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空前的困局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8745字 发布时间:2022-05-13

第一百七十九章:空前的困局

燕朝顺昌十八年正月初七日,燕朝的顺昌皇帝因病去世,年二十四岁。海山洲得知已经是在二月底了。

顺昌皇帝去世后,以其次子即位,并决定次年改年号为康定元年。

因小皇帝才八岁,故而顺昌皇帝临终安排了四位顾命大臣,分别是首辅索赫里,还有萨鳌英、苏落沙尔和额隆谨,另外还有顺昌帝的母亲尚在。顺昌帝的母亲是狄羯部人,但是才能不让须眉,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女子。

前线在得知顺昌帝去世后,庾淮先和郑延明利用这个机会于三月初开始准备,五月二十日进行了反击,但重点还是希望夺回蝶陵岛,虽然靠着突袭在二十五日登陆了蝶陵岛,并一度攻破了城池的西门,但是燕军主力一万多人在章桂刚的率领下于六月五日登陆了蝶陵岛,晋军被迫撤退。

小皇帝即位后,马建洵曾派人经过庚志安表示希望进京朝贺,谋求改善关系。只要燕朝承认晋国辖区,不要求易服变发,晋国绝对按照当年对待武朝那样,称臣、纳贡、内属,并表示可以允许燕朝派人来海山洲。但是马建洵的这番善意被燕朝朝廷拒绝,声称如果海山王马建洵不放弃对燕朝的不敬和敌视态度,不放弃支持郑延明残部,不撤出闽东地域,就绝不会让海山洲的使臣进入大京城,甚至不允许其进入福海行省之外的地方,一旦发现按照匪寇处理。凡是有关与海山洲的交涉事宜,全部需由福海行省督抚和宁东王庚志安共同商议后代奏,马建洵不得直接上奏。

很明显,马建洵是热脸贴了个冷屁股。燕朝虽然依然承认对马建洵海山王的封号,但是只要马建洵继续支持武朝残部和驻扎在闽东地域,马建洵的人连福海行省以外的地方都出不去。这都让马建洵感到了无比的失望,这恐怕是自高祖马文慧对狄国称臣以后几百年来面对的最大的困局和封锁了,甚至比武朝当年刚成立的时候还严重。

然而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当年三月,燕朝在郑延明部叛将黄君宣的建议下,决定对东南五省的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并下令焚毁沿海一切船只,寸板不许下海。一旦发现从严从重处置,甚至会处以死刑。

此项建议得到了燕朝上下大多数人的赞同,当年就下令沿海各省实施,如有违背,从重治罪。

这道命令让晋国遭到了极大的打击,这直接断绝了晋国海山洲与内陆的贸易,海山洲和南洋属地凭借多年积累尚且可以勉力维持,但是在前沿地带则不然。前沿地带中尤其是南线,只剩下金龙岛、中左岛两个岛,更是举步维艰。北线虽然还好一些,有三个县几十万人口,而且有陆地相邻,可以通过走私、行贿获取一些生存的物资,但是也是非常困难,而且加重了从海山洲运输的成本。

除此之外,在正月、三月、五月,尼兰国对南洋属地、宁西南部和思岭县外海再度发起了较大的攻击。虽然都被晋国各地守军击退了,但是晋军也付出了总计死伤数千人,被俘虏上千人和损失战船五十多艘的代价。

可以说绍宁九年刚开始,晋国就遭到了孤立,虽然与福海行省的贸易还没有被彻底切断,但是也只剩下这一条孔道了。要想谋求与燕朝改善关系,至少短期内是不可能了,而西洋方面,西巴斯鹰国已经是江河日下了,与晋国在南洋方面一直是比较稳定的情况,并无什么大的摩擦,贸易照常,恪守边界现状。但是尼兰国则不然,虽然对晋国的进攻被击退,但是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而为了对抗尼兰国,晋国必须寻找朋友。

六月初,苏威兰国派使臣约尼丹尔尼及随员男女共十余人来到海山洲宁安港通商,并拜见了宁安府府尹祈国成,希望与晋国商议通商贸易事宜,并希望达成一项全面的通商以及国事方面的合作文书。

而此时的祈国成尚在重兵之中,日常政务由同知崔世隆和通判张克海代为主持,重大事情则仍需上报府尹祈国成。

约尼丹尔尼是一位非常老练的苏威兰国使臣,同时海上苏威兰国驻东天竺商社的高级股东,而且深通汉文,对汉文化也非常欣赏和喜欢,故而他在拜见崔世隆、张克海的时候按照汉人的礼节行礼,并十分尊敬,另外进献了厚礼,并对晋国不久之前战胜燕朝表示了祝贺,这都让还相对年轻的崔世隆、张克海是分外高兴。

约尼丹尔尼早就打听清楚了,知道崔世隆是枢密使崔成融之子,张克海是张瀚民之子,张祎澜的侄子,倍加恭顺,还在六月二十日邀请他们到宁安港的苏威兰国商馆做客,并声明这是私人会谈。

约尼丹尔尼让自己的车夫驾驶着自己的两匹马牵引的四轮西洋马车前去接上了崔世隆和张克海。

这是崔世隆、张克海第一次乘坐西洋的马车,这种车的稳定性、舒适性非常好,远远强于传统的汉族马车,倍受二人的喜欢。约尼丹尔尼表示如故他们喜欢,下次可赠送给他们一人一辆。

这一次,约尼丹尔尼只带来了两辆,一辆是自己常用的,另外一辆装饰比较精美的要准备进献给晋王马建洵。

约尼丹尔尼对二人说苏威兰国与贵国是友好的,不像西巴斯鹰国和尼兰国那样有谋夺晋国土地的野心,我们只求贸易,从未与贵国有过征战,而且在贵国附近也没有任何的基地,所以请两位大人放心,请晋国放心。

崔世隆表示这个我们是知道的,不然也不会来你的商馆。

除此之外,约尼丹尔尼还将自己的女儿莎婉卡叫出来,说自己的这个女儿十分喜欢汉文化,自己也教她汉字,但是自己能力有限,希望莎婉卡拜崔世隆、张克海为师,并让女儿按照汉人的礼节跪拜二人。

莎婉卡时年二十岁,但身形修长,体型丰满,皮肤白皙,黄头发、蓝眼睛,典型的西洋美女。张克海、崔世隆是见过西洋美女的,但是如莎婉卡这样的却还是非常少见的,所以也难免动心,但是两人毕竟还是控制住了,而且也知道约尼丹尔尼肯定是有所图的。

崔世隆、张克海均表示如果莎婉卡愿意,他们会找名师来苏威兰商馆教授,但是自己身份不同,无法接受。

约尼丹尔尼知道一次肯定不能有效,但是他还是让女儿做了一顿西洋餐让崔世隆、张克海品尝,并表示希望二人能够上奏府尹乃至晋国高层,希望能够允许自己去海京府与晋国商议通商合作事宜,并表示愿意做出重要的承诺和提供帮助。

在崔世隆、张克海临行前,约尼丹尔尼还向二人赠送了他们的礼品。有苏威兰国生产的火枪三只、千里镜三只、大船模型两件,还有掐丝珐琅玻璃镜、自鸣钟等,说这只是给二位大人的小意思。如果能见到晋王,一定会有更重要的厚礼献上。

崔世隆、张克海毫不客气收下了礼物,也表示会上奏的,让他等消息。

崔世隆、张克海回去后就上报了府尹祈国成,祈国成已经是重病在身,让他们自行处置,也同意他们上报中书省。

七月五日,祈国成因病去世,马建洵不久下令以崔世隆为宁安府知府,张克海为宁安府同知。

至于苏威兰国使臣要前往海京府商议的事情,马建洵思考后决定先让崔世隆、张克海与之商谈,考虑到二人素来尤其是崔家与西洋的关系历来友好,马建洵有些不大放心,又派了市舶司副使李庆民前来,作为首席。同时还派了中书舍人梁庭镛、户部主事常龄亭协助,与崔世隆、张克海共同与约尼丹尔尼商谈,谈的好的话可以前往海京府,谈不好则另当别论。

马建洵交给他们的底线是希望能签署一份当年类似与西巴斯鹰国那样的盟约,也希望能加强与苏威兰国的合作,在燕朝对晋国日益敌视的情况下,晋国需要寻找自己的盟友,更重要的增加自己的实力尤其是军力。而在去岁的作战中,苏威兰国卖给晋国的兵器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所以马建洵需要得到苏威兰国的支持,尤其是军事技术方面的支持,只要晋国能继续拥有海上优势,就能够确保家业。但是不许另外增加通商之地,不许干涉晋国内部事务及与燕朝之间的事务,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七月二十日,李庆民、梁廷镛、常龄亭等来到了宁安府。次日,约尼丹尔尼和女儿与随从前来拜见。并约定在二十五日开始与之商谈。

约婉卡对父亲执意与相对弱小的晋国打交道,而不与更强大的燕朝打交道有些不理解,约尼丹尔尼则说:“正是因为晋国相对弱小,他们更需要我们,而燕朝更强大,我们的作用就较小。我们支持一个较弱的与一个更强大的对抗,这就有利于我们。而且我观察,晋国的这些人比燕朝的人更开放,更注重贸易,不似燕朝那些人保守。而且与他们做生意,可以直接做,而与燕朝的贸易,则非常艰难。另外更重要的是尼兰国,尼兰国与我们是死对头,而晋国也与尼兰国不睦,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利益。”

约婉卡:“父亲所言甚是。”

七月二十五日开始,李庆民等于约尼丹尔尼开始正式商议。

约尼丹尔尼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增加通商的港口并允许传教;

允许苏威兰国商贸使臣常驻海京府;

开放一个小岛给苏威兰国做停泊贸易之用;

允许苏威兰国商人在海山洲自由买卖任何物品;

允许苏威兰国商人居住在海山洲;

允许苏威兰国商人在宁安府自由经商租赁土地;

苏威兰国商品在晋国内部运送时,希望得到税收优惠;

李庆民、崔世隆等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一一进行了驳斥,而约尼丹尔尼则不断以燕朝、尼兰国的威胁而逼迫晋国,晋国最担心的其实也就是如此,但是有的问题确实不能让步。

马建洵虽然没有参与谈判,但是他还是希望谈成的,因为此时的晋国需要西洋尤其是苏威兰国来平衡燕朝和尼兰国。

而就在谈判的八月初,尼兰国派战船数艘欲突袭汉宁港,被晋军击退。

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事情,然而却实际上帮助了苏威兰国,马建洵派人通知李庆民,可适当让步。

从八月中旬开始的谈判,明显出现了让步。

又经历了一个多月的谈判,到九月底,双方大体达成了草约。

十月初,马建洵、马朝渊、杜怀义、张维嘉、崔成融、康遇之等人审阅了草约,大体还算满意,但是马朝渊、康遇之认为苏威兰国虽然让步了,但是晋国需要得到更多的让步和保证,希望马建洵将约尼丹尔尼召来海京府做更进一步的商议。马建洵同意,下令让李庆民、梁廷镛等带约尼丹尔尼前来海京府,做进一步的商议。

对于马建洵父子和重臣主张联合苏威兰国抗衡燕朝和尼兰国,有一些人是反对的,但是马建洵对此事一直是比较保密的,故而外部那些文官清流虽然不满,但是并不知道具体内容,其反对的效用很有限。

十月十三日,李庆民、梁廷镛、常龄亭、张克海与约尼丹尔尼父女和随从等来到了海京府,两日后得到了马建洵的召见,并在永寿宫设宴招待。

马建洵:“你们在去年我们与燕朝的作战中,能帮助我们,对此,我们很高兴。”

约尼丹尔尼:“我们与晋国素来友好。”

马朝渊:“友好是不错,但归根结底还是利益。”

约尼丹尔尼:“太子殿下快言快语。”

马建洵:“这也是实情。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你们无事不会来找我们,我们如无事,也不会把你们请来,你说呢。”

约尼丹尔尼:“确实如此,那敢问晋王,此番召我们前来,有何要事。”

马建洵:“这些你和他们去谈,我和你不谈这些。”

十六日,马朝渊、康遇之、李庆民等开始于约尼丹尔尼父女还有最重要的随从克伦威再进行了商议,持续了半个月的时间。

马朝渊首先要求苏威兰国使臣在宁安府不得超过百人,而且传教必须遵守晋国利休仁以来的固有的规矩,否则一律驱逐。

对此,约尼丹尔尼同意,没有反对意见。

在约尼丹尔尼看来,与晋国的主要交往还是贸易,传教问题是相对其次的,这个可以不必坚持。

马朝渊反对用租借柯伦岛的字样,提出可以让苏威兰国使用柯伦岛。而克伦威坚决不同意,最后折中,用租借的字样,但确定期限,先以十年为准,每年租金是白银五千两,到期前半年再行商议。

另外康遇之提出要参照当年与西巴斯鹰国的盟约那样,让“苏威兰国始终承认并坚决拥护马氏家族对晋国的世袭统治地位”;并将“不会在燕朝和晋国之间做调解人,如果晋国与其余诸国发生作战,苏威兰国应给予帮助。”

对此,约尼丹尔尼坚决不同意加任何有关苏威兰国明确协助晋国的条款,只商谈商贸,不过他以私人身份保证会坚持与晋国的友好协作。

僵持了很久,但是马建洵最后还是决定可以。

他认为即便签署了意义也不大,西巴斯鹰国当年倒是签署了,然而后来不也是阳奉阴违,倒不如只就通商进行商议。

马朝渊、康遇之随后也同意,认为可以答应。

到十月底,双方最后同意,全文主要内容是:

晋国允许苏威兰国商贸使臣常驻宁安府,人数不得超过一百人;

晋国将隶属于天雄州的柯伦岛租借给苏威兰国,作为其南洋贸易之用;

苏威兰国租借柯伦岛,每年五千两白银,租期五年,到期前半年再行商议是否续租;

晋国允许苏威兰国商民居住宁安港附近;

苏威兰国与晋国贸易的税率用晋国的税率;

优先发展与晋国的关系和贸易;

苏威兰国东天竺商社应允许晋国派使臣常驻,人数不得超过一百人;

此盟约有效期十年,到期前一年再议。

十一月二日,马建洵认真审阅了这份约书,同意签署。

约尼丹尔尼也同意,同时派人将文书传送到东天竺商社,问题不大,应该也会签署,然后正式换约即可。

此外在晋国的宫廷中,约尼丹尔尼看到了晋国的王室和高层对西洋的态度明显要强于燕朝和其余东方邦国。而且对西洋文化、物品很感兴趣。在永寿宫,有西洋的自鸣钟,水晶吊灯,这都是明证。

这几个月的谈判,约尼丹尔尼深感这些晋国人真是完全不同于燕朝人和其他的东方人,也许因为他们之前与西巴斯鹰国、佛鹰国打过交道,晋国内部不仅有熟悉他们语言的人,还有一些去过西洋的人,虽然没有去过苏威兰国,但是有去过西巴斯鹰国、佛鹰国的人。而晋国的高官显贵尤其是这位太子马朝渊是一位极为务实的人,不同于普通的汉人那么注重礼仪,对西洋人很有礼貌,但谈判却也很务实和理智,却也很机警。

不过这次签下的只是一个大范围的商约,许多具体事宜还得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另行商议。

马建洵父子要求苏威兰国使臣和约尼丹尔尼只能称呼他们为晋王或者海山王,哪怕是晋公也能,但是坚决不喜欢并反对让他们称呼为什么晋王国。约尼丹尔尼还提出了一种试探,建议马建洵效仿东方其他国度那样称帝,或者如同西洋王国那样。马建洵父子明确反对,说晋国与他们不同,晋国的地位最早是来源于大卫朝的安隆皇帝的封赐,武朝后来虽封为晋王,但只是一个爵位,而不是烈土封疆。并不断说晋国和内陆燕朝的关系如同当年与武朝的关系,是一体的,性质如同诸侯国和藩镇。虽然肃靺人不是汉人,但是在几千年前,肃靺人就和汉人有过交往,是兄弟,都在九州之内。

此次合约的签订,也让晋国成为了东方中唯一有苏威兰国常驻使臣的地方。而且也让苏威兰国在东方获得了一个有力的盟友,对苏威兰国是极具意义和价值的。而对于晋国而言,与苏威兰国达成这样的盟约,实际上晋国是做了一定的让步的,但是这也是在面对燕朝和尼兰国步步紧逼的情况下做出的必然选择。虽然晋国做了一定的让步,但是马建洵事后还是要求保密,同时还是希望能与燕朝达成媾和,但是燕朝新皇帝即位,对外方略依然延续顺昌帝的不商议、不理睬、不妥协的态度,这无疑让晋国不得不与苏威兰交好,可以说晋国也是被逼到了这一步。另外马建洵让儿子和大臣一定要切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燕朝肃靺人要易服变发,是外在的,而这些西洋人外表和善但是却内心歹毒,是要从灵魂内在的变化汉人。

其实在马建洵看来,无论是肃靺人还是西洋人,他都不喜欢。然而两害相权取其轻,在现实威胁看来,自然是肃靺人的燕朝要进攻晋国。而就长远看来,西洋人更阴险,不像肃靺人是明来的。某种程度上来说,肃靺人是真小人,西洋人是伪君子,而且极有可能会是真小人加伪君子。

签订合约后,约尼丹尔尼向马建洵有赠送了此行的礼品,有自发火枪长枪一支、短枪两支、火炮两门、自鸣钟一个、水晶吊灯、玻璃镜、千里镜还有一辆装饰精美的西洋四轮马车等。

马建洵、马朝渊亲自乘坐了这辆西洋马车,确实感觉非常的不错。稳定性、舒适性都很好,而且有能够随意拉开、收紧的百叶窗。据说还有一种敞篷的马车,他是非常喜欢。

出于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一贯礼节,马建洵回赠了茶叶一万斤、丝绸、瓷器、翡翠、玉器、玛瑙等若干。

当年底,户部、市舶司在统计当年收入的时候,明显是减少了。与燕朝的贸易额是大幅度下降,而且是几十年来所未有的局面。伴随着与燕朝内陆贸易额的缩减,就是与东町国、与西洋和南洋属地的贸易额在增加。燕朝的海禁打击太厉害了。

绍宁十年二月,在宁安港东部附近一块相对偏僻和安静的地方,崔世隆给约尼丹尔尼正式划出了百亩大的地方,作为约尼丹尔尼这位苏威兰国及东天竺商社驻晋国的住地和其活动范围,并奉命要求他最好不要随意走出驻地,否则如引起麻烦,就不好收拾了。约尼丹尔尼答应了下来,刚开始,他必须要如此,也只能是如此。

三月底,东天竺商社正式批准了这份合约,不久,晋国派自己的使臣也前往东天竺商社的辖区驻扎,派出去的是范家的范崇霖,他有丰富的与外洋贸易的经验,常年和外洋人打交道,还有五品官的虚职,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一年的二月份,张服振病故。

马建洵对这位终身致力于斗争的人给予了十分高的礼遇,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威远军节度使。

三月初,郑延明重病,被送往宁安府治疗。

郑延明回到宁安府后,知府崔世隆前往看望。马建洵还派马朝渊也前往看望,并派人赠送药材,希望将他治好,这个人是一位勇士,是一位真正致力于抗击燕朝,维护武朝正统的真正统帅。

然而虽然竭尽全力,但是无奈天不假年,这一年的五月八日因病去世,临终还高喊北上杀敌,年仅三十九岁。

郑延明去世后,马建洵下令追赠为忠义王。

郑延明去世后,他尚有数万军队在金龙岛、中左岛一带。而两个儿子中尤其以长子郑锦贤最能干。他在父亲三月离开中左岛之后,就在部下程甫华的建议下,迅速夺取了兵权,掌控了中左岛、金龙岛一带的父亲旧部。而其弟弟郑锦袭不久兵败投降了燕朝。而在得知父亲被追封忠义王的时候,他竟然自称忠义王。

庾淮先对郑延明部下的兵变不做干预,但内心希望郑锦贤获得胜利,虽然郑锦贤的弟弟郑锦袭更懦弱一些,如果晋军支持他,会有助于平衡,但无疑得罪了实力更强的郑锦贤。因此庾淮先对此不干预,实际上就是支持了郑锦贤,同时上表希望支持郑锦贤,并加以官爵委任重用,成为晋国在前线的一道屏藩。

庾淮先暗中支持了郑锦贤,郑锦贤在七月份的时候登门拜谢,但是他还有更大的野心,他希望继承父亲的王位,并希望能获得更大的根据地,那就是在海山洲立足。不过他也清楚马氏家族在海山洲经营了快四百年,靠他这几万人马根本不可能有胜算,但是拿下金龙岛、中左岛或者是部分海山洲的地盘还是有可能的。

在感谢庾淮先的同时,郑锦贤竟然也暗中策反了周凝飞,并得到了其相助,竟然在宴会上扣押了庾淮先,“请”庾淮先上表马建洵承认他的忠义王,并拨给他更大的地盘作为生存发展的根本。

实际上,郑锦贤已经写好了,只是让庾淮先署名。

庾淮先知道郑锦贤狠辣,也有感他可能希望夺取晋军南线这两个岛屿,但是万万没想到会这么快,也没有想到周凝飞竟然会被策反,但是如今木已成舟,他不得不署名。

八月份的时候,马建洵得到了庾淮先的这份上书,大惊失色。他一看就知道庾淮先被绑票不得已才这样的,他想立即出兵征讨,但是马朝渊劝父亲不可轻动。一旦出兵,必将陷入火并,金龙岛、中左岛必将成为一片火海,是生灵涂炭,而且晋国原有臣民和庾淮先都会成为肉票的。而且可能会导致燕军进攻中左岛或者金龙岛,进而可能是失守。他建议因势利导,以静制动。调回庾淮先,让周凝飞出任宁西将军,任命郑锦贤为承武郡王的爵位,并给予其手下册封。然后暗中挑拨二人的矛盾,再徐徐图之。总之以保全前线兵力、庾淮先和海山洲的安全为要义。

另外如今的前线已经不同于以往,随着燕朝疯狂的极为严厉的海禁,前线尤其是南线的生存将是极为艰难。即使是消灭了郑锦贤的实力,夺回中左岛,到时候也会元气大伤,不值得再浪费兵力财力了。

马建洵无奈,只能是同意了。

八月十三日,马建洵派枢密副使张玄苍前往金龙岛一带,安抚郑锦贤。

八月二十二日,张玄苍抵达了中左岛,见到了庾淮先、郑锦贤等人。

张玄苍宣读了马建洵的诏书:

由庾淮先出任枢密副使,郑锦贤为承武郡王,节制中左岛及郑延明原有部属,程甫华为郡王府长史兼参军;

周凝飞为宁西将军,统领晋军仍驻金龙岛。

郑锦贤虽然不满意,但是还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没有想到马建洵能给予其王爵,为此他设宴款待了张玄苍。

二十三日,张玄苍、庾淮先前往金龙岛拜见了朱巨山这位武朝宗室王爷。如今的他已经是重病在身,但还是一杆旗。尤其是西南的残余宗室在去年被消灭后,他的价值更是十分巨大的,可是郑锦贤并不支持,而且他也是行将就木,所以没人再对他有兴趣了。

八月二十五日,张玄苍、庾淮先从中左岛启程返回海山洲。

庾淮先也由此离开了前线,临行前是一步三回头,他知道这么一去,将结束自己二十年的前线生涯,如今的他已经是年过花甲了,这么一走,下一次,还会有下一次吗?

而伴随着庾淮先的离开,晋国实际上也相当于事实上退出了南线。虽然不排除以后还有可能再夺回金龙岛、中左岛,但是却再也难以建立起稳固的根基了。这也意味着晋国在前线尤其是南线开启了战略撤退。

九月十日,张玄苍、庾淮先返回了海山洲海京府。

当日,马建洵召见了他们,庾淮先下跪请罪说:“臣有罪,田衡元战死,臣就有大罪。如今前线尽失,臣更是不赦之罪,怎么还有脸在枢密院任职啊啊,请晋王免去臣的枢密副使。”。

马建洵扶起来说:“卿辛苦了二十年,在前线,已经是功勋卓著了,换做一般人,怎么可能啊,如今的事情不怪你。即便没有郑锦贤此次的所作所为,燕朝疯狂的海禁,我们也很难久守了。前线所需都需要后方接济,时间一长,不仅前线困难,后方也会背上沉重的负担。”    

    十一月十三日,朱巨山在金龙岛去世,年四十四岁,结束了他坎坷的一生也是抵抗的一生。

伴随着郑延明、朱巨山的相继去世,武朝残部在中土内地的抵抗势力基本被消灭,再难以掀起大浪来了。郑锦贤残部虽然还盘踞在福海沿线的小岛,晋军虽还控制着福海行省沿海三县,但也难以掀起如当年那样的惊涛巨浪了,可以说燕朝已经初步实现了对武朝故土的巩固,虽然内部还有打着武朝名号的反抗势力,但是均已难成大器,燕朝从南下进入大京城,历经近二十年基本完成了稳定。

也正是因为郑延明、朱巨山的去世,郑锦贤残部微不足道,晋国所控制的地盘就将是燕朝的下一个重点打击目标,也失去了缓冲区。而晋国在海山洲经营近四百年,虽然地方不大,但是有大海作为屏障,加上其境内对燕朝有极强的仇恨与恐惧心理,所以这也将是一场持久的作战。绍宁八年的作战,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是谁也都知道无法一次性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必将是持久作战,而下一次的战场则必将不是在前沿,而只能是在宁西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