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二年,高洋率军讨伐契丹。回来的路上,大军抵达白狼河边。庆功宴上喝了点酒后,高洋突然发酒疯,将高阳县公元斌赐死。
这位高阳县公在前面提到过,是元玉仪、元静仪两位公主的长兄。这两位公主在高澄被刺杀的当天失踪了。
元斌在高洋登基后,按例从高阳郡公降为高阳县公,但依然是右光禄大夫。这样一位重臣被无辜处死,让元氏族人惊惧不已,聚到彭城县公元韶的府中商议对策。
元韶的妻子是高欢的长女,曾是魏孝武帝元修的皇后。元修西逃后,高氏没了丈夫,又不可能再嫁给新立的小皇帝元善见。
高欢觉得元韶外表俊美,好学多才,性格也比较软弱,不会像元修那样胡闹,堪为长女的良配。娄昭君也很满意这位新女婿。
因为这层关系,高欢、高澄在世时,对元韶多有照顾。此人最后官任太傅,可谓煊赫一时。孝静帝元善见退位后,也是元韶代替元善见将魏传国玉玺献给了高洋。
作为元氏亲高派的领头人物,元韶的日子并没有表面那样风光,实在是因为高洋这个人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元韶不想为元斌的事担上干系,但族人们群情激愤,又不能不安抚。
等族人离去后,元韶向妻子高氏说起此事。作为娄昭君的长女,高氏颇有几分母亲的胆识。她知道丈夫胆小,便提议道:“夫君勿忧,我去向母亲打听一下此事。”
从孝武帝元修开始,高欢便是元魏实际的掌权者。这么多年下来,高氏与元氏的势力犬牙交错,早已很难分清彼此。元修西逃时,便有很多元氏族人选择投靠高欢。如今的大齐元氏族人身居高位者也不少。
元斌任职右光禄大夫,无辜被杀,难免引起元氏族人猜忌。娄昭君从长女口中知道此事后,担忧次子胡乱杀人,引发元氏叛乱,等高洋过来请安时,就向他问起此事。
高洋恨恨道:“家家,大兄被刺之日,元斌那两个妹妹偏巧失踪了。我问过孙腾的遗孀,元玉仪其实是元斌买走的。此女却假装被孙腾遗弃,在路边哀鸣,让大兄垂怜。可惜我找不到证据,只好假立罪名杀了元斌,为大兄报仇。”
娄昭君听到元斌是杀害长子的凶手之一,自然不会再帮着元斌说话,反而冷声道:“杀得好!你大兄对那两个女人恩宠有加,没想到她们居然忘恩负义。要是找到她们,一定不能轻饶。”
“不过是两个没脑子的女人,一直找不到,只怕早就被灭口了”,高洋冷笑道:“家家放心,我绝不会放过害死大兄之人。”
可怜元韶自以为事情做得隐秘,谁知帝皇杀人无需证据,想杀便杀了!
“陛下杀了高阳县公,是因为他参与了东柏堂刺杀事件”,元韶从妻子口中打听到这个消息后,总算松了口气。他没有参与刺杀事件,自然不会被牵连治罪。
其他没有参与刺杀的元氏族人也都松了口气,但在座的也有几个人脸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害怕极了。从元韶家中出来,他们就一齐去了其中一人的住处。
“怎么办?高洋已经查到元斌头上,会不会牵连到我们?”
“是啊,高洋可是心狠手辣之人。陛下刚退位一年,就被他毒死了。”
“何止陛下,连三个皇子都被杀了!他们可都是他的外甥!听说皇后带着三位皇子躲在北宫也没能逃过一劫。”
“高洋就是个疯子,连自己人都杀,何况我们?我看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那你有什么办法?再来一回刺杀?这次我们可找不到兰京那样的蠢人了。”
“我听说临淮公那藏有极品美酒,不如……”
临淮公元孝友曾任沧州刺史、河南尹,现任光禄大夫,是个谁也不得罪的老好人,与元韶的关系不错,在高洋面前也能说得上话。如果他能参与,就至少有了一半成功的机会。
当然,这些元氏族人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在座之人是否一心复国,又有谁清楚呢?
同年十二月,高洋移驾去晋阳,在晋阳宫中召见美阳县公元晖业等元氏大臣。
脾气火爆的元晖业在晋阳宫门口看见元韶,破口大骂:“胆小鼠辈,居然将我大魏的玉玺献给高氏。为什么不砸了那玉玺?等着吧,我知道自己今日必死,但你也不会比我多活几天!”
元晖业是元氏声望最高之人,曾任司空、太尉。高洋登基后,虽然没了实权,但仍然保留散职“特进”,位同三公。此人为了元氏江山可以说殚精竭虑,高澄被刺便是他谋划的。可惜刺杀虽然成功了,胜利果实却不属于元氏。
元晖业闲置后,编纂了四十卷《辩宗录》,记录下魏藩王家世。心愿完成后,想到是自己害死了孝静帝元善见,他心存死志,所以才在晋阳宫前面辱骂元韶。元晖业不怕死,却连累了身边的元孝友。
高洋杀完元晖业,不解恨,觉得被旁边的元孝友看了笑话,就让人将元孝友也杀了。可怜元孝友什么都不知道,就人头落地。至于元氏族人谋划的反叛一事,自然不了了之。
高洋说完这段往事,得意地笑道:“一群土鸡瓦狗之辈,还妄想翻盘?迟早有一天,我要将他们杀光!”
高肃(高孝瓘,此后不再备注)听得心惊肉跳,不知道陛下为何向他说起这样的隐秘,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好在他常年习武,定力非同寻常,稳定心神后,问道:“陛下可是让小臣警惕元氏族人?”
看到侄儿还算灵醒,高洋点头道:“元氏不可信。那些之乎者也的汉人儒生也不可信。我高氏倚仗的是六镇鲜卑,但他们也不可信。”
“陛下,那~谁才是可信之人?”
高洋的脸上露出复杂的笑容,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站起身将酒杯往身后一甩。
高肃也连忙起身,却见皇帝陛下大踏步往内殿行去,一边哈哈大笑道:“等你成为一军统帅的时候,再来问我这个问题。”
等内侍出来示意自己离去,高肃这才退出了侧殿。他走到进宫时让四位随从等候的地方,却只看到牛阿力一个人。
“四郎君,他们三个第一次进宫,想到处转转。没想到郎君这么快就回来了。”
高肃点了点头道:“那你留在这里等他们,我先回去了。”
守门的侍卫见了,啧啧称奇,没想到皇亲国戚里面还有这样好脾气的人。
——————
作者有话说:历史上最后一段的记载为“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一般翻译为四个人都不见了。
个人觉得“唯有一人”指的可能不是只剩兰陵王一个人。而且兰陵王脾气再好,也不可能不惩罚这样的仆从。所以文中用的是我个人的理解。如有谬误,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