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童年是一个大迷宫
饿!饿!饿!我到现在就不知道当年是怎么活过来的。有人说,人在饿红眼的时候,什么事都干的出来,但我们那个时候却宁可饿死也不偷不抢,宁可累死也不偷奸耍滑,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
——李鸿忠
看电影《1942》,看到了人性动物的一面。在饿急眼的时候,自私自利很普遍,坑蒙拐骗是常态。为了嘴里的一口饭,可以丢弃家人,可以出卖灵魂,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什么事都干的出来”。但是,在中门村李家这样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以至于会让你产生一个错觉——李家没有挨过饿。到底有没有挨过饿,接下来你一看便知。
——房间里的大象
【李氏家训】
1.要知恩图报,要用实际行动,报答那些对我们伸出援手的人。
2.对于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要不抛弃不放弃,都要相扶相搀。
3.无论什么年代,无论什么领导,都喜欢踏实肯干不耍滑的人。
第一节 艰难童年不堪回首
为什么说是迷宫?因为看不懂,不会走。在那个时代,新中国成立的前后五年,咱们的国家正经历着像盘古开天辟地那会儿一般的混沌模样。大乱亟待大治,百废亟待振兴,不用说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就算是成年人对于急剧发展的历史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本书的核心人物——李鸿忠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生的,他眼中的全新世界在当时大多数成年人眼里同样地陌生。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看一看当时的世界。
出生就命悬一线
1947年7月26日,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泌阳县高店乡中门村的李家又添了一个娃。虽然是个男孩,但父亲李进兴并没有多少喜悦。这是他的第六个孩子,前面五个已经不幸夭折了四个。这一个的命运又将如何呢?他抱着这个新生命,看着灰蒙蒙的天,发呆。
不是说李家是小康之家吗?怎么养个孩子会这么难?咱们还得谈谈那个时候的实际情况。
据记载,解放前,中国农村婴儿的存活率不到40%,也就是说十个新生儿会夭折六个。什么原因?一般来说,有五个:其一,接生婆不专业,遇到难产就没招。其二,消毒不彻底,易感破伤风,有“七天风,八天扔”的说法。其三,麻疹、天花、猩红热、肺炎、伤寒等传染病都是致命的。其四,医疗、医药落后。其五,有病不求医,却问巫医、神汉、神婆、和尚、道士。
李家虽然家境还好,但那是相对而言的,至于婴幼儿所需的营养跟别家一样缺乏。更为严重的是,孩子的妈妈长期体弱多病,再加上整日劳累,营养又跟不上,所以根本就没有奶水。前面几个哥哥和姐姐是又病又饿,大多没撑多久就没了。不幸当中的万幸是,李鸿忠上面还有个哥哥活下了下来,比他大六岁,就是现在李民业、李贺、李春萍、李龙业他们的大伯,名叫李鸿超。后来,又添了个妹妹,叫李庭明。这个妹妹,是个苦命的人,后面章节会提到。
李鸿忠出生了。父亲李进兴看了看就出门干活去了,母亲拿了块破布片包了包,随手也就扔到了一边,也自顾自地忙去了。按照这个节奏,这个小老七活下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没有奶水,面糊糊呢?没有!凡是你能想到的婴儿能够吃的东西都没有。饿了只能喂点水。不知是生命的奇迹,还是老天的垂怜,光喝水居然也能让孩子挨过了三天。
后来,眼看着不行了。
这个时候,六岁的哥哥带来了村西头的一个婶子。这个婶子也刚生了娃,奶水还算够用。是哥哥先听到了消息,回来报信。父亲母亲跑到她家央求她来给孩子喂喂奶。起初她不同意,但最后还是乡里乡亲的情分促使她来了。进门,她就说你家小子天天到我家耍赖,我们管不起饭就来了!众人哈哈大笑,说这下孩子有救了!
如今,这兄弟俩一个六十多,一个七十多,感情好得不得了。李鸿忠总是跟儿女们说,你们爹的命是你们大伯给救的,你们怎么孝顺我就怎么孝顺你们大伯!
喂奶的是来了,但小家伙居然不吃!吃了几口,有点力气了,就哇哇大哭。这是怎么了?好像奶水有毒似的。还是哥哥最早发现的,说弟弟肚子上有蛆。众人忙解开布包。可不是嘛?肚脐眼里全是蛆,已经烂穿了肚子!赶紧用奶水冲,一冲一大坨,一冲一大坨,令人恶心,也叫人落泪。
看!又是大伯救了你们爹一命!是亲哥哥,更是救命恩人!到现在,李鸿忠掀起衣服给大家看,发现他是没有肚脐的,就是那个时候给蛆吃没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李洪超、李鸿忠兄弟俩相依为命,相伴走过七十年,成为兄弟帮扶的典范。
就这样,小小的李鸿忠得救了。那个婶子好人好报,活到了九十多岁。在她的晚年,李鸿忠经常去看望她,给她买好吃的,逢年过节还给她钱,报答她当年的救命之恩。他还经常拿这个故事教育儿女们,要他们懂得知恩图报,并订立为李家的一条家规。
一段尘封的佳话
兄弟姐妹的相帮相扶,这在李家是一个传统。往早了说,前文我们提到三哥拿自己的命去换九弟的命,在家族里一直被奉为榜样。往近了说,李洪超、李鸿忠兄弟一起走过了漫长的70年,如今还相伴着往前走。这都是强烈的家族观念和代代相传的家族传统在起作用,这种观念和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李民业、李贺、李春萍、李龙业这一辈。他们这一辈兄弟姐妹携手创业,在异乡东莞也开创了一段佳话。
闲空的时候,李鸿忠还时常提起家族的另一段佳话。都说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但是如果闺女遭难了,娘家人还管不管?当然得管!那要是闺女不幸去世了,撇下的两个孩子,娘家人管不管?这个就不一定了。因为毕竟孩子是另一个家族的孩子。但是,放在李家,这事就没得说!说什么也得管!
上面所说的李家闺女,就是李进兴的妹妹,李鸿超和李鸿忠的姑姑。姑姑远嫁他乡,本来跟其他家庭的闺女一样,跟娘家也就是维持个亲戚关系,更何况在那个交通不便、物质匮乏的年代,几年不回娘家的情况常常有。但是,意外发生了。姑姑、姑父相继离世,撇下了一对未 成年的儿女。他们虽然还有爷爷奶奶,但是老家人自己连饭都吃不上,已经没有能力再管两个孩子了。
那个时候的李家早已是今非昔比了。以前做的小生意都相继关停,全家族重回农耕状态,能养活自家人都实属不易。但李家兄弟商量,就算是大家一起挨饿,也不能不管妹妹留下的两个孩子!于是,他们把孩子接了过来,几家人一起抚养。
李鸿超、李鸿忠及众多堂兄弟姐妹就是和这对表哥表姐一起玩着长大的。在童年的记忆里,这对表兄妹跟其他小伙伴们没有任何区别。如果当时有照相机的话,那么大家的一切重要时刻都会有他们的身影和笑脸。李氏家族的每一个家庭都把这对兄妹当成自己的孩子,在吃穿上甚至都要好过自己的孩子。他们在李家生活了20多年,没有受过顶点委屈,也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后来,表哥在李家娶了媳妇成了家,好几年后才搬回到他的老家生活。表姐直接就是在姥姥家出嫁的,李家就像嫁自家的闺女一样给她风风光光出门子。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表哥、表姐每年都回来看望大家,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们那边有什么大事,都会通报一声,一切规矩和礼节都按照家里人的规格操办。这样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他们双双离世。
如今,表哥、表姐的儿孙们仍然跟李家保持来往,延续着李氏家族一贯的传统与精神。这成了李鸿超、李鸿忠老爷子常常念叨的陈年往事,他们总是反复强调,以后的李家的子子孙孙都要记住这段佳话,以此为榜样,把重情重义的家族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偷偷给地主送饭
就在李鸿忠刚满月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件。
1947年9月,中国共 产 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柏坡村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声势浩大的“土地改 革运动”拉开了帷幕。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面对“土改“运动,眼见地主阶级的惨状,泌阳李氏族人终于体会到了当年三爷和九爷坚决不卖地不当地主的深谋远虑。曾经的地主到底有多么惨?活生生的事实就发生在童年李鸿忠的眼前。
当时的村支书是个退伍军人,听说是个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军人在当时是个金色的光环,更何况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了,那简直是光芒四射。他来到村里做支书,迎头撞上的就是土改运动,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批斗地 主。
中门村有两个大地主:一个已经死了,留下个快80岁的老婆;另一个也80多了,还是个老中医。虽然都已经是黄土埋到脖子的年纪了,但仍然没有躲过被批斗的命运。
那个“地主婆”以前大家都喊她三娘,要打土豪分田地的时候才改口喊她“地主婆”。她男人在解放之前就死了,很快地和房都被瓜分了。在她被批斗之前,她早就是全村最穷的了。她自己搭了一个茅草屋,跟一条流浪狗住在一起。在别人眼里,她是个地主婆。但在小小年纪的李鸿忠眼里,她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奶奶。有些时候,她居然能够变魔法般变成吃的东西,塞给李鸿忠手里,饥肠辘辘的李鸿忠会立即塞进嘴里,然后冲着三奶奶笑。这么穷,有这么好一个人,为什么还要遭批斗呢?为批斗而批斗。土改运动要搞得轰轰烈烈,就得打土豪,打的就是她这样的地主婆!结果呢,她被戴上高帽子游街,然后被绑在大西岭的树干上,不给吃不给喝,就那么曝晒着。你想啊,80岁的人了,怎么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李鸿忠背着大人,偷偷给她送过一条红薯。可惜,红薯是生的。她没有牙齿,咬不动。
另一个遭批斗的是个老中医,方圆几十里都来找他看过病。李鸿忠小时候就经常找他看病。他给小孩和老人看病,从来都不收钱。在五六岁的李鸿忠眼里,长大后的理想就是能像他一样看病救人。就这么一个大善人,因为有30亩地而成为村里的大地主,被拉出来批斗。其实,批斗他的人都曾经找他看过病,多数也曾受过他的恩惠。但地主就是地主,在当时人们眼里那是对立的两个阶级。80多岁的老人家被拉上台批斗,完了又被责令去大东沟捡石头修路。太可怜了!李鸿忠和他的哥哥李鸿超及妹妹李明庭有时候会去大东沟看他,但对于这三个孩子来说出了觉得可怜什么忙都帮不上。
第二节 饥寒交迫的小学
1953年,李鸿忠虚岁7岁,开始读小学。如今的小孩子上学,那是一件大事,什么东西都要准备得周全。而李鸿忠上小学那会儿,是什么准备都不用——吃在学校、住在学校。你可能会说,那多好啊!不用家里操心。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看看下面这些段落的文字,你就知道到底是咋回事了。
历史再一次面临转折
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1949年无疑是千百年来最大的历史转折。但对于北方的庄稼人来说,历史的大转折其实发生在1947年秋天。
在那年秋天,庄稼人开始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可是了不起的大转折!中国的农民千年年来何曾有过这样的机会?耕者有其田!这一开天辟地般的梦想,在李鸿忠出生的那年秋天居然给实现了。
李鸿忠的父亲李进兴正为怎么养活这第七个孩子而犯愁,居然被告知从此以后有地啦!他喜出望外,抱着满月不久的李鸿忠冲到田野里,面对着生气勃勃的庄稼地,兴奋地对怀里的儿子说,儿啊!以后不怕了,再也饿不死人了,我们有地了,感谢共 产 党!从来不问政 治,不参与争斗的李进兴,面对共 产 党 给他的土地,还是打心底里由衷地升腾起对共 产 党的感恩。
这次土地改 革运动是革 命性的,是划时代的。全国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多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同时免除了当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免了租,又分了田,好事一桩接着一桩,老百姓真的翻身做了主人。他们手里拿到的土地证从法律上确定了土地的所有权,而这个所有权是永久的,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的,是有史以来最彻底最沉甸甸的红本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算是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有了《物权法》及不动产登记的今天,改 革的力度其实也没法与当年的土改运动相提并论。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李鸿忠虽然出生在物质匮乏的建国之前,虽然一出生就命悬一线,后来身体也一直很弱,但毕竟是遇上了中国最好的时代。
在他七岁之前,这段被称为人生最重要的那几年,各方面都是不错的。因为父母手里有土地,面对未来是充满着希望的。只要有希望,人的精神就不会差。只要做父母对未来心存憧憬,哪怕是没有什么文化,对孩子的教育总也不会太差。何况,李家是什么家风?勤劳、质朴、善良。这些优良的传统,都在中国大历史黄金般的7年传给了李鸿忠人生成长最重要的7岁之前。最好的东西,在最好的年代,对最好的年龄,以最好的方式,完成了最好的传承。如果化用一句诗来表达,就是:金风玉露恰相逢。
7年弹指一挥间,7岁很快就过去了。就在李鸿忠准备上学读书的时候,中国历史再一次发生了转折。这一次的转折,持续时间久,波及范围广,影响力度大,如同一场风雨交加的梦,梦中又层层套着梦,昏昏沉沉,战战兢兢,要到30年后才会醒来。
这一年是1953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了。
一开始,上级号召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互助组是个什么玩意儿?就是让几家农民把自家的土地拿出来,共同耕种,集体分配。这个法子,听上去还可以,毕竟土地还是在自己手里攥着。紧接着,“互助组”成了“初级社”,“初级社”变成了“高级社”。到了1955年,“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来到,人民公社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刚刚到手的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藏在怀里的土地证还没有捂热的功夫,旋即就什么都没有了。不仅土地成了公家的,犁、耙、镐、锨,牛、马、羊、猪,锅、碗、瓢、盆也是公家的,连房子都是公家的。属于一个家庭的,就是一张床、一条被子;属于个人自己的,一只碗,一双筷子,如此而已。
那段特殊的历史,那样特殊的社会形态,导致了接下去李鸿忠和他的小伙伴们所要经历的特殊的小学岁月。没有人愿意过那样的日子,没有父母情愿让孩子们遭遇那样的童年,但那样的童年和那样的日子就这样“轰”地一声展开了。
挨饿受冻的小学时代
1953年秋天,李鸿忠和村里大部分同龄人一起进入高店小学读一年级。高店是乡政府所在地,距李鸿忠家所在的中门村有不小的一段距离。从家里去学校,要路过一片很大的坟场,要走一段时常有狼出没的山路,途中还有几个很深且有积水的大坑。这段路连大人都不太敢单独走,就更不用说小孩子了。所以,同村的几十个孩子上学和放学都是一起走,决不允许也绝对不敢单独行动。
那会儿的学校是全寄宿的,吃住都在学校。特别是吃,必须在学校吃。为什么?因为家里没有孩子的口粮。家里人跟着集体吃大锅饭,每人只有一个碗,一双筷子,到时间了就去集体食堂吃饭。孩子只要上学,口粮就在学校,得去学校食堂吃。哪怕是周六、周日不上学,也不能在家里吃。家里没吃的,回家看看父母,到饭点了还得回学校。
说是学校,其实就是几间茅草屋。大门朝东,大门边有一个班,南边两个班,西边三个班,北边一个班,老师公办室也在北边。西北角是宿舍、饭堂和厕所。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安排,把厕所和饭堂放在一起。厕所是露天的,就那几块大石头垒个台子,后面是一个大大的坑,就顺便用作化粪池,没有盖子,时常有学生掉进去。
开的课只有语文和算术,一个老师教几个年级,所以全校也就三四个老师。老师也是在学校吃饭,但不在学校住。前面说过,教室都是茅草屋,里面的教学设施只有老师们垒的一个土台子,没有课桌椅,同学们都是席地而坐。班上20几个同学,人人在地上用树枝画个四方形的框框,就是自己的势力范围,经常会为了争抢地盘而打架。一二年级的教室连块黑板都没有,后面的高年级黑板是有,是老师用木板涂上墨汁制成的,但时常没有粉笔,于是黑板就成了摆设。
说说吃。一般情况下,顿顿吃红薯。每人发一两条,饿不死,也不管饱。偶尔有改善生活,吃顿大米干饭或豆面条,碰上这种机会就跟过年似的,但也是不管饱,只能解个馋。总之,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吃不饱的。如今小学那几年给李鸿忠留下的印象就是饥肠辘辘,一天到晚都是饿,分分秒秒盼着开饭。开饭了又吃不饱,还是饿。
不光是饿,还冷,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这就是咱们接下来要说的住了。老师在学下里吃,不管怎样还断不了粮。但是,老师不在学校住,住就成了比吃还艰难的事。几百个孩子挤在一间四处漏风的大茅草屋里,夏天怕雨,冬天怕风。雨来了,没有一个不成落汤鸡的,因为窗户没有玻璃。也是因为没有玻璃,到了冬天,那北风那个吹啊,跟刀子似的。要是碰上下大雪,个个得变雪人。床是名义上的床,其实就是几个土坯堆的。李鸿忠刚上一年级和二年级时,因为个子小,不能打,所以连个土坯都抢不到。晚上睡觉,一张被子上下一卷,既当铺的又当盖的,小狗一样蜷缩成一团。
实在是太苦了,孩子又小,又没人管。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夜夜鬼哭狼嚎,有的一哭就是大半晚上不停,还产生连锁反应,十几二十个孩子一起哭,声音能传出几里地去。说来也怪,那个时候的父母怎么那么狠心?把七八岁的孩子丢在学校不管?要是被狼叼了去怎么办?
还真别说这是乌鸦嘴,真的有小孩被狼叼走的。有个三年级的孩子,夜里出去撒尿,就被狼给祸害了。这个事一发生,所有人都不敢夜里出去了。一到夜里,孩子们就把房门关上,还用木棍顶得死死的,那些经常哭的孩子也变乖了不少,一说狼来了就吓得没人敢吱声。其实,李鸿忠从门缝里看到过狼,两只眼睛放出蓝色的寒光,叫起来声音瘆人。这种情况下,人人都吓得蜷缩在被窝里,瑟瑟发抖。
夜里上厕所可以在宿舍里解决,那渴了怎么办?虽然井就在离宿舍不足10米的地方,但是大家还是不敢出去。就算是壮着胆子出去,也不敢去打水。井很深,像一张黑色的嘴巴,准备着把孩子们一个个吞下去。怎么办呢?也难不倒孩子们。两个方法:一是常规方法,就是白天提前把水准备好;二是冬天时候可以吃屋檐垂下来的冰棱子。但就算是第一个方法,到了冬天也会结成冰坨子。那还是渴啊,就吃冰。
其实,不光是夜里喝水成问题。白天也是缺水喝。北方人很清楚,这是北方的特点。水是必须要到井里打的,地面上的水几乎找不到,特别是冬天,河水都是枯竭的。到井里打水是技术活,有老师在还好,老师用水桶打上来,孩子们分着喝。老师打水是按时间的,一般是饭后打水。平时不打水怎么办?高年级的孩子自己弄根绳子,绑着搪瓷缸子打水。打上来也只顾自己喝,低年级的学生捞不着,不也敢靠近井边。李鸿忠读一二年级的时候,就跟着几个同学到附近的农家讨水喝。可是三天两头去讨,人家也烦了,人家的水也是去井里打来,然后几里路挑回来的。夏天还好,有雨水,冬天就更稀缺了。冬天时候,李鸿忠他们就去学校后面的大坑,里面不是常年有积水吗?找看上去干净点的冰砸来吃。啃着冰咯噔咯噔的,挺好玩,但伤胃。李鸿忠现在的老胃病就是当年吃冰给伤的。
如此这般。现在想想,当年是怎么活下来的?这些事,说给今天的孩子听,他们一定认为是天方夜谭。但那不是瞎编出来的故事,那些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在李鸿忠的童年,在当时几乎所有农村孩子的童年,真实地发生过的。
第三节 小不点儿坐火箭
坐火箭?不会吧!连饭都吃不饱,还能有火箭坐?骗人吧!呵呵,真的是可以坐火箭,小小年纪的李鸿忠就经常坐。不仅可以坐火箭,还可以放卫星呢!不懂吧?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待遇。要不,你也坐一次试试?牛不是吹的,让你坐,你还真的做不了。不信,你看!
1亿“钢铁侠”诞生
怎么“钢铁侠”都出来了?那是漫威影业出品的一部科幻冒险电影,发生在2008年的美国。电影里有一个钢铁侠,很能打。而我们要说的钢铁侠发生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比美国故事整整要早半个世纪,而且故事里不止一个钢铁侠,准确地说应该有1亿个钢铁侠。
1958年。李鸿忠虚岁12,新中国9周岁。12岁的李鸿忠,在这一年第一次听说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钢铁”,而且还因此知道了有个东西叫“英国”,还亲眼目睹了这两个东西把中国人秒疯的全过程。
建国后的几年,全国人民干劲十足,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看到经济建设原来这么好搞,人们的浪漫主义的情绪被激起来了。到了1958年,全国提出要“超过英国,赶上美国”。于是,“大 跃进”运动开始了。
所谓“大 跃进”运动,就是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几倍、几十倍地增长。例如,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335万吨达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达到3000万吨;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产50%,达到10500亿斤。真敢想啊!当时的人们不仅是这样想的,还紧锣密鼓地这样做了。于是,“坐火箭”和“放卫星”的概念就出来了。如果你任务完成得好,速度快,那么就说你是“坐火箭”;如果你任务不仅完成了,还几倍、几十倍地完成了,那么你是在“放卫星”。后来,人们发现,几倍、几十倍地完成是不可能的,但又必须报战绩,怎么办呢?直接“放卫星”吧!于是,亩产几万斤的“卫星”在全国各地频频放,你今天放个大的,我明天放个更大的!
人人秒变“钢铁侠”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生的。1958年提出的目标不是1070万吨吗? 到这年的7月,全国的钢产量总共才380多万吨。也就是说,剩余的五个月时间,必须完成近700万吨的任务。这个产量靠常规生产显然是无法完成的!怎么办?聪明的中国人想起了老办法——发动群众,组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群众运动!
Good Idea!
中央登高一呼,全国各地闻风而动!河北省要求各地委、县委第一书 记都要亲自挂帅。山西从省到地(市)、县各级党委都成立了钢铁办公室。内蒙古提出通过抓生产、抓原料、抓设备、抓技术、抓运输形成钢铁链。山东省要求各级党委把钢铁生产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政 治任务。江苏省要求各地开展钢铁高产竞赛。湖北省要求全省立即动员百万大军办钢铁。湖南省要求把全年钢铁生产任务提前在10月份完成。江西省决定日产生铁1万吨。
李鸿忠所在的河南省也不敢示弱,决定从省委书 记到每个省委常 委,都要抓钢铁生产。单是9月份,全省就投入45000多座炼铁炉,动员360万钢铁大军,出动40.7万辆各种运输工具,打了一个日产生铁18693.92吨的大胜仗。这个数字,比在钢铁工业基地辽宁以及吉林、黑龙江三个省当时的生铁日产量还要高。《人民日报》为此还发表了《祝河南大捷》的社论,要求各地像河南一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紧紧地抓,狠狠地抓。
河南第一个放钢铁生产“卫星”的是鲁山县,该县在这年8月28日率先放了第一颗日产千吨铁的“卫星”。随后,鲁山又提出要力争尽快达到日产铁两千吨以上的新目标。9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向日产千吨铁的鲁山人民致敬》的社论,称鲁山县的这一新举措,“是钢铁战线上的一大喜讯,是土高炉大面积丰收的卫星”。鲁山果然不负众望,9月28日,再次放出一颗日产生铁34360吨的大“卫星”。
鲁山县这一举措,直接推动9月29日成为“全国大放钢铁生产卫星日”,有8个省宣布生铁日产量突破了万吨。河南还是在全国领跑,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在29日这天,河南全省参加大炼钢铁劳动力577万多人,12.8万多座各种炼铁炉共产生铁90784.68吨。山东29日共产生铁67390吨,河北日产铁58300吨,山西日产25700吨生铁,湖北日产生铁16920吨,湖南日产生铁15517吨,江苏日产铁14924.733吨,四川日产生铁10200吨。
在这些省份的带动下,土高炉迅速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新华社曾对各省、市、自治区已建和在建的土高炉进行过专门的统计:9月份,全国土高炉11.6万多座,10月猛增到60多万座,11月发展到数百万座。这些小土高炉遍及农村的田间地头、城市中的车间街道,甚至高等学校的校园里、各级党政机关的大院里。
没有铁矿石怎么办?千方百计搜罗各种废铁,以至于老百姓家中铁锅、铁铲、铁锁甚至所有铁器,都当做废铁投进了土高炉,烧结成根本不能用的铁疙瘩。没有焦炭怎么办?哪里有千吨铁,哪里就有万吨煤!发动男女老少上山找煤!找不到煤,就伐木拆房烧木炭代替!天哪!如此以来,全国生态系统惨遭毁灭性破坏。
这么折腾的结果如何?据冶金工业部12月19日统计,全国生产钢1073万吨,比1957年的钢产量535万吨增加了一倍挂零。12月31日,新华社又宣布全年钢产量达到1100万吨。任务虽然完成了,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1958年完成的1073万吨钢中,能够使用的只有800万吨。据统计,超过1亿中国人投入钢铁生产,给“钢铁元帅”“停车让路”,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工业与交通运输的比例、工业内部各部门间的比例严重失调。更为严重的是农村青壮年都去炼钢铁,导致当年大量的农作物成熟了也不能收回。这方面的数据,我们在下一章还会提到。我们现在要说的是,虚岁12岁的李鸿忠在大练钢铁运动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最环保的“钢铁侠”
全国那1个亿的钢铁侠之中,虚岁12的李鸿忠能算一个。不仅能算一个,先比那些砍伐森林、烧土高炉污染环境的人,李鸿忠和他的小伙伴们的做法是绿色的,环保的,唯一值得赞扬的。
李鸿忠相应大练钢铁运动的方式,是第一时间把家里做饭的锅和门上的锁上交了。然后,央求一个姓侯的老师派他去四道沟捞铁砂。那个时候,并不是谁想去都可以的,一般来说只允许高年级的学生去的。但是,侯老师经不住李鸿忠的软磨硬泡,最终被他小小年纪却有大大志向的革 命精神所感动,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李鸿忠和他的一个小伙伴“狗子”,抬着一床被子,上路了。去四道沟要走几十里路,要走上整整一天功夫。
走了一晌午。路过小陈庄。李鸿忠说,狗哥,饿坏了,咱去看看有没有吃的。中!狗子咽了口唾沫说。
他们走进小陈庄,到处找食堂。食堂庄北,三间房子。被子一放,两个孩子一起喊,有人吗?给口饭吃,我们有饭票!
他们所说的饭票是盘古山饭票,在泌阳县境内是通用的。那个时候不兴用钱,有饭票原则上就可以当钱用,临走的时候,侯老师给的。
喊了半天,没人应。大大的食堂,居然没人!看看人家的蒸笼,哇!热气腾腾,是大馒头!在看看旁边的大锅里,天哪!是肉!这个小陈庄真阔啊!哥俩的馋虫一下子给吊上来了。但是没人啊,怎么办?狗子说,管不用了那么多了,先吃吧!要不拿几个馒头就跑,反正没人!李鸿忠说,那可不行!就算饿死,也不能偷!结果,哥俩继续喊,有人吗?有气无力地喊,哈喇子连连地喊。
喊了足足半个钟头,终于来人了。来人说,干吗?你们干吗!相当警觉!李鸿忠说,我们是学校跑去四道沟捞铁砂的学生,走到你们庄上饿了,想买你们几个馒头吃。来人说上下打量了他们一番,接着说,按道理可以卖给你们的,但是今天不行!今天我们大队要完成日产钢铁1000斤,队长正给大家开会鼓劲呢!一会儿改善生活要大干一场!你们快走吧,不然告阻碍大练钢铁,破坏毛主 席最好指示!定你们罪,把你们抓起来!此言一出,正义凌然。说得俩孩子觉得自己像小偷,赶紧抬起被子就走。
走归走,肚子还是饿啊!肚子一饿,腿就像长在了地里,拔一步都很难。勉强挨到了王庄。李鸿忠突然想起一个事——三奶奶的大闺女就嫁到了王庄!
三奶奶还记得吗?就是大人们都叫的那位“三娘”,那个在五六年前土改被批斗的地主婆!那个时候只有四五岁的李鸿忠还偷偷给她送过两条红薯的!想起来啦!想起来了!狗子说,那我们去她闺女家讨口饭吃吧!俩孩子说着,抬着被子就进了王庄。
什么叫好人有好报?当年就是因为送了两条红薯,三奶奶临时之前特别嘱咐儿女以后要报恩。三奶奶的大闺女(论辈分应该是姑姑)看到李鸿忠和狗子,竟然哇第一声哭了。对李鸿忠说,俺娘临走有交代,就算是我们嘴里还剩一口饭也要抠出来报你的恩!
三奶奶大闺女家也没有吃的,连一口吃的都没有。她只能带俩孩子去村里的食堂。村干部盘问了半天,一开始就是不给,用盘古山饭票买都不行。这可急坏了那位姑姑,差点要给村长下跪。最后,李鸿忠突然记起小陈庄的人说的话,就搬出来用用看。他说,别看我们是小孩子,我们这是受学校派遣,去四道沟捞铁砂支援大练钢铁运动的,沿途食堂必须卖给我们饭吃,不然我告你们阻碍大练钢铁,破坏毛主 席最好指示!定你们罪,把你们抓起来!狗子在一旁附和说,把你们扭送派出所!此言一出,一下子就把村长镇住了,赶紧吩咐手下人给俩小孩弄吃的。
吃跑喝足。李鸿忠把村长叫过来,厉声问道:你们日产1000斤的任务今天能完成吗?村长擦了把汗,说,今天怕是不行了,明天保证完成!他居然还立正,冲两个孩子敬了个礼。
走出王庄,俩小孩就忍不住哈哈大笑。看村长那个熊样!前软怕硬!两个人说说笑笑,又走了半天,晚上时候终于到了四道沟。
四道沟就是一条河。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前来捞铁砂的人有百来人,都是学生。所有人晚上挤在一个大茅草屋里睡觉。没有床,连个土坯台子都没有,就是地上铺上一层草。晚上来晚了,早就没有饭吃了,只能饿着肚子睡觉。
第二天一早就下河捞铁砂。那会儿是隆冬季节,河面上接着冰。他们显得把冰打破,然后脱了鞋子,挽起裤腿,拿着笊篱,下河捞铁砂。有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好像是这里的干部,他们不下水,只是站在岸上当监工,还唱歌给大家鼓劲。唱的歌五花八门,有“团结就是力量”,有“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还有“苏三离了洪洞县”。李鸿忠听着那些歌,觉得特搞笑,但又不敢笑,毕竟人家是干部。
为了激励同学们的革 命热情,干部们想出了一套激励措施,就是每天都根据同学们的表现,评出个三个等次。头等叫“火箭”,意思是干活跟火箭一样快;第二等叫“老母猪”,意思是跟老母猪一样慢;最末等是“蜗牛”,毫无疑问,比老母猪还慢的就是蜗牛了。李鸿忠和狗子是这百来人中年龄最小的,不敢偷奸耍滑。大同学总是趁干部们不注意,一溜烟就跑了,跑到山里套兔子去了,晚会上回嘴巴上油光光的,肯定是捉住野兔烤着吃了。李鸿忠和狗子不敢跟着去,他们每天都规规矩矩在水里捞啊捞,每天能捞七八十斤铁砂,比七八个大同学捞的总量都多。他们的腿上都是一道道的血口子,泡在水里生疼生疼的。疼吧,你还不敢从水里拔出来。要是从水里拔出来,被冬天的小刀子风那么一刮,更疼不说,还再添几道血口子。那血啊,顺着腿往下淌!
这么努力干活,换来了天天做火箭的荣誉。每天早上,学生干部都当场宣布,昨天李鸿忠和狗子双双做了火箭,大家拼命为他们鼓掌,然后表示向他们学习。鼓完掌,表决心,下水没一会儿,就溜走了一大半,剩下像李鸿忠和狗子一样的那些火箭们热火朝天地干,争取再坐火箭,再受表扬,当英雄。
当英雄,不仅要流血,还得流泪。因为那些逃工的大学生,干活不行,抢吃的却个顶个地牛。一开饭,那些本分的小同学还在水里泡着呢!那些逃工的大学生呢?不知从哪里跳出来,窜到大笼子面前就抢。有一次,李鸿忠被几个大学生簇拥着,一下子扑到了蒸笼上,把脸和胳膊都烫伤了,哇哇直哭。也没人管,哭完了,还没得东西吃。
就算是这样,李鸿忠和狗子还是咬着牙坚持着。中途跑了很多学生,他们没有跟着跑。每天勤奋工作,绝不偷懒,两个月后结束时双双拿到了优秀。现在回想起来,李鸿忠还是为当年的表现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