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王羲之传
王羲之十岁那年,其父王旷来到他的书房,问了他一句话:“你也老大不小了,对于今后有什么想法呢?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看你这平日,不是溜进我那书房,就闷在自己书房,你就不学学你那几个表哥在丞相你王伯那里,套套近乎?也好为你以后的士族之路,多打通打通啊。”
王羲之面不改色,稳健游龙,一手拽着画笔沉浸在白纸墨字上。直到一面写完,王羲之才松了口气说:“父亲,原谅孩儿并无鸿鹄之志,羲之只想一心做自己喜欢和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足够了。我不在乎所谓的荣华富贵,升官加爵,名扬千里。若只为苍生造福,平民百姓解忧,羲之就知足了。”
王旷听到这话,叹了口气,又摇了摇头:“心想,哎,我王家怎么有你这般愚辈?”
直到迈进两步,看向少年王羲之,被儿子的决然的眼神所彻悟,在亲眼看到王羲之所写之字时,立马惊掉个下巴道:“平日并不见你身影,成日就埋在这书房,你既然在天天练字啊,况且我并没教你,这字你全靠你自己领悟的?”
王羲之点了点头。王旷又在王羲之桌子上看到了自己收藏的古籍书录,怎么会出现在儿子这里?王旷拿在手里看了看,既然全是王羲之,标注修订之字。
上一秒还在看不起儿子的王旷,心里一下偷乐起来,他会心一笑,既然你如此痴迷写字,那这本书就送给你,你也不用再跑来跑去了。
王羲之鞠躬道谢:“感谢父亲成全孩儿了。”
那一日王旷离开书房,心想,自己的儿子虽然不善言辩,但以其字领悟之心,就足以看通王羲之以后了,他必为我王家旷世奇才也!日后,王旷改变了对王羲之的教育方法,他逐渐认同起王羲之,并不再干涉他的选择,愿意对他的书法加以引导。
公元322年,同为王氏之后的王郭以诛杀刘隗为名,举兵攻向健康,元帝见王郭起兵造 反,火冒三丈决定将他诛灭九族,于是亲征上到前线,下令,斩杀王郭者赏赐黄金万两!封爵千户候!之后六军汇师,却不敌王郭多年拥兵自重,破石头城后,元帝见其势不可挡,立封王郭为丞相,进爵武昌郡公,令他退守武昌。
王郭虽得以封爵,却对王氏一族如同晴天霹雳。无数士族争相上书,要求灭族王家!王导隔夜率领王氏子孙长跪于元帝寝宫前谢罪,求以元帝原谅王氏上下无辜之辈。隔日,太阳升起,元帝走出寝宫,看见了王导的一片忠心,并对其大义灭亲之举所感动,便免去了王氏满门灭族之罪。王氏虽然逃离了灭门之灾,却早已在内部形成了政 治分裂。
日后,元帝为其所逼,深知王郭想谋朝篡位,又力不能及,便由此忧忧而终。王郭却也是在同年染上重病,朝廷上下决定起兵讨伐,王郭之兄王含前去迎战,王含之军大败,王郭便也含疾而死。公元339年,王羲之伯父王导病故,整个晋朝王氏逐渐淡去政 治舞台。权利由此交接到陈郡谢氏,桓温桓氏,以及日后的司马道子手中。
年少的王羲之身陷于世家大族之全权相争,又处在黑暗腐朽的官 场环境下长大,如那行书一样,无黑不白?好在王导生前力向朝廷推荐,而成人后的王羲之便也提升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正直壮年,王羲之带着一腔热血为天下百姓造福的愿景,走马上任。他忧国忧民,倾听民声,体恤人心,减轻赋税徭役。恰逢旱灾,王羲之见到百姓以草为食,以树皮为粮,野菜充饥,他便立马拿出了自己的全部俸禄捐了出去,又开仓放粮,缓解灾况,又见无用之战祸乱,无胜之北伐带给百姓的痛苦,他连年上书朝廷停止北伐,却引来了朝廷世家大族的鄙视和辱骂。
“陛下,王羲之私做主张,夺其赋税占为私有!贪 污腐 败!望陛下责罚于他!”
“陛下,北伐之事,视为晋国中兴之大业!王羲之而敢胡言乱语!此为魏奸也!”
“北伐!乃恢复我晋室百年之愿景,岂能未战却败?应当罢黜以王羲之!”
“陛下,王羲之谎报灾情!开仓放粮!视为欺君瞒上!请陛下革除之职啊!”
王羲之鞠躬上前道:“微臣一片真心,只为天下百姓,王不为辩!”
若有疑问,方可前去江州倾听民意,望诸位上卿能真为晋室所想,不妄图居功,只为君臣一心,造福天下百姓。
王羲之就此退出这浑浊的官场。而此后的殷浩北伐!桓温北伐在王羲之的预言下皆以失败告终,晋室在南渡建立起来的功业全全毁掉。自此天下民不聊生,叛乱四起,多地阀僚割据,而在晋室之内,世家大族依旧轮番夺权。
多年之后,王羲之就诸多好友,王微之,献之,凝之,谢安,曹礼等四十二人,会集于会稷郡山阴城兰亭后,一直考虑着要不要就此退出官场。两年后王羲之称病,告老还乡,退隐山林。即使退出官场,潜心于书法中时,王羲之也曾多次调停世家大族内部纷争,在谢桓之间起到了调和中定作用,避免了两军拔刃相向。
墨落侵染,毛笔落江,一卷晋史为王也,一纸行书为羲之。千年之圣,执笔而终,传于真迹于后呼,来世不为官!真藏之?世民之墓?武后之寝?传至五代十国之匿,为后人感叹,千年孤一人,百世独一字。白纸墨上行者将,记于后世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