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这个世上最无趣的事。
从古至今,除了一味的对于生命结束的恐惧之外,有很多人对于死亡有着理想化色彩的评断。
比如大禹的“生者寄也,死者归也”,这个其实像极了基 督教的“回归天国”说。
再比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比如印度教或者佛教的轮回说。
当然,最具理想色彩的,莫过于儒家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认识死亡
陈丹青对于自己的母亲的死亡有过一句评论,说自己的母亲“像狗一样的死掉了。”
有人对这句话有讽刺性的不满:“这不是在歧视狗吗?所有生物不都是一样的么?”
这属于纯粹抬杠。的确,从死亡个体自身来讲,死亡这个事情对于所有的生物都是一样的,可是对于观察者的角度来说则大大不同。至少大多数的人类在死亡之后,不会遭受其他动物被野外啃尸的风险。他们会被尽可能体面的安葬(当然,特定情况除外,比如战争。)
而对于一个旁观者而言,他的死亡观对于死亡本身抱有多大的浪漫色彩,那在面对他人死亡之时也就会诞生多大的遗憾。
《茶花女》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记录玛格丽特死后场景的片段:
一块巨大的白色裹尸布裹着尸体,从外面可以看出尸体的轮廓。尸布的一端几乎完全烂掉了,露出了死者的一只脚。
我差不多要晕过去了,就在我现在写到这几行的时候,这一幕景象似乎仍在眼前。
“我们快一点吧。”警长说。
两个工人中的一个动手拆开尸布,他抓住一头把尸布掀开,一下子露出了玛格丽特的脸庞。
那模样看着实在怕人,说起来也使人不寒而栗。
一对眼睛只剩下了两个窟窿,嘴唇烂掉了,雪白的牙齿咬得紧紧的,干枯而黑乎乎的长发贴在太阳穴上,稀稀拉拉地掩盖着深深凹陷下去的青灰色的面颊。不过,我还是能从这一张脸庞上认出我以前经常见到的那张白里透红、喜气洋洋的脸蛋。
阿尔芒死死地盯着这张脸,嘴里咬着他掏出来的手帕。
如何客观的看待死亡,取决于你是否真正面对过死亡。
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你才会切实的发现,原来人和其他生物并没有什么两样。
肌肉会松弛、肢体会变软,瞳孔会散大,皮肤会失去弹性,各关节极易屈曲。
会导致大小便失禁,尤其是妇女死后极易出现。
同时,生前再美丽的人死后也会发出一种难闻的臭味。
除开身体的表面特征,死者也会给旁观者带来一系列精神感官上的冲击。
这些之前还活生生在你面前的人,他们会走动,会吃饭,会嬉笑打闹,仅仅一瞬间的事情,他们就和你变成了两个世界的人。
生者和死者之间仿佛有无边无际的距离,他们似乎属于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如何看待死亡?
然后,就是人对于自身死亡的恐惧。
这种情绪本质来源于强烈的对于未知的恐惧,人活着永远无法得知死后会是什么样。
这种未知通常会有两个答案:要么通往目前不可知的世界(包括轮回说、阴阳界、天堂地狱或者平行空间等等等等),要么是永久的睡眠。
对于前者,我是充满了极度好奇心的。而对于后者,除了坦然接受好像也并没有其他的办法你必须得坦然接受自然界的规则,尘归尘,土归土。除非你拥有过度膨胀的自信,认为人类应该有所不同,人类通过不懈努力可以逃过死亡。
另外,有些对于死亡的恐惧,还来源于一个更直接的原因:痛苦。
除去自然老死的人之外,每位死者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去,比如疾病,比如意外,比如自杀。而这些都毫无例外的会导致痛苦,强有力的生理上的刺激。这种对于痛苦的恐惧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自杀数量。
这些想了断生命却迟迟不敢动手的人,他们自己误认为不惧怕死亡本身,他们反倒是惧怕痛苦,或者是死的没有尊严,当然还有更为唏嘘的,他们担心死后世人的言论。
正因为没有人想在痛苦中死去,因而才有了安乐死。“安乐死”这个词源自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这是一个极为有效的办法,一个文化对于安乐死的态度,直接反映了它对待人的态度。
最后,我想以《入殓师》里的一句台词作为本文的结尾,也作为我的观点:
“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其实就是门。”
对于死亡,不要放大它的高尚,也勿要妄想它带来的恐惧,把它看做一扇门。
无论门后是另外的世界,还是永久的睡眠。毕竟那是一个无法逃避的结果,对于每个人而言只是时间早晚而言。它只是一个通道,清楚的认识它,坦诚的面对它,然后平静的接受它。
死亡与任何人都无关,它是你最隐私的权利,在这个注定的结局里你有无限的自由。
只有看清这个权利,你才可以更清醒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