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遗腹子继承爵位,三兄弟叛逃南梁
书名:少年兰陵王 作者:冉星海 本章字数:2109字 发布时间:2022-06-02

杨宽南下梁国的时候,鲜衣怒马,颇有衣锦还乡的感觉。回来的时候,却是风尘仆仆,马也没了,身后还带着十来个衣衫褴褛,流民模样的人。

进城的时候,守门的将士好一通盘查,惹得杨宽直翻白眼,不耐烦地掏出高阳王府的令牌。他身后有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连忙拱手道:“我们都是从梁国逃难来的杨氏族人,这位是我的族叔杨宽。他是高阳王府的人,还望将士通融一二。”

那将士看了令牌,又见这行人虽然衣衫褴褛,但神态坦然,而且有男有女,有大有小,确实像一家人。说话的这位还有些文绉绉的,穿的也是文士服。为首的杨宽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倒确实像王府出来的人。

此时还不像明朝一样有户籍制度,各国之间的人口迁移很正常。将士盘问也只是担心混入奸细。既然有高阳王府的人带队,将士让他们依例登记名字后,就放行了,还开玩笑道:“你这位族叔看上去倒是比你年纪还小些。”

“是,是”,中年人拱手道:“我确实比族叔大了几岁,您真是好眼力。”

等这行人走远,将士这才反应过来,惊叹道:“刚才那个人辈分可真高啊,只怕连重孙都有了。”

将士猜得确实没错。杨宽是杨大眼的遗腹子,他出生的时候(公元518年),三位兄长里面最大的杨甑生已经35岁,二兄杨领军32岁,最小的杨征南也有30岁。

杨大眼是仇池首领杨难当的孙子,曾追随孝文帝南征,冲锋陷阵,勇冠六军,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武力值天下第一的将领,当时的人认为杨大眼骁勇果敢,超过关羽、张飞。

但杨大眼的脾气有些暴躁多疑,妻子潘氏为他生下三个儿子,他却听信庶女的夫君赵延宝的话,认为潘氏在自己被贬的期间行为不端,一时冲动杀死了潘氏。

之后,杨大眼又娶了继室元氏,是一位宗室女。担任荆州刺史两年后,杨大眼在荆州意外病逝。按当时的惯例,父亲的爵位是由长子承袭的。但元氏已经怀孕,就有了私心。

杨甑生找不到父亲的印绶,就向元氏询问道:“父亲的印绶在何处?”

元氏便指着腹部道:“杨大眼的爵禄当由我儿继承,你们不要指望了!”

杨甑生等人不死心。等送丧的队伍走在离京城七里的城东处,他们趁着露宿的机会,打开杨大眼的棺木寻找印绶。赵延宝前来质问,杨征南一箭射死了赵延宝。

元氏非常害怕,逃跑时跳入护城河。杨征南还准备射杀元氏,被杨甑生以不能杀母为理由制止了。几人知道得罪了元氏,以后没有好果子吃,就取出父亲的遗体,带着家小心腹,往南逃跑,投奔梁国。

好在元氏命大,腹中的胎儿也保了下来。只可惜遗腹子杨宽虽然继承了杨大眼的爵禄,但魏国都已经亡了,所谓爵禄更不过是水中花、镜中月,全打了水漂。

公元534年,孝武帝元修西逃至长安,导致魏国分裂为东魏与西魏。无论是西魏的掌权者宇文氏,还是东魏的掌权者高氏,都不承认元魏发放的爵禄。

当时还只有十六岁的杨宽一夜之间就成了个空头县公。杨宽这个人倒也豁达,他想着爵禄没了,就像父亲一样参军,重新挣一个爵位。可惜自小嗜酒的杨宽,在军营待了一个月就因为醉酒被逐出来了。

之后,杨宽就一直在江湖上流浪,直到被高澄请去教导高肃武艺。

逃去梁国的杨甑生三兄弟也混得不如意。他们南逃时,梁国的国君还是萧衍,也就是萧明月母亲阮令赢的最后一任夫君。

萧衍早期是位明君,手下更有白袍将军陈庆之(484-539年)这样的当世名将。魏国第一名将侯景也不是陈庆之的对手。杨甑生三人虽然骁勇善战,但毕竟是主动叛逃,品性不佳,自然不被萧衍信任。

等到侯景作乱的时候(公元547年),梁国武将匮乏,偏偏杨氏三兄弟又死的死,老的老。最小的杨征南也已经59岁高龄,哪里还能上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杨征南很可能便是胡灵太后为之作诗的那位杨将军,到了南地后,因为本名实在不太友善,这才改名为杨白华。

总之,杨宽的三位兄长时运不济,在梁国混得并不好,否则以他们的能力,也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脚印,而不是南逃之后就查无此人。

自从侯景在公元549年攻入建康的梁国皇宫,将老皇帝萧衍活活饿死后,梁国就战乱连年,民不聊生。虽然陈霸先与王僧辩在公元552年合作平定了侯景之乱,但梁国的乱局并未平息。寒门出身的陈霸先打击南朝士族门阀,并在五年后建立陈国,取代梁国。

杨宽南下梁国正是在公元555年,此时的梁国苟延残喘,而原本就不富裕的杨氏族人更是苦不堪言。

当杨宽说明来意后,已近花甲之年的杨甑生长子杨天水连忙跪下叩头,涕泗横流道:“四叔,您怎么才来呀?”

还只有37岁的杨宽吓了一跳,退后一步道:“好好说话,这是怎么回事?我怎么不知道你们盼望我过来?”

原来杨征南临死前,指着北方对子孙道:“将我们父兄四人都葬回北地。”

当时的杨家还算有些财力,族长杨天水就派了几个机灵的族人去老家武都探听情况。

杨大眼本是武都氐人,更是后仇池国第五任国王的孙子。杨氏宗族在武都仍是大族。只是杨大眼是侧室所生,年幼时就不被宗族照顾,何况现在。

武都杨氏倒是不反对杨大眼的分支迁回武都,但希望他们能出钱修缮一下祠堂。杨大眼一支本就拮据,哪里拿得出这笔钱?

去寻访的杨氏族人记起族长提到过先祖杨大眼还有一位遗腹子,又去洛阳寻人。他们倒是打听到了杨大眼在洛阳的宅子。可惜杨宽成年后就喜欢四处云游,只有几个老仆看家,几人只好留了一封信就回去了。

杨宽自从到了晋阳,就没回过洛阳老家,自然不知道兄长们的后人还来寻过自己。他也是偶然看到梁国来的流民,这才起了心思迁坟,也算是机缘凑巧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少年兰陵王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