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瞧咱了不起的祖辈
书名:正道行者 作者:房间里的大象 本章字数:8213字 发布时间:2022-06-08

第一章 瞧咱了不起的祖辈

 

我们家族从祖上就传下来三大优秀品质——团结、勤劳、创业精神。时代会变,但这些优秀的品质不会变,它们已经渗入到我们家族每一代人的血脉中,代代传承下来,直到今天及今后遥远的未来。

——李鸿忠

 

观水溯其缘,看树寻其根。我所认识的李氏家族,如今是一棵大榕树,枝柯交错,盘根错节,子孙昌盛,蔚然成林。我们从现在开始,带着对这个家族的好奇与崇敬,沿着李鸿忠老爷子曾经走过的路,展开一次穿越般的寻根之旅。

——房间里的大象

【李氏家训】

老家泌阳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是中原腹地,是天下的中心。

浓厚的家族情结是祖上传下来的,为了兄弟好,能够以命换命。

绝不坑蒙拐骗!绝不好逸恶劳!用勤劳和智慧赚来的钱最踏实。


第一节 翻开老家那本老皇历

 

咱们老家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高店乡中门村。如果把咱们李家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这里就是大树生长的土壤,是我们家族扎根的地方,是生命之源。这里的土壤算不上肥沃,但富含人文这一特殊的养料,又拌着千年历史的阳光和雨露,显出特有的沧桑与厚重。现在,我们就翻开这本老皇历,看看老家和祖辈起初的模样。

 

天下至中,阴阳之始

 

在传统说法上,人们把河南称为“中原”。中原,意为“天下中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在历代传承中,中原有别于“四夷”而引申出“中华”。当中华民族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代指“中国”。看看,说起这些,哪一个河南人不感到骄傲?

 

历史上,作为中原的河南一直是中国政 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的八大古都,河南占据四个,分别是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所以,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而本书要说到的李氏家族的老家——河南驻马店则是“豫州腹地,天下最中”,地处河南的最中心,是天下中心的中心。

 

说起驻马店的人文历史,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最早可以追溯到哪里?到哪位人物呢?告诉你,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盘古大神那里。驻马店的泌阳县是盘古创世纪活动的核心区域,也是轩辕黄帝的夫人嫘祖的故乡。还有一个事大家可能不知道,这里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千古爱情故事的发源地。

 

说人物,这里有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秦丞相李斯、《盐铁论》桓宽、志怪志异小说家干宝、无神论者范缜、著名抗 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等一大批历史名人。

 

说文化,这里是盘古文化、梁祝文化、重阳文化、车舆文化、嫘祖文化和冶铁铸剑文化的发源地,泌阳、汝南、上蔡、平舆、西平分别被命名为中国盘古圣地、中国梁祝之乡、中国重阳文化之乡、车舆文化之乡、嫘祖文化之乡、冶铁铸剑文化之乡。

 

嗯!说到泌阳了——本书李氏家族所在地。

 

所谓“泌阳”, 因位于泌水之阳而得名。泌阳境内有著名的盘古山,是盘古开天辟地之所在。据上古典籍记载,盘古用一把神斧劈开了天与地,结束了宇宙洪荒、万物混沌的局面,为人类开辟出最佳的栖息地。同时,也悲壮地牺牲了自己。

 

但是,泌阳人有另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版本。

 

话说世上人满为患且人心极坏。上天决定灭世,于是大发洪水,导致天塌地陷。盘古兄妹在神仙的指引下,藏在石狮子肚里躲过劫难。现在,盘古山下还有石狮子以及泛洪水时搭救家禽家畜的石船等。

 

洪水过后,盘古手拿大斧劈开混沌。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天上显露日月星辰,地上交织山川河流,一个崭新的世界诞生了。世上只剩盘古兄妹二人,如何将种族传承下去?兄妹商量,如果分别在两个山头滚动磨盘还能够相会,说明上天授意他们结为夫妻。结果,两个磨盘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历经九曲十八弯,最后准确相会。于是,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成为阴阳之始、万物之祖。

 

李氏族史,说来话长

 

说了地理人文,接下来说说咱们李氏家族。李氏一姓是天下第一大姓,从源头到如今数千年都有记载与传承。所以,要了解咱们家族,先从李姓这一姓氏的源头说起。这说来话长,几乎可以追溯到咱们中华民族的起源,超出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李姓源自古老的赢姓。远祖是瑞顼帝,三世而生臬陶,官拜尧帝大理。夏商周三朝,历代任大理。所谓“大理”可不是如今说的云南大理那个地名,而是古代掌管司法的官。这个官可不小,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法委书 记。

 

商纣时,臬陶后裔理徵直谏纣王,惨遭杀害。其妻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出京城,避难于苦县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阳)。又饥又渴,奄奄一息,幸得这片废墟上残存的果实(即木子)充饥而保全性命,后辗转至河南鹿邑定居。感念“木子”救命之恩,同时为躲避纣王追杀,自理利贞开始,子孙后代改姓李。

 

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是著名的老子李耳。李耳的直系后裔为李崇与李玑,前者为陇西李氏始祖,后者为赵郡李氏始祖。陇西与赵郡是李姓最早最著名的郡望,天下李姓均由此分衍,至今3000余年,为中华第一大姓。故,天下李姓共奉老子为始祖,天下李姓之根在鹿邑。

 

好了,李姓的根找到了。那么,泌阳李氏一脉又从何说起呢?据考证,咱们的祖籍在山 西 洪 洞县,祖先故居在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后世有人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说那么多人,怎么可能都来自大槐树下?那棵大槐树得是多大一棵树?难道我们的祖先是一窝老鸹?呵呵!这么问的人一定不懂那段历史。这里面有故事,且听如下道来。

 

元末明初,长达16年战争使中原地区人烟断绝,以河南最为悲惨。山西居关中,有吕梁、太行屏障,远离战火,人口膨胀。据《大槐树迁民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土地面积比河南少600多平方公里的山西,人口多达603万,而河南只有180多万,地广人稀到什么地步真的难以想象。洪洞县是山西人口最密集的县,当然也就被朝廷盯上了。为调济人口余缺,朱元璋皇帝让山西人前往河南,把洪洞县作为全省移民集散地。

 

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这可是皇帝交办的死任务啊!这让具体办理迁民事宜的官员们犯了愁。后军督李恪绞尽脑汁,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一记阴招。他根据当时人们安土重迁的心理,反其道而行之,把老百姓彻底给耍了。

 

他是怎么做的呢?先是谎称全省迁往河南,只留洪洞县不迁,诱骗民众搬入洪洞县。然后又说愿迁的在家等候,不愿迁的到广济寺大槐树下办理准留手续。这样一来,大槐树下聚集了十几万民众。这个时候,大队官兵赶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大槐树下民众统统迁走。这突如其来的逼迁,让民众呼天抢地,苦不堪言,于是大槐树与树上的老鸹窝便深深印在迁民脑海里,成为故土的象征。于是,凡是上了李恪那个大坏蛋的当的,都把老家记在了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下。其实,那些人来自山西各县,不是真正的老乡。如今穿越了千年,那些迁民早化作了泥土,分布了中原各地,但那棵饱经沧桑的老槐树还在。当地政府还围绕大槐树修建了公园,每年4月1日举办祭祖节。每年这一天,数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迁民的后人前来祭祖,成了寻根问祖的好地方,也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大收入。

 

规模宏大的迁民运动就这样吹响了号角。洪武年间7次迁民数万至南阳、镇平、内乡、邓州、新野、方城、唐河等地。永乐年间继续大规模政府主导迁民,正统与宣德年间出现老百姓主动迁移潮,其他时期也没有间断,直到明末清初。

 

咱们李氏一脉就是大历史洪流中的一涓细流,于明代宣德年间(1428年),由山 西 洪 洞县迁来河南泌阳县。李氏在泌阳的先祖叫李天禄,其子李春荣,为二世祖。其子李养德,为三世祖。至此,历史跨入了清王朝。李氏一族确定了辈分:从治汉君景,汝如昌兴,鸿业世永建,家有魁大庭。接下来是四世祖李从颜、五世祖李治民、六世祖李汉勋、七世祖李君翼、八世祖李景业、九世祖李万青。

 

传到第九世,泌阳李氏开枝散叶,人丁兴旺,达到顶峰。九世祖弟兄十五人,总称十五门。分别为:中门庄第一门李万青、中门庄第二门李万育、吴老庄第三门李万象、刘店第四门李万程、吴沟第五门李万方、八门庄第六门李万三、八门庄第七门李万睹、中门庄第八门李万琪、中门庄第九门李万笏、三门庄第十门李万英、大门庄第十一门李万生、中菅铺第十二门李万杰、刘店第十三门李万祜、三门庄第十四门李万典、中菅铺第十五门李万培。为什么如此繁盛?与所处的时代有关。泌阳第九代正值康乾盛世,举国上下一片祥和。

 

咱们李家祖上是中门庄第一门,族长就是九世祖李万青。

 

李万青与张老太君生育四个儿子——长子李汝圣,次子李汝模,三子李汝霖,四子李汝材。李汝圣为第十世祖,与姚老太君生李怀如、李本如兄弟。十一世祖李本如有李奎昌、李伟昌、李信昌、李某昌四子。李伟昌为十二世祖,育有李文兴、李顺兴、李进兴三个儿子。时间至此到了清朝末年,各地革 命风起云涌的时候。

 

李进兴就是本书核心人物——李鸿忠的父亲,本书发起人李民业、李贺、李春萍、李龙业四兄弟姐妹的爷爷。故事就是从李进兴说起的,时间大约是20世纪第二个十年,辛亥革 命爆发之后,军阀混战期间。


第二节 苟全家族于乱世

 

正如前文所述,得中原者得天下。历朝历代的英雄豪杰们都知道,只有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于是,河南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到了近代,清廷倾覆,民国初建,军阀割据,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区,特别是驻马店泌阳县一带战事频仍,硝烟弥漫。

 

军阀混战,群雄逐鹿

 

1911年,辛亥革 命爆发。清政府被推 翻,中华民国诞生,孙 中山就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革 命果实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

 

袁世凯当总统觉得不过瘾,很快就复辟当了皇帝,结果引发“护国战争”。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之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忧愤成疾,于1916年6月因尿毒症不治而亡,葬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导致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

 

三大派系为控制关税收入与获取外国贷款,而争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政权——北洋政府,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混战。北洋政府的控制权经历了从皖系到直系再到奉系的更迭,直到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而结束。

 

在大军阀的混战中,各省还有更多的小军阀在混战。就河南来说,作为中原地区,是各路军阀必争之地。同时,河南本土的军阀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乱七八糟,打得热闹。

 

河南军阀主要由三支:胡景翼的“国民二军”、刘镇华的“镇嵩军”及樊钟秀的“建国豫军”。他们在中原大地上你来我往,打成一锅粥。其中, 胡景翼部曾参加北京政 变,驱逐河南省直系残部、击溃镇嵩军,独占河南。刘镇华部前身是豫西土著武装,在军阀混战中扩展数万人马,与国民二军争夺河南失利,大部溃散。樊钟秀部前身也是土著武装,趁冯玉祥与奉系作战之际,率部抢占豫中。中原大战参加反蒋,被飞机炸伤致死,所部如鸟兽散。

 

伴随张学良东北易帜,旧军阀混战结束后。但安生日子也没过几天,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新军阀混战——中原大战爆发。蒋 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新军阀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展开大战,参战兵力超过110万人,战火波及20多省,死伤30多万人。河南作为中原腹地,自然是中原大战的主战场。河南人民饱受战火洗礼,遭受了深重的灾难。

 

为什么要说这段历史?因为谁都逃不过历史的大洪流。李氏家族虽然向来主动远离朝堂和军事,但先辈们还是在不经意中被裹挟了进去。

 

兄弟情深,以命换命

 

正如前文所说,李进兴所生活的年代正在经历着中国大历史的洪流,每一个人都如草芥一般,身不由己地被卷进历史。

 

就在一个跟往常没有任何异常的午后,李进兴也如往常一样在地里的凉棚里打盹,突然就来了一队大兵,不由分说就把他给抓走了。起初以为是遇上土匪绑架了,但看上去却是穿军装的兵。琢磨了半天才醒悟过来——被抓壮丁了!

 

抓壮丁是个历史名词,现代人可能觉得很陌生,其实自古就有。唐诗里就有写“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一千年后的军阀混战时期和民国时代,也就是李进兴所处的那个时代,抓壮丁的现象更加普遍,是军阀强制老百姓参军入伍的主要手段。那个时候,当兵的凡是看到青壮年就抓,押到军营里强制当兵。谁要是不从,轻则打骂,重则直接枪毙。

 

李进兴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被抓了壮丁。在当时,被抓了壮丁,就等于半条命没了。你会问,有那么惨吗?不就是当个兵吗?告诉你,实际上比说的更加严重。大多数人会死在路上,还没有摸到枪就先死掉了。

 

被押解的路上,为了防止壮丁逃跑,全部用绳子连着,没有丝毫行动的自由。私自行动就挨打,连大小便都要集体解决。至于吃的东西,更是少而粗粝,有些时候连续几天没得吃。沿路喝水都是河里的、坑里的,好多是被人或动物的腐尸污染了的,喝了会患上痢疾,腹泻不止。那个时候,痢疾就是绝症,大多数患者会死。

 

押送壮丁的人,对于壮丁的死亡,毫无同情心,见得太多也就麻木了。一路上,李进兴看见野狗争食那些因死亡而被丢掉的壮丁尸体。它们常因抢夺一条新鲜的人腿,而红着眼睛厉声低吼,发出极其恐怖的叫声,令人毛骨惊然!有的地方,壮丁们被埋起来,但埋的太草率,往往露出一条腿或一只脚在地面上,有的似乎还在那边抽搐着,可能还没有完全死去,就给埋了!

 

遭遇到这个事,李进兴自觉不报什么希望了,哪天一头栽下去就死了。那是他才20岁,如果像许多被抓的壮丁那样在路上死掉了,也就没有了如今李氏一门了。显然,他是幸运的。那到底是谁救了他?是他的堂兄。

 

我们在前文中说到,李进兴的父亲李伟昌是四兄弟。这四兄弟感情非常好,非常有家族观念。好到什么程度呢?四兄弟所生的儿子就像一母同胞一样排序,从老大一路排下去,排到李进兴是老九。李进兴在自家是老三,但在叔伯那个大家族是老九。家族观念重,模糊了小家的概念,连他的两个亲哥哥在平时都叫他老九。这个大家族的男丁不是亲弟兄,却实实在在地亲过亲弟兄。这种极强的家族观念到了现在仍然传承着,直接影响了本书的发起人——李民业、李贺、李春萍、李龙业这四兄弟姐妹及其下一代子女的家族观。

 

老九被抓了壮丁!老九才20岁啊!这怎么得了?这不行!十几个兄弟凑在一起研究对策,最后决定由最机灵的老三去把老九换回来。你可能会问,壮丁还能换吗?不是见了人就抓吗?你忘了一条亘古不变的道理——有钱能使鬼推磨。老三是带着袁大头去的!用钱开路,把自己顶上去,让弟弟回家。你可以想象,当时兄弟见面又立即分手,而且是以命换命,是个什么情形?什么样的家族观念才能让这样的事情得以发生?要是放到今天,很多家庭别说是以命换命了,就算一点点钱,亲兄弟之间都会反目成仇!

 

就这样,老九李进兴得救了。李氏一门得以延续,我们的故事也得以继续。你可能会继续担心老三,老三后来怎样了?我们不是说过吗?老三是兄弟十几人当中最有头脑的,而且他兜里还揣着钱。就在弟弟老九获释后的几天里,老三跟押解壮丁的那些兵混熟了。在经过一片大山的时候,老三趁那些兵不注意,钻了一个空子跑到了深山老林里。他在山洞里不吃不喝,躲了好几天,才敢出来,然后跑回了家。

 

从此以后,老三成了这个家族说话最有分量的人。以后几十年的所有决策,都是他主持着下定的。一些关键的决策,拯救了这个家族。

 

勤劳致富,不做地主

 

被抓壮丁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回到家以后,李进兴跟着哥哥们给地主种地,同时自家开油坊、开磨坊。日子过得红火,家境日渐殷实。

 

先说说种地。当时是当佃农,给地主种地。我们从小看影视剧,觉得地主应该个个脑满肠肥,吃香的喝辣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真实的情况是,地主家也没什么好羡慕的。地主就是地多,粮食收得多,要论钱还真没有多少。地主之所以日子过得比一般人家好,多是因为地主家更懂节俭,更勤劳,而且更宽厚,更懂做人。

 

李家兄弟人多势众,根本不存在被地主欺负的事情。相反,李家兄弟还要挑地主家的地来种。这就好比现在给老伴打工,兄弟几个有力气有技术,完全可以挑老板挑或干。不是他们看地主的脸色,而是地主要看他们的脸色。其实,平常时候谁都不用跟谁急,大家都乡里乡亲,没有想象得那样对立。但就是务农,李家每年的收成在当时那样战火频仍的年代都还算可以,不比地主差。

 

李家兄弟除了会种地,还会做生意赚钱,而且后者还让他们跨入了小康家族的行列。

 

他们先是开油坊。油坊是做什么的?就是把花生米压榨成食用油。这在当时十里八乡算得上是大买卖,没有高超的技术和广阔的人脉,根本就办不起来。李家生产的食用油被公认为方圆百里最好的食用油,不论从色泽上,还是从口感上,还是落锅入盘时,都是顶级的。而且物美价廉,童叟无欺。每天前来买油的人排成了长队,有的是赶五六十里路专程来的。后来,一个油坊不够了,就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影响力越来越大。

 

然后是开磨坊。开油坊积累了大量客户,只卖油就有点浪费了。于是,三爷(就是先前说的三哥,自家人还是叫三哥。年纪大了,有声望了就被外人叫做“三爷”)决定带领兄弟们开磨坊,就是把红薯干磨成粉,然后把红薯粉压成粉条。粉条可以当主食吃,也可以当成菜炒着吃,在当时是畅销货,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必备。

 

李家开的磨坊又是掌握了核心技术。其他人家磨坊压出来的粉条又短又碎,而李家的出品是又长又有韧劲,吃起来口感也好。这门手艺到了李鸿忠这一辈儿还有传承。李鸿忠记得小时候也跟着伯伯们捶瓢和下粉,整个流程一气呵成,不用心学还真难掌握。就是凭着这手绝活,李家磨坊生意盛隆,渐渐地还形成了品牌。

 

李鸿忠记得,父辈们还一起养过蜂。每年一到春暖花开时节,李家的蜂儿满世界地忙碌,李家的蜂蜜又是供不应求。你看,又是种地,又是开油坊,又是开磨坊,又是养蜂的,要是放到现在那就是一个集团公司。李家家境越来愈好,好到什么程度?起码比村里的地主要好,远近也有些了名气。五六十年过去了,李家后人还能在老宅里我出成罐的银元来,你是当时的日子过得咋样?只是后来社会动荡,战火频仍,运动如风,又闹饥荒,李家才慢慢衰落。

 

在李家最辉煌的时候,兄弟们计划着买田置地,当一门富甲一方的地主。三爷是坚决不同意,九弟李进兴也坚定地和他站在一起。

 

为什么不同意呢?三爷有这么六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当地主也不见得比现在好,现在种点地、做点工,赚的吃的用的都比一般地主要好;其二,他看准了当时整个中国的大势,共 产 党也定会取得政权。共 产 党 是打土豪分田地起家的,当了政以后要专 政的对象肯定还是那帮地主老财。其三,有了土地以后,兄弟们肯定要分家,各过各的小日子去了。这不利于家族团结,这对于家族观念极强的三爷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其四,土地是重资产,在动 乱的年代是羁绊。所谓船小好调头,靠手艺做点小生意,机动灵活,便于根据时代发展随时转型。其五,处于安全的考虑。在那个年代,豫西土匪是出了名的凶狠。一些大地主被土匪灭了门,而那些像李家这样的手工作坊,土匪连看都不会看一眼。当然,当年兵匪一家。连土匪都懒得光顾的地方,官兵也不会来搜刮;其六,在三爷看来,最为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着想。地主家的子孙没有一个不好吃懒做、败于安逸的,而靠手艺吃饭的人家永远都是“勤”字当头,时刻要想着创新,不停地在创业,这对于子孙后世的精神传承有好处。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有先见之明的。后来发生了什么?土地革 命把地主打倒了,有的直接给枪毙了。再后来,是阶级斗争为纲,是文化大革 命,地主的子孙后代在一次次的运动中沉入社会的最底层,抬不起头,挺不起胸,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三爷和九爷(李进兴)的决策不仅保住了家族当代人的生存,还为家族后世子孙铺设了一条相对好走的路。这些事情,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还会提到。

 

还有一个决策,也是三爷和九爷共同倡导制定的,就是严禁李氏族人参与政 治与军事。九爷是被抓过壮丁的,亲眼目睹了普通军人的惨状。当时,中门村分东西两部分。西半边的人喜欢争斗,有参加地方军阀的,有参加国民党的,有参加共 产 党的,你打我,我打他,家族内都分好几派,说打就打,半条村反映着当时中国整个社会的乱象。村东头的人家却是另外一个样,不问政 治,不贪富贵,靠勤劳的手脚过日子,虽然没有那么风光,但能够平安度日。很多时候,村西糟了匪或遭了兵,就跑到村东来躲。一般来说,不管是匪还是兵,都懒得到村东去。因为村东一没地主可以抢,二没各种政 治人物可以抓,而且个别做小生意的也没多少油水可刮。结果,村东的人屡屡帮村西的人度过险关,整条村的人祖祖辈辈的抱团就是这样形成的。在中门村,直到现在,村民都和睦相处,不会因为贫富差距或地位高低而有傲慢或自卑。大家都很清楚,在大历史大时代面前,所有人都如同草芥,谁都不要认为自己了不起,团结与帮扶才是正道。

 

祖辈儿那些事浩如烟海,我们在此只能说个大概。我们大概可以知道,李氏一族从祖上就勤劳、善良,富有智慧,惯于创新与创业。这些品质与精神经验渗入家族的血脉中,像遗传基因一样代代相承。穿越百年,传到今天,影响深远。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正道行者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