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拓荒盖房敢为人先
书名:正道行者 作者:房间里的大象 本章字数:11717字 发布时间:2022-06-09

第八章 拓荒盖房敢为人先

我庆幸,在我最好的年纪,遇上了最好的政策,得到了最好的发展。感谢我们党,感谢我们的国家,感谢我们的恩人邓 小平,这感谢是发自肺腑的,只有像我这样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会打心底里这么说。

——李鸿忠

 

30岁出头,病也治好了,绝对是最好的年纪;改 革开放了,小生意可以做了,土地也家庭联产了,自然是最好的政策;开了小诊所,开了小卖部,还一边种着田,左手挣着钱,右手打着粮,当然是最好的发展。我能感受到老爷子当年那股兴奋劲儿,也羡慕那个当年的他。

——房间里的大象

【家训要点】


1.没有邓 小平,就没有改 革开放;没有改 革开放,我们家就没有后来的发展,过不上今天的好日子。

2.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候,只要脑子活络就能发现各种商机,只要胆子大一些就能闯出一番事业。


 

第一节 改 革开放三声春雷


打倒“四人 帮”,举国欢腾。那会儿,李鸿忠就有先见之明。他说,要是小平同志能再回来主持工作就好了。后来邓 小平真的复出了。李鸿忠看到消息后,说,好了,咱们老百姓有救了。

 

春雷第一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那天,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李鸿忠一整天都守在收音机旁,听中央广播电台的新闻,在别人看来他的行为怪异得很。

 

你在干嘛哩!连乡卫生院的院长表示不能理解。李鸿忠说,有大事,北京有大事。院长说,政策不出中南海,就算是天大的事到了我们这里也就变成小事了。李鸿忠说,这回不同,我们以后几十年的日子全指望这事了。院长听罢,摇摇头,说,鸿忠还是年轻啊!

 

李鸿忠为什么那么着急啊!他要确定地知道,这次大会能不能解决他这两年最关心的两件大事。

 

这头一件大事,就是小平同志能否执掌大局。

 

在“文 革”期间,李鸿忠最爱看报纸。每当看到有关周 恩来、邓 小平的内容,都会觉得心中振奋,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干实事的,制订的政策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只要他们出来,那段时间的经济就一定见好。

 

后来,小平同志三起三落,李鸿忠的心也跟着浮沉不定。当看到他第三次被打倒时,李鸿忠心想:那么大年纪了,还能再起来吗?他要是彻底倒下了,我们也就彻底没念想了。所以,“四人 帮”被打倒的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李鸿忠就在关心小平同志能否复出的事。

 

第二件大事跟第一件大事密切相关,就是“两个凡是”的方针能否被取消。这个不取消,小平同志复出的可能很小,而且即便是复出了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这“两个凡是”是咋回事?“两个凡是”是指,凡是毛主 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 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打倒“四人 帮”之后,毛泽东的接班人和政 治遗产继承者华 国 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身政 治地位而提出的主政方针。

 

李鸿忠记得很清楚,当时是1977年2月的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方针,觉得可气又好笑。他当即就跟同事们说,这样的方针只能用两个字——扯淡——来形容! 

 

跟李鸿忠持相似看法的大有人在。最著名的,当属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胡老师奋笔疾书,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只能依靠社会实践检验真理,从根本上动摇了“两个凡是”的理论基础。李鸿忠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这篇文章,拍案叫绝,认为这篇文章将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果然,该文一经发表,便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有了这篇文章和这场大讨论,李鸿忠算准了这一次的大会上,应该给“两个凡是”画个句号了。这个句号画上了,小平同志复出的篇章也就揭开了。李鸿忠虽然一介草民,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8日至22日那几天,他疯了似的抱着收音机不放,等待着那一声春雷。

 

22日会议结束。李鸿忠长舒一口气,不仅他所关心的两件大事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还取得了很多他之前没有想到的成果。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形成以邓 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党的民 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的拨乱反正。

 

五个月后,李鸿忠又从广播里听到了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的消息。他马上找来一张全国地图,盯着珠江三角洲看,自言自语地说:要是能去那里就好了。

 

春雷第二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全国形势焕然一新,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儿。但正如乡卫生院的院长所言,李鸿忠他们所在的农村实在是离政策太远了,况且那会儿关于农村和农业的政策还在艰苦酝酿之中,犹如一个尚在胎中躁动的婴孩。

 

同样满心躁动的,是李鸿忠。他天天追着广播听,追着报纸看,听到和看到的都是一条条令人振奋的经济特区如何如何了,都是沿海和一些大城市的事。咱农村什么时候开始改 革啊?李鸿忠想,农村土地制度不改,就甭想能好!那怎么改?打破大锅饭,谁有能耐谁使,才是正道!李鸿忠这么想,但他不敢说,那会儿这样的思想“很反 动”。

 

但是,有那么一群农民,不仅这么想,还这么做了,冒着坐牢甚至掉脑袋的危险。他们是安徽省凤阳县的一群被写入历史的普通农民。

 

1978年11月24日晚上, 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一年后,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虽然取得了如此大的丰收,但批评的声音压过了支持的声音。李鸿忠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看的是一篇批判这一举动的文章。但他清醒地认识到,这篇文章写错了。“写文章的人不了解农村实际,我要是中央领导我就支持小岗村!”李鸿忠说。

 

果不其然,真的有重量级人物出来表示支持了,他就是李鸿忠的偶像——小平同志。1980年5月31日, 邓 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的做法。李鸿忠从广播里听到了这一消息,兴奋得手舞足蹈,跟身边的人说:咱们农村的改 革就要开始啦!

 

李鸿忠的预测很快变成了现实。由于中央领导的公开表态,全国各地纷纷仿照小岗村进行“大包干”。李鸿忠所在的中门村也在1981年秋实行了“分田到户”,人们纷纷为李鸿忠的先见之明竖起了大拇指。

 

1982年元旦那天, 中国共 产 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 台,明确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的中 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 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手上有地了,心里亮堂了,1982年的春节鞭炮声格外嘹亮。从来不敢喝酒的李鸿忠和哥哥李鸿超喝了一杯又一杯,喝了个宁酊大醉。

 

春雷第三声:个人可以正大光明做买卖

 

以前,个人做个小生意那叫“走资本主义道理”,要是被发现了就得被“割尾巴”,弄个高高的纸帽给你戴上,架着你游街示众。

 

连地都可以分给个人种了,是不是哪天也允许个人做个小买卖?李鸿忠没事又开始捉摸这事。比起种地来,他更擅长做生意。别看从来没有做过生意,血脉里是流着生意经的,毕竟祖辈们都曾是出色的买卖人,开过油坊和磨坊,远近闻名。

 

李鸿忠是这样打算的:只要政策允许,他就申请开个小诊所,继续行医,靠本事吃饭。同时,要是可能的话,顺便再开个小卖部,卖点日用品、糖果烟酒什么的。这样的想法,在当时绝对是异想天开,叫脑袋有毛病。但准确把握时政脉搏的李鸿忠,真的又一次给算准了。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 产 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 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 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 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虽然是以城市为重点,但这也意味着农村的个体户也应该合法了。李鸿忠断定,只要动作别搞太大,做点小买卖没有问题。他发现,卖豆腐的吆喝声,走街串巷的货郎,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或许,那个深埋在内心里的经商计划,可以实施了?

 

很快!不仅允许做买卖,很快就鼓励做生意了。

 

1987年10月,中国共 产 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赵紫 阳作《沿着有中国 特 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 治体制改 革的任务。十三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具有中国 特 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次年9月,邓 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听到了这个观点,李鸿忠也下了一个决定:下大力气学习医学知识和行医技能,为自己以后在农村医疗领域施展身手做准备。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 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掀起了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等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读到部分谈话内容,已经是3月下旬了。但是,李鸿忠还是觉得极为震撼,不禁为自己毕生崇拜的这位唯一偶像再次顶礼膜拜。他当时告诉已经在他的影响下能够读书看报的大儿子李民业和大女儿李贺业说,你们以后要想有出息,干一番事业出来,非去南方不可!小平同志喜欢去的地方,那还有错?去了一准能成!你们不去,我都去!

 

民业、贺业那会儿还听不懂父亲在说什么,但有一个理念深深地印在了他们少年的记忆里:南方是个充满希望的地方!长大后要到南方去!

 


  

第二节 多元化经营迈大步


改 革开放的声声春雷,把古老的中原大地叫醒了。最早醒来的一批人当中,李鸿忠无疑算作一个。他手脚勤,头脑活,办法多,变着花样儿去赚钱。十里八村的,没有人不说李鸿忠是个能人。

 

私人诊所开起来

 

虽然身为农民,但李鸿忠最擅长的不是种地,而是看病——给牲畜看病,给人看病。虽然只是个赤脚医生,但在乡卫生院里他是数一数二的,跟那些正式的医生丝毫不差。

 

以前的卫生院是乡政府的,卫生所是村集体的,都算是公家的。李鸿忠在乡卫生院工作,是在给公家干活。在那个年代,给公家干活是算工分的,有了工分就可以到队上领粮。除了给工分,再没其他补贴。

 

后来,全社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自家打粮自家收着,大锅饭不再吃了,队上自然也不会集体分粮了,工分也就自然没用了。那乡卫生院的赤脚医生们咋办?要么回家种自己的地,要么发点工资接着干。说是发工资,其实跟正式的医生没得比,跟以前记工分的日子也没法比,只是象征性地给那么俩钱儿。

 

李鸿忠一看,那哪行啊?就那么点点补贴,饭也吃不上啊!不干了吧?更不行!他喜欢行医,再说了乡亲们也不同意。这么些年来,乡亲们已经习惯了他的走街串巷。人有病了,是他;牲畜有病了,也是他。十里八村的庄稼人早已经把他与医生画上了等号。要是他突然不干了,不定有多少人失了主心骨呢!

 

怎么办呢?

 

有一天,他路过村里的卫生所,看到大门紧闭,门前荒草丛生。唉!他摇了摇头,觉得可惜了。现在的人都忙着自家地里的活,再也看不到当年大集体的热闹劲了。但是该生病的还是得生病啊,该治病的还是得治病啊,卫生所就这么荒废了怎么行?不如……

 

李鸿忠突然有了个大胆的想法:既然村集体的口粮田可以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路子,为什么村集体的卫生所不可以搞家庭承包呢?如果我把它承包下来,为乡亲们服务,给村集体交钱,自己又能赚钱,一举多赢,不是很好吗?

 

说干就干。李鸿忠找到了村领导,把自己的想法一说。村领导当即表示同意,反正荒着也是荒着,不如让他干起来,村里人也图个方便。

 

就这样,属于他自己的私人诊所开张了。村领导也很大方,不仅给李鸿忠免了三年的租金,还把原先卫生所有的家伙事儿都无偿送给了他。那些装中药的大药柜,在别人看来一文不值,但在李鸿忠眼里那可是宝贝。虽然他擅长的是西医,但是中医也懂一些,于是中、西医一起用,针对不同的人和各自的病给予相应的治疗。

 

虽是私人诊所,但看病和给药都没有加价。这才今天看来不可思议,可在当年来说很正常。李鸿忠不想让乡亲们觉得,自己搞私人承包了,就开始抬价。他还是像以前那样,看病不收钱,打针一次1毛钱,药水和药片也和乡卫生院的差不多。有个头疼脑热的,来找他看一看,前后花钱不超过3毛钱。那他赚钱不?实话说,赚。赚多少呢?1毛钱能赚个1分5厘。真正的平价与薄利。这么一点点的利润,还是他每个月背着大药箱子到县城去进药得来的。步行一整天,连顿馆子都不敢下。

 

价钱跟乡卫生院差不多,却在家门口,省时省力。李鸿忠人也随和,不像那些个正式的白大褂,整天介拉着个脸。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吧,小诊所一开张就门庭若市,很多人步行十几里地来看病。

 

当然了,实事求是地说,李鸿忠只是个比较在行的赤脚医生,不是什么名医,也没上过正规的大学,能看的也就是些伤风、感冒、痢疾之类的小病小灾,连小儿肺炎那样的病都不敢收治,甚至连青霉素的皮试都打不了。不是他不想学,实在是没有机会,设备也太差,也就是听诊器、注射器了,其他的没有。

 

一度红火的小卖部

 

诊所的人络绎不绝。每天看着这么多人来来往往,李鸿忠又想起了另一门生意。做生意靠的是人气,诊所这么大的人流量,不用岂不是可惜?怎么用呢?对了!开个小卖部如何?

 

又是说跟就干。在小诊所的旁边,腾出一间屋子,就是小卖部了。卖点什么呢?烟、酒、糖。这三样在当时的农村,不说是必须吧,也是家家户户用得着的。以前没有小卖部,人们买包糖都得步行大半天到乡里买,太不方便了。这下好了,来看病的顺便可以买点东西走,来买东西的也可以顺便来看看病。这么一个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是非常完美的。李鸿忠真为自己的智慧感到自豪!

 

开小卖部,在当年来说,最难的还不在于客源。为什么呢?因为小卖部少,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几乎是开一家就火一家。往往是人多货少,最难的还是货源。那个时候,进货的渠道太少了。全县的商品几乎都是供销社掌握着,你拿着钱有时候也买不到东西。

 

为了多赚点,李鸿忠每次进货都得去县里的供销社,那里比乡上的供销社便宜一些。但难度也会更大一些,人家一般瞧不上村子里来的散客。好就好在,李鸿忠在县供销社里有熟人。

 

县里怎么会有熟人呢?你猜那人是谁?是老支书。

 

老支书大家还有印象吗?早年参加过抗美援朝,上过朝鲜战场,立过战功的,退伍后回到中门村当村支部书记。文化大革 命刚开始的时候,他被冤家对头陷害,遭了批斗,差点把命搭上。就在最危急的关头,是李鸿忠出手相救。当时身为红 卫兵小头目的李鸿忠把他给救了,连夜给他送去了外地亲戚家,才保住了一条命。

 

对!就是那位老支书。文 革过后,他重新回到村里任支书。后来不知走了什么关系,去到了县里的供销社。李鸿忠第一次到供销社进货就碰上了他,他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两人见面,虽然差着不少数岁,还是觉得没有距离。

 

无话不谈。老支书悄悄告诉李鸿忠:也就是你来了。刚才大高登村小卖部的也来买糖,我一句“没有了”给他们打发了。你来了那不同,要多少给多少!什么时候来都有!可有一样,这事儿见了谁也别说,别让人家说咱们走后门。李鸿忠连连点头,说:那是当然!那是当然!

 

货源的问题解决了。李鸿忠一个月来县里进一次货。自己挑着个担子,来回要走上一天的路。饿了就啃两口自己带的干粮,找个人家讨口水喝。到了县城,还是不敢吃饭。最简单的烩面也1块5毛钱一碗,得卖多少包钱能赚回来啊?

 

他还是那么实诚,老实做生意,绝不抬高物价。一盒白河桥烟进货价1毛5分3厘,他卖1毛7分钱,赚个1分7厘。南阳白干进货9毛钱,他卖1块,赚个1毛。每次辛辛苦苦进一次货,到头来满打满算也就赚个10几块钱。虽然毛利这么少,李鸿忠还是乐此不疲。不全是为了赚钱,还为了给乡亲们行个方便。

 

生意是挺红火的,但就是赊账太多。货虽便宜,还是很多人买不起。有些时候买不起也得用,特别是遇上重要的事。怎么办?赊着吧。好嘛!开了这么一道口子,往后可就收不着了。慢慢地,赊账的比给钱的多,后来连进货的钱都没有了。去要也不好要,欠账的是大爷,何况有些人是真没钱。无可奈何,只能先记着。记归记,要不回来的还是要不回来。到如今30年过去了,当年欠的账,好千块呢,如今还欠着呢,是永远都要不回来了。

 

种地用巧劲儿

 

前面咱们说过,农村最大的改 革,农民最多的实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地永远是农村的主题,农民的主业。李鸿忠的身份是农民,当然也少不了种地。虽然他开着私人诊所,还开着个小卖部,生意还算不错。

 

当时地里的庄稼主要是小麦、黄豆、高粱、绿豆、芝麻。收成后,一部分要交公粮,剩下的归自己。

 

跟以前不同,以前是都上交,然后按照工分的多少再分配。现在是交了国家的,剩下的是自己的,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干活是为了自己,再也没有偷懒的人了,人人起早贪黑,卯足了劲地干。

 

要论拼气力,李鸿忠是真的不行。他身体从小就弱,后来虽然动了手术,把病给治好了,但毕竟体质底子差,还是干不了多少重活。家里出力气的,还是得大哥李洪超干。

 

大哥干活实在,从不偷奸耍滑,一天到晚像头老黄牛,任劳任怨。但他心粗,碰上技术活就不行了。而需要动脑子、讲方法的,李鸿忠在行。比如犁地扶楼的活,全指着李鸿忠干。

 

特别是“扶楼”,要求技术水平很高,稍不留意,播下去的小麦就不均匀,影响来年的产量。一个村里,能够把这活干漂亮的,不会超过10个人。每当播种时,这些人都是大伙儿崇拜的偶像。他们这家走走,那家看看,给指点指点,或者直接下手帮忙,是名副其实的“香饽饽”。

 

要讲这技术,全村人都配合李鸿忠。他的播种技术是全村公认水平最高的,年年丰收时都得到了验证。

 

要论拼时间,李鸿忠更是没有优势。他是个医生啊,得随时准备着出诊。很多时候,正在地里干活呢,就有人火急火燎地来找他,赶紧给病人看病去,去晚了就不行了。

 

农村人这这样,起先有病拖着不管,直到疼得不行了才叫医生。还不愿意去医院花钱,只能找农村的赤脚医生。你还别说,一般的头疼脑热肚子疼的小毛病,还真就是赤脚医生管用,这么一副药下去,或者一针打下去,很快就见好。

 

就是因为这样,李鸿忠这位赤脚医生,是十里八村老百姓的救星。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有病就找李鸿忠,而且不分时候,不分地点,好像李鸿忠不用种地,不用干活似的,来了叫着就走。李鸿忠呢,很有职业精神,人家但凡来叫,放下手里的活就跟人家走。救人如救火,这个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但是,这样以来,地里的活就耽误了。

 

怎么办呢?他又动起了脑子。

 

后来,交公粮的方式发生的改变。一开始的时候,是交粮食,各种粮食都要交,那就意味着各种粮食都得种。后来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了,交公粮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先是可以叫粮,也可以折算成钱上交,后来干脆就只交钱了。

 

李鸿忠一看,这就好办了。那么多农作物没有必要样样都种,反正交公粮也变成交钱了,何不多种经济作物?于是,他决定除了种口粮之外,其他多种可以卖钱的经济作物,比如油菜、花生、烟草等。有人说,种地不种粮,那是不务正业,不肯跟着他学。他嘿嘿笑,说等收成了就知道了。

 

果然,年底一算账,那些只种粮食的,卖不出个好价钱。而多种经济作物的,都卖得不错。单是从地里赚的钱,李家就比一般人家多收好几倍的钱。看来,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干什么,都得靠脑子。肯动脑子的人,日子就会过得更舒坦,这是李鸿忠的经验之谈。 

 


 

第三节 拓荒盖房敢为人先


邓公说,让一部分先富起来。把邓公视作偶像的李鸿忠,就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他又是种地,又是开诊所,又是开小卖部,多种经营,多渠道赚钱,让腰包早早地鼓了起来。

 

盖新房,非盖不可的地步

 

李家一共八口人,李鸿忠夫妻、四个孩子、李鸿超、三奶。这个三奶要介绍一下,是孩子们的三奶奶,是李鸿忠、李鸿超的三大娘。三大娘是有孩子的,就是李鸿忠的堂兄弟们。但因为种种原因,三大娘一直跟着李鸿忠家住,一住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来,李鸿忠一家把三大娘当亲娘对待,给她吃最好的。三大娘是家里最年长的,饭量也是最大的,比一般成年男人的饭量还要大。不过,大家从来没有把这当回事,平时让她尽管放开肚子吃,有好吃的也先让她吃。孩子们也非常孝顺她,跟自己的亲奶奶一样亲,天天围绕着她转,带给她很多老人没有的天伦之乐。三奶奶就这么每天乐呵呵地过着日子,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直到她89岁故去。

 

八口之家挤在三间草房里住,生活非常不方便。好在一家人都不怕吃苦,挤在一起也觉得更像一家人,所以长期以来没有想到要盖新房。后来,即便是有了些钱,也没有动这个心思。主要是因为三奶奶和奶奶两位老人习惯里住在这里,几十年了不想挪窝。

 

一天夜里,狂风大作,雷雨交加。所有人正酣睡呢,突然屋顶被大风卷走了!瓢泼大雨一下子把大家浇醒了。孩子哇哇直哭,全家人乱作一团。那天夜里,不知道是怎么熬过去的。当时,李鸿忠在想:都是因为这是茅草屋!要是砖石结构的,就不会这么轻易被掀了顶!

 

第二天雨停了,太阳出来了。看看家里的狼狈样,真是惨不忍睹,令人心酸。李鸿忠赶紧跟哥哥上房搭屋顶,用塑料布遮盖起来。这草房本来就陈年失修了,又没有了屋顶,再怎么修补都难,想阻止漏雨是不可能的。结果没几天,又下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到处是水,湿漉漉的,冷飕飕的,孩子又病了,全家人苦不堪言。李鸿忠感觉,风再大点,房子就会倒,吓得他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看看年迈的三奶奶和已经步入老娘的娘,再看看一个个小不点的四个孩子,总不能让他们夏天淋雨泡水,冬天受冻挨霜吧?一旦碰上刮风下雨,李鸿忠就不敢睡觉,一整夜守着老人和孩子,生怕房子倒了,把他们砸在里面。思来想去,他决定盖新房。

 

盖新房?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各种建筑材料要有,各类建筑人手要请,这说到底都要靠钱。钱你准备好了吗?李鸿忠自问。

 

该算算账了吧。起初,200块钱起步,办起了小诊所。靠着还算说得过去的医术,给人看病,给牲畜看病,起早贪黑地坚持着。后来又办小卖部,钱是一分一分地挣,天长日久地持续着。

 

不管是开诊所,还是开小卖部,李鸿忠都是老老实实做生意,挣的是踏实的辛苦钱。人家诊所去进药,捡便宜的,快过期的药进。李鸿忠绝不那样干,他给出的药都是最好的。别人开小卖部,少不了缺斤少两,动点小聪明赚钱,李鸿忠绝不这样。由于他心地善良,为人谦和,人们愿意和他打交道。做的生意虽然利润微薄,但回头客多,挣的总量不少。再加上地里每年赚来的钱,盖个新房应该是可以的。况且,不可以也得做,真真是到了不得不盖的地步了。

 

好吧!李鸿忠召集家人开会商量,宣布要盖新房子。所有人都很高兴,而且信心满满。连几个小孩都手舞足蹈,说要帮帮手,争取能够出一份力呢!看到家人热情那么高,李鸿忠心里暖暖的,很踏实。

 

盖堂屋,全家冒雪齐上阵

 

还是那句话——说干就干。前面咱们说了,李鸿忠自己数了数钱,觉得这房还是盖得起的。然后就是具体地算账,盖房需要多少钱买料?需要多少钱请人,都得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期工程决定先盖堂屋,计划盖4间,每间的人工费大约700元,总共用料得8000元。也就是说,堂屋盖完,怎么也得10000多块钱。这钱在如今来说没什么,但在当时压力还是蛮大的。那还是个“万元户”稀缺的年代,全乡镇的人掰着手指头算,也找不出10个能拿出这么多钱的人来,何况只是为了盖个房?李鸿忠有压力不?当然有!这些年虽然没少挣,但从来没有爆发过,都是一分钱一毛钱攒起来的,要攒一万块钱得有多难啊!

 

为了省钱,李鸿忠决定在用料上下功夫。盖房用的砖和瓦,可以自己烧啊!以前生老三春平的时候,不就是用自己烧的砖顶替的罚款吗?当时练就的技术,现在刚好派上用场。

 

于是,全家齐动手,烧砖、烧瓦干得不亦乐乎。大家光顾着干活了,猛地一抬头,个个成了白头发,有胡子的也成了白胡子老头,互相指着哈哈笑。就这么擦着汗,有说有笑甚至还哭着,把需要的砖和瓦给准备足了,省下来不少钱。

 

日子是苦,干活是累,但每一个人心里都奔着新房的梦想,干起活来苦中有乐,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好,那是一家人最美好的时光。后来,日子过得好了。孩子们长大了,事业成功了,宝马奔驰开上了,别墅也住上了,保姆也请上了,却很难找到当年全家人拧成一股绳,齐心奔梦想的那种感觉了。

 

哦,还有就是,在哪里盖?这选址是个问题。村子里没有多少位置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显然太小了,要盖就要盖大的,空间上绝对不能将就。思来想去,还是得往外扩展。去哪里呢?去村东头的打谷场。

 

李鸿忠做出这个决定,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因为按照当地的风俗,打谷场是不能住人的,是犯了公认的忌讳。李鸿忠是学医的,懂科学,向来不信老人们说的那一套。况且,谁还能找到更好的地方呢?的确没有其他地方了,要么就只能在旧房的旧址上起新房,最多盖三间,这是全家人都不能接受的。相比之下,还是去打谷场好。

 

说来也怪,自从李家去那里盖房,陆陆续续也有不少人去那里盖房,再也不谈什么忌讳了。这就应了鲁迅先生那句话: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1986年9月初六是个黄道吉日,用料和人工都已经到齐,李鸿忠宣布工程开始。盖房的人从来没有盖过这么大的房,用过这么好的料,而且东家还管这么好的饭菜,自然干起活来分为卖力。李鸿忠呢,也没闲着。除了外出给人看病,平时都待在工地上,调人调料调钱,俨然是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在他的带动下,家庭的其他成员也都参与其中,烧水的烧水,做饭的做饭,已经十几岁的李民业还在工地上帮忙和泥搬砖当小工。晚上为了看护工地,全家人就在工地上大雨棚睡觉,锅碗瓢盆都带来,真是风餐露宿。

 

前半段,工程进展非常顺利。9月中旬就封顶了,所有人的心都放下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本来是好好的天气,突然一夜之间大雪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给后期的工程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屋顶上冻了,冰凌子一串一串的。据说接下去还会有大雪,工期不能拖只能赶。上了冻的,就用开水烫。人嘛!多加钱!钱是好东西,只要加钱,什么活都能赶得出来。

 

9月底,工程竣工。一挂鞭炮放出来,全家人喜上眉梢。孩子们飞跑着告诉所有人:我家的新房盖好了!所有人都来参观,纷纷表示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新房,大拇指频频竖起来。

 

盖东屋,自行上山捡石头

 

当年冬天,全家就在新房里度过的。那年冬天,也是全家人几年来第一次把寒风雪霜挡在了厚厚的墙外。新房真好!特别是1987年的春节,新房配上每一个人的新衣服,甭提多高兴了。

 

来年春天,李鸿忠又在院子里打了口水井。钻下去没多深,水就涌上来。舀上一瓢来尝一尝,清冽甘甜,怎么那么好喝啊!这里真是一块宝地!就冲喝水这一条,大家都觉得新房选址在此值。后来,不少人陆续搬来盖新房,很快就把一处荒郊野外变成了一个希望之地。

 

又过了几年,李鸿忠筹划着盖东屋了。盖堂屋算是第一期工程,花了一万多块钱,把几年的积蓄花了个差不多。休养生息需要一段时间,再加上孩子大了,需要上学;老人年纪大了,需要营养。这样一来,各种开销也就大了。本来打算过个三五年,就要盖东屋的,没想到一拖就是十多年。

 

在这期间,全家人生活过得不错。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知道孝敬老人了。大儿子李民业尤其有孝心,天天陪着两个奶奶,逗老人家开心。

 

年纪最大的三奶奶是个乐天派,也是个大嗓门,把家里的好事像广播员一样告诉村里的每一个人。人们都为李家能够赡养老人竖起大拇指,毕竟那还不是自家的亲爹娘,更是令人佩服。

 

自家奶奶是个慢脾气,虽然身体不及三奶奶好,但由于李鸿忠照顾得好,没有什么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她比三奶奶小十几岁,所以最后走的也晚。自从三奶奶去世后,全家人对奶奶就更加珍惜了。怕她冷,专门给她准备了手炉和暖袋。她喜欢吃软和的,顿顿烹鸡蛋吃。她爱好是织网,说防备以后再闹饥荒好去捞鱼。虽然大家都知道那样的日子不会有了,但还是说她老人家织的网是最好的,全家人再也不会挨饿了。遥想三年困难时期,小小的渔网还真的救了全家的命。老人家年纪大了,以前的事反而记得更加清楚了。1991年的的一个午后,77岁的奶奶安然而逝。她就像睡着了一样,没有任何痛苦。人们说这是福分,有福之人才这样不受罪。

 

又过了七八年,一切都准备得差不多了,第二期工程启动了。李家还是保持了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的传统,不仅自己动手烧砖、烧瓦,盖屋所用的石料也是自己准备的。

 

那时候老三李龙业已经会开手扶拖拉机了,盖房用的石料都是他开着车去山里拉回来的。拉石头出去就是一整天,弯弯曲曲地要走十多里山路,两边是乱石陡坡,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翻到沟里去。加上一整天都顾不上吃东西,回到家时往往已是头晕眼花。

 

有一次,就在村口的小土坡上,不知怎么的,车要命都上不去了。你看,十几里的山路都走过来的,到家门口了却要掉链子了。结果怎么办?退到坡下往上冲,还是不行。再退再冲,反复几次,越急越上不去,把人折腾得筋疲力尽。最后还得卸下一半石料,分两次过坡,这才把这个问题解决。

 

就在全家人的努力之下,特别是有孩子们的帮忙,东屋顺利地盖起来了,李家新房工程这才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如今这所宅子还在,论质量和款式一点都不输给后来的房子,是李家人一直引以为豪的事。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正道行者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