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肃大婚后的第二天,杨宽来向徒弟道别:“四郎,我那些侄孙已经安顿好,你也已经大婚。师傅我了无牵挂,准备云游四海去了。”
高肃毫无准备,腾地站起来道:“师傅为何突然要走?徒儿都没有为您准备盘缠。”
“你师傅我一个人,到哪都能混吃混喝,要什么盘缠?”
高肃追问道:“那师傅什么时候回来?”
杨宽随口答道:“那就说不准咯。快则三五年,慢则七八年,也可能十几二十年吧。”
听师傅说可能要十几二十年,高肃的眼眶有些红了。
“四郎,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师傅我该教的,不该教的都教给你了,以后的路就靠你自己咯。”
“师傅为什么要去云游呢?留在邺都不好吗?徒儿天天都给你买最好的酒。”
“酒虽然是好东西,可我也不是只爱酒啊。你师傅我还年轻,说不定路上遇到个美人,还可以给你带个师娘回来”,杨宽玩笑道。
看到徒弟一脸不信的样子,杨宽只好正色道:“这次去少林寺,我听说那慧可和尚断臂求法,才让达摩传授他楞伽经。但他求得真经后,放着安稳的少林寺不呆,四处云游,传播佛法。”
“我远不如慧可矣”,杨宽感叹道:“师傅自幼任性,一心习武,又嗜好美酒,除了武学,可以说一无所成。就算在武学一道,我也只是照猫画虎,比起你的师祖来,可以说毫无突破。那达摩来自天竺,有一苇渡江之能。师傅准备去天竺,会会那边的能人。”
“原来师傅是想去天竺”,高肃皱眉道:“那边路途遥远,岂能不带盘缠?而且师傅骑马去,也能早些回来。”
看到徒弟又绕了回来,杨宽摆了摆手,“不必麻烦,马还没师傅跑得快。乖!师傅这就走了”。
说完他几个踏步就走出老远,只留给身后的徒弟一个模糊的背影。
一道声音远远传来:“徒儿,除了你那个什么道家心法,不许再学其他乱七八糟的武功。知道了吗?”
高肃奔出房门,大喊道:“师傅,徒儿知道。您一定要早些回来,徒儿等您教我新的武功!”
杨宽的背影摇晃了一下,去得更快了。
等到师傅的影子都看不见了,高肃这才恹恹地回房。郑绵问道:“夫君为何不悦?”
高肃在榻上盘坐下来,胳膊肘撑着脸颊道:“师傅去天竺了,也不知道多久才能回来?”
郑绵宽慰道:“师傅乃是高人,武功盖世,夫君何必担忧?”
“我不是担心师傅的安全”,高肃解释道:“阿父去世那年,祖母、母亲和阿娘都要跟着陛下去邺都。我以为师傅也会走,那天就没有像往常一样跑步练功。谁知师傅过来,牵着我的手跑了两圈,还说他已经预支了三年的束脩,让我别想偷懒。”
高肃闭了闭眼睛,接着道:“师傅和我情同父子。他去了天竺,也不知道多久才能回来?我心里面空落落的。”
郑绵依偎到高肃身边,“夫君,别难过了,以后我的阿父就是你的阿父。”
高肃打了个哆嗦,苦笑道:“你阿父可是一点都不喜欢我。”
“阿父就是嘴硬,其实心很软的”,郑绵道:“要不然~,要不然明天我们回门的时候,求他帮忙推荐教书先生啊。你不是说想要为杨家那几个孩子找个教书先生吗?阿父认识很多儒生,一定会答应的。”
其实郑绵想说:“要不然也不会我一说非你不嫁,他就让步了”。不过这话实在太大胆,她还是咽了回去。
高肃不太相信郑简会帮他,不过还是附和道:“嗯,那我明天请岳父帮忙推荐。其实上次太子的事也是多亏他提前教我。对了,绵儿,我们明天回门应该带些什么礼物?”
绿柳昨天已经按照萧明月的吩咐,将库房钥匙和账册都移交给了郑绵和朝霞。朝霞是前几天和安德公主一起从晋阳赶来参加高肃婚礼的。
孩子刚满月不久的朝霞精神还不错,一来就被杨洛浦安排了活,让她负责照料婚礼上的女宾。虽然有太后镇场子,但一些琐碎的事情还是得有人打理。
安德公主知道弟弟搬出王府后,也不想再住在晋阳的齐王府。她以后会住在高肃外城的宅子中,安度余生。白露的夫君大牛被萧明月相中,请来打理茶馆。这样一来,女儿有白露照顾,萧明月也放心许多。
因为知道夫君是庶子,嫁过来就要主持中馈,郑绵在家时,就已经开始帮母亲崔氏管家。虽然有些经验不足,但有朝霞帮衬,总算没有手忙脚乱。
郑绵笑道:“霞管事昨天给我看了礼单,再妥当不过。阿父一直念叨老家的柿子,没想到有荥阳的柿饼。他一定会高兴的。”
高肃挠头道:“应该是杨先生准备的吧,他是读书人,知道读书人喜欢什么。”
郑简确实很喜欢那些柿饼,看毛头女婿的脸色都好了不少。高肃趁机道:“丈人,我那里有四位杨大眼将军的后人,都是七八岁左右的孩童,很是聪明伶俐。不知道丈人可否推荐一位教书先生?若是有好的学堂也行。”
郑简翻了个白眼:“武将之后读书,难不成以后想当文臣?”
“他们也习武的”,高肃解释道:“是想让他们懂些兵书,上了战场不会只有匹夫之勇。”
“你倒是挺清楚的,那自己怎么不好好读书?”
“这,小婿天资不足,让阿父见笑了。”
“哼,算你有自知之明。不过你以为普通的儒生懂兵书战略?”
看到女婿张口结舌的样子,郑简捋了捋胡须,得意地笑道:“那些儒生只懂之乎者也,哪里像我一样,自秦以来的,史书上有过记载的战争,我都仔细研读过。”
高肃连忙起身拱手道:“岳父大人高才!”
郑简假做谦虚道:“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我也是闲来无事。你要有时间,就带他们四个过来跟我一起上课,不过束脩可不能少。”
郑简确实是闲得慌,他担心掉脑袋,不敢升官。每天去魏收那里,也不敢多话。可他是个好为人师的性子,但又落不下面子赚束脩钱。送上门的学生,不要白不要。
虽然高肃很害怕自己这位岳父的毒舌攻击,但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杨洛浦现在太忙了,既要帮他管理外事,打理晋阳那边的田产,还需要照应洛阳的族人,实在没时间教导四个孩子。
总之,高肃十六岁这一年,虽然发生了很多事,但还算稳稳当当地度过了少年时期。
——————————
作者有话说:青年期的高肃即将外放为官,开启他短暂但精彩的人生。因为本人不通兵法,实在有些笔力不济,少年兰陵王就只能写到这里了。以后有机会,再续写青年兰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