢?他抱着孩子,凭着来时的模糊记忆,东一头、西一头,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家里人已经急得团团转了,看到祖孙儿子平安归来,全都送了一口气,然后为他竖起大拇指。自那以后,李鸿超再也不敢出去逛街了。他说,自己丢了事小,要是把孩子丢了那可怎么办?
随着贺业工厂的蒸蒸日上,李家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祖孙三代其乐融融。李鸿超不想吃闲饭,而且勤劳了一辈子的他也闲不住。于是,他主动提出来,在工厂里负责打扫卫生。李贺一看,这是要“打工”呀,于是跟哥哥弟弟商量,不能白用大伯,得给他开工资。李鸿超说,开不开工资无所谓,反正也用不着钱了。的确,他老人家工厂大门都不出,吃住都在厂里,钱对他来说真的没用。但是,工资还得给他开,于是以他的名义开了个银行卡,工资见月打到卡里。这么十年下来,也存下了不少钱。大家都跟他开玩笑,说他是个富裕的小老头。他嘿嘿笑,说缺了一辈子钱,老了老了又花不完了。
第二节 千里有缘再相见
没有李明庭,故事就不够完整;不说小妹李明庭,总觉得是遗憾。但是,要是真的说起来,遗憾会更多,还会勾出很多很多的伤心事。但无论如何,她作为李鸿超和李鸿中的小妹,在李家的家史中有一席之地,在家训中有那么一笔,因为她也曾轰轰烈烈地活过,虽然短暂。多年以后,她的那支血脉——唯一的女儿重新走进李家人的视野,兄弟姐妹虽多年未见,却分外亲近。
可怜的小妹
在前面的章节中,特别是最初的几章,咱们总会隐隐约约提到小妹妹李明庭,但都是只言片语,是有意把她的故事放到最后说的。
李明庭小时候的故事,基本是一片空白,除了跟着家里人吃了很多很多的苦,挨了不少不少的饿,给家里干了很多很多的活。在两位哥哥的印象里,这个小妹妹很可爱,很乖巧,总是笑着的,总是一副温暖的姿态占据着他们现在记忆的一角。
总是微笑着的。当年给她找婆家的时候,她曾经是笑成了一朵花儿的。那个时候,有个叫老韩的干部从县里来到中门村当驻队干部,为人很和善,人缘很好。他有个兄弟经常来看他,从40多里开外的老家——双苗乡韩岗村赶来看哥哥。小伙子二十四五岁,大高个儿,五官端正,力气很足,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后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小伙子跟小妹对上眼儿了,来得就更勤了。
是老韩先看出来的,老韩对李鸿中说:李医生,你看我兄弟怎样?你觉得跟你妹妹怎样?李鸿中说:小伙子不错,长得也好,人也实诚。老韩说,那咱们给撮合撮合。好吧,那就撮合撮合!李鸿中如今想起这段曾经的对话,心里仍然不是滋味,或许当年不答应这个事,妹妹是不是就不会遭遇以后的祸事了?或许到现在还活着呢!但想想,那都是命。人怎么可能躲得了命运呢?命该如此吧。
妹妹当然是愿意的。不然,她怎么会笑得那么好看?但是,很快,她的脸上就再也见不到笑容了。
婚后,李明庭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女儿。第二个女儿出生不久,按照当时的政策,夫妻双方必须有个得做节育手术,就是农村说的“结扎”。那个时候普遍认为,男人结扎会影响体力,以后下地干活没劲儿。而且也是李明庭自告奋勇说她去结扎的,她是心疼自己的男人才那么做的。这也没什么,关键是这个手术在哪里做。
为什么说做手术的地点很关键呢?因为关系到或者直接决定了她的命运,也是李鸿中至今最为后悔的一件事。
那个时候,李鸿中已经在乡卫生院做医生了。所以,如果他让妹妹在他所工作的卫生院做手术,是完全可以只是开个证明就行了。也就是说,这一刀是可以不动的。算个走个后门,妹妹以后是可以再生的。李鸿中也的确这么跟老韩说的,但是老韩呢?这人是个老革命,又是县里的干部,总觉得自己的觉悟比别人高。他说,不能这么走后门!非要到他们乡卫生院,实实在在地动这个手术不行!他虽然那么说,但其实并不是非常地坚决。换句话说,如果李鸿中坚决要求妹妹在自己乡卫生院走后门的话,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但是,遗憾的是,李鸿中最后并没有那么坚决地要求。
结果是,妹妹动了手术,从此不能再生了。
小女儿长到一岁多的时候,不幸染上了麻疹。在当时,麻疹的死亡率是挺高的,而且又耽误了有效的治疗时间。结果夭折了。这个打击实在是太大了,直接改变了妹妹的性格和命运。后来,为了抵消这个痛苦,从别人家领养了一个孩子。可惜的是,这个孩子不久也夭折了。本来那个领养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李明庭的情绪,结果这么一死,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彻底摧垮了她的精神。
在一个沉闷的午后,妹妹和妹夫在地里干活。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口角,妹妹气得把农具一扔就跑回了家。跑就跑吧!妹夫也没有理她。结果,谁都没能想到,她回家后一时没能想开,拾起一瓶农药就喝了。等被发现的时候,什么都晚了。还不到30岁啊!就这么撒手走了。
世界并不大
李明庭走了,撇下了只有5岁的大女儿没人管。怎么会没有人管呢?她不是还有爸爸吗?但是这个爸爸并不称职。妈妈去世不久之后,爸爸就续了弦,又生了个儿子。天下没有几个后妈对孩子好的,结果人家干脆把她赶出了家门,送到老韩家寄养去了。
老韩当时在驻马店粮管所工作,生活条件还算不错,而且他对这个大侄女是真心的好。李家人看到这个外甥女在她大伯家没有受什么委屈,过的日子肯定比乡下要好,也就放心了。
再后来,老韩被调往新疆工作。孩子也跟着去了。相隔太远了,也就慢慢地失去了联系。李家人只知道,这个外甥女在新疆落了户,而且应该过得不错,毕竟是干部家庭。还听说,她的二姑和小姑也都在新疆安家落户了,也就更不用担心了。听说,两位姑姑对她很好,跟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好。老韩又调回来的时候,她没有跟着回来,继续留在姑姑家生活。
时光如流水一般匆匆而过。转眼间,20年过去了。曾经的小女孩长大了,在新疆参加来了工作,成家立业了。她延续了李家的血脉,为人厚道,干活勤奋。她先是在一家体育用品公司工作8年,后来自己开了一家体育用品公司,做起了老板娘,而且生意做得还不错。
2015年年底时候,她的大伯母在河南老家去世。她来吊丧,偶然听说他的两位舅爷,也就是李鸿中和李鸿超这些年一直在打听她的消息。当年离开的时候,虽然只有5岁,但已经有记忆了。在她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大表哥李民业。好在这个世界并不大,只要有心终能再相见。几经周折,她终于找到了李民业的电话,与李民业取得了联系。
李民业头回接到电话,听到对方说自己是姑姑的大女儿,一下子惊呆了,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虽然二十多年没见了,但在电话里也能把亲情给连上,两个人都哭了。后来,李贺知道了这个消息,第一时间与她取得了联系,姐妹俩也同时哭了。从此以后,她们经常联络,无话不谈。
你可能会问:她爸爸怎样了?爸爸一直跟第二个老婆一起住,不是又生了个儿子吗?也一起住。可惜这位弟弟好吃懒做,没有出息。后来爸爸罹患喉癌,被老婆和儿子抛弃了。老头子走投无路,就联系远在新疆的大女儿。她本来是恨爸爸的,但得知老人家的遭遇后,立即亲自回老家把爸爸接到了新疆,给爸爸治病。看到如今大女儿对自己这么好,爸爸那个悔啊,悔不该当年为了那两个没有良心的人而抛弃了她,现在给他养老送终的却还是大女儿。
李家人知道这个消息后,都为她点赞喝彩。毕竟血管里流的是李家的血,继承了李家人善良厚道和不离不弃的家族特征。
我们再次梳理一下前面讲过的故事,就更加清晰地看到李家人的这种代代相传的家族情结。
在李鸿中的父辈,也就是李进兴那一辈,兄弟之间以命换命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吧?在家族中排行老九的李进兴被军阀抓了壮丁,是三哥追上队伍把他替换回来的。
李进兴这辈人,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就是堂妹不幸去世,他们收养了的堂妹了一双女儿,把他们养大成人——男的给娶了媳妇,女的给嫁了个好人家。
到了李鸿中这一辈,虽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他们也一直养着三娘。三娘虽然只是婶娘,但李鸿中、李鸿超兄弟把她当自己的娘一样孝顺,给三娘养老送终,在村里被传为一段佳话。
李家这种家族情结和家族传承是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这也就是如今李家四兄弟姐妹为什么如此相亲相爱的根本原因,也是姑姑家的大表妹多年失联重又回到李家人视野依然亲如故的根本原因,也是本书能够写出来的根本原因。至此,本书画上句号。但李家故事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