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四)海老爷辞官(上)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050字 发布时间:2022-05-19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九集

 

听了王用汲那番苦中作乐的调侃,海老爷却不以为然地摇头微笑,重审的奏疏上盖的是海老爷一个人的印章,王润莲可以在杭州摸鱼划船,但自己却没办法躺平,海老爷就如同一个隐身的刺客,偷偷摸到一个重甲战士身后,连续打出了两记背刺,如果那两道奏疏不能把严嵩父子打趴下,刺客的结局可想而知,接下来必然是被战士的一波技能直接带走。“你说,新的旨意下来,会不会让咱们去查郑泌昌、何茂才,藏在其他官员家里的赃财”,海老爷看着王用汲,异常认真地问道。浙江的贪官差不多已经被海老爷给抄的家徒四壁、寸草不生了,最后的那点儿棺材本儿也都装了船,海老爷再想多抄,就只能去北京,打严嵩父子跟吕公公那边的主意了。海老爷心中也是万般焦急,算算日子,北京那边也该有个消息了,清君侧于一役,究竟成与不成、鹿死谁手,也该见分晓了。

 

海老爷问地隐晦,王用汲双眼放光,坦然答道,“那才是一注大财,全是严家和京里大员们,他们在浙江的分子,要是有这样的旨意,胡部堂这一仗也打赢了,朝堂清流这一仗也就打赢了”。料敌从宽的道理谁都懂,只不过事已至此,也真的没必要再说什么长严党志气,灭海老爷威风的话了,王用汲觉得与其杞人忧天、担惊受怕的活着,还不如过好裆下的每一天,时不时展望一下美好的明天,剩下的便是听天由命了。实话实说,王润莲同志想的还是过分乐观了,如果清流真的打赢了倒严这一仗,按照裕王、徐阶、高拱、张居正那伙鸡贼的尿性,会允许胡宗宪这个严党余孽,去独揽扫平倭寇的不世战功嘛,严嵩一倒必然是清流全面执政,到时就算真的要的荡平倭寇,也该是清流派人下山摘桃子,有他胡宗宪什么事儿,反正实际指挥作战的是戚继光,换哪个文官当主帅其实都差不多。

 

王用汲忽然扯到了前线的战事,海老爷神色忽然黯淡了几分,伸手摆了摆大声说道,“严党不会让胡部堂打赢这一仗,也就一两天见分晓了,全看皇上圣明了”。严党不想胡宗宪打赢这一仗,清流也不想胡宗祥打赢这一仗,似乎只有道长和胡宗宪才想打赢这一仗。大明真正的敌人,既不是草原上飞驰的铁骑,也不是漂在海上的那些日本友人,更不是茹毛饮血的满洲建奴,敌在国会山、敌在内阁、敌在六部九卿、敌在玉熙宫,大明亡于党争,正所谓朝堂之中,十步之内,人尽敌国是也。没有道长的圣明烛照、力排众议、全力支持,光靠基层将士们的一腔血勇、马革裹尸,光靠胡宗宪的大公无私、忠君爱国,是打不赢眼前这一仗的,战胜于朝廷,才能决胜千里之外,否则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土木堡、萨尔浒。远处传来一阵嘈杂,海老爷定睛观瞧,看见一身布衣的赵贞吉与谭伦,一人手里提着一个灯笼,迈着方步款款向码头走来,急忙带着王用汲上前行礼。

 

赵贞吉满脸凝重,也顾不得寒暄,郑重其事地说道,“有要紧事跟二位商谈,朝廷的旨意下了,天黑前到的,郑泌昌、何茂才斩立决,家财悉数抄没。赵贞吉、谭纶、海瑞、王用汲一干钦案人员,尚能实心办差,查办江南织造局、浙江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贪墨巨案,颇有劳绩,着,立刻将浙案具结呈报朝廷,内阁会同司礼监论功叙奖”。所谓“商谈”不过是客套话罢了,赵巡抚可从来没有跟下属讨价还价的习惯,浙江的案子来来回回折腾了快两个月,从初审到重审,总算是尘埃落定了,既没有毁堤淹田,也没有通倭案请,只是一场单纯的贪墨巨案罢了。一干办案人员颇有劳绩,得到的评价却只是“尚能”实心办差,看似前后矛盾的行文,充分展现了北京方面对办案人员的不满,颇有劳绩最终换来了上司的颇有微词,一切都是咎由自取。理学之臣从来就不奢望什么“论功叙奖”,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功过从来结伴而行,我不求有功,无过便是功”,甭管赵巡抚人品咋样,但这句话放在职场上,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朝廷的旨意是徐阁老亲自拟的票,等司礼监批完红再发往浙江的,文件签发流程比较长,传递速度上自然会比私人信件慢上个一两天,趁着海老爷跟王用汲还在“一边查赃款,一边游西湖”的时候,赵巡抚与谭大人,几经权衡利弊,又经多方筹划,最后通过一系列地磋商与讨价还价,关于浙江下阶段的工作部署,以及海瑞、王用汲同志的人事安排,两人终于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一致决议,刚好朝廷的旨意天黑前送达杭州,两位大人打算借着传旨的由头,向相关人员正式下达通知。赵贞吉刚传达完朝廷的旨意,海老爷便迫不及待地开怼了,“什么劳绩,什么功奖?”,面对海老爷咄咄逼人地质问,赵贞吉心中止不住地一阵冷笑,暗道,劳绩、功奖确实谈不上,通倭的案情倒是有一件,还跟海知县你脱不了干系,你现在就可劲儿地嚣张吧,以后有你哭的时候。赵巡抚看也不看海老爷,双眼扫着地面,一本正经地答道,“我已经写好了请罪的奏疏了,可你们不应受到牵连。我刚才跟谭子理商量了,我们还另外联名上了一道奏疏,保举海知县出任曹州知州,王知县出任台州知州。小人气长,君子也不能气消呀”。

 

理学之臣的话从来都要反着听才行,旨意里说要论功叙奖,赵巡抚却火急火燎地上疏请罪,明明是不想被海老爷牵连,却硬要大义凛然地表示,“可你们不应受到牵连”。旨意明明天黑才到,可赵巡抚、谭大人联名的奏疏却已经写好,端的是胸中有成竹、下笔如有神阿。至于那句“小人气长,君子也不能气消”,也不知道在赵巡抚心中,沽名钓誉、大伪似直的海老爷算不算的小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自己算不算的君子。海知县、王知县荣升知州,弹冠相庆还为时尚早,不过有一说一,半年前海老爷可还在福建南平县做教谕呢,几个月的功夫便连升三级,即将出任知州,这提拔速度,估计网络爽文也不敢这么写,顺便科普一下,大明的曹州就是现在的山东菏泽,诸位也不妨仔细品一品赵巡抚的心思。山东曹州可不比浙江台州,赵巡抚竟然能把自己手下的知县,派到山东去异地提拔,自然与老恩师徐阶的全力支持分不开。

 

理学之臣为何迫不及待地要把海瑞跟王用汲调离原岗位,话不妨说的直白些,毁堤淹田淹了淳安、建德,当地百姓踊跃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开展灾后建设,率先把稻田改成了桑田,赵巡抚想要再苦一苦百姓,强推半价收购生丝的地方政策,这两个县自然是首当其冲。当初就是这两位知县,硬生生地搅黄了以改兼赈,把郑泌昌给逼上了绝路,殷鉴不远阿,赵巡抚要想完成前任巡抚的未竟事业,必须先把这两块又臭又硬的绊脚石给挪开,否则按照海老爷那个尿性,还不知道要整出什么幺蛾子来呢。赵贞吉为何执意要苦一苦百姓,这事儿还得从头往前捋,随着浙江大案的尘埃落定,严党与清流的对决,也从政治领域转换到了经济领域,黑猫、白猫,能捉到耗子的才是好猫;严阁老、徐阁老,能帮道长捞钱的才是好阁老。严嵩派鄢懋卿南下巡盐,就是想向道长证明,严党现在还有用,大明现阶段也根本离不开严党;徐阶派赵贞吉再苦一苦百姓,也是要告诉道长,他们严党能干的,我们清流一样能干,就算少了严屠户,也绝不会让道长去吃带毛的猪。

 

徐阁老打定了主意,政治上对严党退避三舍、坚壁清野,经济上却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严嵩在道长面前曾断言,今年绝织不出五十万匹丝绸,徐阶则偏要让赵贞吉织给道长看,用事实来证明,徐阁老虽然现在不当家,但他绝对有当家的实力,至于未来什么时候轮到他当家,还是道长说了算。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严嵩、徐阶都急着向道长证明自己,两人手段尽出、各显其能,只是苦了两淮的贪官跟浙江的百姓,严党南下巡盐、清流半价收购生丝,最终得利的却是道长。这世上没人会嫌钱少,尤其是像道长这样的圣明天子,两条腿走路外加两头下注,胡宗宪的军费还有国库的亏空,总算是有了着落,既解了大明的燃眉之急,又能让道长捞个盆满钵满,还不用天子去担骂名,这买卖做的简直不要太划算,道长表示很满意。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