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体力不行,从小身体就弱,所以逼着我事事都要动脑子。好就好在,我打年轻时就跟技术打交道,对于琢磨技术有一些经验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已经形成了习惯。我会习惯性地想:这个事怎么改进一下会更顺畅呢?怎么样才能更省人力呢?怎样才能提高效率呢?
——李鸿忠
我们现在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实早在几十年前,人家李鸿忠就具备这个思维了。上天总是公平的,从小没有给他一副好身板,却给了他一个好头脑。脑子换得快,方法就来的多,事情就做得更快更多更好。一个人就会一支部队的评价,用在李鸿忠身上很贴切。
——房间里的大象
【李氏家训】
1. 不论走到哪里,都要想办法学习技术,掌握技术,运用技术。
2. 咱家人上三代就是创业者,创新创业意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3. 敢于开拓新领域,敢于研发新技术,输得起才能最终赢得了。
第一节 靠脑子一路走来
不管是靠体力吃饭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靠技术吃饭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靠知识吃饭的本世纪前两个十年,李鸿忠都是靠脑子吃饭的。不仅吃上了饭,吃得还真不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说李鸿忠和他掌舵的河南泌阳中门村李家的故事说到现在大约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前面我们说过,李鸿忠崇拜的偶像是改 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 小平。小平说的话在李鸿忠看来,那就代表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按照小平同志说的做,就是李家人遵循的发展规律。
改 革开放刚开始的那几年,在商品经济初露端倪的时候,李鸿忠就敏锐地把握住了政策,承包了大队卫生站,还开起了小卖部,农业上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较早地搞起了多种经营。能把握准政策脉搏,并付诸行动的,没有一个好头脑是万万做不到的。而李鸿忠恰恰就有这么一个习惯琢磨事,又悟性高的好头脑。
1988年9月,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一直密切关注舆论导向和政策走向的李鸿忠,在看到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有关讲话和论述后,禁不住连连叫绝。跟医疗技术、农业技术、作物养殖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李鸿忠断定: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谁掌握了高技术,谁就将赢得未来。
他逢人便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希望能够找到跟自己有同样体会的人。但是,限于农村信息的闭塞和农民思想的保守,他说的话没有几个人能听懂。有稍微感点兴趣的人问他,什么是科技?啥叫生产力?他说,好比我是医生,我打针用药就是科技;再好比我是农民,我用的化肥农药就是科技。哦——这个懂。那么他继续讲生产力,说生产力就是人运用生产资料改造自然的能力。哦——不大懂。他在解释,人家说别说了,再说就想睡觉了。李鸿忠听罢,心理叹息一声。
好为人师的李鸿忠碰了几鼻子灰之后,就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四个孩子。他跟孩子们将“科技”和“生产力”,孩子们还小,自然也是听得一头雾水。但孩子们喜欢听他讲,也牢牢地记住了“科技”这个字眼。李鸿忠跟他们强调:你们长大后,不论走到哪里,都要想办法学习技术,掌握技术,运用技术去提高效率。孩子们都点点头,表示知道了,记住了。
他说,光是知道还不行,你们要看我怎么做,看我怎样把技术变成生产力的。哦,生产力说到底就是钱,看我怎样用技术去赚钱的。孩子们也聪明,就说,您不是一直用技术在赚钱吗?您给人给动物看病抓药打针不就是技术吗?他高兴地说,是啊!你们说对了。还有犁田耙地、扶漏播种、栽树育苗等都要靠技术,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技术,才能不断地增产提质。这些话孩子们似懂非懂,但是他们长大后一接触到技术,马上就豁然开朗,因为父亲早就讲过。
创新创业意识根深蒂固
谈到科学技术,自然跟创新分不开,跟创业也不远。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人要创新创业。2015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称创业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
其实创业和创新在李家人看来,特别是在李鸿忠眼里,并不是什么新字眼。早在李鸿忠的青年的时代,他就不停地在搞创新。那个年代,虽然“创业”这个字眼还很扎眼,人们不敢做,甚至不敢去想。李鸿忠当然也不敢搞创业,但他的脑力里却一直在琢磨,时刻准备着有朝一日能甩开膀子创业。
李鸿忠之所以这么想,跟父辈们的传承有很大关系。他的父辈兄弟几个合起火来,白手起家,开起了油坊和磨坊,生意红红火火。他们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满脑子却是生意经。他们挣了钱之后,不像当时的人那样去买房置地当地主,而是继续投资扩大生产,这是典型的商人思维。这种思维“基因”虽然在建国后的三十年里因为大的政治环境而被压抑,但去一直顽强地保存在李鸿忠的内心深处,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早在他刚当上兽医的时候就搞起了创新。
那个时候没什么机器,重活主要靠畜力,牛马骡驴有时候比人还金贵,于是兽医就很吃香。给大型牲口打针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比如给一头牛打针,必须得几个成年劳力才能按得住,打针的兽医也必须是身大力不亏才行。李鸿忠有先天性心脏病,干这样力气活得冒着生命危险。
怎么办?得想法子啊!很快,他就搞了一项创新,就是制作一个木架子,把牲口牵引到木架子里,用绳索固定住,让牲口动弹不得,然后针怎么打斗可以。这样以来,兽医一个人就轻松搞定了。这项技术创新虽然不复杂,但在当时来说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在周围乡镇普遍推广开去!
类似这样的技术创新,在李鸿忠当赤脚医生几十年还有很多很多,多得有一些连他自己都记不起来了。
还有就是创业。
重要熬到了文革结束,改革开放让大地回春。政策一有松动,李鸿忠就意识到了。他找到大队领导,提出要承包卫生站。大队领导一听,很是惊讶,说可别犯错误啊!变成走资派啊!李鸿忠说,一定不会!即便是会,也是他一人承担,跟领导无关。他进一步开导领导说,既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都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卫生站就不行呢?领导一听,对啊!是这个理!那你就干吧!
个人诊所就这么开起来了。每天来看病的人很多,十里八乡的都冲着他的医术而来。这么多的人流量,又刺激了李鸿忠的创新创业思维:何不开一个小卖部?卖些日用品一定赚钱!说干就干,小卖部又很快开了起来,而且一度还挺红火。
一边开着小诊所,一边开着小卖部,够他折腾的了吧?还不够!他又想到了新项目。
第二节 编席子与炕小鸡
李鸿忠的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仅限于办诊所和开小卖部。另外两件事——编席子和炕小鸡,虽然是从零开始做起的,慢慢地却做到了最好,才更能凸显出他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的胆量。
从零开始成为编席高手
当赤脚医生是李鸿忠的主业,虽然也多有创新,但基于自己的知识的局限和条件的限制,也就是治一些头痛脑热拉稀之类的常见病。而且,行医毕竟是个公益行为,从学医开始就具备的医德让李鸿忠不能昧着良心赚钱。政策一放开,私人诊所纷纷成立。很多诊所为了多赚钱,千方百计地提高价格。而李鸿忠的诊所没有这样做,还是像公家医院一样评价收费。有些诊所倒是也不提价,但是行为更恶劣,居然卖给乡亲们快要过期或者已经过期的药,而李鸿忠也坚决不做这样的事。
开小卖部也是一样,是公益性质的,就是为了给乡亲们提供方便,所以也是评价销售。很多人为了紧急招待客人,又拿不出现钱来,总是先赊着。这样以来,一方面挣的就不多,另一方面赊账的越来越多,而且很多人到年底都换不回来。李鸿忠为此也一度很气愤,但是想到都是乡里乡亲的,而且有些人的确是困难,不帮怎么能行?
于是,李鸿忠琢磨着其他的挣钱的法子。
第一路子就是编席子卖。他去赶集时,看到用苇子编的席子,销量不错,就萌发了学这门手艺做这门生意的想法。
他回家后,就找到了大队领导,提出要承包队里的苇子坑。那个苇子坑虽然面积不小,但是多年没人打理,早就处于荒废状态。他提出要承包,队里有钱收,肯定是高兴了。于是,他一年240块钱把苇子坑承包了下来。当时,有人担心地问他:你会编席子吗?他说:不会可以学啊!人们半信半疑地说:就你够胆!
还是那么嘎嘣脆,说学就学。他听说一个远房的姐姐会编席,就把她请来好吃好喝伺候着,拜她为师学编席。人家也忙,抽不出时间来手把手地叫他,而且编席在当时也是一门赚钱的手艺,教会了别人不就等于砸自己饭碗。所以,最后人家只教了给他一句口诀:二纹席挑二压三,革纹席挑二压三连排四。就是这么简单的两句,剩下的就看你自己的悟性了。李鸿忠反复琢磨的几天,总也摸不到门道。索性,他跑到集市上买了几张二纹席,回来仔细研究。
还得说李鸿忠是个技术派,他很快就摸透了编二纹席的道道。他手里出来的三尺见方的二纹席因为结实耐用,拿到集市很快就被买家一抢而光。粮管所的所长看了之后也特别喜欢,说这席子铺仓底那叫一个好,这样吧,有多少就要多少!而且每张还多给了两毛钱。看!一个固定的大客户就有了。
虽然赚钱还行,但李鸿忠还是不满足。他继续研究,搞创新,想编技术难度更大,价钱更高的格纹席。
一般人的格纹席用的是羊皮苇子。羊皮苇子顾名思义,皮薄而且柔软,编起来技术要求不高,速度快,产量高。但是呢,价钱卖不上去。因为这样的席子不耐用。也有人用铜皮苇子编席。铜皮苇子,听听这个名就知道皮厚而且硬朗,编起来技术难度大,对手艺人的手造成的伤害也重。
李鸿忠用的就是第二种——铜皮苇子。一开始技术不到家,把双手弄得是伤痕累累。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他成了编格纹席的高手。他的格纹席坚韧耐用,且花样好看,一时间又成了抢手货。
失败中崛起的小鸡大王
从来没有经过商的李鸿忠,带着他编得席子进入市场,发现卖东西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你的东西质量过硬,技术含量高,就一定能成。
过了几年,他又看上了炕小鸡这门技术活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炕小鸡可不是一般的技术活,要舍得投入,而且还要创新。
炕小鸡、卖小鸡是一个季节生意。春节过后就开筹备鸡蛋。鸡蛋要好,而且是受过精的才行。初春时候,就开始烧炕,忙活着炕小鸡。
一般人家用不着“炕”小鸡,因为数量少,用母鸡就可以孵化。当然,母鸡孵化出来的小鸡又肥又大,生活率高。但是,这样每次最多不过30个鸡蛋,不能量化生产。你要想达到成千上万的量,非得用大炕去孵化不行,于是“炕小鸡”的称谓就这么来了。
以前,李家人要养小鸡,都是用自家母鸡孵化的。后来看到有人集中地几千只来卖,才知道原来是“炕”出来的。李鸿忠一看觉得这生意好,为什么我们不试试呢?
一试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大得很。流程好像都对,把鸡蛋放进盆里的支架上,下面倒水,一盆盆地放到大炕上,用被子盖严实,然后大炕地下用火烧。孵是孵出来了,但是又瘦又小,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这样哪行?开始潜心琢磨技术。
他发现,问题出在水温上。最不好把握的就是温度,因为它不均衡,不是太高了,就是太低了,还忽上忽下的。经过反复的实验,他弄清楚了其中的规律,就是鸡蛋的温度在37上下时孵出来的小鸡又肥又大又健康,低于36度和高于38度都不行,就算是孵出来也不健康,成活率很低,也容易生病。那么,底下的水温多高才能保持鸡蛋这个问题呢?又经过反复试验,李鸿忠发现水温维持在40度左右,上面的鸡蛋就刚好在37度左右,也就是说只要水温没问题,一切就迎刃而解。这个发现不得了,直接促成了这门生意。
从此之后,李家“炕”出啦的小鸡又大又肥,成活率高。更加重要的是,李鸿忠懂兽医,他的小鸡生买回去不用防疫,不仅鸡瘟、霍乱很好,其他的病也很少上身。所以,他的小鸡在市面上非常抢手,供不应求。很多人干脆找到家里来批发,而且是直接按照市场价来批发。李鸿忠也跟着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鸡大王”。
接下去的几年里,每年春天集中“炕”小鸡和小鸭,准备了5个大炕,两三天出一炕,一炕出一千多只。小鸡大约21天出,小鸭大约28天。这么一轮下来,除去买成本,净赚七八千元,这在上个世纪末的时候也不算是小钱了。就是靠着这些钱,才让李家一天天好起来。特别是老三李春萍的学费,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基本上靠“炕小鸡”挣来的。
除了“炕小鸡”的过程需要高超的技术,其实在选鸡蛋的环节上也不轻松。如果你眼光不够“刁”,就会让很多陈蛋、死蛋、哑蛋蒙混过关,不仅孵不出小鸡来,还会造成成本上的损失。就有那么一次,所有的技术问题都过关了,就是在选蛋环节把握得不严,结果损失了一半的鸡蛋,导致一整炕血本无归。
在选蛋技术上,最厉害的是老四李龙业。哥哥和姐姐们都在外面,剩下他自己在家,什么活都得干,这其中就包括走街串巷收鸡蛋。也吃过不少亏,慢慢地把眼光练“刁”了。那些不合格的鸡蛋轻易不会逃过他的法眼,甚至有些鸡蛋他看都不看,只是用手那么一摸就知道好坏。后来,他干脆摸都不用摸,去农户家看一眼家里有没有公鸡就可以了。要是没有公鸡,多少鸡蛋,多少便宜都不收,因为那多是没有受过精的哑蛋。
可不能小瞧了李龙业的这个不起眼的表现,说明他这个人非常细心,而且喜欢琢磨事,在技术方面遗传到了父亲的基因。后来,他和大哥、大姐一起开办工厂,他掌握的就是技术。而正是因为技术过硬,才使得他们的产品脱颖而出。这些个故事和细节,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