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娶妻生子开枝散叶
书名:正道行者 作者:房间里的大象 本章字数:11915字 发布时间:2022-06-09

第七章 娶妻生子开枝散叶

 七个碟八个碗办婚宴,向来都是一种想象,我却让它变成了现实。一切事在人为,没什么大不了。我连娶媳妇这样的“天荒”都给破了,还有什么不敢引领潮流的?于是,我办的婚宴在当时是最风光的。直到现在还经常被人提起,成为中门村婚宴史上的一座高峰。

——李洪中

 

一个人的命运和一个家族的发展,与其所在国家的气数与国运密切相连。到了李洪中娶媳妇的时候,恰是我们的国家熬过了十年浩劫,迎来新生的时候。拨乱反正,万象更新,春风睡醒了大地。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只要肯干就会被认可。一个黄金时代,正缓缓地走来。

——房间里的大象

【李氏家训】


1.结婚结的人,最看重的也是人,不是钱财、地位那样的身外之物。

2.李家人不求高 官厚禄,不求家财万贯,只希望子子孙孙平安幸福。



第一节 娶媳妇这件事儿


娶个媳妇还不简单吗?实话告诉你,还真的不简单。家底不够厚实,还真的娶不起个媳妇。在农村娶不上媳妇的人海了去了,有些村子甚至叫“光棍村”,娶不到媳妇才是正常的。连正常人都这么想,何况一直病怏怏的李洪中呢!

 

想都不敢想的事

 

娶媳妇这个事儿,对于很多农村人来说难,对于李洪中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原因有二,其一是身体问题,有一天没一天的看不到希望;其二是经济问题。关于身体上的问题,我们在前文较为详细地讲述过。接下来说一说经济上的问题。

现在说经济,主要说的是钱。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钱,而是实实在在的物,比如粮食啊,布匹啊,牲畜啊什么的。那个时候,一是没什么钱,二是有些东西是用钱买不来的。

想娶媳妇是吧?先拿出200斤粮票来!你看,人家要的不是钱,而是粮票,最好是全国通票。粮票分县票、省票、全国通票,当然是全国通票最金贵了。那个年代的粮票比钱好使,有粮票才有粮食,拿着钱去买不一定好使。没有粮食打前站,你连相亲的资格都没有。

有资格见面了吧?得有见面礼吧?好吧,给钱!见面礼就是钱!少了101块还不行。那个时候的钱也稀缺,购买力杠杠地。前面章节咱不是说了吗?李洪中去上海要做那么大的手术,也就需要200块钱。从购买力上计算,当时的100块相当于现在的十四五万。相比之下,现在有些地方的见面礼要几千块上万块,听上去挺多的,其实跟那个时候比是小巫见大巫。

光给钱还不行,为了增加胜算,你最好再补充点布票和肉票,特别是肉票啊,更是物以稀为贵。你要是有一叠肉票在手,几乎没有成不了的亲事。

以上说的还只是见面礼,你还要定亲吧?你还要“过六月”吧?哦,这个过六月还是说说。就是男女订婚之后,不是还没有过门吗?到了夏天,女的要到男的家里去过“六月”,算是互相熟悉熟悉。怎么熟悉啊?好吃好喝,还得给钱。这么一圈折腾下来,你给算算需要怎样的家底?怪不得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李洪中的哥哥李洪超就是那些想都不敢想的人群中的一员。他比弟弟大6岁,个子虽然比弟弟矮一点,但身体素质比弟弟好很多。他从十几岁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什么活最苦最累他就干什么,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在1959-1961的三年困难时期,要是没有他隔三差五从水库工地上带回省下来的窝窝头,全家人早就饿死了。

到了要娶媳妇的年龄了,家里正是最穷的时候。为了给弟弟凑治病的钱,他做主变卖了家里几乎所有能卖钱的东西,还跑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以他个人的名义借了很多钱回来。可以说,如果没有他支撑着,弟弟李洪中不可能有机会去上海治病。家里连吃饭都是问题,弟弟连命都快要保不住,他哪有心思去想娶媳妇的事?

他不去想,那到底有没有女的看上他?呵呵!那个时候的人没有你想象中那么浪漫。浪漫的前提是先吃上饭。人家姑娘见你家饭都没得吃,即便你人赛潘安又如何?好看又不能当饭吃,何况洪超这个人长得并不出众,而且头脑不够活络,就知道哼哧吭哧卖力气干粗活。

跟哥哥一样,李洪中到了结婚的年龄时,对于娶媳妇的事也是想都不敢想。他脑子里想的是如何找机会把病给治好,进而又想如何让家里人吃上饱饭。但是放眼全中国,哪有什么机会啊?穷!大家都穷!大家都穷,那就不是大家都不行的缘故,而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问题。

 

全社会解冻时刻

 

李洪中比他哥哥李洪超幸运的是,在他最好的年纪,终于盼来了整个国家拨乱反正的那一刻。

1976年10月,以华 国锋、叶 剑英、李 先念等为核心的中央政 治局,粉碎了“四 人帮”反革 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 命”这场灾难。次年8月,在中国共 产 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正式宣布“文化大革 命”结束。

其实,对于农村人来说,林 彪出逃被摔死之后,“文化大革 命”就算是结束了。对于李洪中所在的中门村来说,真正的“文化大革 命”满打满算进行了不到4年。也就是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李洪中和他周围人的生活就慢慢安静下来了。

“文化大革 命”的中后期,李洪中当上了乡村医生,开始有意识地攒钱治病。后来,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又借了一圈亲戚朋友的钱,终于去上海把病给治了。回到家以后,一方面调养身体,另一方面当医生挣钱还债。

当个乡村医生虽然发不了大财,但比一般庄户人还要好,起码手里见天有活钱。看病不收钱,打针一毛钱,开药一般五分钱,这在如今看来还不如个要饭的,但在当时来说的确算是有本事的人。

那个时候,一户普通人家省吃俭用到年底能攒下十块二十块就很不错了,平时很难有活钱进账。李洪中一毛钱一毛钱地赚,在加上地里的收入,房前屋后栽树也赚点,日子眼见得过得越来越好。

手里一有点余钱了,他就赶紧去还债。钱放到了亲朋好友的手里,李洪中都要当面说一些感恩的话。那些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因为要不是这些人慷慨解囊,他可能活不了几年。

亲戚朋友们看到他病治好了,喘气顺了,脸色也好看了,走起路来也有劲了,都很高兴。见这么快来还钱,更是满脸满心的惊喜。当时借钱给他的时候,多数人就没打算能还得回来,要还最起码也得十年八年吧?一是看当时那个样子,去了上海不一定就能遇上好医生,更难说能够把病治好。二是看他们家当时除了几堵墙就没剩下什么了,整个家底都空了,伤了元气了,再恢复起来难哪!没想到啊!才两三年的功夫,一切都改变了。

李洪中现在回想起来,当年那是得益于全社会的解冻。如果还像“文化大革 命”初期那样,就他们家那个状况,不用说两三年啊,二三十年都缓不过来。社会解冻了,政策松动了,像李洪中那样有头脑有技术有本事的人迎来了春天。

人是一种情绪化很重的动物,心情不好的时候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以前当医生治病救人,有了些名气,但自己从来不以为然。为什么呢?因为自己身上有病,而且很有可能这辈子都治不好。你自己都是个有今天没明天的人,还有什么是有意义的呢?

这下好了,病好了,而且恰是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以前干不动的活,如今不在活下了。以前提不起精神来行医,现在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由于他为人和善,医术相对于其他乡村医生来说高明不少,再加上前些年积累下的名气,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一些人居然不远百里前来看病。李洪中虽然还是坚持看病不收费,打针开药不加价,但患者人数增多了,自然赚的钱也就多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钱赚得心安理得。

 

擦肩而过的缘分

 

我们在前文中说过,面对当时乡村盛行的“潜 规则”,李洪中一度跟他哥哥一样,对于娶媳妇这个件事想都不敢去想。但有没有疑似的幸福来敲门呢?说话话,哥哥李洪超真没有,但李洪中有过,而且还差一点就成了。

为什么说差一点就成了呢?因为这故事的前前后后,载着那个年代少有的浪漫。之所以没能成,主要是时机不对,算是有缘无分吧。

故事的女主人公姓高。人如其姓,个头不矮,落落大方。她的年龄稍大一些,是李洪中的中学同学,算是比较要好的朋友。

上学那段的经历,我们在前面章节中有说过。当时是一周回家一次,平时在学校吃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女孩子嘛!力气不够大,又要走挺长的路。于是,作为好朋友的李洪中,就自然成了高同学的搬运工。虽然李洪中那会儿身体也不好,特别是后来得知自己有心脏病之后,心理上的压力更大。但是,每周替高同学扛干粮包的活却一直坚持着。高同学也乐意让他扛,其实愿意接这个活的男生不在少数。

扛个干粮包,交个好朋友,多说了几句话,这也算缘分?当然算啦!那个年代,男女生见了面调头就走,说句话就脸红,拉拉手就担心会不会生小孩的年代,能互相认为是朋友,就已经非常靠谱了。

还有更靠谱的。大家还记得吗?我们说过,带到学校去的干粮,第三天就开始变质,先是出黑毛,接着变成白毛,然后白毛变红毛,最后变成黄毛。没办法,大家都带着毛吃。人家高同学很仔细,为了防止食物长毛,会早早地拿出来晾晒。她不仅晾晒自己的,还把李洪中的一起拿出来。很多时候,两个人的干粮就你我不分了,哈哈,算是吃一个锅里的饭了。你说,有点意思了吧?

更有意思的在后头呢!有个周末,两人一起从学校回家。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没法走了,就找了一个地方避雨。本来打算暂避一下的,没想到雨持续了几个小时,一直到了晚上八九点钟才停。中间避雨的这几个小时,两个人几乎把全世界的话都说完了。当然,那个时候也就十五六岁,要是现在的孩子肯定是恋爱了,他们那会儿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恋爱。但多多少少朦朦胧胧有那么点感觉,都觉得对方挺好的,有好感。等到了李洪中的村上,已经是深夜了。怎么办呢?前面怕有狼。要不去我家住?李洪中说了那么一句。高同学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就在哪里犹豫着。其实,要是李洪中再多说一句,人家就同意了。但考虑到父母可能不高兴,也怕她的父母担心,就一咬牙说:我还是送你回家吧!结果又走了个把小时,把她安全送回了家。等李洪中掉头往自家走时,已经接近午夜了。说不害怕是假的,万一真碰上狼呢?那个时候狼可不是什么稀罕物。但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回走,谁叫自己是个男生呢?

当时虽然没说什么,但此事给高同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大家都长大了。李洪中到乡卫生院当了一名医生,名气渐渐地大了,日子也一天好过一天。高同学还专门去卫生院实习,也想当个医生。她选指导老师,就选李洪中,用意十分明显。但无奈,大姑娘往往脸皮薄,不能主动说出口,于是找了个中间人去跟李洪中说。李洪中也不是木头,他也看出苗头来了。但是,自己有心脏病,过了今天没有明天的,说不准哪天就死了,所以不想耽误人家。怎么办呢?想了好久,等了好久,他终于逮到了一次机会。

那次是给一头牛出诊。虽然当上了人医,但毕竟是干兽医出身的,所以来请李洪中给牛马看病的也不在少数。那次要给牛打针,李洪中就让高同学打。高同学给人打针可以,但从来没有给牛打过针。她哆哆嗦嗦地拿着锥子那么粗的针头,看到牛在不住地挣扎,还没打自己先怕了,结果扎来扎去不得法,弄得到处都是血,把李洪中的白大褂弄脏了。李洪中故意大发雷霆,当众指着高同学的鼻子让她走。她就那么走了,虽然一步三回头,但最终还是走了,故事结束了。

 




第二节 盛排筵宴头一号


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往往会令人猝不及防。以前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居然突然来得没商量。李洪中娶到了媳妇,而且并没有费多大的劲儿。人们羡慕嫉妒的同时,也觉得就应该这样。虽在计划之外,但在情理之中。李洪中是公认的能人,就应该过上好日子。

 

毫无浪漫的一见钟情

 

听说河南好啊,大平原,粮食多,人家河南人拿黄豆喂牛,你说富不富?真是富!四川大姑娘戴宣一路上听同行的人这么说,这么介绍即将去往的河南。人还远没到河南呢,心先被河南征服了。

戴宣就是后来李洪中的媳妇。不过这会儿,她对未来还一无所知。家里穷,吃不饱,她是去河南走亲戚的。四川的山多,满眼满世界里都是山。她想看一看大平原,心里隐约还希望以后就住在大平原不走了。你听听,人家河南人给牲口吃黄豆!自己家怎样?人吃炒黄豆都有些稀罕。在粮食短缺的年代,哪里粮多哪里就是天堂。

从老家丰都出发,先做两天两夜的船都宜昌,再坐一个白天的车到唐河。她要去的亲戚家就在唐河县。这是戴宣二十多岁以来,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走啊走,颠簸来折腾去,但奇怪的是一点都不觉得累。心里是兴奋着,好像不是出门,而是回家。远方的唐河县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在那里会遇到什么人呢?未来是一团雾。

还记得吗?唐河县是什么地方?李洪中舅舅家就在那个县。更确切地说,策划戴宣来走这趟亲戚的也正是李洪中的舅舅。戴宣要走的那个亲戚,是李洪中舅妈的远房亲戚的妹妹。这听上去有点绕,但不是有句老话吗?叫做“千里有缘一线牵”。戴宣就是被这条看不见的红线,给从遥远的丰都牵到了唐河,并很快又被牵到泌阳,没几天就会来到中门村的老李家。

到了唐河,果然比丰都要大,吃的饭菜也好。亲戚说,喜欢河南吗?戴宣说,喜欢。亲戚说,喜欢那就别走了!亲戚话里有话,戴宣能听出来。她觉得有些脸热,低下头说,出门的时候阿爹说了,听您安排。那位亲戚是个热心肠,也是个急脾气,听她这么一说,立即去找李洪中的舅,说赶紧让你外甥来一趟!

舅舅托人捎信,让李洪中穿戴整齐去一趟。去干什么,捎信的人没说。李洪中还纳闷,乡卫生院正忙着呢,哪有功夫走亲戚?但是娘发话了,说你舅叫你去,天下下刀子也得去!再亲不过亲娘舅,叫你去就一定是有事!李洪中说,去就去吧,还要穿好的?李洪中连白大褂都没脱,骑上自行车就走。到了舅舅家,舅妈说这孩子,让你来相亲的,又不是来出诊!赶紧找了套好衣服给他换上。李洪中这才知道,原来是叫他相亲来了。

不抱希望,就没有压力。李洪中那会儿还没想到要找媳妇,而且压根就不相信会有姑娘能看上自己。虽然病是治好了,但体质不太好,重活干不了。在农村下庄户的男人,干不了重活是很大的缺陷,因为那就意味着地里的重活也靠女人。你说那个姑娘会喜欢?所以,相亲也就是装个样子,甚至连样子都不用装,无非是做给舅舅舅妈看而已。

两个人见了面,互相笑了笑,然后都把头垂下去,谁都不说话。沉闷了半天,还是戴宣先说话了,她说:你家能吃饱不?李洪中说:能。戴宣说:你还会当医生。李洪中说:是。戴宣就问了两句话,李洪中就回答了两个字。然后又是沉默,直到舅舅舅妈进来,两人都长出一口气,李洪中逃也似地走了。

李洪中饭也没吃,就要赶回乡卫生院。舅舅送他走,问他感觉那姑娘怎么样。李洪中说:还行!但保准没戏!我一共才说了两个字。舅舅说:你不懂!回去听信吧。李洪中“哦”了一声,骑上车就走。一路上,他满脑子都是刚才的见面,心说:要是娶她当媳妇还蛮好的。

第二天下午,舅舅亲自赶来,风尘仆仆,带来了好消息:人家同意啦!赶紧准备婚事吧!

 

前无古人的盛大婚宴

 

听舅舅那么一说,李洪中愣了半天,心说:这是真的吗?舅舅看出来了,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算你小子有福气!婚礼得好好办,人家大老远来,不能委屈了人家。李洪中连说:那是!那是!

怎么才叫好好办?李洪中决定办个最好的。那会儿,娶个媳妇不容易,家里那几个钱儿都拿出去了,所以婚礼想大办都难。一般人家办个婚礼,请一桌就完事了。李洪中决定办几桌?六桌!这在中门村是前所未有的。当时最好的菜是什么?七个碟八个碗!七个碟分别是:海带、海蜇、鸡腿肉丝、藕丝、红萝卜肉丝、芹菜肉丝、木耳肉丝。看得出来,这是凉菜。另外的八个碗是热菜,分别是:猪肉、牛肉、鸡肉、鸭肉、鱼肉、丸子、焖子、藕。

七个碟八个碗是当时酒席的最高级别,大家都这么说,真这么做的没有,中门村自解放以来没人这么摆过。倒不是说大家都没钱,即便是有钱也买不来那些食材。比如说猪牛鸡鸭各种肉,都是按计划分配的,不是单有钱就可以。你要是食品站没关系,拿着钱瞪眼就是买不来东西。

李洪中有没有关系?管食品站的王站长身体不好,经常这里疼那里痒的往乡卫生院跑,一大群医生就数李洪中让他觉得放心,所以你说他们俩怎样?还用说吗?不是买肉吗?尽管买!钱不够还可以赊着!李洪中说:那哪能呢?钱管够,你给我批条子就千恩万谢了!

结果呢?别人买不到的肉,李洪中买来了;别人买不来的糖,李洪中也给买来了。还有烟,白河桥牌的1.7毛一包,大舞台牌的1.6毛一包,茅庐牌的9分钱一包。人家办婚礼买几包茅庐烟就算不错了,李洪中用的是白河桥,而且一桌两包,不够再拿,预备着呢!哦,还有酒哩,也不能用差的,八毛钱一斤的瓦罐酒,一罐就4.5斤,要了10罐备着,管够!

就是鱼难弄,没得卖。怎么办?好友老刘给出了个注意,拿网去三队的塘里捞。李洪中在一队,没有鱼塘。三队有。但人家让捞吗?那可是公家的!得看谁去,老刘去就好使,因为他就是队长。老刘说,咱也不能太过分了,就下一网吧,捞多少算多少。好吧,一网下去,拉上来一称,60多斤!够啦!足够啦!李洪中心里乐开了花,最难搞的鱼也给搞到手了。

万事俱备。大宴宾客,迎娶新娘。大哥李洪超挑水、烧锅、劈柴,妹妹洗盘子洗碗布置桌椅板凳,母亲虽然身体不好也兴高采烈地张罗着着,本家老少爷们、婶子大嫂的也都来搭把手,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主动前来捧场,整个村子因为这场婚礼而没有了闲人。这是老李家三十年来头一件大喜事,李洪中憋着一股劲儿要把婚礼办好。

就是这股劲儿,把酒席婚宴办成了史上头一号。先是能说会道的司仪指挥着一对新人各就各位,一阵鞭炮过后,是一拜天地、二拜乡党、三拜父母、四拜来宾、夫妻对拜、互换礼物,然后送入洞房。宾客们则纷纷入席,盛宴拉开。

人们哪里见过这阵势?真正的七个碟八个碗,硬生生地把故事里的景象给搬到了眼前。那个丰盛啊!看着就让人直吞口水。有些个菜平时见都没见过,捏着筷子左右不知道怎么下手。所以胡吃海塞那个吃啊,真正的敞开了肚皮吃,鸡鸭大鱼肉,白面大馍馍,大碗喝着酒,大把往兜里揣糖、花生和大红枣。所有人的脸上红扑扑地挂着笑,一整天地挂着笑,一直笑到闹洞房的时候。

洞房也闹得别开生面。又弄几个菜,拿来两罐子酒,约上几个要好的兄弟姐妹,接茬吃喝说笑闹。闹洞房嘛,就是一个闹。怎么闹?小夫妻先是被众人簇拥着喝交杯酒,然后不知是谁将一把黄豆丢入新娘的衣领,大家起着哄让新郎伸进手去摸出来。刚摸了一些出来,又有人把花生和枣子丢进去,没完没了了。就这么闹,连闹三天。

 

迟来的户口与结婚证

 

这么大动静的婚礼,办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李洪中够有钱的啊!够有本事的啊!说的没错。有钱还得有人缘,当时除了李洪中能这么办,没人有那个能力。以后的婚礼,人们都以这场婚礼为标杆。但是,后来的人发现,即便是钱达到了,规模也上去了,但还是达不到李洪中当年的影响力。李洪中当年可以说是把全村都调动了,与其说是他在办一场个人婚礼,不如说是乡亲大伙儿的一次集体宣言。大家用一场婚礼,宣告了开创美好生活的信心。

其实,单屏李洪中自己,怎么可能办得成这样一次规模浩大的婚礼。先前的食材采购就不用说了,明显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就说前文被我们忽略的那张实木大床,长2.7米,宽1.7米,7为妻的意思。李洪中哪有那么好的床?是本家二哥主动出借的,说尽管用,用多长时间都可以。单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放到今天的人可能吗?还有床上的被单、被套,用的是上海红的丝绸,放到以前那可是地主老财用的。能有渠道把这些东西买来,本身就不是一人之力能办到的。

高大上的婚礼办完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日子要按部就班地过下去。婚礼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未来生活要靠双手和汗水干出来。李洪中继续一边务农,一边在乡卫生院行医,生活过的紧凑而充实。家里的苦活、累活、重活还是大哥李洪超一个人顶着,妹妹李明庭也是一个干活麻利的人。母亲身体不好,但自从有了儿媳妇之后,精神头好了很多,以前难见的笑容也经常挂在脸上。

什么都往好的方向在发展,眼看着日子红红火火地过起来。唯一不尽如人意的是,新媳妇戴宣的户口问题遇到了麻烦。这边虽然是结婚了,但如果要落户必须得她老家的公社开证明。偏偏老家那边在公社里没有什么关系,说不上什么话,这个证明人家就拖着不给开。没有四川那边的证明,河南这边就落不了户,不仅领不到正式的结婚证,最严重的是在队里开不到工分,领不到口粮。那会儿,对于社员开荒弄自留地已经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是对于没有户口的却是严格得很,要命就是不给机会,连一寸自留地都不给。后来不搞人民公社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队里的田地按人头分给个人,也是因为戴宣没有户口,失去了分地的资格。看到大家都有地分,自己却两手空空,戴宣曾一度很失落。但她天生性格温和,一大家子人养着她也没问题,谁也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对她另眼相看。正好相反,由于她的到来,把全家人的生活照顾得非常妥当,所有人都为她竖起大拇指,说老李家娶了她这么个媳妇是全家人的福分。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要问问:后来这个问题解决了吗?当然解决啦,不过要等到几年以后了,当大儿子李民业出生的时候。我们在下一节的内容中会讲到。在此,我们还要提一下另一个人,就是李洪中的三婶娘,七八十岁了,无依无靠,李洪中把她接到家里赡养,吃的和穿的跟自己的娘一样。其实李家一直有这个传统,前面章节我们也提到过,早在李洪中父亲那一辈,他们就收养过一对外甥外甥娶了媳妇,外甥女出嫁了,才先后离开了李家。那期间,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李家都对他们不离不弃,始终保持着极强的家族观念。到后面,我们还会讲到类似的故事,在此先卖一个关子吧。

 



第三节 开枝散叶正其时


虽然生活还有诸多的不如意,但春天总还是来了。春回中国大地,万象更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河南是中国的中原地带,泌阳是就全国来说是中原的中原,对于新时期的脉动更为敏感。李洪中则是从一开始就赶上了。他在“文 革”结束那年结了婚,转年就让老李家添丁增口了。

 

老大李民业呱呱落地

 

1977年7月初二这天跟往常没有多少不同。李洪中一大早就出诊去了,他感到不同的是觉得这天的天气特别清爽,毕竟是7月份了嘛,天高云淡,风和丽日。戴宣挺着个大肚子把他送出门,然后向往常一样打扫卫生、洗洗涮涮,还准备到田里去干点农活。

晌午时分,正准备做午饭呢,肚子开始疼。那个年代,医疗条件跟不上,预产期也算不准,虽然羊水都破了,也拿不准是不是就要生了。营养也跟不上,戴宣的身体一直比较虚弱。但是农村人不管这个,大大咧咧地就那么过。肚子刚开始疼就钻心地要命,往床上一躺就起不来了。幸好李洪中及时地赶回来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有事,干脆就提前回来了。一回来就看到躺上床上的老婆,学医的李洪中当即判断——要生了。

下午两点左右,孩子生出来了,母子健康。一看,大胖小子一个!全家人乐开了花。这是二十多年来,老李家头一回添丁,而且是个胖大小子!虽然李洪中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是其他人都特别看重男孩,于是皆大欢喜。毕竟是第一次当爹,李洪中走起路来轻快地像个小孩,嘴里还哼着小曲儿。街坊邻居也跟着高兴,宣哥说:看你那样儿,一准生了个带把儿的!其实,说心里话,生个女娃娃,也照样高兴,他还想着第二胎要个女的呢!

第三天起名,起个什么名呢?李洪中想:不想让这个孩子当官,做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最好!你看,舅舅倒是当官的,官还当得不小,结果呢?没过几天好日子,这个运动那个运动的,整天地提心吊胆。相比之下,做个大国小民,平头老百姓一个,倒是可以有些幸福,就是我李洪中这样的。李洪中这么想着,脑海里就闪出一个“民”字。孟子不是说过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毛主 席不也说吗?为人民服务!干脆就用这个“民”字,希望这个孩子长大以后本分做人,做一个幸福的平头老百姓。“业”是辈分,到了这一辈儿都得用。于是,大儿子的名字确定了,就叫——李民业。

满月酒虽然与婚宴紧紧时隔一年多,但规模和质量都已经全面实现了超越,又创造了纪录——办了12桌,每桌8人,22个碟加18个碗,碟碟碗碗的都是硬菜,酒是上好的南阳老白干,烟是最贵的白河桥,全庄顶尖。当时,能摆8桌的就是一流的,一般人家也就摆三四桌,摆12桌的全乡都罕见。

这次是老支书亲自担任主持人。那位老支书大家有印象吗?就是那位上过抗美援朝战场,还光荣负伤,后来闹“文 革”被批斗,让李洪中带着一群红 卫兵给保下来,趁夜色偷偷送走了的那位。“文 革”结束后又荣归故里,继续任村支书。

老支书可能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吧,主持人做得格外卖力。客人来了,老支书高声喊:“客来,迎请!”客人吃饱了喝足了要走了,老支书高喊:“客走,恭送!”中间主持词都是仔细琢磨过的,老支书叉着腰那个会说啊就不用提了。所以宾客都听得舒舒服服,吃得开开心心。很多客人吃完了饭,喝完了酒,还不想走,就安下桌子打扑 克,等到晚上继续坐席吃酒,热热闹闹到深夜。

这一天从天蒙蒙亮到第二天蒙蒙亮,李洪中都沐浴在兴奋和幸福之中。就在一年多前,自己还不敢说能否讨到媳妇;再往前推个三五年,被病魔缠身的时候,都不敢说能活到现在。如今好了,媳妇有了,儿子有了,老天真是太眷顾了!

等所有宾客都离开之后,李洪中早已是醉了醒,醒了醉,醉了又醒,但他心里一直跟明镜儿似的。他找到哥哥李洪超,看到哥哥忙前忙后、疲惫不堪的样子,他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只有任眼泪断线珠子一样流。

哥哥比他大6岁,像一个老父亲一样呵护他,把所有重活、累活扛了下来。生活的重担把他压得未老先衰,年纪也大了,娶媳妇是不可能了,他也不再想了。弟弟好,他就好。看着弟弟越来越好,他觉得比自己好都高兴。他才是顶梁柱!他才是幕后的英雄!没有他,这个家早就撑不下去了!李洪中看着哥哥,心里这么说着。

 

贺业春萍龙业排着队来了

 

次年12月初四晚上九点,大女儿降生。我们前文说过,李洪中没有重男轻女观念,当时生了老大民业之后,他想着第二胎要是个闺女就好了。结果想什么来什么,女儿一声啼哭圆了他的梦。

其实在怀着时,差不多就感觉到是女儿了。戴宣特别喜欢吃辣,当然跟她是四川人有关系,但跟怀民业是完全不同,见到辣子就流口水,甚至做梦都想吃辣。

有儿有女才是个“好”,儿女双全让这个家更加完整。也是三天后起名,李洪中想到了一个“贺”字,上面一个“加”,下面一个“贝”,自己不是老想要个女儿吗?如今真的添加了一个宝贝!多好一个字啊!就叫李贺业!

李洪中还暗想:加一个宝贝还不够,再多加两个才好哩!

三年的端午节,他的理想又实现了。

生老三的时候,医疗条件已经好多了,可以算出预产期了。但是算来算去,就在端午节前后,或者说就是五月初五那天。按当地的习俗,端午节是屈子的忌日,生孩子不太吉利。在这个问题上,反而是年纪大的奶奶思想更加开通,她说:没事!没事!我说没事就没事!于是,大家在她的带动下,一提到老三就没事没事地说,说顺了嘴,说成了习惯。

1981年端午节那天,快到中午了,好像没有要生的意思,大家都舒了一口气,认为避开端午节生产的可能性很大。戴宣也觉得没事,不是快中午了,做饭吧,就开始和面,然后揉面,再压面条,一个手撑着,一个手压着,就那么几下,坏了!肚子疼!躺下就要生!全家人一阵忙活!呵呵!就是这天!算准了这天!

几个小时后,顺产,母女平安。奶奶说,你看看,我说的没错吧!我说了没事就没事,结果是真没事!大家都说:是啊,是啊,没事,没事。那索性就叫“没事”吧,结果老三的ru名就叫“没事”。

光有ru名还不成,三天后得起名字。叫个什么好呢?这老三呀,很特殊,自从知道预产期是端午节时起,所有人都担着心,生怕难产啊,或者什么病什么灾的,结果一切正常,母女都平平安安。所以在起名的时候,李洪中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平”字,平安的平。本来也是“业”字辈,但如果叫“平业”的话显然不好,那就不是平平安安的平了,却成了平平庸庸的平,再加上家族对女孩是否按辈分取名没有硬性要求,所以就不考虑辈分了。后来大女儿李贺业成大后,也自己将“业”字去掉,叫李贺,更像个女孩的名字了。这是后话,以后在细说。当时李洪中想到的另一个字是春天的“春”字,因为老三生于春夏之交。北方的春天来得晚,走得迟,端午节正是风光美极之时,就叫“春平”吧,春天平安地过去了,除了带来了美丽,没有留下一丝遗憾,却将八九个月的担心都给带走了。嗯!李春平,很好的意头。多年以后,春平长大了,也自行改了名字,把“平”改成了“萍”,也是为了听上去更像个女孩。

老三春平出生的1981年,正是计划生育开始严抓的时候。那个时候推行的是一胎政策,农村人如果第一胎是女孩还可以申请生二胎。但老大是男孩,而且已经有了老二,无论从什么角度讲,都是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按照规定要重罚,牛牵走,猪绑走,家具、粮食、门全部抄走,房子也用钢绳给你拉倒,弄得日子都没法过。李洪中却没有那么狼狈,为什么呢?因为他人缘好。

李洪中平时待人最讲礼仪,人心得又是公认的善良,再加上他奔波行医,救死扶伤多年,碰上家里拮据的干脆是免费看病给药,全乡上下没有不说他好的。村大队要处理他超生的问题,怎么处理呢?全体委员讨论决定——罚他1000个砖吧。听清了,不是1000块钱,而是1000块砖。

不就是砖嘛!自己烧!反正到处都是黄土,随处可以找到砂石,自己凑活着也懂一点烧砖的技巧。于是,全家齐动手,连师父都没请,自己支起炉子就烧。结果还算不错,砖烧出来虽然模样丑点,盖房垒墙的也不碍事。大队里的干部们一看,还不错,抬手就给过了。那批砖交上去后,都用作了啥?砌了大队部屋尖的那段最显眼的墙。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回去看看,那段墙头还在,你说烧得质量好不好?

罚款变成了罚砖,罚款的事就这么过了。但事情还没有了结——既然是超生,就没有地分。对于农村人来说,没有土地就没有口粮。当年戴宣刚嫁过来时也是这样,过了好几年才分了地。现在老三一下生就没地,而且还真的没地方喊冤,谁叫你超生呢!不过,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李洪中不是和大队书 记关系好吗?国土没得分,但队里有自留地,而且是12亩最好的水田。大队书 记知道李洪中是好人,怎么能让好人受委屈呢?就给了他三亩!你看,不仅没亏,还赚了。

第二年的农历大年三十,早上七八点。老四来报到了!这孩子早不来,晚不来,正赶上大年吃年饭的时候来。跟老三春平恰好相反,按照当地的习俗,这个时辰降生的孩子有福,一辈子吃穿不愁。叫啥名字呢?大年三十啊!龙吧!就叫李龙业。好吧,小儿子李龙业隆重登场!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正道行者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