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等人迅速赶到,却对眼前的情景大惑不解,密林由此变得疏疏落落,杂草与野花被人为的铲掉,剩余的空间被种上玉米,而且不是一星半点,为防止泥土流失,庄家边缘用石块砌垒,层层叠叠如梯田般向左右扩展在逐渐向上延伸,直至云雾深处。
唐文细查庄家长势,沉吟了片刻道;“如此规模的种植面积,可不是短时期办得到的?这片被开发的庄稼地起码在此存在有好几年的功夫,不过,令人不解的是?如果是山下的村民,为何舍近求远在这山高林密之处种庄稼?难道是为了好玩?还是另有原因?”
哈!哈!刘裕成笑道;“看来事情越来越神秘起来,到底是何方神圣,我们继续搜索,说不定有意外的惊喜。”
几分钟后众人站在一片菜地前,目瞪口呆。这个足有半个足球场大的菜地,种植了各种蔬菜,油菜,西红柿,黄瓜,豆角,丝瓜等等,色彩鲜艳引人。
让这些饥肠轱辘的战士口水直流,宋天龙更恨不得扑上前去大吃一顿,不过见其他战士无动于衷的样子,只好压下内心的欲望。
菜园周围种了不少果树,虽然果实落尽,风光仍在,枝繁叶茂,沙沙的叶响似在风中向战士们招手问好。
一串的闷雷滚滚而来,几滴豆大雨点落在他们的脸上。唐文面向刘裕成道;“这场雨肯定不小?看来山上确有人住,而且不止一家?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不探个究竟我怎都不会甘心?”
刘玉成大声道;“对!看一看到底都是些什么人?藏在这深山老林不敢露面,也许是阶级敌人也说不定呀!”
唐文心道;“不愧是指导员,联想丰富,自己反而没往这方面想过?“
好!上了山就一切真相大白,我们走!”
“你们说的对!这山上确有人住,但不是几家,就我一个人而已,听到这来自空中的声音,犹如惊雷在耳边炸响,即使唐文如此镇定的功夫,闻言也不禁微微变色,他和战士们一样卧倒当场。”
众人循声望去,左前方一块突出巨岩之上,一黄衣白发老人迎风而立,神情悠闲望着众人。
老人道:“如果你们还不上来的话,那就真的会变成落汤鸡了,现在上山不得,暴雨将至,弄不好会遇上山洪暴发,那可不是说笑的呀!”老人边说边把一长达二三十米绳梯竖了下来。
咔嚓一个炸雷,似在应验老人的话,雨点更加密集起来,远处一片黑云压顶而来,唐文领头登上绳梯。
这是一个天然溶洞,宽阔深远,虽然光线稍显昏暗,却绝不气闷,如果不是有各种家具摆设,几疑为神仙洞府。
宋天龙第一个冲进洞来,满脸的喜悦,却被眼前一幕吓得惊叫起来。“连长!连长!你快看,快看!我的帽子在那!”宋天龙惊叫连连。
唐文顺着宋天龙的手指望去,两米多高白色钟乳石上,一只浑身金黄色小猴子蹲伏其上,瞪着圆圆的眼睛好奇的俯视着这群不速之客。
令人惊异的是这小猴子头上居然带着宋天龙军帽,两只爪子捧着一面闪闪发光的小镜子,眼睛滴溜溜乱转,那模样要多么可爱就有多么可爱。
白胡子老人来到宋天龙身边笑道;“原来是小同志的帽子?今天早晨淘淘回来拿着这顶军帽就是不撒手,其实从你们进山的第一天我就看见你们了,我晓得你们很快就会来的,我果然没有猜错。”
“淘淘!还不快下来把帽子还给人家!”噢!淘淘是我给小猴子起的名字,原因它确实非常的淘气。”
小猴子似听懂人话般,听见老人召唤,纵身跃下钟乳石,在一跃落在老人身前,老人爱怜的抱起小猴子,把帽子递给宋天龙,在拿小镜的时候猴子淘淘死命抓住不放,吱吱叫个不停,惹得老人哈哈大笑起来。
王珂忙道;“老大爷,这镜子是我的,就送给淘淘玩吧!”老人听了并没有推辞,微笑着点了点头。
唐文与刘裕成对望一眼,对于这两天疑虑心中释然。宋天龙长这么大头一次近距离接触猴子,以前所见的猴子只能是在公园隔远相看,比起眼前这只可爱的小猴相差何止百倍,禁不住用手抚摸小猴子的柔软发亮的绒毛,乐不可支。
一股凉气从洞外涌来,暴雨从天倾泻,狂风暴雨从天而降,犹如千军万马轰鸣而来,声震山谷,洞口被雨帘遮住,看不清洞外任何事物。
唐文上前一步握住老人的手道;“我叫唐文,指了指身边刘裕成介绍道;他叫刘裕成,我俩人是这次训练的组长,很高兴认识您老人家。”
唐文看着这只猴子叹道;“这是一只金丝川猴,其珍贵处和云贵金丝猴并称于世,以前只有耳闻,却没见过,没想到会在你老人家这里看见这么珍贵的川猴,是我们这次野外生存训练的意外收获。”
听见有人夸赞自己的爱猴,老人脸上布满笑容,爱怜地把淘淘放到地上,任它穿跃玩耍。
老人背负双手,笑呵呵道;“你是四川人?而且是川西北一带?”唐文道;“是的,我是松潘县人,小学毕业后到成都念书直到参军。”
哦!老人不住点头道;“怪不得普通话说得这么标准,很少带家乡口音?如不是你对川猴认知甚深,决不会想到你是四川人,究其原因,如不是生物学家或本地人,很少有人知道金丝川猴的存在。”
连长同志请坐,说着伸手拉着唐文在木床坐下,刘裕成也随后坐在老人身侧,战士们纷纷放下背包,席地而坐。宋天龙则坐在背包之上,心神不属。
他被眼前一切所震惊,他张大嘴巴,眼望布成雨帘的洞口,倾听一阵紧似一阵暴雨倾泻的声音,如交响乐般奏响,如真似幻,不知身在何处,各色的钟乳石波光流转,美轮美奂,恍如梦境般予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在老人用羡慕神情审视着战士们装备武器时,唐文细细打量眼前这个神秘的老人。老人脸型狭长消瘦,脸上布满刀刻般的皱纹,给人一种历尽沧桑经历不凡的感觉,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满头银发,三绺雪白美髯直至胸前,一身洗得发白分不清是黄是白的布军装,神情安然祥和,若不是额头有一块伤疤,谁都会觉得老人是超尘脱世的高人。
老人把目光从战士身上收回,感慨道;“这些后生娃,武器好,人更好,各个身手矫健,训练有素,不愧是精兵强将,有这样的军队何惧强敌来犯,现在解放军天上有飞机,地下有坦克大炮,又有如此强悍的步兵,谁敢来犯?”
说到这老人不由长叹,声音低沉嘶哑道;“当年如有这等武器装备,就是有这一半的装备,小日本鬼子也不敢在中国横行无忌,烧杀抢掠,视中国如无物,真的让我好恨!好恨!”
咳!咳!老人突然不住地咳嗽起来,说到小日本鬼子,似触动到老人多年创伤,老人不仅咬牙切齿,眼喷着怒火,脸上的肌肉也因激动而颤抖不止,悲痛异常。
老人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双手捂脸低下头去,再抬起头时,老人早已泪流满面痛苦万分。
老人苦笑道;“我已多年没有像今天这样流泪,看见你们不由想起我当年从军的情景,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情感,哎!人老了,心也变得脆弱起来。”
雨还在下,而且没有停歇的意思,山风阵阵,把洞口形成的雨帘吹得时断时续,强劲的山风偶尔穿帘而入,带着一蓬雨雾从众人身边横扫而过,消失在溶洞最深处。
战士们都默默无语,虽然他们有点疑惑,但他们还是感受到老人有着无比惨痛的经历,同时引起他们和老人的共鸣“民族仇恨”。
提起日本侵略中国,中华儿女无不人人咬牙切齿,怒不可遏。恨不得重返过去,杀尽倭寇,方解心头之恨。
这些年轻战士基本都是建国前后出生的,从上学起就接受“阶级教育”,“民族爱国教育”,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人人耳闻能详,有着无比的切肤之痛。
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东北沦陷,从“卢沟桥事变”到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到制造无人村,广大国土无不饱受蹂躏,可谓,倾尽三江之水也洗不掉中国人民对日本鬼子的民族仇恨。
新中国的人,不但仇恨日本鬼子,也痛恨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他们知道是国民党不抵抗,军队无能,才导致国土沦丧。
九一八事变几乎一枪未放便丧失整个东北,蒋介石张学良遭国人痛骂!三七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阎锡山四十万大军让小鬼子四万人追得像丧家之犬一溃千里。
韩复渠贪生怕死,不做任何抵抗把山东拱手相让,这一切实在伤透了国人的心。
对于当年的历史,战士们知之不多,他们知道是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通过八年艰苦卓越的抗争,打败了日本鬼子,并联合苏联红军把小日本鬼子赶回了老家。
从我们的文化宣传上就不难看出对国人的教育,如电影,“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野火春风斗古城”“节振国”地道战,地雷战等,还有脍炙人口的小说,如,烈火金刚,“平原游击队”,等等......
谁都相信,没有共产党八路军,就没有抗战的胜利!不过历史还有些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望着悲痛万分的老人,唐文还是把心里的疑问说了出来,唐文缓缓道;“老大爷,您老贵姓呀!为什么一个人住在深山老林里呀?”
老人想了想,理了下自己的思绪,叹了口气道;“我叫王庆生,祖上成都市新都人,和王铭章是同乡,而且还沾亲带故。你们知道王铭章吗?”
唐文摇摇头道;“不知道,”其他人都纷纷摇头表示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
老人并不感到惊讶,继续道;“日本鬼子投降不久,我们举家来到狮子峰山下王家村,由于我素喜清静不爱热闹,这才在山上找这么个地方,算来我在山上已经度过了整整五年了。”
宋天龙好奇地问道;“难道你没有儿女吗,还是有儿女却不管您老人家呢?”
老人苦笑道;“我儿女都有,他们多次劝我回家我都没答应,我已经习惯了山上的生活,离不开这里的一草一木,我就算死也要死在这,哎!在这地方终老也算不枉此生了。”
小猴子淘淘不知从什么地方跑出来,跃上老人的肩膀,一只爪子不是抓抓老人的头发,就是揪揪老人的耳朵,两只眼睛左顾右盼其神态可爱之极,惹得宋天龙赞叹不已。
宋天龙好像想起什么似的,忙从挎包拿出像小鸭梨一样的野果分给大家吃,梨儿不大,有鸡蛋大小。
宋天龙道;“老大爷,您尝尝这野梨?可甜了!”
赵长河惊道;“好小子,你在哪里找到的,为什么不喊我一声呀?”
宋天龙哈哈笑道;告诉你?我怕影响你的任务,哈!哈!
老人接过野果道;“嗯!叫它野梨也行,不过它真正的名字叫“刺梨”,也就是野蔷薇花或叫剿丝花,三四月份开花,七八月份结果,现在这山里唯有这刺梨熟透了,早点晚点都吃不上它。”
“不过,看这金黄色的果儿,属于蔷薇中的上品,实属罕见,看来你们是真有口福呀!”老人并没有吃,而是放下果子,脸上的痛苦更加显现,也许老人不想扫大家的兴,便负手来到洞口前,望着洞外的如注大雨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老人的表情落在唐文的眼里,唐文心里若有所思,老人痛苦的背后,定有一段伤心往事,如此孤独一人,宁可住在山洞也不愿回家,这样的艰难生活常人是无法想象的,老人必有不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